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企业管理的演变和发展趋势1. 企业管理的起源企业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贸活动。
在当时,企业管理的核心是采购、销售和库存。
如今,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工业革命下的管理思想变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架构也越来越复杂。
这时,管理者开始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于是,管理思想逐渐从经验主义向管理科学转变。
弗雷德里克·泰勒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
他认为,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标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3. 人际关系管理的出现和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企业管理开始注重员工的感受和情感。
埃尔顿·梅奥通过对一家西那州电力公司的实地调查,发现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管理者的态度和关心程度有密切关系。
这一观点为“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开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西蒙·斯特拉文斯基提出了“行政决策”理论。
此后,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的发展。
麦克斯·韦伯也提出了多维度的组织理论,强调了管理者对组织的控制和命令权的重要性。
5. 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如今,企业管理的趋势正向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以下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几个显著趋势:(1)跨国经营: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跨越国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设分支机构,扩大海外市场。
(2)可持续发展:新的法规法规制定和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许多企业开始考虑生态和社会责任。
(3)专业化: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和管理难题,因此很多企业开始专业化,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来专注于关键领域。
(4)数据化: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大量的资源来建立和管理数据。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作为一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等。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
2. 行为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
他通过对工厂工人进行实验,发现了人的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主要关注点是人的行为、动机和满意度,强调员工参预和激励。
3. 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
他们提出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概念,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决策和问题解决。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是综合前三个阶段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明茨伯格、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和理查德·布拉克斯。
他们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概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二、发展趋势1. 强调员工参预和自主性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参预和自主性,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
管理者应该激发员工的潜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文化。
2. 强调组织学习和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学习和创新,鼓励组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环境。
管理者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发展。
3. 强调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组织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
管理者应该积极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 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面临着全球化和跨文化管理的挑战,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组织发展的背景下,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思想和原则。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组织工作。
他强调工作的标准化和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和工作方法,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奖励和激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他提出了人的行为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观点。
他认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动机,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提高工作绩效。
3. 管理系统理论(20世纪40年代)管理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他提出了管理是一个系统,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
他强调管理者应该关注整个组织的目标和效益,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组织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是对以上理论的综合和发展,包括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领导力等方面的研究。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全面的管理能力,关注组织的内外环境,并灵活应对变化。
二、发展趋势1. 系统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系统化管理,即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提高整体效益。
这种管理方式注重整体目标的实现,强调协同合作和信息共享。
2. 灵活性和创新性随着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管理者需要具备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 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即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取得平衡。
管理者需要考虑组织的长远利益,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4. 数据驱动决策现代管理理论倡导数据驱动决策,即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支持决策过程。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工作优化等。
泰勒的理论主张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行政管理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亨利·福尔特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原则,强调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马克斯·韦伯提出了官僚理论,认为官僚制度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3. 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20世纪40年代-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此时,管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发展。
这一时期,管理学家开始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排队论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中。
5.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应该采取系统思维的观点,将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6.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等工具,帮助组织进行战略分析和制定。
二、发展趋势1.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军队文职管理类管理学基础讲义一、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资源进行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以一定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或工作、组织职能或工作、领导职能或工作、控制职能或工作。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演变:时间远古-20世纪初20世纪初-30年代管理阶段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新古典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理论(学派)管理思想萌芽、早期传统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实际韦伯的行政组织实际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说管理理论的丛林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实际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波特的合作战略圣吉的研究型组织理论哈默与钱皮的企业再造实际20世纪30年月-60年月20世纪60年代-8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管理化的国际视野、科学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实体管理与开放式虚拟管理融合发展、变革和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1、儒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讲“以政为德”,讲“忠恕之道”,讲“正己正人”,主张“仁政”“贤能政治”,以及“重民”“和为贵”“仁义”等。
2、道家管理思想,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无为政治”,讲“弱者道之用”,讲“天地相合”。
3、法家管理思想,以“法”为中心,韩非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运用:四、管理者的层次和基本技能管理者的层次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管理者的基本技能:手艺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五、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的概念和构成: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管理理论的五个阶段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管理学的知识,一起来看看吧!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组织和人力资源。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910年代-19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泰勒通过研究工作流程和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一切用人工作,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完成”的理念。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1920年代-19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工作绩效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提出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的观点。
3. 管理过程理论(1940年代-1950年代)管理过程理论关注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职责。
亨利·法约尔提出了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全面了解和运用这些功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 现代组织理论(1960年代-1970年代)现代组织理论关注组织的结构和设计。
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任务是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观点。
此后,出现了许多组织结构理论,如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论和杰伦·汤普森的组织生态学理论。
5. 现代管理思想(198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思想强调灵活性、创新和变革。
管理者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
此时出现了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如学习型组织、全面质量管理和敏捷管理等。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仍在不断演进,以下是当前的发展趋势:1. 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需要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寻找平衡点,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2. 创新和创业精神创新和创业精神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组织不断创新和进步。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引言现代管理理论是指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主要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其核心观点是将工作分解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确定最佳工作方法。
这一理论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 行为管理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他们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受到组织氛围和领导风格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员工参与决策和自我激励的重要性。
3.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和利奥·伯纳德。
他们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关联,影响整体绩效。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需要全局思维,注重组织内外部的相互作用。
4.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如战略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等。
这些理论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工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
三、发展趋势1. 灵活性和创新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市场环境和组织需求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2. 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重视数据驱动的决策,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
3. 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使得组织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客户。
未来的管理理论将更加注重跨文化管理,培养全球化的管理人才,提高组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4. 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管理的重要议题。
一、古典治理理论的形成(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诞生了具有奠定人职位的治理大家,即“科学治理之父”——泰勒(F·W·Taylor)“治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1.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场治理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代表作是《科学治理原理》(1911)。
科学治理理论的主要看法包罗:(1)科学治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人和店主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反抗为信任,配合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必须配备“最高级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尺度化的操纵要领、使用尺度化的东西、并且使事情情况尺度化。
(2)对工人的鼓励,接纳“级差计件人为制”。
(3)把筹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离开,变原来的经验事情要领为科学事情要领。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在治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例外”情况和问题是指各职能部分难以自身调治的或原权限中未列入的新情况、新问题。
最高治理者应制止处置惩罚治理事情中的细小问题,而只有例外情况和问题才交由他处置惩罚,这样就包管了最高治理者有时间去考虑企业的目标政策、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
)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行动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泰勒还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一思想叫做到场式治理。
2.法约尔的一般治理理论(“经营治理”理论与“十四项组织原则”)法约尔的理论孝敬,体现在他的著作《产业治理与一般治理》(1916)当中。
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治理理论:(1)企业职能差别于治理职能,后者包罗在前者之中;(2)治理教诲的须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权与职责、规律等治理的14项组织原则;(4)治理5要素问题(筹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其中,关于治理组织与治理历程职能分别理论,对厥后的治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1.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分工与劳动标准化来提高生产效率。
其核心思想是将工作划分为简单的任务,并通过细致的分析与实证研究,制定规范与程序来管理工人的行为。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埃尔顿·梅奥在西盖尔电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行为受到群体压力、社会期望和心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发现引发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兴起,该理论关注组织内个体行为的动机、态度和群体互动等因素。
3.管理科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管理问题的解决变得定量化。
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使得管理决策变得更加科学化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优化等手段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4.系统理论:20世纪60年代,维尔弗雷多·帕雷托提出了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部分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
通过对组织与环境、组织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化的管理思想。
5.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安德鲁斯和沃特尔斯基提出了战略管理理论,强调组织需要从长期、全局的角度来决策和管理。
该理论将组织的目标与市场环境、资源配置和竞争优势等因素结合起来,强调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6.变革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变化。
变革管理理论致力于解决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学习型组织和变革领导等概念。
发展趋势:1.弹性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
弹性管理强调自主权下放、多样化的工作安排和组织结构的灵活调整,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2.高绩效管理: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注重绩效评估与激励,而现代管理理论将绩效管理视为一种系统和过程,更加关注员工的发展和组织目标的达成。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
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
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
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
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
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这段时期,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的见解,形成了管理理论纷呈、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
1961年美国管理学院院长孔茨把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6个主要学派;①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②杜拉克等人的经验主义学派;③麦格雷戈等人的人性行为学派;④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学派;⑤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⑥马克兰特为代表的数理管理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到了80年代初发展到十一大不同学派,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菲根鲍姆博士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并出版《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60年代至80年代初,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发展阶段60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变动剧烈,越南战争爆发,加上汇率浮动,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了战略理论的研究。
例如,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
到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
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同时,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着作还有劳伦斯等人的《组织与环境》(1969),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卢丹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1976),其核心是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即按不同形势、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选择最好的管理方式,认为普遍适用的万能管理理论方法是不存在的。
权变理论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日益为管理实践所证明。
还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顶峰,其许多思想被认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并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80年代至90年代初:企业再造理论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进入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
美国企业从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
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
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着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
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着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
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一。
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这一段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更加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1990年由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建立有机的、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应提高员工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
学习型组织包括五要素: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系统思考。
企业如果能够顺利导入学习型组织,不仅能够达到更高的组织绩效,更能增强组织生命力。
学者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一书中也指出,成功的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
他认为,知识是未来的资本,只有学习才能为不断的变革做好准备;此外,罗勃特·奥伯莱与保罗·科恩合着的《管理的智慧》中描述了管理者在学习型组织中的角色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学会管理学习的技巧,还要使自己扮演成学习的领导者、师傅和教师的多重角色。
除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外,90年代还有一个热点——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想与方法,得益于90年代的信息化蓬勃发展。
知识管理的思想结合互联网建立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积累知识的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知识管理的代表作是杜拉克的《知识管理》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要在组织中建立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最终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从而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成本,有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只有让知识与创新、管理、组织相结合,知识才会成为生产力。
时至今天,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的热门话题。
结语纵观20世纪管理科学的发展史,尽管学派众多,理论纷杂,但基本上是按互相联系的两条路径演进的。
一是组织理论研究:从经济人组织向社会人组织、自我实现人组织、文化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演进;二是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从科学管理方法向行为科学管理方法、管理科学方法、流程管理方法、信息和知识管理方法的演进。
这两条路径的演进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管理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各阶段开始向信息时代的管理转变和改型。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行为科学、战略管理,还是企业再造,或是知识管理等依旧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无论是哪一种管理理论和思想,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果”而展开的,对于今天的企业改革,没有哪一种理论已过时或无用,应结合各自具体情况与环境,兼收并蓄,有选择地取舍,灵活应用。
这样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才是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