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篇-肝
- 格式:pdf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22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肺的地位在脏腑中最高,笼罩诸脏,为阳,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上之源,经由过程肺的宣发与肃将将水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下或向外输送.为阴.
肝为阴中之阳,因肝藏血,而肝属木主升发,具有充满活力.升产
发展(阳的特色)的特征,且与胆互为表里.虽居于腹阴而藏血,然其体阴而用阳,病理状况下多表示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甚则肝风内动.别的,足厥阴肝经无穴通路也上达头面,即“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同样表现了肝在五脏中
阳的特征.
脾:“至”有到的意思.非平常达到之意.“至阴”就是由阳到
阴由阴出阳起落出入通晓转枢意思.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供给充足的原料,并能充养先天之精.性格分布气血,则“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恰是脾属土.土旺四旁的功效表现.
所以,在五脏阴阳中,它归属于至阴.张介宾说:“脾以阴中之至阴而分主四时,故通于土头土脑,……故曰此至阴之类”.
肾在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肾藏精,精属阴,肾主水,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和渗出的功效.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根基,其中藏象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藏象是指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生理病理表现等,通常包括肝、心、脾、肺、肾五脏。
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藏象肝。
藏象肝的基本概念藏象肝是指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的肝脏,包括肝管、肝脏、肝胆管等组成。
藏象肝是人体的一个内脏,位于膈下右上腹部,是最大的实脏。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很多。
藏象肝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藏象肝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疏泄功能疏泄功能是中医学认为肝的最主要作用,它是人体五脏六腑之首。
肝主疏泄,通畅气机,有利于身体营养的增加和体内废物的排除。
肝主疏通功能肝主疏通功能主要指肝的排毒能力。
肝脏可以分解和排除毒素,比如酒精等毒物,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并且还能帮助肠道代谢。
肝主筋舌功能肝主筋,它在整个人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肝筋能提升人体的舒适性以及有利于身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肝主情志功能肝主情志,肝经与情志密切相关。
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主血液中医学认为肝主血液,肝脏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输送养分到每一个角落,还可以减少汞元中的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影响。
藏象肝相关的症状中医学认为,与藏象肝有关的症状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不稳定如果肝功能受损,在情绪方面容易表现出急躁、易怒、易激动、易焦虑的症状,还会出现失眠等问题。
脾胃功能紊乱如果肝功能不佳,还可以影响肝脏与脾胃的疏通功能,导致胃部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循环系统问题肝的功能不佳还可能导致循环系统问题,如手脚冰凉、女性痛经、男性阳痿等。
皮肤问题肝功能不良还可以导致皮肤变差,出现黄褐斑、皮肤干燥等问题。
养护藏象肝为了保持肝脏的健康功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些有关养护肝脏的常用方法:合理饮食饮食要清淡,避免过多摄取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水果和蔬菜。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理功能。
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阴阳⽓⾎的重要调节作⽤,具体表现在以下⼏个⽅⾯: 1. 调畅⽓机:⽓机,即⽓的升降出⼊运动。
存在于⼈体的⽓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
⽓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
⽽肝的疏泄功能,对⽓的升降出⼊运动具有⼗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体⽓机调畅,⽓⾎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
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的病理变化。
2. 通利⽓⾎⽔:⼈体⾎液的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的升降出⼊运动。
考试⼤站收集⽓⾏则⾎⾏,⽓滞则⾎瘀;⽓⾏则⽔⾏,⽓滞则⽔停。
⽽肝主疏泄,能调畅⽓机,故与⾎及津液的运⾏和代谢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的⽣理功能正常,⽓机调畅,则⾎与津液运⾏通利;如果肝⽓疏泄的⽣理功能失常,⽓机阻滞,则可导致⾎及津液⽅⾯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
⼀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 ⼀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的情志活动,要以⽓⾎为物质基础,⽽⽓⾎的正常运⾏,亦受到肝⽓疏泄功能的调节。
如果肝⽓疏泄失常,⽓机不调,⽓⾎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主要表现在肝⽓亢奋和肝⽓抑郁两⽅⾯。
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
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的排卵和⽉经来潮,男⼦的排精等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19 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同学们,现在开场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一、调节精神情志,二、促进消化吸收。
下面我接着往下讲肝主疏泄的具体生理作用。
第三、它能够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来维持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呢?一、气。
肝主疏泄的功能怎样能够保证气在人体上下内外不断地进展升降出入呢?气机运行正常保证了人体各个脏腑上下内外升降出入全都正常。
气机是气的一种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就意味着气的运行正常。
肝主疏泄作用,通过调节气机保证全身各脏腑经络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正常,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能维持或者调节气在全身的运行。
那么为什么说它能够维持血液的运行呢?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五脏都密切相关。
我们前面讲了心主血脉,又讲了肺助心行血,脾统血,这里面又讲到肝主疏泄能参与血液的调节。
在这里,中医理论在论证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推动气的运行、推动血液的运行统称为维持气血运行的机制时,中医理论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其一、血液正常运行也必须依赖于全身气机的通畅,这是一个依据。
那么肝主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使血液在全身运行正常。
其二、我们后面将讲到气血之间的关系,气有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叫做“气行那么血行〞。
那么肝主疏泄的功能通过调整全身的气机,使气运行通畅,从而促进血液在全身运行通畅。
就这个意义讲,肝主疏泄功能具有维持气血运行的生理作用。
中医理论将肝这样一种功能抽象出来一个结论,叫“气行那么血行〞。
这个结论就〔把〕肝主疏泄功能维持气血运行这个理论讲出来〔了〕。
在病理状态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影响气血运行,由此,又得出来一个结论、原理,叫“气滞那么血停〞。
这一个原理,在理论上说明了全身气机调畅是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其中肝主疏泄的功能是保证气血运行的一个重要的机制。
在病理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不能够起到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那就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不行那么血必停。
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
⼀⽅⾯,⼤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亢奋,⾎随⽓涌,可见⾯红⽬⾚,⼼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衄⾎、卒然昏倒、不省⼈事。
另⼀⽅⾯,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烦易怒。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逆,甚则呕⾎、飧泄,故⽓上矣。
”《素问·脏⽓法时论》亦说:“肝病者……令⼈善怒。
” 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泪为两⽬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
泪与肝的关系密切,故《素问·宣明五⽓篇》说:“肝为泪。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窍⽽不外溢,但在异物侵⼊⽬中时,则泪液即可⼤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
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
如肝的阴⾎不⾜,则两⽬⼲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如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红⾚,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量增多。
故《灵枢·⼝问》说:“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泪道开,泪道开故泣涕出焉。
”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筋,即筋膜、肌腱。
筋膜附着于⾻⽽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主司运动的组织。
故《素问·五脏⽣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筋和肌⾁的收缩和弛张,即能⽀配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与转侧。
筋膜有赖于肝⾎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活动⾃如。
所以《素问·痿论》说:“肝主⾝之筋膜。
”《灵枢·九针篇》说:“肝主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肝为“罢极之本”,是说肢体关节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充⾜和调节⾎量功能的正常。
如果肝⾎虚少,⾎不养筋,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若热邪侵袭⼈体,燔灼肝经,劫夺肝阴,筋膜失养,则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反张等动风之象。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解析: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肺主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气与血的方面。
生肺主气,吸入清气,生成宗气,助心行血。
理心主血脉,推动血行,有利于肺气的输布。
病肺气虚——宗气生成不足——心血瘀阻(心力衰竭:端坐呼吸)理心血运行不畅——肺气输布不利:气喘,胸闷。
2、心与脾的关系: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心主血脉,心阳温运脾土。
理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心血亏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理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倦怠无力。
3、心与肝的关系:血液和情志方面。
生血液: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肝血养心血。
理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病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两目干涩,肢体乏力。
理心肝火旺:心烦、失眠、急躁易怒。
4、心与肾的关系:阴阳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生心阳在上,下行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
理肾阴在下,上行以抑心阳,使心火不亢。
病心肾阴虚(水亏火旺):心悸、失眠、腰膝酸软、多梦遗精。
理心肾阳虚(水气凌心):心悸、肢冷、水肿、尿少。
5、肺与脾的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理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病肺脾气虚:咳喘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理水液障碍:痰饮水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的关系:气的升降和平衡方面生肺主肃降,防止肝气亢逆。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心:(1)心主血脉;(2)心主神明;(3)心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4)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2、肺:(1)肺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3)肺主通调水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5)肺主声,开窍于鼻;(6)肺合皮,其华在毛;(7)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3、脾:(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液;(2)脾主统血;(2)脾主统血;(3)脾合肉,主四肢;(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思为脾志,涎为脾液;(6)脾的生理特性:脾主生清,喜燥恶湿。
4、肝:(1)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纳化和胆汁的排泄功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合津液的代谢,调畅任督二脉。
(2)肝藏血;(3)肝合筋,其华在爪;(4)怒为肝志,肝开窍于目;(5)肝的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5、肾:(1)肾藏精:①肾藏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先天之精与生俱来,藏于肾。
②肾藏后天之精:是由后天之本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充盛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2)肾主水: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肝三脏有关;(3)肾主纳气;(4)肾主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5)其华在发;(6)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7)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胃:为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生理特性(胃气主降,胃喜润恶燥);3、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4、大肠:传化糟粕;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6、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1、概念:奇,异也;恒,常也。
不同于六腑的六个器官的总称,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脑的生理功能:主精神活动,主感觉运动。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主月经、主孕育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