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篇-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脾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
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
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
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
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
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
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
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
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
其与淋巴结不同的地方是没有淋巴窦,但其中具有大量血窦。
脾——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形如刀镰”(《医贯·内经十二官论》)。
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运化与主统血。
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参营养物质的产生,为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脾气主升与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脾在五行属土,居中央,为阴中之至阴,通应长夏成四时。
(一)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脾主运化,指脾气将伙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为丁便于理解这一生理机能,一般按其运化的对象分为运化“谷食”(固态饮食物)与运化“水饮”(液态饮食物)两个方面来叙述。
(1)运化谷食指脾气将谷食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认识五脏之脾这篇文章来一起了解五脏之脾。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五行属土,被称为仓廪之官。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就是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布散到全身,对气血的生成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称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还包括运化水湿,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一是水液摄入到体内后,经过脾运化为津液,滋润其他脏腑。
二是将多余水液,输送到肾、膀胱等器官,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如脾输布水谷精微功能失常,会生痰、成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生痰的原因。
脾主运化功能对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
2.脾主统血脾统血,是指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还有统摄血液,使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的功能。
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人体的气血充盈,既能生血,也能摄血,使生成之血在脉管内运行,不致溢出脉外。
3.脾主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
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肌肉正常功能,是和脾运化功能分不开的。
脾运化水谷成精微和津液,生气血,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的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
4.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等的关系。
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胃有病,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
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黏的感党。
口唇的色泽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唇为脾的外应。
脾健运,气血旺盛,口唇红润,有光泽。
若脾虚,则唇淡白,或萎黄。
5.脾在志为思思为思虑,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无不良影响,若过度思虑,则影响机体生理活动,气机不畅,脾气郁结而影响脾的运化和生气血的功能。
脾在五行属土,脾生理功能在长夏时最旺盛,但是那时潮湿气候最易伤牌,所以要多吃健脾除湿的食物来加强脾运化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1.脾的解剖位置: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五脏之四:脾(仓廪之官)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喜燥而恶湿。
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
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
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
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
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
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
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
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
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中医的心说中是五脏之首,是滋阴养血、湿热调和、敛收司空的重要器官。
据
《黄帝内经》所言:“脾者,天下之母,谓之主五藏,其气淫湿,其味辛甘。
”它与肝、肾、心、肺几大器官互相调节,维持身体的物质物理平衡。
中医学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吸收,调节胆汁分泌,控制水湿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促
进细胞及机体内元素的代谢作用,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虚的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牙关紧闭,胃虚,大便不定,舌苔稀薄,脉双细。
脾虚徐徐会加重,伴随出现口干、发热、心悸、乏力、腹胀、便秘等症候。
脾虚与血液循环有关,表现为抗氧化能力减弱,血液变得浓稠,引起全身脉搏慢,但
伴有不顺畅,容易出现症证,尤其是痒痒、偏头痛、消渴而多饮,痒痒性螨虫病,头痛,
眩晕,手足心热等症。
对脾虚的治疗,根据症状与证候来选择方法,先要做好调理机体的基础阻断,通过清热、收气、滋阴的方式来滋补脾胃,然后进行中药煎煮,以滋补脾胃,健脾消食,调颠股,疏肝化痰,活血止痒,活血宣肝,活血祛瘀,调和胆汁等手法。
同时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负担,保持脾胃气血畅通,改善脾虚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