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27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假单胞杆菌等。
感染途径 1. .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致病菌侵入中耳。
(2)急性传染病期间: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伤寒等,致病微生物可以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亦可经咽鼓管发生其他致病菌的继发感染。
(3)在不洁的水中跳水、游泳,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及鼻咽部填塞等,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
(4)婴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短而宽的咽鼓管流入中耳2. 外耳道-鼓膜途径因鼓膜外伤、鼓膜穿刺或置管时不符合无菌操作,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3. .血行感染极少见。
病理感染早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红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于鼓室,逐渐变成脓性。
脓液增多后鼓膜因受压而缺血,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破溃、穿孔、脓液外泄。
炎症得到控制后,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或遗留永久性穿孔。
临床表现 1.耳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
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
婴幼儿则哭闹不休。
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2.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
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
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3.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粘液脓性乃至脓性。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疗指南【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
致病菌进入中耳的途径包括:①咽鼓管途径;②外耳道-鼓膜途径;③血行途径。
【临床表现】1.症状本病之症状在鼓膜穿孔前后迥然不同。
(1)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较明显,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等。
(2)耳痛:耳深部锐痛或波动性跳痛,可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
一旦穿孔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耳鸣可为波动性,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4)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
2.硬性耳内镜检查:早期鼓膜充血,松弛部和(或)紧张部,鼓膜向外凸。
穿孔一般位于紧张部。
乳突尖及鼓窦可能有压痛。
3.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可达40-50dB。
4.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诊断要点】1.根据病史和检查(硬性耳内镜检查+乳突CT平扫等),不难对本病做出诊断。
2.应注意与急性外耳道疖肿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利引流,去病因。
1.全身治疗(1)尽早应用足量的抗生素。
(2)1%麻黄素滴鼻。
(3)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
注意支持疗法,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
2.局部治疗(1)鼓膜穿孔前:2%石炭酸甘油滴耳;适时行鼓膜切开。
(2)鼓膜穿孔后:0.2%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耳。
3.病因治疗。
4.注意预防。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理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因1、咽鼓管感染止呼吸道感染后,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咽及呕吐等进入鼓室,也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见的途径。
小儿发病率高的原因:①易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现在上呼吸道发炎;②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相对短而直,比较水平,分泌物易于经此管道进入鼓室;③小儿多仰卧吮乳,特别是人工喂乳时,呕吐物和多余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④小儿多患增殖体肥大和管周淋巴结炎,易阻塞咽鼓管口,妨碍引流而致发炎;⑤小儿处于萌牙期,经常食欲不振,局部肿胀,局部肿胀,抵抗力减弱,易于感染其他疾病;⑥先天性唇裂、腭裂致腭咽功能不良,易引起咽鼓管感染,而鼓室内粘膜下胚性组织多,抗感染力弱。
增殖体、鼻息肉等手术,由于出血和填塞物过久,亦易引起鼓室感染。
2、外耳道感染比较少见,如战时火器震伤,挖耳损伤,拳击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后感染。
严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烂溃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3、血行感染最少见,急性重度传染病和脓毒血症,细菌经动脉直接进入鼓室,亦可由静脉血栓感染而进入鼓室。
急性中耳炎早期病毒抗体滴定往往升高,可能为腺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继而细菌侵入,小儿多是肺炎球菌、溶血性流行感冒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成人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等。
稍晚,鼓膜穿孔,即成混合感染。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称“脓耳”。
多因外感风热火毒,外邪引动肝胆火热,上灼耳窍而发。
小儿形体未充,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生本病。
【诊断】1.初期耳底疼痛,全身发热、畏寒、乏力,听力减退,乳突部按压疼痛。
2 .酿脓时,耳底胀痛较甚,势如雀啄,伴发高热,待鼓膜穿孔流出脓液后,身热渐退,耳痛逐渐减轻,听力逐渐恢复。
3 .耳镜检查,鼓膜初期充血明显,随着炎症加重,鼓膜呈深红色,并肿胀向外膨出,鼓膜穿孔时,可见搏动性脓液溢出。
4 .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5 .听力检查,音叉试验和纯音听阈测试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一、辨证论治1.风热外袭耳内胀痛,逐渐加重,耳中鸣叫,听力减退,伴畏寒、发热、头痛,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清肿通窍。
方药举例:银花解毒汤加减。
金银花、连翘各15g,牡丹皮、赤芍、天葵各IOg,薄荷、苦丁茶各6g。
2.肝胆火盛耳痛剧烈,势如雀啄,听力明显减退,耳窍流脓,质稠,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利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黄苓、桅子、夏枯草、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黄、赤芍各IOg o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服IOmI,每日3次。
适用于风热外袭,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
黄连上清丸每服5g,每日2次。
适用于肝胆火盛,兼有大便燥结者。
三、局部处理1 .20%黄连或黄柏滴耳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2.新鲜虎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每次2~3滴,每日3~4次。
3 .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外耳道,保持清洁、干燥,或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多次滴耳。
4 .如耳窍肿痛较甚,身发高热,鼓膜明显膨出,或穿孔太小,应在无菌条件下行鼓膜切开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