第二章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45
《针灸学》_第二章腧穴总论_中医世家
第二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
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经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腧穴—经脉—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响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响,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那么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拟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表达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
《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
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腧穴基础知识一、腧穴定义与分类腧穴,通常简称为“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身体内部的点,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并对疾病产生疗效。
根据位置、功能和特点,腧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二、腧穴定位方法定位腧穴是针灸治疗的基础。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等。
对于初学者,准确掌握这些定位方法至关重要。
三、特定穴分类与特点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治疗的腧穴。
它们主要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和八会穴等。
每种特定穴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四、腧穴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主要体现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上。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准确地选择腧穴进行针灸治疗。
五、腧穴配伍方法在针灸治疗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常常需要将多个腧穴进行配伍。
配伍的方法有多种,如“俞募配伍”、“原络配伍”等。
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六、腧穴刺灸技术刺灸技术是针灸治疗的核心,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正确掌握刺灸技术,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七、腧穴治疗原则在选择腧穴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例如,“清热温寒”、“补虚泻实”等。
遵守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八、腧穴不良反应与处理虽然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仍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应对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治疗过程中的问题。
九、腧穴发展与现代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腧穴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现代医学的许多领域都在尝试将腧穴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治疗中,这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深入研究和发展腧穴的理论和实践,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