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整理】1.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
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
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
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
班主任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2.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班主任教师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
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
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标中确立的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情感教育。
语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
一、让语言营造情感的氛围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早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灌输,而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的一种感情交流,教师的语言是否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一定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感情相符的氛围去吸引、感染、打动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美感,从而真正地走进语文艺术的殿堂。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导语,立足于以情动人,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或激发情感,或制造悬念,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在一节课的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学习期待,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
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适时地运用精练、生动、优美、幽默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利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和作者一同品味生活的喜怒哀乐,受其感染,受美熏陶,从而进入课堂教学的佳境,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不仅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陶冶了情操。
二、重朗读推进情感的深化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
即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体验和领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便无法实现,也就谈不上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实,对于朗读的作用,古人早有明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最好的体现。
文章之味是读出来的。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够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激起同感引发共鸣。
教育案例: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王宏玉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年(卷),期】2014(0)S2
【摘要】只要你留心点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已经习惯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的过失、甚至用惩罚的手段要求学生改掉坏习惯……而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渐渐地淡忘了"表扬"——这种更好的教育方式!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真正的教育是水样无痕的,是润物无声的,这就是爱的教育体现所在。
2010年开学不久,我们班就诞生了一位颇有名气的"调皮大王"——金同学。
【总页数】1页(P105-105)
【关键词】教育案例;教育工作者;教育方式;爱的教育;心点;正面教育;融洽相处;告诉我;随风潜入夜;发挥积极性
【作者】王宏玉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延河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5.1
【相关文献】
1.拨动孩子心灵深处那根独特的琴弦 [J], 雷建红
2.“牵手公约”--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J], 江军
3.用“美”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杨海娟
4.用爱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J], 郑艳丽;韩霞
5.爱——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J], 张翠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语文课堂拨动儿童心灵的琴弦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它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性。
通过语文教学,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等教育。
但是,要上出一堂能够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并非一件易事。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一、二年级小朋友,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一节课的。
因此,只有教学手段多样化,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巧妙地引——给学生一份恬静的心情教学伊始,老师不急于出示课题,而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中的词,通过游戏方式,为孩子创设了良好学习情境,孩子们心中印满了甜甜的笑,谁不企盼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
片段赏析:师:孩子们,请看看你们的左右前后。
今天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打招呼。
(生有挥手的,有笑的)轻轻一笑,算是认识了,咱们开始上课。
师:今天的天气怎样?生(看着他们班主任汪老师):很好师(笑,指着一个男孩):假话。
你满头满脸都是汗,这样的天气还叫很好?生(摸着头笑):很热师(神秘地):送一颗“透明的雨滴”、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给你降温(课件出示两组词,并指名读)师:词原本是不会降温的,但,如果你心里装着它们的样子,说不定你就会感到一丝清凉,并能把这清凉送给别人。
想一想再读。
师:请大家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把这种清凉送给在座的每位听课老师(生读)。
师:好听的词藏在一首好听的诗中,它的名字叫——《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二、尽情地读——给孩子一张精彩的嘴巴关于阅读,语文课标里有这样一段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样,我们在唐老师的课堂上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其一,给足阅读时间。
一堂课几乎是孩子的读书声。
其二,注重情感熏陶。
在孩子们的读书实践中,唐老师积极鼓励他们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读出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绵绵情谊。
用教师的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问题的联系,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
”作为非智力因素之核心的情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在个性的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功能和动力的功能,监视着信息流动,唤起主体对信念的内在条件。
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堂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用心去挖掘情感因素,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情感氛围。
一、动情备课,是营造情感氛围的前提于漪曾经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
”这就强调教师备课要动情。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
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教学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要使学生“入情”,教师必须先“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才能后发。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入得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正确把握情感基调,挖掘作者的写作匠心。
使自己与作者同休戚,与文中人物共哀乐,让文字与感情融为一体,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设计恰当的教案。
备课时动情于心,讲课时才能激发学生感情的波澜。
二、真情创设教学环境,是营造情感氛围的基调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就是体会儿童生命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人人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动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关键词】激发情感;品味语言;读中有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动员”,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画、影视、幻灯、摄影、语言描绘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活”和“升华”。
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可播放电影《五朵金花》中一段对唱的片断,使学生感受到云南民歌的魅力,认识到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热情和淳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只有那些港台的、流行的音乐才是美的,中国的、民族的音乐也是美的。
教《斑羚飞渡》一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几个动物如何敬畏生命的故事:鳝鱼为了腹中的鱼卵,被放进油锅里还尽力弓起自己的身体;老骆驼为了小骆驼能喝到坑里的水,毅然跳进坑里让水升高而自己被淹死。
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认识
到动物也能为了种群的繁衍而牺牲自己;认识到父爱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他们接受了情感的浸润,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升了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感,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作者的心绪。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为了让学生自己揣摩作者的感情,我向学生介绍了苏轼这一段时期一再被贬官的经历和其他一些作品。
学生仿佛一下子进入了苏轼的内心世界,随着他一起在月下漫步。
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又有被贬官的落寞,对人世的感慨。
读其文、感其情、知其人。
二、品味语言,丰富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
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所以语文课上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可以通过读、精读、细读、品味读,达到这一目标。
如《春》中描写春天到来时有这样一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字面上理解,春天里和冬天里太阳的脸红没有分别,可是这里的红,不光是颜色,还有作者经过了寒冬,春天来了,那种心情,心里的暖意,通过一个字体现出来,经过这番点拨,学生便从“虚”中看出了“实”,从“似无”中看出“似有”来了。
再如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雨说》,我让学生找出描写春雨到来前和春雨到来后
大地景象的诗句,去比较阅读。
春雨到来前的大地: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喑哑歌不成调子。
“冷冻”、“禁锢”、“寒浅”、“留滞”、“喑哑”这些词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这些自然景象萧条、冷寂,正象征了十年动乱后的中国,作者虽生活在台湾,但他始终关心着祖国大陆的命运,为国家的前途而忧虑。
春雨到来后的大地:田圃润如油膏;牧场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儿在跳跃;小溪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大地迎来了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也象征我们祖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俱兴的景象。
身在台湾的诗人看到祖国的巨变,也欢欣鼓舞,他深深地祝福祖国。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赏析,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三、读中有悟,体验情感
阅读教学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大量诵读感悟,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散文、诗词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诵读,读书变成了讲书,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和一首首声韵和谐的诗歌讲解得“支离破碎”时,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
因此,恢复诵读,把优美的文字变成声音,入情入境地读,以达心与心的相通。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描写壮丽的北国雪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下阕品论古代英雄人物,抒发自己远大抱负和坚定自信。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来体会这一情感。
教师可引导
学生从语音、语气、语调的处理上入手,确定语义停顿: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此”需重读,因为它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竞”需重读,因为它能表现一代代英雄人物竞相崛起的史实,“惜”字能表达出作者对英雄人物既肯定其功绩又指出其不足的感情,“略”、“稍”体现语言的委婉、中肯,也需要重读。
“只识”含有一点嘲讽的意味,也要加强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最后三句是全词的主旨句,也是感情最激扬的地方,所以语调要慷慨激昂,特别是“风流人物”和“今朝”两个词更应重读,因为它表现了今朝的风流人物一定会超越古人。
不论是诗歌,散文等文体都可以通过这种诵读的方法来品味作者的情感,这不仅会产生珠圆玉润的吟诵美感,形成近似音乐旋律的美,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真情实感。
体会作品的内涵,深挖教材,在这些词句中感悟精神美,同时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总之,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除了讲和练,学生的读和写,我们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情感,在美文中发生思维的碰撞,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