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_省略_幼鱼生长_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_孙建珍
- 格式:pdf
- 大小:539.15 KB
- 文档页数:9
DOI :10.15906/11-2975/s.20191320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03)*通讯作者[摘要]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d 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 )、大豆油(SO )、菜籽油(RO )、花生油(PO )、猪油(L )、鱼油-豆油(1∶1)(FSO )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 )。
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
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 <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 <0.05)。
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 <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 <0.05)。
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 >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 <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
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 <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 <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大菱鲆29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组织表达刘国旭;孟晓雪;马强;卫育良;梁萌青;徐后国【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24(48)3【摘要】不同鱼类的脂肪组织分布模式具有高度多样性。
大菱鲆具有相对特殊的脂质储存模式;鳍条附近皮下脂肪组织是其重要的脂肪存储部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菱鲆的脂质代谢生理,本实验初步研究了29个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在大菱鲆体内的组织表达,这些基因参与了脂肪生成、脂肪酸β氧化、甘油酯的生物合成和水解、脂质运输以及相关的脂代谢转录调控过程。
从30尾鱼(10尾混样作为一个重复)中采集眼、鳃、脑、皮肤、肌肉、肝脏、胃、肾脏、脾脏、心脏、前肠、幽门盲囊、后肠、盲肠和脂肪等共15个组织样本进行qRT-PCR分析。
结果显示,肠和脑中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高,肝脏和肌肉脂肪生成基因表达量低。
肠内大部分载脂蛋白和脂质代谢相关转录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也较高。
肌肉中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
细胞内甘油酯酶在脑、眼和心脏中高表达。
研究表明,在大菱鲆体内,肠道可能不仅是脂质摄取的场所,也是大菱鲆体内重要的脂肪代谢器官。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大菱鲆脂代谢特征及探索不同储脂类型鱼类中脂肪代谢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将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鱼类的脂质代谢调节。
【总页数】16页(P28-43)【作者】刘国旭;孟晓雪;马强;卫育良;梁萌青;徐后国【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6;S917.4【相关文献】1.大菱鲆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s的组织表达及其对高温胁迫的响应2.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周脂素和CD36表达的影响3.不同的日粮豆油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脂质沉积、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肝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4.间歇性冷刺激对高脂饮食小鼠的血清脂质相关指标、肝脏组织形态及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5.电针和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质代谢基因PPAR-γ mRNA表达及相关脂代谢酶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赵曼茜;张斐然;吴立新;李思萌;李笑迎【摘要】本试验以不同脂肪源配制成等氮等脂的7种饲料,对大菱鲆[(27.31±0.10)g]进行40 d的饲养试验,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7种饲料分别添加6%的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花生油(PO)、猪油(L)、鱼油-豆油(1:1)(FSO)和鱼油-豆油-猪油(3:4:3)的混合油(MIX).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研究结果表明:(1)鱼油-豆油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基础饲料组)提高了10.42%(P<0.05),猪油组特定生长率最低,较鱼油组降低了19.79%(P<0.05).猪油、混合油、花生油组饲料系数分别较鱼油组提高了36.36%、33.33%、25.25%(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饲料脂肪源对大菱鲆鱼体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猪油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油组、菜籽油组和花生油组,其中较鱼油组降低了4.47%(P<0.05).摄食不同脂肪源饲料的大菱鲆空壳、内脏和背肌的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猪油组空壳的水分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混合油组(P<0.05);(3)各试验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猪油组和混合油组的谷丙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分别升高了124.89%和119.94%(P<0.05),混合油组的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较鱼油组提高了352.51%(P<0.05),表明猪油组和混合油组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综合以上7种饲料脂肪源对鱼体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鱼油-豆油(1:1)、豆油和菜籽油可作为大菱鲆饲料合适的脂肪源,而猪油、混合油不适宜作为大菱鲆的饲料脂肪源.【期刊名称】《中国饲料》【年(卷),期】2019(000)013【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脂肪源;大菱鲆;生长;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作者】赵曼茜;张斐然;吴立新;李思萌;李笑迎【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聊城市开发区实验中学,山东聊城 252000;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大连 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饲料中的脂肪是鱼类必需脂肪酸的来源,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是鱼类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
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及肝功能的影响张国安;王继芬;王振业;任天聪;杨振才;刘海燕【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8(037)005【摘要】研究了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摄食、生长及肝脏功能的影响.1080尾初始体质量(19.52±0.02)g的大菱鲆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0尾,置于12个2.4 m×1.2 m×1.1 m养殖缸中,投喂白鱼粉饲料、红鱼粉饲料及红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胆汁酸4种试验饲料.67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白鱼粉型饲料相比,红鱼粉型饲料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系数和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 mg/kg胆汁酸后,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添加300 mg/kg胆汁酸试验组的大菱鲆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胆汁酸组(P<0.05).综上所述,红鱼粉型饲料中添加150 mg/kg胆汁酸能够显著提高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添加300 mg/kg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起到保护大菱鲆肝脏功能的作用.【总页数】6页(P599-604)【作者】张国安;王继芬;王振业;任天聪;杨振才;刘海燕【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省沧县畜牧水产管理中心,河北沧州061000;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99【相关文献】1.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J], 孙建珍;王际英;马晶晶;李宝山;郝甜甜;孙永智;张利民2.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胆汁酸、牛磺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J], 陈晴;马倩倩;沈振华;李二超;陈立侨3.红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红酵母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J], 张瑞玲;牛思佳;张红娟;杨振才4.不同脂肪水平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J], 毕铮铮;吴立新;李晓美;梁启航;杨冠男;王昇华5.酶解肽替代部分鱼粉及补充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营养成分、消化及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 [J], 张宇;高佳朋;韩和平;夏辉;李雪鹤;荆冰妍;吴彦;郭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脂肪水平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者:毕铮铮吴立新李晓美梁启航杨冠男王异华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07期摘要在粗脂肪水平分别为10%、14%和18%的3种试验饲料中添加0.09%的胆汁酸,投喂初始体重为(23.12+0.10)g的大菱鲆49d,研究不同脂肪水平下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组试验鱼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均显示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n-3/n-6比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综上所述,胆汁酸水平为0.09%、饲料脂肪水平为18%时,更能促进大菱鲆生长发育,但不会改变其肌肉脂肪酸组成。
关键词大菱鲆;胆汁酸;生长;脂肪酸中图分类号 S9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190-02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能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及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促进脂类乳化,能不同程度地改变鱼类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和不同组织中脂肪酸占组织油脂的质量比;扩大脂肪和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脂类消化吸收,增强鱼类的免疫机能14。
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又名多宝鱼,属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易适应集约化养殖,生长迅速、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其工厂化养殖规模居全球之首,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
有关胆汁酸在水产动物配合饲料中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在大菱鲆配合饲料中的研究较少。
孙建珍等5研究在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其胆汁酸添加量为厂家推荐量的1.5%;黄炳山等0进一步研究得出胆汁酸最适添加量为0.09%。
doi: 10.7541/2017.63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幼鱼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唐卓懿崔坤陈强谭朋廖凯麦康森艾庆辉(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 青岛 266003)摘要: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雷帕霉素受体(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以大菱鲆幼鱼[初始体重(8.6±0.01) g]为实验对象, 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11.69% (适宜脂肪组)和16.58% (高脂组)的2种等氮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投喂实验, 养殖周期为97d。
结果显示: (1)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对大菱鲆幼鱼存活和特定生长率(SGR)无显著影响(P>0.05)。
(2)与适宜脂肪组相比, 肝脏中TOR和4EBP1 mRNA水平在高脂组上调(P<0.05)而4EBP2 mRNA水平在高脂组下调(P<0.05)。
此外, 与适宜脂肪组相比, 肌肉中TOR和4EBP1 mRNA水平在高脂组下调(P<0.05)而4EBP2 mRNA水平在高脂组无显著变化。
(3)饲料脂肪水平显著影响AKT、TOR和4EBPs磷酸化水平。
肝脏中p-AKT (T308和S473)/AKT、p-mTOR(S2448)/ mTOR和p-4EBP1 (T37/46)/4EBP1在高脂组显著高于适宜脂肪组,而p-p70S6K (T389)/p70S6K在高脂组显著低于适宜脂肪组。
肌肉中p-AKT (S473)/AKT、p-mTOR (S2448)/mTOR和p-4EBP1 (T37/46)/4EBP1在高脂组显著低于适宜脂肪组,而p-p70S6K (T389)/p70S6K在高脂组显著高于适宜脂肪组。
结果表明: 大菱鲆幼鱼肝脏和肌肉TOR、4EBP1和4EBP2的mRNA表达量与AKT、TOR、4EBP1和p70 S6K磷酸化受到饲料脂肪水平调控, 饲料脂肪水平升高, 激活了肝脏TOR信号通路, 同时肌肉TOR信号通路受到部分抑制。
饲料中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代伟伟;麦康森;徐玮;张彦娇;艾庆辉【摘要】为研究饲料中精氨酸(Arg)、赖氨酸(Lys)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对大菱鲆生长、体成分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本实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8.48 ±0.16)g的大菱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3双因素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Arg(0%、0.9%和2.0%)和Lys(0%、1.19%和2.39%),配制成9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实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Lys添加量为1.19%时,大菱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较其他两种添加量组显著升高(P<0.05),但精氨酸的添加对其影响不显著且与赖氨酸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保留率和鱼体蛋白质含量受饲料中Lys和Arg添加量的交互影响(P<0.05),在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1.19%时,数值最高,显著高于赖氨酸未添加组和高添加组(P<0.05).全鱼粗脂肪、水分、灰分和形体指标不受Arg和Lys的交互作用影响(P>0.05).粗脂肪和水分随Lys的添加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饲料中Arg和Lys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中大多数氨基酸含量受饲料Arg和Lys添加量的交互作用,显著性最低值均出现在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2.39%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Arg和Lys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饲料效率、鱼体蛋白质沉积和肌肉氨基酸含量;Arg和Lys添加量分别为0.9%和1.19%时,大菱鲆有最大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与Arg相比,Lys为主要影响因素,适量添加Lys可以促进生长,雨添加量过高Lys会与Arg产生拮抗作用,抑制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氨基酸沉积.【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5(039)006【总页数】12页(P876-887)【关键词】大菱鲆;赖氨酸;精氨酸;生长;交互作用;拮抗【作者】代伟伟;麦康森;徐玮;张彦娇;艾庆辉【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73使用植物蛋白源替代水产饲料中的鱼粉是水产饲料营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饲料制作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使饲料配方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0%和18%。
在每个脂肪水平下分别添加0%、0.15%的胆汁酸(纯度为20%,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配制成4种等氮饲料,并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
1.2 试验分组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平均体重为(45.78±0.11)g的幼鱼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 尾鱼,养殖实验持续8周。
2 结果和分析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见图1~4。
D2组与D1组相比大菱鲆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了12.26%、8.96%和9.84% (P<0.05),饲料系数降低了40.97% (P<0.05);D4 组与D3组相比大菱鲆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了8.38%、5.75%和5.16% (P<0.05)。
胆汁酸促进大菱鲆的生长是通过乳化脂肪和激活脂肪酶的功能来实现的。
A乳化脂肪本实验结果显示,在10%和18%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均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其提高程度因脂肪水平而异,18%脂肪水平组提高幅度小于10%脂肪组,表明高脂肪组需要更多的胆汁酸参与脂肪乳化,加速脂类消化吸收,进而促进鱼体生长(王继强等,2009)。
B 激活脂肪酶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脂肪酶的影响见图5。
在两个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均可显著提高脂肪酶活性(P<0.05)),且D4与D2组间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研究发现,胆汁酸能够将小肠内脂肪酶原激活为有活性的脂肪酶使其发挥作用,并能增强其活性(刘敬盛等,2010)。
胆汁酸能使脂肪酶结合到甘油三酯的脂滴表面上且起催化作用,提高脂肪酶活性,促进脂肪消化。
目前为止,仍未发现其它物质可以替代胆汁酸对脂肪酶的这种桥梁和联结作用(Romanski, 2007)。
第45卷 第3期 海 洋 与 湖 沼Vol.45, No.3 2014年5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May, 2014*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 201205025号; 海洋生物产业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创新研发示范平台经费资助, 201203004号; 山东省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泰山学者岗位经费资助, HYK201004号。
孙建珍, 硕士研究生, E-mail: sunjian-zhen20075287@① 通讯作者: 王际英,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E-mail: ytwjy@收稿日期: 2013-10-12, 收修改稿日期: 2013-12-25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 )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孙建珍1, 2 王际英2①马晶晶2 李宝山2 郝甜甜1, 2 孙永智2 张利民2(1.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2.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6)提要 在10%和18%两个脂肪水平下, 分别添加0%、1.5%的胆汁酸, 配制成四种等氮饲料, 投喂初始平均体重为(45.78±0.11)g 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幼鱼8周, 研究两个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结果表明: 饲料脂肪水平升高或添加胆汁酸均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 降低饵料系数(P <0.05); 相同脂肪水平下, 添加胆汁酸显著提高了实验鱼的生长, 降低了肝体比(P <0.05)。
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 组织中粗脂肪含量呈上升的趋势; 而添加胆汁酸降低了组织中脂肪的蓄积, 但全鱼与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含量主要受饲料中胆汁酸水平的影响(P <0.05)。
胆汁酸能显著降低大菱鲆幼鱼肌肉PUFA 含量(P <0.05), 增加SFA 、MUFA 含量。
饲料添加胆汁酸能降低实验鱼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P <0.05), 但饲料脂肪水平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呈相反趋势。
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或添加胆汁酸均能提高实验鱼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总脂酶和肠道脂肪酶活性(P <0.05), 且胆汁酸和脂肪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脂肪代谢有显著影响(P <0.05)。
综上所述, 在2个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均能促进大菱鲆幼鱼的生长, 提高饲料利用状况, 促进脂肪消化吸收, 降低组织中粗脂肪含量。
关键词 大菱鲆; 脂肪; 胆汁酸; 生长; 脂肪代谢 中图分类号 S963 doi: 10.11693/hyhz20140300092 脂肪为鱼类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 是鱼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研究发现, 饲料中适宜脂肪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性能(Chou et al , 1996; Wang et al , 2005); 过低会造成必需脂肪酸缺乏, 蛋白质消耗过多, 导致鱼体生长缓慢, 饲料利用率下降; 过高则会抑制鱼类生长, 导致体内脂肪过度蓄积(Du et al , 2005; Pedro et al , 2009)。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胆固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固醇类物质。
胆汁酸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 能降低油水两相间的表面张力, 促进脂类乳化, 扩大脂肪和脂肪酶的接触面积, 加速脂类的消化吸收(唐胜球等, 2009)。
研究表明,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以显著提高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 (Maita et al , 1996)、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 (谭永刚等, 2008)、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 (周书耘等, 2010)等的生长并降低饵料系数; 提高日本鳗鲡(Maita et al , 1996)和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 (Alam et al , 2001)脂肪酶活性, 促进脂肪代谢; 降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 (马俊霞等, 2008)肝脏脂肪沉积, 减少脂肪肝的发生(Pieters et al ,618 海洋与湖沼45卷1991)。
目前, 胆汁酸作为一种降脂因子, 在养殖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属鲆科(Bothi-dae)、菱鲆属(Scophthalmus), 生长迅速、肉味鲜美、经济价值高, 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
有关胆汁酸在大菱鲆配合饲料中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不够系统(李勇等, 2006)。
本文以大菱鲆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不同脂肪水平(10%和18%)的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1.5%的胆汁酸, 研究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旨在为大菱鲆配合饲料中胆汁酸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设计及饲料制作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 鱼油为脂肪源, 使饲料配方中粗蛋白含量为47%, 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0%和18%。
在每个脂肪水平下分别添加0%、1.5%的胆汁酸(以玉米淀粉为载体, 纯度为20%, 山东龙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配制成4种等氮饲料, 并分别命名为D1、D2、D3和D4。
实验饲料配方和营养组成见表1。
所有原料粉碎过80目筛, 营养成分分析后, 依据饲料配方, 采用逐级扩大法混匀后, 加入鱼油及适量蒸馏水再次混合均匀, 经螺旋挤压机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硬颗粒饲料, 自然风干后置于–20°C冰箱保存待用。
1.2饲养管理养殖实验在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海水循环系统内进行。
大菱鲆幼鱼购自蓬莱宗哲养殖有限公司, 实验鱼在养殖系统中驯养2周, 驯养期间投喂大菱鲆商品饲料(山东升索渔用饲料研究中心, 粗蛋白50%, 粗脂肪12%)。
两周后挑选规格整齐、体质健壮, 平均体重为(45.78±0.11)g的幼鱼360尾, 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鱼, 养殖实验持续8周。
水质条件: 水温16—18°C, 溶氧>7.0mg/L, 氨氮浓度<0.05mg/L。
光照周期为12h光照 : 12h黑暗。
实验期间每天饱食投喂两次(08: 00, 16: 00),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 1.5%左右, 根据鱼体生长情况调整投喂量, 投喂30min后从排水口将残饵排出, 记录残饵数量。
1.3样品采集饲养实验结束后禁食24h, 称每桶鱼总重, 计算增重率。
每桶随机取12尾鱼, 用MS-222麻醉后测量表1实验饲料配方及营养组成(%干物质)Tab.1 Formulation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theexperimental diets (%, DW)实验饲料原料(g/100g)D1 D2 D3 D4 鱼粉39.48 39.48 39.4839.48豆粕23.60 23.60 23.6023.60鱼油 4.94 4.94 12.9412.94乌贼内脏粉 6.00 6.00 6.00 6.00 淀粉 5.00 5.00 5.00 5.00 α-淀粉 6.92 6.92 6.92 6.92 羧甲基纤维素钠9.50 8.00 1.50 0.00 胆汁酸0.00 1.50 0.00 1.50 矿物质预混料a) 2.00 2.00 2.00 2.00 维生素预混料b) 1.00 1.00 1.00 1.00 黏合剂0.50 0.50 0.50 0.50 抗氧化剂0.06 0.06 0.06 0.06 诱食剂(甜菜碱) 0.50 0.50 0.50 0.50 三氧化二铬0.50 0.50 0.50 0.50 合计100 100 100 100 营养组成(%, 干物质)粗蛋白46.14 46.99 45.7847.16粗脂肪9.77 9.66 18.3317.97粗灰分13.17 12.44 11.60 10.98总能(kJ/g) 19.83 20.24 21.9322.52蛋能比(mg/kJ) 23.27 23.22 20.8720.94a) 矿物质预混料(mg/kg饲料): CuSO4・ 5H2O, 10; MnSO4・7H2O, 180; CoCl・6H2O, 50; ZnSO4・ 7H2O, 350; NaHCO3, 2000; MgSO4・7H2O, 3000; KI, 10; Na2SeO3, 10; FeSO4・7H2O, 600b) 维生素预混料(mg/kg饲料): 维生素A, 20; 维生素E, 150; 维生素D, 8; 维生素K, 10; 泛酸, 50; 叶酸, 5; 烟酸, 100; 硫胺素, 15; 生物素, 1; 核黄素, 15; 肌醇, 200; 吡哆醇, 20; 抗坏血酸, 240体长、体重, 计算肥满度。
随机取3尾用作全鱼样本, 剩余9尾尾静脉取血, 血样在4°C静置4h后, 4°C条件下4000r/min离心10min, 吸取上层血清放置在–80°C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
取血后分离出肝胰脏并称重, 计算肝体比; 取背部肌肉, 用于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的分析; 所有样品均于–80°C保存备用。
1.4测定指标与方法1.4.1生长性能增重率(WGR, %) = (W t-W o)/W o×100;特定生长率(SGR, %/d) = (ln W t-ln W o)/d×100;饲料系数(FCR) = F/(W t-W o);蛋白质效率(PER, %) = (W t-W o)/(F×CP)×100;肝体比(HSI, %) = W h / W t×100;式中, W o为实验开始时鱼体重量(g), W t为实验结束时3期孙建珍等: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619鱼体重量(g), W h为肝胰脏重量(g), F为摄食量(g), d为养殖周期(d), CP为饲料粗蛋白。
1.4.2常规成分测定水分采用105°C烘干恒重法测定(GB/T6435-2006); 粗蛋白采用杜马斯燃烧法测定(LECO FP-528); 粗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GB/T6433-2006); 粗灰分采用550°C灼烧法(GB/ T6433-2007); 能量采用氧弹仪燃烧法测定(PARR 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