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 第五分册 第6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免费】
- 格式:ppt
- 大小:816.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考试内容】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马关条约》内容及影响B;反割台斗争A【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地区是A珠江沿岸 B. 长江沿岸 C. 黄河沿岸 D. 东海沿岸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是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3.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在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4.此版图对应清朝哪一历史时期(左下角文字大致为:库页岛外兴安岭、台湾等地都已不属于中国)A1684年设置台湾府以前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C中法战争时期D中日甲午战争后5.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D列强将加紧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最早能够反映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愿望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
但深重的民族危机最终促使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他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于1895年开始,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
张謇这些个人活动的社会大背景是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日本曾经长期占领过台湾,所以一直到现在,日本人对台湾都有一种特殊的情节,不愿看到台湾与大陆完全统一。
第4课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问题: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内容:◆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
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在洋务派推动下掀起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与外国打交道、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群体。
(洋务派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其主要力量是地方一些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代表人物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将领感受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使清政府认识到必须增强军事力量世界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二、【概况】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代表人物(洋务派):中央——奕訢、文祥等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机构:设立总理衙门前提条件:①汉族官僚的积极努力②总理衙门的推动③慈禧的暂时支持。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体制与统治利益。
这是错误的指导思想。
中心内容:“练兵制器”三、【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9世纪60~90年代)】两个阶段、四项内容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重点:“练兵制器”,发展军事企业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特点:转入民用制造,兴起民用企业四项内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培养新式人才主要活动:1、以“自强”为名,(1)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2)建立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2、“以”求富“为名,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如李鸿章开办轮船招商局)3、培养洋务人才(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派学生出国留学、开办军事和工艺专门学堂)特点: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大中城市。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日本的“征韩论”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①,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②之,则必不为我用也。
况朝鲜蔑视皇国③,谓文字有不逊,以与耻辱于皇国,君辱臣死,实不戴天之寇也,必不可不伐之,不伐之,则皇威不立也,非臣子也。
速下皇使,举大义,问所以辱皇国者,彼必屯趑趄④,不能降伏谢罪,惟命是焉。
于是皇使忽去,大兵直入,其一大将率十队向江华府,直攻王城⑤;其一少将率六大队,进自庆尚、全罗、忠清三道;其一少将率四大队,进自江原、京畿;其一少将率十大队溯鸭绿江,自咸镜、平安、黄海三道而进。
远近相待,缓急相应,角之犄之,必可不出五旬而虏其国王矣。
若不然,而徒下皇使,虽百往复,无益于事,不若征讨之最速,决非浪举⑥也。
朝鲜……当天朝⑦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解读】这是1870年时日本人佐田白茅《征韩论》中的一段话。
佐田白茅,又名佐田素一郎,外交官员。
他于1870年被派赴朝鲜“视察国情”,写了一篇作为建白书的《征韩论》,提出了日本应征讨朝鲜,进而“并伐”中国的建策,通篇是赤裸裸的侵略言论。
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完成,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便显露出来。
此后对朝鲜和中国不断伺机制造衅端,终于在189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朝、侵华战争。
由此可见,甲午中日战争决非偶然,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并且早就筹谋借朝鲜问题开衅。
所录资料显示出《征韩论》作者的如下观点:①必须对朝鲜实行军事占领,否则它“必不为我用”。
②朝鲜蔑视、有辱于日本。
③要先派“皇使”向朝鲜问罪,然后“大兵直入”其境,灭其国家。
④中国必出援兵,正好“可并清而伐之”。
可以看出,当时这类日本人是何等的狂妄和霸道,在其心目中,惟有武力和强权,不存一点公理和良知。
【注释】①狡狞:狡猾狰狞。
②莅(lì):到。
上海高二历史练习册答案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上海高二历史练习册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第5分册答案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基础练习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 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D 中国,“海狮”指英国。
(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
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
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186 。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 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 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 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 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 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 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
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 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3、《南京条约》的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史任务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
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企业以自强(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2)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1873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3)创办洋务学堂(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4)筹建新式海军以巩固国防维护专制统治(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第6课甲午风云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史能:(1)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2)分析理解:从《马关条约》的内容看条约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对远东国际格局的间接影响。
3、史识:(1)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程度。
(2)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守士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
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3)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易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二、教学要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三、知识结构㈠、背景: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定侵略朝鲜和中国为既定政策。
2、侵略借口: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
㈡、爆发:日本袭击驻朝清军,挑起甲午之战。
㈢、主要战斗1、黄海海战2、辽东半岛之战3、威海卫之战㈣、结果:清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ⅰ)中国承诺承认日本控制朝鲜ⅱ)割让辽东、台湾及其属岛ⅲ)赔款2亿两ⅳ)增开新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ⅴ)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2、对华危害: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ⅱ)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ⅲ)加剧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3、国际反应:三国干涉还辽㈤、反割台斗争1、历史上的台湾2、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3、“文献选读”《台湾行》四、教学过程启发导入从日本的“黑船事件”到马修·佩里的船队,选用这两幅图片,回顾日本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以及日本又是怎样摆脱民族危机的。
那么,逐渐强盛的日本在世界的舞台上要做些什么?讲读思考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在PPT中选用丰臣秀吉的照片;选用日本军事思想家佐藤信渊(1769-1850年),一位"日本中心"论的狂热鼓吹者,还详细地提出了实现"大陆政策"的具体步骤。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过程、《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让其理解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马关条约》的内容并逐条分析各条约的危害,培养学生归纳事物及剖析事物的能力。
(3)通过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比较《马关条约》与历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变化,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甲午战争以泱泱大国输给日本岛国而告终,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2)战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英勇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报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甲午风云》片段,——提问:这段视频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场面?生:甲午战争师:这是一场改变中日命运的大决战,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当时败讯传来,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
其实,大哭的岂止严复一人, 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对于这场战争是由谁挑起的,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一批人在极力地掩饰。
这种观点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问:日本的地理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地理特点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是否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师:日本不仅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而且面积很小是一个弹丸之国。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识记知识点:
1.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
2. 甲午战争的简单经过: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平壤战役后,清军退入国境;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
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款2亿两;增开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理解知识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