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道岔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
接触网中级工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1、单开道岔标准定位,定位最好是设在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为( )。
A、690mmB、745mmC、800mmD、835mm答案:D2、当耐张长度在800m及以下时,一个耐张段内供电线断股的总数量安全值为( )A、0个B、1个C、2个D、4个答案:C3、当耐张长度在800m及以下时,一个耐张段内加强线断股的总数量的限界值为( )A、0个B、1个C、2个D、4个答案:D4、《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作业中应使用专门的()传递工具.零部件和材料,不得抛掷传递。
A、用具B、机具C、工具D、绳索答案:A5、造成()以上10人以下死亡,为较大事故。
A、1人B、2人C、3人D、4人答案:C6、当耐张长度在800m及以下时,一个耐张段内回流线接头的总数量限界值为( )A、0个B、1个C、2个D、4个答案:D7、分段绝缘器的空气绝缘间隙不应小于( )。
A、300 mmB、350 mmC、400 mmD、450 mm答案:A8、事故现场通话按()立接制应急通话级别办理。
A、114B、117C、119D、120答案:B9、三相变压器铭牌上所标的容量是指额定三相的( )功率A、有功B、视在C、无功D、无功答案:B10、160km/h以下区段接触网的拉出值限界值为( )。
A、400mmB、450mmC、475mmD、500mm答案:B11、一个跨距内一根加强的接头不得超过( )A、0个B、1个C、2个D、根据跨长度而定答案:A12、接触网静态检测中接触线全面磨耗测量的检测周期为( )。
A、3年B、1年C、半年D、3个月答案:A13、三相交流电源的星形连接,线电压和相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A、Uab=1.732UA.B、Uab=UA.C、Uab3UA.D、Uab=2Ua答案:A14、在直流电路中,电容器并联时,各并联电容上( )A、电压相等B、电荷量相等C、电压的电荷量都相等D、电流相等答案:A15、120km/h及以下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
接触网施工工艺标准一施工准备开工初期,根据站前工程施工实际进度,结合建设单位总体施组方案编制接触网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审批。
会同站前施工部门对轨道的线路中线桩、水准基点桩、岔心桩、曲线桩、轨道里程标等线路资料进行交底,按照交桩测量的有关要求安排现场复测,并做好测量记录。
对复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联系有关单位处理。
调查大型材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场路线,并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二施工定测1、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为依据,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1号、2 号道岔开始。
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要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2~+1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最大跨距;2、站场横向测量中,同组软横跨支柱、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2度。
3、隧道口的起测点,为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5、杆位应尽量避让旧信号机、桥涵、平交道等既有建筑。
6、杆位测量应尽量避开站舍中心、路口及影响站容的的地方。
7、施工测定后,应在邻近钢轨腰部注明:支柱号、支柱类型、基础类型、支柱侧面限界。
8、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1/9道岔,1/12 ,1/18道岔定位均设计在两线间距350mm处,现场坑位有影响可在300mm~400mm 间调整。
9、杆位测量中对于锚段关节、中心锚结、附加导线下锚柱应避开平交道口,并满足拉线施工要求。
10、认真填写测量记录,对于测量中变更。
应做现场简单的平面图附于记录后。
三基础坑开挖1、开挖基础坑前应与工务部门联系,了解施工区段线路状况,双方达成共识后,会同监理单位与工务部门鉴定协议,并双方约定,遵照执行。
2、基础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混凝土支柱坑、钢柱基础坑、拉线坑的开挖。
接触网设计规范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 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 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3)针式绝缘子(抗弯)2.5;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5.1.7 各类悬挂的接触线弛度(弹性吊弦引起的支柱处高度变化不计在内)均不宜大于250mm;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运行中,接触线(被受电弓顶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按200mm计算。
5.1.8 隧道内接触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和各项空气绝缘间隙确定。
隧道内悬挂类型宜与区间一致,其零部件应加强防腐蚀措施。
5.2 气象条件5.2.1 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5.2.2 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高地面10m高处的10min自动记录10年发生一次的平均最大值。
如气象台(站)的记录值不符合上述要求,则应按规定进行换算。
接触网道岔调整探析摘要:重载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发展方向,道岔作为铁路线路的关键设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具体论述了重载铁路的道岔调整。
关键词:重载铁路;道岔;调整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重载铁路成为了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岔概述道岔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也是轨道的薄弱环节之一,通常在车站、编组站大量铺设。
道岔的使用可充分发挥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即使是单线铁路,铺设道岔,修筑一段大于列车长度的叉线,就可对开列车。
因此,道岔在铁路线路上的作用极为重要。
二、我国重载道岔发展现状我国重载铁路以大秦、朔黄等煤炭运输通道为代表,大轴重、高密度和大运量是其“三大特征”,其行车密度和年运量远超过国外。
我国重载铁路一般采用75kg/m钢轨,区间钢轨设置1:40的轨底坡,其造价低、易于更换,受到工务维修部门普遍认可,其中SC559型和研线9804型两种12号固定辙叉单开道岔应用较多。
在重载道岔研究方面,我国对重载铁路运营特点专项研究少,道岔设计采用常规技术,道岔制造采用常规工艺,造成道岔伤损多,关键部件寿命短,更换频繁;道岔型号设计少,例如只有一种75kg/m的18号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没有固定型18号道岔。
在实际重载铁路运营实践中,固定型辙叉更适用于重载运输。
20世纪末,随着既有铁路提速和运量提高,对道岔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延长道岔使用寿命,我国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近年来,在重载道岔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研制了几种制造辙叉心轨、60AT轨和60kg/m钢轨的合金钢材料,例如用于制造合金钢辙叉心轨的奥贝体材料、用于制造道岔尖轨和钢轨组合辙叉的贝氏体钢轨。
贝氏体尖轨寿命长于普通钢轨制造的尖轨。
2、研制的60-12、75-12等系列合金钢组合辙叉与高锰钢整铸辙叉相比寿命长,性价比高,目前发展到第二代翼轨加强型合金钢辙叉。
合金钢辙叉和高锰钢辙叉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铸造工艺升级,使高锰钢整铸辙叉的使用寿命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3000万t提高到现在的近1亿t。
38交通科技与管理规划与管理0 引言 道岔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轨道在平面上进行连接和交叉的设备,是铁路运输互联互通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当列车通过道岔时,受电弓从一组接触悬挂过渡到另一组接触悬挂,接触网道岔定位设计是列车在道岔顺利通行的重要保障。
道岔区接触悬挂定位及安装可采用单支柱、软横跨或者硬横跨,尤其是站场内咽喉区跨越多股道时,一般采用软横跨或硬横跨进行道岔定位。
既有线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及施工受工程现状、施工条件、对既有线运营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既有线接触网道岔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较新建线路更为复杂,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实施的难度也更大。
1 工程概况 某既有内燃干线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工程,在其中一个车站的小里程咽喉区有两组12号道岔需要进行接触网道岔定位。
道岔编号分别为29号和33号,接触网采用交叉线岔布置方式。
但是,这两组道岔正好位于既有市政交通涵上,该交通涵为两孔框架桥,如图1所示。
常规的道岔定位方案为在该框架涵上垂直线路方向设一组横跨,采用在涵洞顶板上后植化学锚栓方式安装支柱,如图2所示。
图1 顶进框架桥平面示意图图2 常规硬横跨定位方案 经现场踏勘及测量发现若采用常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北侧为人行盖板涵混凝土厚度不足,无后植化学锚栓条件; (2)立柱与桥涵上安装的广告牌有冲突但是协调广告牌拆除困难; (3)涵洞下方为市政道路,人员及车辆均需从此处通行,无桥下立柱条件。
鉴于上述因素,常规硬横跨方案无法实施,需因地制宜研究特殊安装方案以实现接触网道岔定位安装。
2 特殊硬横跨道岔定位方案 因硬横跨支柱在道岔定位处的框架桥上无安装条件,需考虑采用特殊方案对硬横梁进行安装支撑,经研究提出一种可行的新型组合硬横跨结构。
具体做法为顺线路方向设置两组支撑硬横跨,将垂线路方向的硬横梁搭接于顺线路的两组支撑横梁上,顺线路的支撑横梁与垂直线路的横梁通过法兰进行连接,吊柱安装于硬横梁下进行接触网道岔定位安装,如图3和图4所示。
接触网交叉线岔测量作业指导书1主要内容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检测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交叉点位置,两工作支相距500~800mm处的抬高量,锚支800mm处的抬高量,线岔始触区位置等参数。
2适用范围适用于管内普速铁路接触网交叉线岔的检测作业。
3周期及作业条件检测周期:6个月作业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采取远离作业方式,也可利用停电天窗开展静态检测。
4检测作业1.作业准备(1)人员:不少于5人。
(2)工、机具:接触网激光测量仪、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照明用具、通讯工具等。
2.作业程序(1)单开道岔:图1单开道岔示意图①检测顺序为从始触区依次测量(始触区→两工作支高差→交叉点→定位点→锚支800处抬高)到下锚支800处抬高。
(如图1)②单开道岔检测:线岔始触区(A区):侧线工作支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600-1050mm范围内,正线工作支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600-1050mm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两工作支高差的标准状态值(B区):当两支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两线相距500mm、800mm处,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5~25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20mm。
交叉点位置的标准状态值(C区):交叉点应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50mm 范围的横向中心位置,允许偏差±50mm。
线岔承力索交叉处,两承力索垂直间距不小于60mm。
定位点测量的标准状态值(D区):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支柱定位点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进行测量。
接触线高度要求:标准状态为设计值±30mm。
接触线拉出值要求:标准状态为标准值±30mm。
非支抬高的标准状态值(E区):非支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800mm处,非支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60-90mm,并向下锚方向均匀抬升。
(2)复式交分道岔:①检测顺序为从始触区依次测量(始触区→两工作支高差→定位点→交叉点→两工作支高差)到两工作支500mm-800mm处的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