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65.28 KB
- 文档页数:1
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腹膜结核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腹腔内注入尿激酶作为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新方法被广泛探讨和运用。
本文旨在评估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一、尿激酶治疗的原理尿激酶是一种以尿激酶原为基础的蛋白酶,可以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促进纤溶过程。
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炎症过程导致腹腔内纤溶系统的紊乱,纤溶活性降低,形成纤维化和渗出物聚集,加重了腹膜炎症和粘连。
尿激酶的注入可以恢复纤溶活性,改善纤维化和粘连情况,促进病变组织的溶解和吸收。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招募了100例确诊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配到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尿激酶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腹腔内注入尿激酶50,000 IU,连续治疗4周,共4个疗程。
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腹腔积液的清除时间和复发情况。
经过治疗期结束的随访,尿激酶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尿激酶治疗组的腹腔积液清除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时间为10天,而常规治疗组平均需要17天(P<0.01)。
此外,尿激酶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为10%,而常规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5%。
三、可能的机制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纤溶系统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纤溶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炎症渗出物的清除和组织修复。
尿激酶的注入能增加纤溶活性,有助于清除腹腔内的渗出物,并减少纤维化的形成。
此外,尿激酶还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机制参与治疗过程。
四、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常见的轻度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发热和头痛等,一般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处理。
腹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目的:观察和评价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
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腹穿抽液的基础上,治疗组于每次抽液后用尿激酶100 000 IU加20 ml 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注入腹腔;对照组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腹腔积液吸收时间、腹穿次数、腹膜厚度及腹膜粘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可以促进积液吸收、减轻腹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by intra-abdominal injection urokinase. Methods: The 8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urokinase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routine apply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tapping the celiac fluid, the therapy group were given 100 000 IU urokinase and20 ml NS inject celiac,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20 ml NS. Results: The time of celiac effusion absorption, the number of abdomen wearing, the thickness of peritoneal andthe incidence of peritoneal adhes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urokinase to treat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can promote effusion absorption, alleviateperitoneal thickening and adhesion,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Key words] Urokinase; Intra-abdominal Injection; Tuberculous peritonitis近年来,由于结核耐药菌株的存在,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肺外结核尤其是腹腔结核发病率逐渐升高,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临床上较多见,其预后有相当一部分遗留腹膜肥厚与粘连,影响生活质量。
结核性腹膜炎治疗新进展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腹膜炎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的一些新进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如利福平、利妥昔单抗、着色酸酯等,可以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此外,腹腔镜手术还可以清除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组织等。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一种新兴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重要方法。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免疫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总之,结核性腹膜炎治疗的新进展主要包括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应用、腹腔镜手术的推广、免疫治疗的应用和综合治
疗的综合应用等。
通过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理肝、健脾制水法治愈结核性腹膜炎病案:姜某,男,29岁。
初诊:1982年10月20日。
主诉及病史:发热、腹胀、腹痛月余,疲乏无力。
消瘦,脐周疼痛,腹水。
诊查:面色㿠白,体温38℃,腹胀拒按,腹痛。
西医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
小便短赤。
脉细数,舌苔白腻。
腹胀大,不思食。
辨证:属肝失疏泄,脾虚失运,肾不制水,水气滞塞。
治法:清热理肝,健脾制水。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清半夏10g 党参10g 赤白芍各15g 冬瓜皮30g 冬瓜子15g 大腹皮10g 云苓皮30g 茅根30g 车前草10g 旱莲草10g 台乌药5g 广木香5g 香附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红枣10g 生姜2片 7剂二诊:药后体温下降至37.4℃,腹痛已减轻,小便增多,食欲好转,但仍气短乏力。
减木香加益元散、泽泻、元胡、冬葵子,7剂。
三诊:药后体温已正常,复查腹水消失,续以小柴胡汤合六1君子汤加冬瓜子、冬瓜皮、大腹皮、车前子、猪苓为方服药一个月,诸症痊愈,已正常工作。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理改变为三型:①腹水型;②粘连型;③干酪型。
李老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均以消炎止痛为立法;对症以中医辨证施治分型治疗,如治腹水型者,兼用行利腹水、健脾理肝,佐通宣水道;治粘连型者,以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治干酪型者,兼活血软坚、消炎止痛。
李老赞同中西结合,配合抗痨药物进行治疗。
李老强调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治疗痨瘵病的关键,故以六君子汤合小柴胡汤佐以行利水道收功。
李老指出,本病无论属哪一类型,中医要先治其标后固其本,方可扶正逐邪。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50,李辅仁医案。
李辅仁,生于1919年,河北省香河县人。
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教授。
自幼随父亲和哥哥学习中医。
1939年拜施今墨先生为师。
1950年参加北京市卫生局主办的预防医学班,学习半年。
结核性腹膜炎教案章节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定义及病因。
2.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3.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及预后。
章节二:临床表现教学目标:1.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
2. 学会识别结核性腹膜炎的体征。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腹痛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体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水、腹部包块等。
章节三:诊断与鉴别诊断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结核性腹膜炎的辅助检查。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3.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3. 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膜炎、腹部肿瘤等。
章节四:治疗原则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
2. 学会制定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案。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腹腔穿刺抽液、外科手术等。
章节五:预后与预防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预后。
2.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1. 结核性腹膜炎的预后:病死率、复发率等。
2. 结核性腹膜炎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
章节六:抗结核药物治疗教学目标:1.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抗结核治疗原则。
2. 掌握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抗结核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律、全程、个体化。
2. 常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
3. 药物副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肝功能损害、视力下降、过敏反应等。
章节七:腹腔穿刺抽液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结核性腹膜炎的腹腔穿刺抽液操作。
临床表现本病多数起病较缓,但急性发病者亦为数不鲜。
主要症状为倦怠,发热、腹胀和腹痛,亦有畏寒、高热骤然起病者。
轻型病例开始呈隐蔽状态。
1.全身表现发热与盗汗最为常见,热型以低热和中等热居多,部分患者呈驰张热。
渗出型、干酪型病例或合并有严重的腹外结核的患者可呈稽留热,盗汗严重,重者有贫血、消瘦、水肿、口角炎及维生素A缺乏症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在育龄妇女中,停经不育者较常见。
2.腹痛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部。
当患者出现急腹症时,应考虑腹腔结核病灶溃破后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少有穿孔。
3.腹胀与腹水多数患者有腹胀感,可由结核病中毒症状或腹膜炎伴有的肠功能紊乱引起。
患者可出现腹水,以小量、中等量为多见。
腹水量较多时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4.腹壁柔韧感柔韧感是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特征。
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般较轻微,少数压痛明显并有反跳痛,后者多见于干酪型。
5.腹部包块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触及包块,多位于中下腹部。
包块大小不一,边缘不齐,有时呈横形块状物或有结节感,多有轻微触痛。
6.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粘连型患者便秘较为常见,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肝肿大可由营养不良所致脂肪肝或肝结核引起。
如并发肠梗阻,可见蠕动波,肠鸣音亢进。
检查1.血象和血沉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腹腔结核病灶急性扩散者、干酪型及继发感染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血沉既红细胞沉降率多数增快。
血沉也可作为病变活动的简易指标。
2.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者对诊断本病有帮助,但粟粒型结核或重症病人反而可呈阴性。
3.腹水检查近年主张对感染性腹水的判断应增加实验诊断指标,腹水葡萄糖<3.4mmol/L,pH<7.35时,指示细菌感染,特别是腹水腺苷脱氨酶活性增高时,提示结核性腹膜炎。
本病腹水动物接种阳性率可达50%以上。
4.胃肠X线检查钡餐检查如发现肠粘连、肠结核、肠瘘、肠腔外肿块等现象,对本病诊断有辅助价值。
结核性腹膜炎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25T16:03:34.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王利强[导读]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的慢性弥漫性炎症。
王利强 (黑龙江省宝清县八五三农场职工医院 155630) 【中图分类号】R65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104-02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的慢性弥漫性炎症。
生活贫困、酗酒、使用免疫抑制药或激素、慢性肾衰竭行移动性腹膜透析者和艾滋病感染者及其他原因致身体抵抗力低下者易患本病。
腹腔内的结核病灶为常见的原发病灶,少数胸膜结核、脊柱结核,以直接蔓延的途径感染腹膜。
有些病例由血行播散引起,其中活动性肺结核(原发感染或粟粒性肺结核)是该感染途径的主要来源。
另外亦可发现关节、骨、睾丸结核,并可伴结核性多浆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病人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较轻,以盗汗、乏力、体重下降、食欲缺乏,低热与中等热为最多,60%~80%的病人有腹痛症状,慢性腹痛多见,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有时在全腹,多为隐痛或钝痛,当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时,有阵发性绞痛。
肠功能紊乱时,腹泻多见,如果合并肠梗阻或干酪型并发肠瘘,腹泻可加重。
部分病人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
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
2.体征腹壁可出现局部膨隆,多为腹膜粘连严重时,并可见肠蠕动波;大量腹水时,可见全腹明显膨隆,腹壁发亮。
触诊腹壁柔韧感,少数压痛严重,且有反跳痛,常见于干酪性结核性腹膜炎;扪及腹部肿块,多见于粘连型或干酪型,多位于脐周,其大小不一,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感,边缘不整,活动度小,多由增厚的大网膜、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的肠曲积聚而成,包裹性积液也可形成腹块。
合并中等量腹水的病人叩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
后期有营养不良,可出现消瘦、水肿、贫血、舌炎、口角炎等体征,肝大亦不少见。
另外可出现肠外结核及并发症的相应体征。
3.并发症以肠梗阻为多见,亦可有肠瘘,多见于干酪型病人,可同时有腹腔脓肿形成。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①对任何不能解释的渗出性腹水;青壮年病人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
②发热原因不明2周以上,伴有腹痛、腹胀、腹水和(或)腹部包块和(或)腹壁柔韧感。
③腹水为渗出液性质,以淋巴细胞为主,一般细菌培养阴性,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
④X线胃肠钡剂检查发现肠粘连等征象。
⑤PPD试验呈强阳性。
⑥典型病例可作出临床诊断,予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有效可确诊。
⑦不典型病例,对于主要有游离腹水病例,行腹腔镜检查并作活检,符合结核改变可确诊;若广泛腹膜粘连者,腹腔镜检查属禁忌,需结合B超、CT等检查排除腹腔肿瘤。
⑧对诊断困难而有手术指征者需剖腹探查明确。
2.鉴别诊断
(1)以腹水为主要表现:①腹腔恶性肿瘤。
如腹膜转移瘤(多以肝、胰、胃肠道及卵巢癌肿常见)、腹膜间皮瘤、恶性淋巴瘤等。
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腔肿瘤鉴别有困难者,腹腔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②肝硬化腹水。
③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水。
如结缔组织病、缩窄性心包炎、Budd- Chiari综合征、梅格斯综合征等。
(2)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与腹部肿瘤及克罗恩(Crohn)病等鉴别。
(3)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而腹部症状体征不明显,需与引起长期发热的其他疾病鉴别。
(4)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与常见外科急腹症鉴别。
强调注意询问结核病史、寻找腹膜外结核病灶、分析有否结核毒血症等。
三治疗
1.休息和营养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调整全身情况和增强抗病能力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2.对症治疗对于腹痛、腹胀等症状可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3.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详见肺结核治疗。
对粘连型或干酪型病例,由于大量纤维增生,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应有浓度,病变不易控制,故应加强抗结核化疗的联合应用并适当延长抗结核的疗程;对一般渗出型病例,由于腹水及症状消失常不需太长时间,病人可能会自行停药,而导致复发,故必须强调全程、规则治疗。
4.手术治疗
四预防及病人教育
对肺、肠、肠系膜淋巴结、输卵管等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叶琳,陈学珠,刘斌,等. 40例肠结核临床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9):563.
[2]马爱群,李岩.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17-318.
[3]唐建武,吴伟康. 病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