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永词风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柳永词的“俗”摘要:柳永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改变了词以小令为主的体式,出现了慢与小令平分秋色的局面;他创用了一百多种词调,占了宋代所使用词调的近七分之一;他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对北宋词风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的词以俗著称,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现在我们就其俗这方面以词的内容题材特点、艺术表现以及形成俗的风格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专业词人,有词作专集《乐章集》。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词刚产生时,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不入流的,素有诗贵词贱的说法。
它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会场合供给伶工歌女唱歌的,到宋朝时词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
大量文人用它来抒发感情,表达人生,所以词风开始由俗变雅,词的内容也日益离开世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而柳永却将其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1)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的面貌和世俗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
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姬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摘要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词体的发展过程中,他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扩展并发展了慢词,开拓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词风多接近民间艺术特色,融合多家特点自成一派,含义深远。
语言多用俚语,却又不乏雅言,贴近人民,浅显易懂,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柳永词语言雅俗共赏引言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号柳屯田,崇安人。
景祐元年进士,一生怀才不遇,终身落魄,穷困潦倒,死后甚至由几个妓女埋葬。
虽然他官场失意,但却写出了一手好词,从词调到作词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他的很多词调都出于市井新声,经过加工提炼,形成了其独特风格,并以之确立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他完成了从小令到慢词的发展与转变,并且在词的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展,是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领军人物。
一、柳永词的语言特点柳永词的语言特点主要为吸收大量的俚俗语言,却又不失雅致,在词中喜用典故,这样的特点使得柳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都能理解和欣赏,他通过反映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来表现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怜惜。
1、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柳永在词史上率先吸收大量民间俚俗语言入词,更多的展示市井平民的生活与心态,写俗人,写俗世。
他被认为是俗词的开创者,是俗文学中的一枝奇葩。
柳词俚俗拙朴、真实动人,用平实的语言形式传唱出真实的思想情感,以平民的姿态叙写平民的心理和生活,作为通俗歌词,它具体地体现了“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所喜悦的,投合了最大多数民众之口味的”这一俗文学概念。
例如柳词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
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用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她们,他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
柳永词的看法
柳永(liu yong)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词被称为“柳河东词派”,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种词艺术,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存的一支古典文学流派。
柳永词,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柔中藏刚,情意绵绵”。
他的词多由慢语组成,慢步缓步,显得含蓄而充满情感。
他的情感多以淡雅的语调描写,皆以情意的千秋为主,表现出一种素雅、清新、舒缓的语调和气质,巧妙地将人情和文采穿插在一起,大胆创新,给读者以深度的体验。
此外,柳永词大胆创新,无论是形体,还是押韵等都倍受人们的喜爱,他广泛引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物情感,用高雅而悠远的押韵,使它们更加完美,加深了读者的情感体验,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柳永词的特点是“柔中藏刚,情意绵绵”
其语调清新舒缓,融情文采于一身,创新大胆,大量引用自然现象,表达人物情感,并有出色的押韵,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中国古典词艺术的代表。
浅谈柳永词风浅谈柳永词风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柳永词风摘要:北宋词人重要代表柳永词风悲凉,包含其人生的苍凉感触,以及柳永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感悟;本文从分析柳永的词风入手,来尝试解读儒家时代小知识分子的命运规律。
关键词:柳永;苍凉;儒家;词风中国古代的文学丰碑不少,有宋一代则以词最为出名,鼎盛于宋,作为北宋词人代表的柳永功不可没,其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革,对于宋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永以落拓文人身份生活于社会下层,其所著词作,对生活感触最为显著,其内容之多样固不需多说,而词风之特征,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柳永出生于一个典型的重儒家道德的仕宦家庭,儒家的思想深入柳永的心里,并培养了其经世致用之志。
这种经世致用之志一直影响着其求仕生涯,使柳永即使面对接连的打击,也不愿放弃求取功名之心。
然而这种“动修礼法”的儒家思想却也禁锢了柳永个性的正常发展,使其个性备受压抑,联系柳永以后的生活、行为可知,这种无处排泄的压抑使柳永一接触到秦楼楚馆便被“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洞仙歌》)深深吸引,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于此可知,柳永“奉儒守业”的家教文化传承已经悄然给柳永的人生蕴育着矛盾危机:一方面无法放弃对功名的执着,另一方面因家教禁锢个性的正常发展造成对个性情感自由的执着,所以当他一离开家庭,便使这种矛盾爆发出来,注定了柳永悲剧人生的命运。
果然柳永因其放荡不羁而受到了“留意儒雅、务本正道”的统治者的严厉排斥,并一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使柳永的人生变成满是心酸的悲剧。
柳永少年随父到京城,因其所填词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而流传甚广,其创调填词高手之名不胫而走,却因后宫传唱而使得标榜“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花花少帝赵祯及一帮道学官僚大为恼怒,便借柳永出入曲坊伎馆的行为,深斥他“薄于操行”,并从题有他进士及第的榜上除名。
浅析柳永慢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内容摘要]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在当时已有的成就不高的慢词中发现其生命力并大量创作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慢词。
柳词以燕乐配乐,同时词调新增,容量扩充,且采用铺叙手法抒情,语言上流于口语民俗而突破了小令的界限,几方面的艺术个性从不同角度对慢词产生巨大推动,使慢词始行于世,受到文人的重视而出现众多辉煌的篇章。
[关键词]柳永慢词艺术个性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数量不多,成就不高。
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其生活经历使他能够看到民间慢词的生命力,大量使用慢词进行创作,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和文本规范,改变了宋初以来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
柳永在使慢词成为能与小令分庭抗礼的成熟文学样式的同时,奠定了宋词昌盛的基础。
研究柳永的慢词创作要从“词之法”分析。
扬守斋所撰《作词五要》云:“一曰择腔,二曰应律,三曰按谱,四曰详韵,五曰立新意。
”[1]而“慢”的本意是“调长拍慢,盖古曼声之意”[2],兼指体制和音乐上的特征。
依此两说,柳永作慢词具体表现在与音乐的紧密联系、体制创新、铺叙写法、以白话入词等等艺术特色上。
一、慢词合燕乐之音北宋中叶歌曲繁荣,音乐变化很大,新声流行,而当时的文人词,多沿用晚唐五代以来的旧调,与民间音乐的关系较疏远。
而柳永与别的、使歌词逐渐诗化的作家不同,柳永走的是“词”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为紧密结合的道路。
据宋叶梦《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
”[3]柳永的《玉蝴蝶》词中也提及歌妓向他索词的情形:“珊瑚筵上,亲持犀管,旋叠香笺,要索新词,殢人含笑立尊前。
”[4]可见柳永有着精深的音乐修养,又与民间艺人关系密切,其词与燕乐自然相合。
燕乐兴起于隋唐时期,如宋沈括《梦溪笔谈》所说:“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略论柳永婉约词的通俗美柳永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他的词以语言通俗,音律谐婉著称,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因此在柳永的词中,蕴含着独特的通俗美,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柳永独特的婉约词风。
要说柳永词的通俗美的成因,我们首先来看看词的源头,词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唐五代的民间词,一是唐五代的文人词,而民间词还对文人词产生过直接影响,也就是说,词的根本源头还是来自民间。
民间词以俚俗取胜,文人词以儒雅取胜,民间词到宋代以后逐渐消亡,而文人词却不断发展,久而久之便会以雅为正声,而以俗为邪音。
人们一般说柳永词的通俗多集中在"淫冶"、"亵渎"、"为风月所使",概言之,即说他多作艳词,且多直露语、市井气。
即其多性感描写,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
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
镇日相看末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
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有意地以通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因为在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魄,因此才有了颇具通俗美的柳永婉约词。
柳永婉约词的通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众所周知,柳永婉约词在内容上的拓展与贡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描写自己与歌妓的艳情生活,二是描写抒发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和感慨,三是描写都市生活、城市风光。
大致说来,描写艳情的作品多以通俗取胜,描写旅况及都市繁华的作品多以雅致取胜。
首先,从他的艳情词来看,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说来是比较通俗的,表现又有三个方面。
浅析柳永词之“俗”宋词与唐诗并肩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园林,大抵可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两种风格韵味各异,有含蓄婉转、高雅典丽,有通俗明白、音律晓畅、有的气势磅礴、恢弘大气。
词之大家比比皆是,提及婉约派,柳永可谓是名副其实。
他是北宋词坛第一位对次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小令一枝独秀的格局。
柳永之“俗”改变了文人“尚雅”的风格,结构与内容上都较以往有所突破,现存《乐章集》中约有作品200首,以俗词居多,可分为艳情词、爱情词、都市节庆词等,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可以说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柳永不仅改变了词的声腔体式,并且从词内容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上加以改变,将普通生活写入词中,写百姓的真情实感,即“变俗为雅”。
运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推进了词语言上的“俚俗化”,同时也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王灼在《碧鸡漫志》说其“浅近卑俗,自成一体”。
《四库全书总目》也曾如此评价柳永词作:“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
”认为柳永把词从贵族士大夫手中又引入坊市之中,词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高攀之物,变得“接地气儿”。
柳永以前,即晚唐五代时期,词无论是创作环境、创作内容还是创作者皆为贵族服务,供他们消遣,割裂了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如以温庭钧为代表的花间词派,所作词大多是宫廷骄奢淫逸生活背景,是达官贵人娱乐闲暇时的听唱曲物。
柳永的词却不与之同流,作为一名失意的下层文人,他更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长期受助于歌妓的他也了解风尘女子的情仇离恨。
因此,他更愿意为这些人“发声”,表现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情感境界,既满足了市民阶级的精神需求,也为奢靡已久的文坛带来淡雅之风。
柳永“变旧声为新声”,纵观其词,俗语化遍布众多作品:《忆帝京》:“乍觉别离滋味……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迎春乐》:“为别后、相思煞。
浅谈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是宋代著名的写景民歌词派词人,他的词也都有着所独特的风格。
柳永的词的成就在于他把宋代文化中的文白、象征意义与美好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把人们的情感表达得生动而感人,而且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宋代的高度的文学成就。
柳永艺术的成就主要在于他以词的形式,将自然、宗教、思想等多种元素通过绘画般的层次意象,表现得异常生动,融入了文化传统中独特的情感和审美。
柳永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无穷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宋代文学取向的文艺形式,这使得他的艺术成就更加丰富多彩。
柳永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他写词时极大力度注重艺术上的写作,他把文化传统中丰厚的意象融合艺术中的形式,写出了无穷的美好。
他的词虽细小,但他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他把静态的形象和动态的行为呈现出相融合的画面,以至于景物在诗歌中得以生动的展示,使得他的词中的景象非常清晰,令人感觉艺术价值又添一分。
柳永的词以其雅俗共赏的特征,使他的艺术成就更加完美,其作品既有文艺性,又能触动人心。
他的词交融了文艺之美,诗情与画意,突出了特殊的审美观,读来令人叹羡。
正是由于具有艺术性和古典性,柳永的词才能带给人们尽情的视觉和感觉,在宋代文学史上以其细腻的风格、精确的图景而扎根,成为宋代文学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浅谈柳永词风
作者:饶斌
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
摘要:北宋词人重要代表柳永词风悲凉,包含其人生的苍凉感触,以及柳永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感悟;本文从分析柳永的词风入手,来尝试解读儒家时代小知识分子的命运规律。
关键词:柳永;苍凉;儒家;词风
中国古代的文学丰碑不少,有宋一代则以词最为出名,鼎盛于宋,作为北宋词人代表的柳永功不可没,其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革,对于宋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柳永以落拓文人身份生活于社会下层,其所著词作,对生活感触最为显著,其内容之多样固不需多说,而词风之特征,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柳永出生于一个典型的重儒家道德的仕宦家庭,儒家的思想深入柳永的心里,并培养了其经世致用之志。
这种经世致用之志一直影响着其求仕生涯,使柳永即使面对接连的打击,也不愿放弃求取功名之心。
然而这种“动修礼法”的儒家思想却也禁锢了柳永个性的正常发展,使其个性备受压抑,联系柳永以后的生活、行为可知,这种无处排泄的压抑使柳永一接触到秦楼楚馆便被“佳景留心惯。
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洞仙歌》)深深吸引,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于此可知,柳永“奉儒守业”的家教文化传承已经悄然给柳永的人生蕴育着矛盾危机:一方面无法放弃对功名的执着,另一方面因家教禁锢个性的正常发展造成对个性情感自由的执着,所以当他一离开家庭,便使这种矛盾爆发出来,注定了柳永悲剧人生的命运。
果然柳永因其放荡不羁而受到了“留意儒雅、务本正道”的统治者的严厉排斥,并一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使柳永的人生变成满是心酸的悲剧。
柳永少年随父到京城,因其所填词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而流传甚广,其创调填词高手之名不胫而走,却因后宫传唱而使得标榜“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花花少帝赵祯及一帮道学官僚大为恼怒,便借柳永出入曲坊伎馆的行为,深斥他“薄于操行”,并从题有他进士及第的榜上除名。
由于自视太高和年少轻狂,柳永无法接受落榜的现实,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次一变他缠绵多情的词风,转而恣意闳肆、直露率真,大胆的表示对功名的藐视,写的感情冲击,所以传播很广,后来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仕途。
(宋仁宗)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
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在汴京度过青年时期的他,生活放荡,偎红倚绿,使其声誉大受影响;举进士,屡遭斥黜。
落榜后,他曾多次离开汴京,漫游江浙、苏杭、长安、成都等地,一方面更加放肆的与妓女往还,表现了对仕途失意的感慨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另一方面,依旧热心仕途,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中进士,时已年过半百。
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背后,隐藏的是无边的痛苦和无尽的失落。
“奉旨填词柳三变”是柳永无力改变现实却又不满现实的内心之悲。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证明,柳永的不羁性情和奔放才华并未能给柳永赢得功名,反而因其不羁而被上层社会进一步抛弃。
在官场上处处碰壁,失意落寞的柳永仍没有放弃反抗命运的不济,他把眼光更集中于市井勾栏和秦楼楚馆中去寻求认可和安慰,达到自我解脱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当柳永说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时候,就注定了柳永的一生必将陷入情感悲剧之中。
如果说汴京时期柳永词的思想境界还不高(主要内容是抒写男女恋情,反映妓女的生活愿望与要求,描绘京都的繁华和揭露贵族的奢侈生活,此外也有少量吹捧最高统治者和粉饰歌舞升平的谀词)的话,那么这一时期以后柳词才真正有了自己的风骨和韵味,才真正登上中国古典文学光辉的圣殿。
此后提起柳永,人们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
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如火。
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似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经历过仕途的不如意后,柳永先后多次外出漫游,动辄“经年”,睽违“岁久”。
几次长游,涤荡了柳永久困汴京的萦烦情怀,开阔了词人的眼界。
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词、长调,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臻至纯熟之境。
柳永虽性格放旷,但内心却也矛盾重重,甚至为了他所“不齿”的科举改了名字,这从它的词作及经历中均可见一斑。
拥有“高志”的柳永还是无法忘记功名。
恩爱虽深,但为了功名,仍需别离,绵绵不绝又难以割舍的情感悲剧便浮现出来: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这首代表柳词风格而被传颂千古的精品词作,将恋人间难分难舍的真挚情感描写的缠绵悱恻,扣动过多少怀有离情别绪的人们的心弦,又让多少文人墨客醉心不已!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情思又迫使柳永写下了另外一篇佳作来慰藉相思之苦: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凤栖梧》
这种孤独的守望、悲怆的执着,更将柳永的情感悲剧提升到无限的高度。
北宋实行的思想上禁欲,文人无法摆脱这种束缚,却又不能抵抗诱惑,于是不能光明正大,就只能偷偷摸摸,不能名正言顺,那就逢场作戏。
而柳永与此大不相同。
柳永以自己孤弱的笔与强大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对抗,也许这是无意识的,但并不减弱他的词中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芒。
其反映歌妓生活思想,爱情及表达自己赤裸裸的情感的词本身就是对正统思想的嘲笑。
柳永的一生是在正统思想与反正统思想、封建的人生价值观与在艺术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观的矛盾中度过的,他出身书香门第,受过儒家正统教育,却又冲破其制约。
柳永所写歌妓的作品,虽有不少淫艳之作,但却摆脱封建伦理的束缚。
他的词就像一道火炬,烛照了歌妓的黑暗世界,给盛行一时的理学以强大的冲击。
柳永突破了正统思想的局限,以深沉的旋律去敲打世人的灵魂,呼唤着被封建礼教压抑着的人性。
更甚者,是对封建功名的轻视,发自内心的呼喊,使其成为一个反正统思想的浪子。
但由于诸多历史条件的束缚,他没能完全成为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因为他不可能摆脱思想中正统的一面,固然是柳永的局限,但也是社会的局限。
尽管如此,他的反封建正统思想也对封建礼教形成巨大冲击。
从另一方面说,正是柳永的这种思想和他的生活际遇造就了他的词,才爆发出那么炽热的情感,反射出叛逆的火花。
作者简介:饶斌,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科学历,讲师,执教中职语文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