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肌松监测仪器
- 格式:docx
- 大小:12.27 KB
- 文档页数:5
肌松监测仪
临床适用[1]
适用于对手术麻醉及ICU病人的监测,连续实时监测肌肉松弛程度的改变,客观反应肌肉松弛作用的消长过程,正确指导肌松药的应用和进行肌松药药效学的研究。
特点
多种刺激模式、趋势图显示、采用传感器方式、可随时标记事件、数据可存储和回放。
趋势图显示
直接实时显示所监测的肌松趋势从100%-1%,各种监测数值一目了然
(T4/T1,T1/TC)。
传感器
采用握力传感方式,便于手的位置随意摆放,有利于保持手掌温度,保证长时间肌松数据稳定准确。
事件标记
监测中各种事件可随时标记。
数据存储和回放
存储容量大,监测数据可自动存储并具有长时间回放功能。
电脑连接
配有标准串行接口,可通过电缆随时把肌松监测仪上的各种数据传输到电脑上,以进一步处理。
神经刺激器[2]
临床适用
神经刺激器应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过程中,通过刺激外围神经引起病人的肌肉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一种仪器。
肌松药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全身不同肌群对肌松药的敏感性不一样,监测肌张力可以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可以保证麻醉不同阶段的肌松要求,有利于把握插管和拔管的时机,并减少术后肌松药残余作用的发生率,确保病人安全。
1.序言1.1 概要监测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的效果可以用几种方式来完成。
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进行临床评估。
虽然技术简单,但缺乏准确度,因为它监测反应是主观性。
在神经肌肉麻痹的程度上,能够通过测量某一肌肉的收缩力(机械刺激描记法)获得正确和客观的信息。
然而,仪器的应用是相当庞大和困难的,因为在普通外科期间需要精确的设置程序和对运动的灵敏度。
测量力量的一个好的选择是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描记法)。
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力量等于物体质量加速度时间(F=M x a),肌肉的加速度在加速度描记法和机械刺激描记法之间呈线性关系。
1.2 准备使用TOF-Watch是通过加速度描记法,在外科和ICU期间用来监测神经肌肉的传导的仪器。
它还可用做周围神经刺激器。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神经支配区域的麻醉。
它只限于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操作。
在操作前请参考第十二章的警告。
1.3 运输和保管2.快速使用2.1 监测患者的肌肉松弛在监测仪的设置菜单中,刺激强度按照当地习惯来选择,通过使用开关用mA(缺省设置)或uC显示在屏幕上。
作为缺省设置,刺激电流设置为50mA。
1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电极,用胶布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拇指上。
2按压按扭(1)持续1秒钟打开监测仪。
3注射诱导药物。
4当患者充分镇静后,按压按扭(22)进行自动校对。
5按压按扭(3)重复进行TOF刺激。
监测仪现在已经可以进一步监测神经肌肉的传导。
在外科肌肉松弛期间,能够连续监测评估是否需要追加肌肉松弛药物或在恢复期使用拮抗药物。
2.2监测患者的箭毒化残余作用。
在已经(肌肉)松弛的患者身上,监测仪的设置通常是自动进行的,由于仪器内部获得的衰减导致不正确的结果。
请使用下列步骤:1 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电极,用胶布把加速度传感器固定在拇指上。
2按压按扭(1)持续1秒钟打开监测仪。
3刺激强度可以通过按压(21)或(23)按扭手动调节。
4按压按扭(3)。
由于没有对照确定抽搐高度,在病人的恢复期仅仅产生TOF率信息并没有单抽搐测量。
肌松监测仪在肌松监测中的临床意义作者:李国华赵嘉训作者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太原,030013【摘要】肌松监测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概述了肌松监测的意义、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神经电刺激模式、各项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和使用范围,并对肌松监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正确使用临床肌松监测评估肌松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肌松监测;四个成串刺激;强直刺激后单刺激计数1. 概述现代医学中,肌松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和呼吸治疗中[1]。
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差异很大,加之肌松药的作用受到挥发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氨基糖贰类抗生素以及病人的年龄、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通过适宜的方法监测应用肌松药后机体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阻滞程度和恢复状况,对于降低术后因肌松作用残留而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肌松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十分必要[2]。
肌松监测仪的出现,为此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肌松监测仪是通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患者肌颤搐来观察肌松药效的仪器。
除了监测肌松情况,还用于肌松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肌松药敏感的病人和评价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药作用监测能够: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进行;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Ⅱ相阻滞;5.节约肌松药用量;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 肌松监测基本原理生理学原理已经阐明,在神经肌肉功能完整的情况下,用电刺激周围运动神经达到一定刺激强度(阈值)时,肌肉就会发生收缩产生一定的肌力。
单根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遵循全或无模式,而整个肌群的肌力取决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目。
如刺激强度超过阈值,神经支配的所有肌纤维都收缩,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力。
麻醉设备学试题及答案第六章呼吸功能监测仪器一、选择题A型题1.有关SpO2测定的原理的描述正确的A.Hb对660nm波长的红光吸收大于HbO2B.Hb对940nm波长的红外光吸收小于HbO2C.应用测量部位的血液容积描记法原理区分出动脉血成分D.A和BE.A和B和C2.如HbCO浓度偏高,将使血氧气饱和度的读数极值偏向于A.100% B.95% C.90% D.85% E.80%3.血氧分析仪可以直接测量血液中的哪几项A.pH、PCO2、BE B.pH、PO2、BEC.pH、PCO2、PO2 D.PCO2、PO2、BEE.PCO2、PO2、Hb4.叶轮式通气量计读数与潮气量的关系是A.在较高的潮气量下,读数偏大B.在较高的潮气量下,读数偏小C.在较低的潮气量下,读数偏大D.读数与潮气量没有关系E.以上都不对5.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将使血氧饱和度读数极值趋向A.100% B.95% C.90% D.85% E.80%6.旁流式肺通气监测仪器不能监测下列哪项指标A.潮气量 B.气道压 C.肺顺应性D.气道阻力 E.肺活量7.氧合血红蛋白在()处的光吸收量最小,此时红光容易通过血液。
A.660mm B.660m C.660nm D.940mm E.940nm8.血氧饱和度是指:A.血液中溶解氧与总氧量得比值B.Hb结合的氧量与所能结合的最大量的比值C.Hb结合氧与未结合氧量的比值D.Hb结合氧与Hb总量的比值E.未结合氧的Hb量与Hb的总量的比值9.在麻醉中和ICU内下列哪项是必备常规监测项目:A.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B.氧浓度监测 C.CO2浓度监测D.动脉血气监测 E.氮气浓度监测10.下列哪种方法监测气道压最灵敏A.U形管水柱法 B.压力电传感器法C.金属气鼓法 D.气压法 E.电子测压法只测定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原因是11.SpO2A.动脉氧分压高 B.动脉压高C.动脉血氧含量高 D.动脉有搏动E.动脉血流速度快12.光纤导管法测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描述哪一项正确:A.血红蛋白氧合后变红B.不同颜色的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量不同C.此法系测定照射红细胞后反射的光量D.A和BE.A和B和C13.血氧饱和度监测是应用()红光和()红外光照射手指,脚趾和耳垂来测定的()A.660nm940nm B.940nm660nmC.660mm940mm D.660nm940mmE.660mm940nm14.在呼吸功能监测中,下列哪项说法错误A.正压通气下,必须进行气道压监测。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271759.1(22)申请日 2018.03.29(71)申请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地址 300192 天津市南开区白堤路236号(72)发明人 谢小波 徐圣普 崔红岩 冯莉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代理人 王利文(51)Int.Cl.A61B 5/22(2006.01)A61B 5/1455(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包括电源模块、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和外部传感器探头,中央控制单元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外部传感器探头相连接,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根据外部传感器探头的信号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
本发明内设有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并通过外部传感器探头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便于医生观察上述指标,并根据患者的状态及时调整手术进程,特别是在术中缺氧的情况下可以紧急采取救助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术后的恢复;可以减少患者因监测需要佩带的传感器数量,同时减少监护仪使用对患者产生的干扰。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CN 108378862 A 2018.08.10C N 108378862A1.一种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肌松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模块、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和外部传感器探头,所述电源模块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显示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相连接为整个监测仪供电,所述中央控制单元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存储模块、外部传感器探头相连接实现核心控制功能,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根据外部传感器探头的信号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和肌松指标,所述显示模块分别与血氧监测模块、肌松监测模块相连接实现监测数据的显示功能。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麻醉设备学院系部麻醉系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教师姓名罗佛全职称副教授授课时间2009年 2 月 16日至7月 30日南昌大学医学院教务办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课程名称、授课题目、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第2页总4页(续页)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第2页总4页(续页)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第十一章肌松监测仪器一、概述1、肌松效应监测: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的监测。
2、肌松监测的意义:(1)保证良好的肌松效果(2)准确掌握肌松药应用后的恢复(3)防止残余肌松药的呼吸抑制作用3、肌松监测的基本原理:采用电刺激运动神经,使其所支配部位的肌肉产生收缩与肌电反应,通过传感元件检测此反应,经过放大和分析处理,其结果即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4、肌松监测仪的分类:(1)肌肉机械收缩力型肌松自动监测仪(MMG):直接或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
(2)EMG型肌松监测仪:检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
第一节EMG型肌松监测仪一、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1、刺激器2、刺激电极3、测量电极4、放大器5、CPU处理元件6、显示器7、打印机8、电源二、微处理器处理信号的两种方式:1、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振幅高度2、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的积分面积: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三、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的分类:1、表面电极:导电橡胶电极,可重复使用2、针型电极:一次性预涂导电膏型氯化银电极(使用广泛)四、刺激部位的选择:1、腕部、肘部尺神经2、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面部运动神经第1 页总5页五、电极安放时的注意事项:电极间最佳距离为2cm(<2cm时电极间易互相干扰>3cm不易获得超强刺激电流与100%参照值)。
产品介绍:TOF-Watch® SX 是TOF-Watch 实时肌松监测仪家族中设计最为考究的一款。
秉承了肌松监测在手术室及ICU中使用所要求的所有特性,同时它也完全符合临床科研要求。
清晰的界面提供了所有的相关数据。
同时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光纤同步上传到装有TOF-Watch® SX 软件的计算机中。
TOF-Watch® SX在临床上可用于1.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的类型2.测定肌松药作用起效时间和气管插管时机的选择3.维持术中最佳肌松状态4.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判断5.神经定位配置需求:1.TOF-Watch SX Sales package(肌松监测仪主机及导线)2.TOF-LINK USB interface incl.TOF-MONITOR program(USB导线及接口,含安装程序)3.Handadapter(手掌适配器)4.Stimulation Cable for needle electrode(LA)针电极刺激导线5.Mounting bracket(clamp for IV-pole)输液架支架产品名称肌松监测仪产品型号TOF-Watch®SX生产企业爱尔兰,欧加农产品组成产品由监测仪主机、温度传感器、表层加速度传感器组成。
技术参数1)刺激模式TOFPTC1Hz ST0.1Hz STDBS(3.3或3.2Hz)TET(50或100Hz)慢速TOF(TOFs)可在1~60min编程2)刺激电流(0~60mA 阻抗≤5kOhm)3)刺激脉冲宽度单相200µs4)刺激脉冲宽度单相300µs5)根据用户选择的电流校正6)根据自动设定的亚极量电流校正7)手动调整传感器灵敏度8)用户编辑的TOF和TOFs的报警上下限(OFF,计数或%TOF)9)用户编辑的声音报警(ON或OFF)10) 自动电源关闭(2小时没任何操作)11) 表面温度探头(20~41.5℃)12) 连接电脑,实时采集,分析数据13) 神经定位--LA(1Hz刺激)电流0~6mA阻抗≤5kOhm脉冲宽度40µs单相。
学术论著中国医学装备2018年8月第15卷第8期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18 August V ol.15 No.8[文章编号] 1672-8270(2018)08-0001-04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Development of muscular relaxat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intraoperative observation/CUI Hong-yan, XU Sheng-pu, FENG Li,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8,15(8):1-4.[Abstract] Objective: T o design a novel muscular relaxation monitoring system with simple construction,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which was used in monitoring of clinical op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good basis for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The acceleration sensor was used to induce and output the motion information of the human body. When the acceleration sensor was attached to the musculospiral nerve at the measured site, and the acceleration sensor could reflect the muscular relaxation degree of the position which be measured. And then the acceleration sensor was used to output the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single axis, dual axis or three axis, and these information were further processed with algorithm so as to reflect the muscular relaxation state of the site was measured. The 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was applied as the core control unit to design the single twitch (ST), T rain of Four (TOF) stimulation and post tetanic count (PTC) stimulation module. After the design of muscular relaxation monitoring system was completed, a comparison examination between it and clinically common monitoring was implemented. Results: The comparis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est index of each stimulus parameter of ST , TOF and PTC could achieve requirement of design. And the frequency of ST was 0.1-1 Hz (adjustable), and its pulse width was 0.3μs. And the frequency of TOF was 2 Hz, and the interval time was 0.5s. And the frequency of PTC was 50 Hz, and the duration time of stimulus was 5s. Besides, the current of stimulus was 0-60 mA. Conclusion: The designed system can be used as the monitoring experiment for muscle relaxation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monitoring. It has some advantages included easy operation, small volume and convenient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Acceleration sensor; T rain of four(TOF)[First-author’s address] Nerve Engineering Laboratory,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临床术中监护用肌松监测仪,为临床普及应用打好基础。
专利名称:肌松监测仪手指及前臂固定装置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王振猛,张金旻,张成密,俞卫锋
申请号:CN201220243982.3
申请日:20120528
公开号:CN202605197U
公开日:
201212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使用肌松监测仪进行肌松监测时用于固定手掌和前臂的肌松监测仪手指及前臂固定装置。
其由前臂固定器(1)和手掌固定器(2)组成,前臂固定器(1)呈扁长方体形,左右两侧设有前臂固定带(1.1)和臂部手架固定带(1.2),前端端面中央设有连接槽(1.3);手掌固定器(2)呈扁长方体形,左右两侧设有手掌固定带(2.4)和掌部手架固定带(2.5),手掌固定器(2)的手掌面上设有手指固定环(2.2)和拇指固定环(2.3),手掌固定器(2)后端端面中央设有连接杆(2.1),用于插入连接槽(1.3)与前臂固定器(1)连接并调整与前臂固定器(1)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有效固定手掌、前臂、食指、中指和拇指,有利于确保肌松监测仪对肌松的准确监测。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地址: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丁振英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014.11.05C N 203914935U (21)申请号 201420320414.8(22)申请日 2014.06.16A61B 5/22(2006.01)A61B 5/01(2006.01)(73)专利权人北京思路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地址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宏翔鸿孵化基地C 座1区201室(72)发明人李丽华(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代理人田明任晓航(54)实用新型名称肌松监测仪(57)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人体监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肌松监测仪。
其结构包括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闭环压控震荡电路、变压器升压电路、PWM 脉冲输出控制电路,所述的PWM 脉冲输出控制电路与刺激电极相连接,设置在人体监测部位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模拟滤波与放大运算电路和AD 转换电路与微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肌松监测仪,不同的监测模式可充分满足医生在病人不同阶段不同肌松评估参数的监测。
该肌松监测仪能够有效的防止因为医生主观判断和个体差异而带来的医疗风险,有助于临床节约用药,科学用药,可避免存在的医患关系。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号CN 203914935 U1.一种肌松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闭环压控震荡电路、变压器升压电路、PWM脉冲输出控制电路,所述的PWM脉冲输出控制电路与刺激电极相连接,设置在人体监测部位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模拟滤波与放大运算电路和AD转换电路与微控制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肌松监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微控制器相连接的人机交互单元、通信接口和数据存储单元;所述的人机交互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屏和按键。
第十一章肌松监测仪器
一、选择题
A型题
1.肌松监测中,双重爆发刺激(DBS)与四个成串刺激(TOF)对清醒病人所造成的不适感比较而言()
A.DBS大于TOF
B.DBS等于TOF
C.DBS小于TOF
D.结果不确定(大于或小于)
E.无法比较
2.下列哪项不属于单次颤搐刺激的特点()
A.操作简单
B.病人不适感轻微
C.可以反复测试
D.可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
E.敏感性差
3.肌松监测时,两个刺激电极间的距离最合适的为()。
A.2mm
B.3cm
C.2cm
D.5cm
E.4cm
4.DBS3,3表示()
A.强直刺激后计数
B.四个成串刺激
C.强直刺激
D.双重爆发刺激(两组刺激且各含3个刺激脉冲)
E.双重爆发刺激(三组刺激且各含3个刺激脉冲)
5.DBS法检测肌松的主要优点是()
A.操作简单
B.清醒病人易于接受
C.对清醒病人刺激轻于TOF
D.显著提高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检出率
E.可做连续动态监测
6.当神经肌肉阻滞深度达到(),四个成串刺激中T2消失。
A.65~75
B.75~80
C.80~90
D.90以上
E.100
7.肌松监测对刺激电流输出进行调整时,应从超强刺激开始后至少()分钟选取参照值。
A.2~4
B.4~6
C.6~8
D.8~10
E.10~12
8.神经肌肉监测时,调定电刺激参数所采用的亚强刺激电流强度一般为()。
A.10~15mA
B.10~20mA
C.10~30mA
D.15~30mA
E.20~30mA
9.因检测间隔时间长而不能应用于去极化阻滞监测的电刺激方式是()。
A.强直刺激后计数
B.强直刺激
C.四个成串刺激
D.单次颤搐刺激
E.双重爆发刺激
B型题
(1~5题)
A.TOF
B.BIS
C.单次颤搐刺激
D.DBS
E.听觉诱发电位
1.可有效预防术中知晓的是()
2.其监测结果具有明确解剖生理学意义的是()
3.临床上肌松监测目前应用最广的电刺激方式()
4.由两组短暂的强制刺激组成的肌松电刺激方式()
5.病人不适感轻,操作简单的是()
(6~8题)
A.0
B.0.3
C.0.5
D.0.7
E.1
6.当T4/T1为()时,插管绝对不会出现呛咳
7.当T4/T1为()时,患者未使用肌松药
8.当T4/T1为()时,可考虑拔出气管导管
X型题
1.DBS2,3所包含的信息是()
A.双重爆发刺激由三组强直刺激组成
B.双重爆发刺激第一组刺激含2个刺激脉冲
C.双重爆发刺激第二组刺激含3个刺激脉冲
D.双重爆发刺激由两组各含3个刺激脉冲的强直刺激组成
E.双重爆发刺激由三组各含2个刺激脉冲的强直刺激组成
二、填空题
1.神经刺激器刺激电流输出方式有(.自动校准输出手控校准输出
)和()。
三、名词解释
1.肌松效应监测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的监测称为肌松效应监测。
四、简答题
1.常用的肌松监测电刺激方式?1.强直刺激后计数、强直刺激、四个成串刺激、单次颤搐刺激、双重爆发刺激
2.TOF监测数据的临床意义2.深度非去极化阻滞后的恢复,四个刺激反应按1、2、3、4的顺序出现,临床多以T4/T1值恢复至0.7作为NMT恢复的指标或全麻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但此时仍存在药物残余作用。
3.EMG型肌松监测仪的常用刺激部位3.在临床麻醉中,腕部、肘部尺神经经常选作刺激部位,其次为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面部运动神经。
4.E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4.主要优点是:受检部位或肢端不需要特殊固定,很少受位移影响;人机连接简单;受干扰因素影响小,检测结果比较稳定。
主要缺点是:不能直接反映肌肉收缩力,易受高频电器干扰。
5.M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
5.优点:能直接反应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
缺点:设备比较复杂,人机连接比较繁琐,受影响因素较多,检测结果不够稳定。
五、论述题
1.论述常用的肌松监测电刺激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
1.⑴单次颤搐刺激:优点是简单,病人不适感轻、可做反复测试。
缺点是敏感性较差,不能判断神经肌肉阻滞性质⑵强直刺激:优点是比单次刺激更敏感地反应肌肉阻滞程度,监测肌肉阻滞性质。
缺点是易引起受刺激部位疼痛。
不宜做连续动态监测⑶四个成串刺激:优点:可对神经肌肉阻滞进行连续、动态的定量监测,清醒病人对超强刺激中有不适感,多数可以忍受。
缺点:敏感性不如强直刺激⑷强直刺激后计数:优点:可监测TOF和单次颤搐刺激不能检测的深度神经肌肉阻滞。
缺点:不能监测连续的动态过程。
由于强直刺激会影响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过程,也不能应用于去极化阻滞的监测。
⑸双重爆发刺激:优点:主要是显著提高了残余神经肌肉阻滞的检出率,。
同时DBS后NMT恢复正常时间亦较强直刺激缩短很多,两次DBS之间只需间隔15~20秒即可。
缺点:主要是对清醒病人所致不适感重于TOF。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A 2.D 3.C 4.D 5.D 6.D 7.D 8.E 9.A B型题
1.B 2.E 3.A 4.D 5.C 6.A 7.E 8.D
X型题
1.BC
二、填空题
1.自动校准输出手控校准输出
三、名词解释
1.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