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59.93 KB
- 文档页数:1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浅谈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
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
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
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
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
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
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在词作中,用“对”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
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
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
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1.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2.柳永对宋词的革新及其影响
3.柳永与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4.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宋词的发展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词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柳永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描写爱情为主线,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其次,他的词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再次,他的词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的韵律,形式优美,富有音乐感。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对宋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词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使词这一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的词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柳永同时期的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对宋词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柳永注重对词的形式和音乐的探索,苏轼则更注重对词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两人在词的发展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推动了宋词
的繁荣。
总的来说,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文|丁十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宋代词人大多受其影响,但是都不愿承认,比如苏轼;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为艳科”是当时人们对词的普遍认识,所以大家都是写男女之情的,但是柳永的词被其他词人看不起。
他们认为就算是写艳词,柳永的词也比他们低一等。
根据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一次柳永见晏殊的时候,本以为自己填词写作的水平能够得到晏殊的认可,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
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柳永,原名柳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
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看不起柳永这样的民间情歌王子。
不过这也不能怪柳永,看看当时那些词人,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哪个不是朝堂重臣,他们写的自然是士大夫歌曲;可柳永不一样,他也曾想跻身仕途,而且其父、兄都是有科第功名的人。
但是奈何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让其彻底断了仕途之路,他的万种风情,与何人可说?只能是跟青楼妓女说了,所作的自然也就是市井歌曲了。
但正是有了妓女这样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所以柳永写一首火一首,奉旨填词柳三变,把工作室开到青楼妓院,成就了他“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根据历史记载,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年37岁,开始作词。
从现存苏轼词集来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了2首词,熙宁六年写了5首,而熙宁七年则写了42首,是其一生作词最多的一年。
那么苏轼为什么37岁才开始写词,之前是没有兴趣吗?显然不可能,在宋代词风之兴盛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任何一个有才情的少年都不可能抵挡它的魅力。
而且苏轼后来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回忆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苏轼应举的时候是21岁。
对于会唱词的堂兄,年轻的苏轼充满了钦羡。
而当时流行的正是柳永的歌词。
所以苏轼后来经常拿自己的词和柳永作比较。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作者:范育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词至柳永而为一变,自苏轼又为一变。
苏轼称柳词“不减唐人高处”,并且自己不曾弃“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豪放词风,“新天下人耳目”。
本文从词中人格、自我意识、画面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柳苏的传承关系和对宋词的贡献。
关键词: 柳永“唐人高处” 苏轼豪放词风柳永、苏轼词风是伴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而形成的。
在柳永前,词只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写词还沿用写诗的手法,有的词很像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张志和的《渔歌子》,都与诗没有什么区别。
温庭筠虽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但是,他的词题材很窄,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要内容,如《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等。
到了南唐二主,词有所变化,像李煜的《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冯延巳的《鹊踏枝·谁到闲情抛弃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词有了新的气象,传统的花间艳曲的风格有了变化。
至于北宋初期的词,仍沿袭五代余风,婉丽风气盛行。
但是,一部分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则另辟蹊径,表现出新的风格,像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边塞词,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的即景抒情,已有了清新俊美的韵味。
当旧的文学形式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要时,便需要新的文学形式来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安定与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吟唱小令和短调。
时代呼唤能够更完整表达人们思想的新词,柳永的慢词和苏轼的豪放词便应运而生。
花间鼻祖温庭筠在晚唐开创并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南唐后主李煜也以抒发亡国之恨而扩大了词的题材。
柳永首创的长调慢词能更细腻、更充分地抒发人的情感,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
苏轼词风是随着宋代中叶改革之风而形成的,他以其过人的文采,坦荡宽广的胸怀,坎坷的仕途经历独树一帜,词作一洗婉约香泽之气,给人以登高望远,昂首高歌之感。
论柳永词对对宋词的影响论柳永词对宋词的影响摘要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柳永词宋词慢词。
引言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 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百十多个词调里,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质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也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横冲直撞,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
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他对宋词的发展和影响不可忽视。
柳永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著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的作品在形式上对宋词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倡导以曲调来塑造词的音乐性,强调音韵的变化和反复,使得宋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他的作品中采用的韵脚和节奏感给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他也在词的构思和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使得宋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
其次,柳永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对宋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出真实的情感,痛苦、忧愁、欢乐、爱恋等各种情绪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他对爱情的描写尤为出色,使得宋词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人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此外,柳永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和意象成为了后来词坛上的常用素材,如倾国倾城的美
人、离别的伤感等。
他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后来许多词人的创作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词风。
可以说,柳永对后世词人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
综上所述,柳永对宋词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而且在情感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境界,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情感。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词坛上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不可磨灭。
从苏轼与柳永的关系论到苏词创作的心理刘石苏轼如何评柳,曾否学柳,怎样学柳,对柳永的真实态度如何,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研究苏、柳关系这一课题本身,对苏轼走上“以诗为词”这条与包括柳永在内的传统词人迥不相同的创作道路的心理因素也会有一个较为深切的了解。
从苏柳高下之争提出问题如果有人问,在苏词评论史上,被经常与苏轼同时提及的是什么人,多数人的回答想必是辛弃疾。
这的确不错。
作为开创词作新局面的两个代表人物,在苏、辛之间,不论他们的相同,还是不同,都有很大的可比性。
历来人们将他们相提并论,实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是如果说,更多地被与苏轼同时提及的不是辛弃疾,而是另外一个人物——柳永,也许就会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了。
柳永与苏轼,既不同时,又不同派,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已形成的定谳看,两人的思想意识、趣味情调、创作风格、艺术成就,不仅分明如泾渭,而且相去似霄壤。
似乎无论从什么角度都不会也不应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早在北宋末年,胡寅的《题酒边词》(见《酒边词》卷首,《六十名家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就开始将苏、柳作对比。
对比的结果,苏轼是“超然乎尘垢之外”,而“柳氏为舆台”。
到了金代,王若虚也在《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里为苏、柳角胜负,苏轼是“高人逸才”,而柳耆卿辈是“纤艳淫媟”,无法与“公之雅趣”比。
结果仍然是苏高柳下。
有趣的是,虽然这些人一致抑柳扬苏,只因以柳永来衡比苏轼,另一些人便觉得是对苏轼的大不恭,为此忿忿不平。
元好问在《新轩乐府引》中说,东坡作词,不过是“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遗山先生文集》卷36,《四部丛刊》本)。
王士祯说得更明确。
他在引黄庭坚评苏轼书法“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语后说:“读坡词当作如是观。
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
”(《花草蒙拾》,《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殊不知,这乃是从另一角度将苏与柳连在了一起。
其实,将坡词“与柳七较锱铢”,是不会“为髯公所笑”的。
论苏轼对柳永词的态度与“柳七郎风味”
苏轼对柳永词及其代表性作品《柳七郎风味》拥有肯定的评价。
苏轼生于北宋赤壁战役爆发前,即在宋明理学大家后推崇词人柳永。
有
一篇文字,苏轼在《和百堵明先生五首》中这样写到:“柳永巧笔画,偶褒
于柳。
章句暗镇磁,只待用之时。
”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他对柳永的高度
评价不言而喻。
而柳永的代表作品《柳七郎风味》更是让苏轼为之钦佩不已。
这首词,
由一个少年七郎与女神相遇,词中苏轼看出柳永对爱情情愫似下苏轼写道:“柳永秀珠沉,堪抚陶令古,怅掩朱唇笑,未几复莫去!”苏轼由此也暗示
出他的看法,柳七郎的柔美情感正是他认可的柳永气质之一,也是这首诗中
最受他赞赏的一点。
苏轼自小行素正洁,其对道德的严格、诗歌的神圣的坚定的信念不仅书
面上显示出来,也体现到他的一切行为中。
他将容貌、绅士骨气、文字功底、知识渊博等带入了他对朋友、同人文人的评价范围,在他看来,柳永具备了
这些素质无疑是不容否认的。
总之,苏轼对于柳永、柳七郎风情的好评可谓令人仰慕,他认为柳永的
词歌才情绝伦具有行枝拆叶之精妙,在宋代被称之为“新乐府”,“右手上
清英豪。
”他以其高尚的审美观念对柳永的词有着深远影响,也为我们树立
了一个典范,关于文学崇拜真知灼见的重要性。
浅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作者:何君丽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3期摘要柳永,作为一名承上启下的词人,他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柔媚的词风,更多注重抒发下层文人士大夫内心的苦闷,使词这种“诗余”正式成为文人的案头文学。
他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转变,对词境的拓展,情感角度的转换,加上他对慢词的改造,使得他在词史上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关键词柳永词慢词雅化创新中图分类号:I222.8文献标识码:ALiu Yong'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Song PoemsHE Junli(Zhenji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AbstractLiu Yong, as a linking word, he has changed the gental word style since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lower literati to express inner anguish, this makes the word "Poetry " became a scholar's desk literary. He changes the word in the lyric hero, the expansion of the word environment, the emotional point of conversion, coupled with his slow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d, making him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gained a high reputation.Key wordsLiu Yong's words; slow word; elegance; innovation柳永也许是词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词人,柳永词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此赞其词流传之广。
浅谈北宋柳永词的影响及艺术特征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北宋著名词人。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
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
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在历史上他不为统治阶级和正统文人所喜爱,所以他的事情只在一些地方志。
野史及笔记小说中有零星记载。
如今,在柳永的故乡——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为他建起了纪念馆,又举办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实在是件大好事!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应得的席位!让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创建,能更好地为后人所学习、所借鉴!作为一介书生,走科举之路、入仕途,当是柳永少年时代的唯一选择,只叹他屡试屡遭失败!少年时的他,居住在京城开封,已有“多游狭邪”、“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之名,仁宗就曾因嫌他“浮艳虚华”而不取他当进士。
怀才不遇的三变,转而对功名富贵采取了冷淡狂傲的态度,最能说明他这种转变的是他的词《鹤冲天》,这首词传入仁宗的耳中后,对他便有了成见,三变入仕途也就更无望了。
对仕途彻底失望了的三变,于是更加放荡行骸。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
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
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
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
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
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
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对宋词的影响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宋词的影响不可忽视。
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和音乐家,他以其深情的词作和婉转动人的曲调,成为了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柳永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美,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永对宋词的影响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上。
他的词作以抒发自身感情和表达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而深沉。
柳永的词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出了他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理解。
他的词作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运用,具有悠扬的旋律感,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柳永的创作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词人,使得宋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变。
其次,柳永对宋词的影响还反映在他的题材选择上。
柳永的词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词作描绘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爱情的细腻理解。
柳永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的词人在创作中也多以爱情为主题,借鉴了柳永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另外,柳永对宋词的影响还表现在他的作品流传和影响力上。
柳永的词作在当时就备受推崇,他的作品被广泛传唱并且成为了流行的曲调。
柳永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音乐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被后世的音乐家广泛吸收和改编,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作品流传至今,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情感,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总之,柳永对宋词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美,而且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才华和情感,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柳永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宋代,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
苏轼词和柳永词之异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和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可见,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于“豪放”以及“婉约”两派。
因为传统上认为,苏轼创作豪放高雅的词,是对柳永“俗词”的否定。
且可以确定的是,自宋代到清末,士大夫们对于柳永词风的评价都不高。
这一点从上面幕士的话中,亦有所体现。
但是事实上,苏轼词和柳永词之间的异同并非用“豪放”和“婉约”这简单二词便能加以区别。
另外,二者在词史上的地位,亦并不是单单强调苏轼词对柳永词的革新便能概括的。
在题材取向上,二人同样是朝自我化方向拓展——重于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心态。
晚唐五代词中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而柳永却突破了这一点,真实地于文字当中寄予、表现自己追求、矛盾、失意等复杂心态,这在其所擅长的羁旅行役题材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六么令》中“因此伤行役。
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
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
”短短一段文字,便将长期在外宦游,不得不和佳人别离的苦闷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更是进一步开拓深化了这种抒情自我化方向。
他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如同诗一样可充分体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这种“自是一家”的理念和创作主张促使苏轼继柳永之后,能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和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统一。
在创作方向上,二人却表现出很大的区别。
柳永改变了过往词作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变“雅”为“俗”。
这首先表现于柳永在词作中对于浅近俚俗语言的运用。
像现实生活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和俚语“怎”“自家”“都来”“抵死”等都在柳永词中被多次重复使用。
故柳永词在当时获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其次,柳永词之“俗”还表现在题材内容选择上。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28苏轼(一)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
而苏东坡平生历尽苦难,是完成了自我的这样一个诗人。
不管他平生在宦海波澜之中经过了多少挫伤,在他自己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苏东坡是完成了自己的。
我现在要说,你把你的平生放在什么地方了,“许身一何愚?”柳永是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天性,跟他音乐的才能,中间有矛盾。
他少年不得意的时候,他说“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可是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怎样了呢?且看他的这阕《少年游》。
长安,一向被认为是首都的代称,也代表追求功名利禄,柳永也曾在首都追求过功名事业,但是他说“马迟迟”,我的马不能够捷足先登。
柳永事实上也到过长安,但我们要提出来,它同时也有某一种象征首都的意味,而且听到高柳上秋蝉悲哀的嘶鸣,夕阳沉没在飞鸟外,秋风吹起在郊原之上,哪里是我柳永的归宿?“目断四天垂”。
过去的年华,过去的往事,像消逝的浮云永远不再回来了,“归云一去无踪迹”。
我以前的期待,我今天得到了什么?“何处是前期?”不用说我的用世的志意落空了,我当年听歌饮酒,现在“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再有少年时在狎邪之间跟这些歌伎酒女们交往的意兴了。
当年的狂朋怪侣都老大了,或者有的人已不在人世,“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有的版本作“不似少年时”。
他完全落空了。
因为他所追求的全是向外的,是“有待”,然后才能够完成的。
苏东坡就不同,因为他所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于外的完成。
中国道家的思想,要无待于外,自我完成。
其实不但道家这样说,韩愈讲儒家的道理也说过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原道》)一生是落空还是不落空?你可以不落空的。
苏东坡虽然在仕宦上失败了,但他不落空。
“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
道家也讲无待,说列子乘风而行还要有待于风,能够不待乘风而行吗?《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摘要在众多词论中,柳永和苏轼的作品时常以妍丽和豪宕的不同词风作对举品评。
然而,实际上苏轼的词在慢词体制、曲调以及铺叙手法、题材内容、豪放词风、抒情取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柳永词的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柳永词苏轼词词风慢词豪放词风On the Influence of Liu Yong's Ci Poetry to Su Shi's Ci Poetry//Zhou LiyanAbstract In numerous theories on ci poetry,the works of Liu Yong and Su Shi are often illustrated to be commented due to their different styles,beautiful for the former and unconstrained for the latter.However,the style of slow ci poetry,tunes,narration tactics,contents,unconstrained styles and lyric orientation of Su Shi's ci poetry are in fact the indications of Su Shi's learning and references from Liu Yong's ci poetry.Key words Liu Yong's ci poetry;Su Shi's ci poetry;the style of ci poetry;slow ci poetry;bold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of ci poetry1前言我们都知道,在宋词史上,柳永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苏轼则是豪放词的代表。
在我们的认识常识上,婉约与豪放应该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即苏轼与柳永的词文应该是毫不相关的,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地位。
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作者:周华旭来源:《神州》2012年第23期摘要: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上的代表性作家,分别代表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创作,因而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来讨论。
柳词委婉绮靡,是为“腻柳”;苏词豪迈奔放,是为“豪苏。
”关键词:北宋词坛主体意识成就影响柳永在慢词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而且柳词当时影响极其广泛,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苏轼是不可能完全不受柳词影响的。
如果将《乐章集》与《东坡乐府》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东坡词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柳词的影响,都对柳词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主体意识词的功能本来是抒情。
而晚唐五代以来绝大多数词作都成了应歌之作,只为了歌唱的需要,而不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
有些作品虽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时光或人生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但却是通过女子的口吻或从女子的角度来写的,词中主要感情往往是女子对男子的情怀和思念,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女子,偶尔会有意无意间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但并不明显。
从而使词境变得非常狭小和单调。
柳永一直怀有积极用世的志向,然而追求浪漫放诞生活的性格又使得他的仕途极其坎坷,屡遭黜落,久沉下僚。
因而他的许多词(主要是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都表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和仕途失意的慨叹,抒发了复杂的人生意味。
而且在主体意识方面,苏轼表现得更为强烈。
他的词作中多次出现了第一人称“我”,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君遇时来纾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满江红》)等。
这些“我”的大量使用,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而在苏轼词中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介入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柳永的影响。
2..对词的题材的开拓在将强烈的主体意识灌注到词中的同时,柳永实际上也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拓展。
比较苏轼与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与柳永都是宋代文坛上两大词人。
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都做了重大的贡献。
在苏轼出现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温柔的艳情范围之内。
而苏轼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写了一些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
而柳永在两宋文坛上的贡献也是相当卓越的。
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一个词人。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他着力将笔调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为他木讷诉说心中的苦闷忧郁。
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市民大众化的特点,因此他的词也广为市民群众所喜爱。
苏轼与柳永在词史上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对词的发展做了新的探索,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词的表现题材。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柳永则在平民和妇女题材上实现了突破。
他的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同时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为我们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在词风上,他们都有婉约之作。
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词风上又表面出明显的不同。
苏诗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
周华旭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300112
摘要:柳永和苏轼都是北宋词坛上的代表性作家,分别代表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创作,因而人们常常把他们放在对立的位置上来讨论。
柳词委婉绮靡,是为“腻柳”;苏词豪迈奔放,是为“豪苏。
”
关键词:北宋词坛主体意识成就影响
柳永在慢词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而且柳词当时影响极其广泛,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地步。
苏轼是不可能完全不受柳词影响的。
如果将《乐章集》与《东坡乐府》进行一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东坡词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柳词的影响,都对柳词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主体意识
词的功能本来是抒情。
而晚唐五代以来绝大多数词作都成了应歌之作,只为了歌唱的需要,而不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
有些作品虽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时光或人生的一些感触和思考,但却是通过女子的口吻或从女子的角度来写的,词中主要感情往往是女子对男子的情怀和思念,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女子,偶尔会有意无意间委婉曲折地表露出作者的一些思想感情,但并不明显。
从而使词境变得非常狭小和单调。
柳永一直怀有积极用世的志向,然而追求浪漫放诞生活的性格又使得他的仕途极其坎坷,屡遭黜落,久沉下僚。
因而他的许多词(主要是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都表现了他对功名的追求和仕途失意的慨叹,抒发了复杂的人生意味。
而且在主体意识方面,苏轼表现得更为强烈。
他的词作中多次出现了第一人称“我”,例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君遇时来纾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满江红》)等。
这些“我”的大量使用,在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而在苏轼词中则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介入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柳永的影响。
2..对词的题材的开拓
在将强烈的主体意识灌注到词中的同时,柳永实际上也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拓展。
以往词的题材仅仅是男欢女爱、离愁别绪,虽然也有涉及其他内容的作品,但数量很少,绝大多数仍然没有跳出恋情的窠臼。
苏轼对词的题材的开拓极大地扩展了词的境界,使词体表现的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多彩,从而将柳永做出的开拓得到了继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宋词的发展。
3.高远、阔大的气象
柳永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他的词作是“只合十七八岁少女,执红牙拍板”而唱的。
因此将他的风格定义为“柔弱绮靡”。
而实际上,作为北宋初期最杰出的词人,柳永的风格是多样的。
在柔弱绮靡之外,他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还大力描写了广阔的天地和登高临远之景,营造了开阔的意境,使词作体现出一种高远、雄浑的气象,隐约具有了一些豪放之气。
苏轼的豪放词创作实际上也受到了柳词中这种高远气象的启迪和影响。
他的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从内容和写法上看,明显是借鉴了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而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柳永的咏史词《双声子·晚天萧索》的影响。
这是一首追思吴越历史的咏史怀古词。
看到这首词,我们马上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两首词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都是面对着在历史上有巨大影响的重大战役的古战场,都是抒发世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慨,都是在想象历史人物功成名就(柳永的“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和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强虏灰飞烟灭”)的同时,不由地感叹自身的失意(柳永一直宦游四方,久沉下僚,而苏轼作这首词时则是因“乌台诗案”刚被贬谪到黄州不久)。
而两人描绘的景象也惊人地相似,都是“江山如画”、“云涛烟浪”、“惊涛拍岸”的具有雄浑气势和高远气象的壮美之景。
从两首词的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看出,苏轼在创作咏史词时确实对这首《双声子》的气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借鉴和吸收。
只是由于柳永的婉约词太过突出,从而使这首可以说开豪放词风气之先的《双声子》湮没无闻了。
4.赋体笔法的运用
和之前许多词人相比,柳永词作的一大特色便是赋体笔法的大量运用。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制长调慢词的词人。
为了适应长调篇幅较长、旋律和节奏曲折多变的特点,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词中,使赋体善于铺陈、尽情描绘的特色在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因而柳永的慢词中叙事抒情往往追求详尽,对景物和感情常常铺叙展衍,不求含蓄,增加了词作的叙事性和层次性,同时也使词作实现了叙事、写景与抒情的较好融合。
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便是条理清晰地层层叙述离别的场面和离人的情感,将景色、感情、议论层次分明地铺叙开来,从而将依依惜别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将一种感伤的氛围完全笼罩住了全词。
柳永的这种赋体笔法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赞誉。
清代刘熙载评曰:“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近人夏敬观也在《手评〈乐章集〉》中云:“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对后来的苏轼产生了影响。
郑振铎便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如苏轼的一首《沁园春》就明显借鉴了柳词的铺排景物的手法:
由于柳永的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作词.因而,苏轼在进行词创作时是不可能完全避开柳永的影响的。
语言的明白清晰、感情的直抒胸臆等方面,苏轼也都对柳永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
甚至于他的开豪放词风,都可以说是对柳永词中一种豪气的承继与开拓。
因此,当我们谈到柳永与苏轼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立而观,也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一种承继关系。
参考文献:
1.《柳永词新释辑评》,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编著,中国书店,2005年;
2.《苏轼词新释辑评》,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编著,中国书店,2007年;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神州文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