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新课标2016届高考生物总复习3.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计时双基练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二生物必修2现代生物的进化理论练习新课标人教版考查目标要求1.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3.理解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知识内容解读1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内容包括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并因此引起的逐步演变。
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来源有、基因重组、。
2影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
3.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现代达尔文主义对自然选择的解释是随机变异的非随机淘汰和保留。
隔离是形成物种的,物种形成环节: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
4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每种生物的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对生物的生存既也,当这些随机漂变的突变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出现巨大的,形成不同的物种,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进化。
5.现代达尔文主义与中性学说的区别和联系是中性学说和现代达尔文主义并不矛盾,更不对立,其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现代达尔文进化理论侧重于、即宏观水平,中性学说侧重于分子即水平,二者相互,更好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现象和。
6.生物进化的规律(趋势):从简单到、从单细胞到、从到陆生、从低级到。
生物进化的关键阶段有生物出现、生物登陆、被子植物、哺乳动物的出现、人类的出现等。
7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
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多样性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8.五界系统是指生物界、生物界、界、界、动物界。
五界系统的意义显示了生命发展史的三大阶段:阶段,阶段.真核多细胞阶段.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是自然界的,分解和吸收有机物的真菌是自然界的,摄食有机物的动物是自然界的。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1.目前生物分类学上较为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A.两界分类系统B.三界分类系统 C.四界分类系统D.五界分类系统2.生物多样性包括A.基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分子多样性3.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是:A.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观的 B.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无性生殖的生物不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因而进化缓慢D.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5.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里,除了具有种群非常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以及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以外,还需具备下列哪一个条件,种群的基因频率才是稳定的()A.捕食者数量减少 B.没有自然选择C.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共同进化只发生在具有捕食关系的生物之间B.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种群而不是个体C.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可遗传变异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7.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子是一个新物种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8.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B.种群中的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D.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不断地进化9.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动的是A.突变 B.随机交配 C.基因迁移 D.自然选择10.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11.某地甲、乙两个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如下表所示。
计时双基练(三十一)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 C2.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B3.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计时双基练(二十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8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间接作用,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若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解析自然选择是通过对表现型的直接作用,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2.(2016·海南“七校联盟”联合考试)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说明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基因库相同解析不同物种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两个亚种仍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故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获得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说明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不同物种,故二者的基因库不同。
答案 A3.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改变基因频率的是( )A.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型和正常人的差异很难找到配偶B.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C.豌豆通常自花传粉,不能自由交配D.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发生不定向的基因突变,如a→A、A→a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改变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很难找到配偶,其基因遗传下去的概率低,种群中该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弱者没有繁殖的机会,其基因遗传下去的概率小,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豌豆通常是纯合体,自花传粉不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一个大的种群,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若A→a比a→A更易发生,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计时双基练(二十二) 人类遗传病(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下列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正确的是( )①医生对咨询对象和有关的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并详细了解家庭病史②分析、判断遗传病的传递方式③推算后代患病风险率④提出防治疾病的对策、方法和建议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首先医生对咨询对象和有关的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并详细了解家庭病史,然后分析、判断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接着推算后代患病风险率,最后提出防治疾病的对策、方法和建议。
答案 D2.范科尼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疾病,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与范科尼贫血相关的13个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就会引发该病。
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析异常基因的碱基种类可以确定变异的类型B.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计算C.该遗传病一定会传给子代个体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引起该遗传病解析正常基因和异常基因的碱基种类是相同的,只有分析并比较异常基因和正常基因的碱基序列,才能确定突变的类型,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自然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计算,B项正确;该遗传病不一定会传给子代个体,C项错误;基因突变不会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D项错误。
答案 B3.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男孩,下列情况中,其染色体畸变一定与他的父亲有关的是( )A.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色盲B.男孩色盲,其父正常,其母正常C.男孩正常,其父色盲,其母正常D.男孩正常,其父正常,其母色盲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控制色盲的基因为B、b,若男孩表现正常,说明其一定含有X B,若其染色体畸变一定与他的父亲有关,则父亲正常(X B Y)、母亲色盲(X b X b)可出现此情况,D项正确。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四讲一、选择题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答案 B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这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
故本题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答案 D3.(2015·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答案 B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要有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
计时双基练(二十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8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间接作用,导致不同物种的形成B.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C.若两个种群都发生了进化,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都发生了改变D.若乙物种是由甲物种进化来的,则两个物种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解析自然选择是通过对表现型的直接作用,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B.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理解与判断能力。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A项错误。
地理隔离往往会导致生殖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故C项错误。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故D项错误。
答案 B3.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
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B.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解析不同物种由于生存环境相似而产生的趋同进化,可导致某些性状产生相似现象,但不同物种间其他性状不一定向相似方向发展。
种群基因库由于生殖隔离存在,不同物种生物在进化过程虽然发生相互选择、相互影响,但不会导致基因库趋于相同。
答案 B4.经调查某兔群中雌兔基因型分别是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分别是FF(20%)、Ff(40%)、ff(40%),其中ff的雌兔不能生育。
如果雌、雄兔随机交配,则子代中( )A.FF基因型频率不变B.F和f基因频率不变C.Ff基因型频率为8/15D.f基因频率为8/15解析由雄兔基因型比例,可得到雄兔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5和3/5,雌兔(去除无生殖能力的ff)中F和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3和1/3。
据平衡定律(2/3F+1/3f)(2/5F +3/5f)可得到随机交配的结果是:4/15FF、8/15Ff、3/15ff,C项正确。
答案 C5.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②在无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③马和驴能杂交并产生活的后代,说明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④野兔伪装性较好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的结果⑤若某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则该种群一定发生进化A.只有④B.①④C.②③D.④⑤解析①中,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①错误。
②中,即便无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变化。
③中,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不能繁衍后代,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③错。
④中,野兔伪装性好与鹰锐利的目光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④对。
⑤中只有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种群才会进化,并非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⑤错。
答案 A6.图中甲、乙、丙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三种作用类型,其中最易产生新物种的是( )A.甲B.乙C.丙D.甲、乙解析两种群存在明显的不同方向的变异倾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易产生新物种。
答案 C7.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由于环境的差异,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翅的长度出现不同的类型。
答案 B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B.美洲黑人中a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频率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基因频率,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人群中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发生变化;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根据题干信息无法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
答案 A9.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
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64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某通道蛋白中只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其原因应是控制该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个别碱基对的替换,A项错误;据表中有抗性杂合子推测,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地区抗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应为2%+20%×1/2=12%,B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的突变率最高,而是说明乙地区的环境最有利于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生存,C项错误;丙地区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该地区环境对该基因决定的性状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
答案 D10.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16,AA和aa的频率均为15/32。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④⑤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由题干可知,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在连续自交4代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变化,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 D11.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A.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B.牛蛙的卵细胞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受精卵,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C.玉米的花柱很长,有些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D.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解析本题考查生殖隔离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及推理能力。
生殖隔离的出现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判定是否为同一物种的重要依据,特纳氏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不属于生殖隔离形成的新物种,故选D项。
答案 D1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果蝇DNA分子中基因的缺失是基因突变导致的B.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经人工选择获得的优良品种不一定能适应自然环境解析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判断能力。
基因的缺失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导致的,故A错。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且害多利少,故B 正确。
环境的变化可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
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故D正确。
答案 A1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后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能增强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D.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小麦吸浆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不是接触敌敌畏后产生了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对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起了选择作用。
答案 C14.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
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
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突变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解析甲、乙两瓶的差异是捕蝇纸的有无,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
乙瓶中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捕蝇纸。
答案 A15.图中,甲、乙、丙、丁、a、b、c、d代表各种不同生物,哪一图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观点( )解析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选择,从而进化为现在的众多物种。
答案 C16.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解析A项中,b和d不一定达到生殖隔离;B项中,由于a1和a2的地理隔离,d和c 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与其进化而形成的b种群不一定相同,也可能达到生殖隔离;D项中,a1中外迁群体与当地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但如果只发生地理隔离,而没有发生生殖隔离,则c和d可能是同一个物种。
答案 B二、非选择题(共20分)17.(8分)如图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________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