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北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分析此战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及价值观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封建制度腐的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侮辱的重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政府战败原因,2、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教科书、教案、地图、教材插图、史料五、讲授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板书)一、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是蓄意已久还是随机发生?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
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考试内容】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B;反割台斗争A【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A珠江沿岸 B. 长江沿岸 C. 黄河沿岸 D. 东海沿岸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3.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在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4.此版图对应清朝哪一历史时期(左下角文字大致为:库页岛外兴安岭、台湾等地都已不属于中国)A1684年设置台湾府以前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C中法战争时期D中日甲午战争后5.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D列强将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最早能够反映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愿望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
但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于1895年开始,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张謇这些个人活动的社会大背景是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日本曾经长期占领过台湾,所以一直到现在,日本人对台湾都有一种特殊的情节,不愿看到台湾与大陆完全统一。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2014年公务员区考面试热点辅导:甲午战争120周年祭1895年的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为120年前爆发的那场战争画下了一个羞耻的句号。
从此,这场战争中双方的未来被永远地改变了。
甚至时至今日,回望中国与日本在此后所走过的历程,甲午战争都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起点”,我们在这一天驻足思考,是为了明天的前行。
历史启示:大时代需要大战略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云变幻的大调整时代,强烈呼唤全面系统的大战略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
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以殖民主义为先锋,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正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战争狂潮。
但是,清王朝驾驭复杂环境的战略能力极为薄弱,对于“如何保全和局?如何徐图自强?如何阴为战备?”等核心问题,始终缺乏统一认识,没有总体设计,战略步骤、措施不明确、不系统、不坚决,极大影响了清王朝的军队建设、战争准备、威胁判断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决断和行动。
日本却采取了“武力崛起”。
日本明治天皇一登基,即确定“内须维新,外须扩张”的总方针。
虽然日本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不可取,但其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步伐坚定的大战略运筹,既让后人高度警惕,也有许多值得可借鉴之处。
当今时代,构建一个拥有全球视野以及目标清晰、系统完整、一以贯之的大战略,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保持战略定力,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谁先完成军事力量体系和战略指导的重塑,谁将收取超额战略红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以军事近代化为核心的洋务运动。
但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清政府从未在王朝大战略的层面上重视过变革主张。
因此,甲午战争前搞了30年的洋务运动,几乎是军事变革单骑独进;在军事变革领域中,不过围绕着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打圈圈。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落后,不是将士在战场上拼命作战和流血牺牲能够弥补的,也不是简单归结为少数顽固派的破坏。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和事件1.黄海大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邓世昌而作。
2.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
客观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四、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公共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一、名字由来日本在近代1894-1895年对中国军民发起了侵略战争,根据中国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1894年为甲午年,所以这场战役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起因在1868年,日本天皇明治登基开始变法,史称明治维新,其中政府改革重点放在了军事制度,极力推崇军国主义,着重推进军事教育和训练。
此举动表面是在发展军事,但根本目的则为对外扩张。
在此之前,日本想要侵略中国的意图预谋已久,所以明治维新后,日本顺水推舟将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清政府察觉到了日本的野心,也开始加强巩固了海防建设,比如1888年洋务运动中的北洋海军正式入编,北洋舰队在大沽、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
但是由于我国清朝末期政府腐败,军事制度较为落后,战斗力不济。
在日军层层压迫下,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开始了甲午中日战争。
三、战争进程甲午中日战争长达九个月,此战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军的陆军部队在平壤战败退到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在九个月的战争中,有很多令人熟知的战役,比如陆路上的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海上的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在整个过程中,日军在战场上具有基本的战略优势,而中军处于劣势地位,节节败退,在1895年2月威海卫之战失败,更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心恋战,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
四、结局及影响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更加急切想要求和,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故任李鸿章为全权外交大臣,赴日本求和。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张家口中公教育网:/?wt.mc_id=bk12010
2014河北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
条约
在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会考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这让广大考生大为苦恼,
接下来大学生村官网为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
《2014年大学生村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
帮助,大学生村官网祝广大考生能在2014村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
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
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二、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
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
《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
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
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