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22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则由此跻身世界列强。
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让古老的中国进一步沦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介绍,希望你喜欢。
甲午战争签订的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以中方的全面失败,日本的完胜为结局,战后中日双方就赔偿事项协商,李鸿章作为中方的代表去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之所以被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主要是因为其内容的极不公平,将中华民族带入了黑暗的深渊。
中日甲午战争的领导者中方李鸿章、丁汝昌;日方山县有朋、伊东佑亨。
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丁公路,建于1985年3月21日,馆名由前江泽民同志题写。
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
属于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开馆以来,已接待6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100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万观众。
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5月16日,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一、对战争缺乏预见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一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失败原因;《马关条约》内容;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3)通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腐败是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反腐倡廉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三过程导入: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提问:亚细亚的孤儿是谁?她是在什么战争后被侵占的?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
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师:出示材料: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师:出示材料(日本大陆政策演示地图)生:(观看后并作答)师: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
为了实现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一些列行动。
师:出示图表,日本军费预算的变化反映什么现象?生:(阅读并作答)师:除此之外日本还作了哪些准备?生:(阅读教材并作答)师:因此这场中日战争并非像日本一些右翼史学家说的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生:蓄谋已久师总结: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
年至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签订年至年中,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场战争中,中方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进行了抵抗,但由于军事实力不均衡,最终不得不接受了日本的条件,签订了马关条约。
本文将从战争的起因、战争经过、战争结果和条约内容四个方面来探讨年至年中的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签订。
1. 战争起因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政府的改革失败以及对外政策的失误。
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割地,中国政府的行政能力逐渐削弱,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四伏。
此时,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国力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势力范围产生了野心。
1884年,日本企图通过侵台战争夺取台湾,而由于当时清朝政府内外交困,无力应对日本的侵略。
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战争,成为中日两国冲突的导火索。
战争爆发后,中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2. 战争经过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利用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组织战术,迅速击败了中国北洋舰队。
此后,日本军队迅速进军中国大陆,相继攻陷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丧失了对台湾和朝鲜的制海权。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各界也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晚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被彻底暴露,国内经济面临崩溃,百姓们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战争给中国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为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反抗铺平了道路。
3. 战争结果甲午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中国的惨败以及战争双方达成的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震撼了全世界,揭示了中国的软弱和危机,而日本则成为以亚洲强国崛起的象征。
在战争结束后,日本与中国的影响力发生了巨大转变。
清政府被迫接受日本的压迫和侮辱,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支付赔款及开放多个港口。
这一结果不仅引发了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引起了全球对中国的关注和思考。
4. 马关条约内容马关条约是由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的,该条约成为甲午战争的后果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大量赔款、开放多个港口给日本、接受日本控制的朝鲜独立等。
第4课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问题: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在洋务派推动下掀起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与外国打交道、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群体。
(洋务派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力量是地方一些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将领感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增强军事力量世界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二、【概况】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代表人物(洋务派):中央——奕訢、文祥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前提条件:①汉族官僚的积极努力②总理衙门的推动③慈禧的暂时支持。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体制与统治利益。
这是错误的指导思想。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60~90年代)】两个阶段、四项内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重点:“练兵制器”,发展军事企业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特点:转入民用制造,兴起民用企业四项内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主要活动:1、以“自强”为名,(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2)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以”求富“为名,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3、培养洋务人才(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办军事和工艺专门学堂)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甲午战争的条约甲午战争的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约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蓄意对外扩张,逐渐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该条约第一款就写明:“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不顾条约中“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之规定,于1872年入侵中国属国琉球,1874年入侵中国领土台湾,还透过《北京专约》迫使清政府间接承认琉球为日本属国,并于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国,改设为日本的冲绳县。
同时,日本还入侵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于1875年制造“云扬号事件”,1876年以此为借口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其后日本又利用朝鲜发生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进一步扩大在朝鲜的势力,排挤朝鲜的原宗主国——中国,并于1885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会议专条》,在事实上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对等地位。
华师大版历史第五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让其理解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并逐条分析各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归纳事物及剖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与历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变化,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输给日本岛国而告终,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2)战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英勇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报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场面?生:甲午战争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以的惨败而告终,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 当时所有的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对于这场战争是由谁挑起的,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一批人在极力地掩饰。
题?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师:日本不仅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而且面积很小是一个弹丸之国。
这样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国内资源匮乏,而且市场狭小。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因此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危害: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极大地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9c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危害: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争相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危害:进一步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长江上游地区)。
4.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中国:1.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极大地促进了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的觉醒3.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义和团运动。
对日本: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发展自己,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
《马关条约》及其危害5.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危害: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极大地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9c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6.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危害:加重人民负担;列强争相贷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7.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危害:进一步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长江上游地区)。
8.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影响对中国:1.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2.极大地促进了革故鼎新、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的觉醒3.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