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浅谈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284.87 KB
- 文档页数:7
战后美国的战略理论创新发展史,可以简单分为冷战和冷战后两大历史时期。
每一历史时期因时代条件和战略环境的变化,理论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通过对战后美国战略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美国的战略理论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霸权心态和强权逻辑较为突出。
理论创新表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反映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孤立主义与全球主义的矛盾斗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创新都是非常明显的,对其他国家战略理论的发展起了较大先导作用。
(一)美国战略理论创新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从战后美国战略理论发展史看出,美利坚民族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格外鲜明。
遏制战略理论、地缘战略理论、威慑战略理论、联盟战略理论、核战略理论、常规战略理论、和平演变战略理论、信息战略理论、先发制人战略理论等,许多都是美国首创或有创新性发展的,即使名称相同,内容也大相径庭。
理论创新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个性,是美利坚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理想、价值观在战略文化发展上的表现。
同时,由于战略理论自身的特性、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和国家利益观、安全观、战争观的共性,决定了美国战略理论具有时代共性,体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
美国战略理论中有更多的变化,但同时又有许多不变的东西。
这是因为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内容和追求方式会因国家而异,会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内容或变化,但内在本质是不变的。
所以,国家利益观、安全观及国家安全战略理论就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领土和主权完整、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的稳定和尊严、人民的幸福等内容。
国家利益观是对国家利益的内容、价值、途径等方面的根本观点,不同民族、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利益观。
国家利益学说最早由美国在冷战时期为明确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而提出的。
它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国家利益和威胁来源、程度及可动用的战略资源,提出了国家安全战略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演变过程_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在战后的发展初期,战略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经验和直觉为基础的。
这个时期,管理学界开始关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组织的发展战略。
著名的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战略性的决策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战略管理理论,如酬谢决策模型、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略管理理论开始呈现出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学者们开始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企业的战略问题。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三个战略维度模型。
波特的五力模型提出了竞争力的五个要素:买方谈权力、供方谈权力、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三个战略维度模型则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层次:企业层次、业务层次和功能层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新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将战略管理理论与组织学和行为学相结合,研究组织战略的实施和管理。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战略联盟、合作和创新等战略问题。
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核心能力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对于战略成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和模型来分析和评估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
进入21世纪,战略管理理论在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时继续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数字化时代下的战略管理问题。
此外,学者们还研究了创业和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新的战略议题。
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创新链理论、智能化战略管理和社会创新等。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理论在战后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从经验和直觉的阶段到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再到与组织学和行为学的结合,以及对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不断更新和演进着,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战略管理方法和工具。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成为高考的考查热点,建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2.中国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与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关系。
3.在全球化趋势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考纲要求: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史论共享: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 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
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摘要】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源远流长,经历了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批判,依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兴起和挑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以及多元发展理论的涌现。
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也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现代化理论强调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现代化是发展的关键,但也受到了文化差异的批判。
依赖理论强调发展国家的依赖地位和不平等关系,对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洞察。
新制度主义理论则提出了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并对传统现代化理论进行了修正。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必须符合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多元发展理论则强调发展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
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还在继续,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可持续性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推动全球发展迈向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
【关键词】战后发展理论、现代化理论、依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多元发展理论、演变、批判、挑战、总结、展望1. 引言1.1 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概述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现代化理论、依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多元发展理论等多个流派。
这些理论在探讨发展的原因、方式和路径上各有侧重,反映了不同学派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观点。
从简单的现代化观点到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观点,发展理论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也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发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研究与总结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发展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为今后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批判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批判始于二战后,当时的世界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和发展任务。
现代化理论认为,通过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传统社会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瓦尔杜纳,里斯曼,因格尔斯和里金斯。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实践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提升和扩充,不断形成新的发展观。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的要求,发达国家战后恢复的努力,把全世界带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事发展问题的研究。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战略学、发展伦理学等相继问世。
这些不同的学科,虽然其研究方向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焦点却是一致的,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问题上。
由此,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理论中是影响力最大的学科之一,对于早期发展观的形成和一些国家发展模式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落后的根源和障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何种制度、战略和政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发展。
二、发展观的演进(一)经济增长论20世纪50年代前后,是发展理论形成和繁荣的时期,也是早期发展观形成的时期。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许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人们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家也还没有把“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
因此,在当时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的概念就是指经济增长,发展的实践就是追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在这种发展观的主导下,经济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
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便由此形成。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可见,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现代的理论认为,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是: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进步过程。
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
[键入文字]
浅谈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
【摘要】以下为为您编辑的资本主义论文浅谈战后发展理论的演变,敬请关注!!
大规模的发展研究起源于第二次大战后第三世界的崛起。
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在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围内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政治理念的格局。
面对新的局势,西方国家感到必须对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便认识这些国家并对自身可能受到的挑战进行预测.这种学术努力产生了体系庞大的发展理论。
当中国也加入了高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时,对发展理论演变的过程和历史的了解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发展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主流中静态和人类学偏好的一种挑战,它试图在新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进行重构。
其学术努力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发展成为了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项目。
发展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趋向,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各种复杂的国情对西方传统的社会变化和转型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们将第三世界的变化纳入到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去。
所以也可以说,发展理论只是人们意识到第三世界的发展是与西方原生型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同质的特点时才开始产生的。
反过来,这种研究尽管是相对发达国家的不发达国家存在的不发达问题而产生的,它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对普遍发展规律的研究,并取代了原本以欧洲为主体的发展思维方式。
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的起源是密切相关的。
经济结构与社会组织的变化使社会的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