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考点一】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观测1.定义: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测定: ①工具:温度计;②测量次数:通常每天四次,一般在北京时间2 时、8时、14时、20时。
3.平均气温:一般把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气温值的平均数,叫做日平均气温;同理一个月日平均气温的平均数叫做月平均气温;十二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数叫做年平均气温。
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和气温日较差(1)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和气温年较差(1)气温的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重难点突破】 1.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a. 判半球: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最热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前后为北半球;最热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前后为南半球;b. 找极值。
即最热、冷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C. 看弯曲,析变化。
看气温曲线弯曲程度的大小,分析气温的变化。
在气温日(年)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日(年)变化越大。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半球北半球 南半球 海陆位置陆地 海洋 陆地 海洋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7月 8月 1月 2月 月平均气温最低值1月 2月 7月 8月 气温年较差 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考点二】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2.等温线特点:同一条等温线,各点气温相同;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
中心气温低,为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为高温中心。
3.世界气温分布特点:(1)等温线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说明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2)在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在陆地和海洋弯曲程度不同,表明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初一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初一地理重要知识点篇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气温-最低气温(2)年变化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2)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4)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农业带。
由于地广人稀,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大部分出口,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比例大,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08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梳理(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1月最低;海洋上8月,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A. 0.6℃B. 0.06℃C. 6℃D. 60℃2.如图天气符号,表示的天气状况是()A. 阴转小雨,西北风六级B. 多云转小雨,东南风六级C. 晴转大雨,东南风六级D. 阴转小雨,西北风三级3.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的地区是()A. 高山上B. 高原地区C. 沿海地区D. 内陆地区4.暑假期间,一野外考察组对右侧等高线地形图所示的济宁市某区域考察。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B.①地位于王庄的正东方C.小河②河段比③河段流速快D.图中陡崖高度超过200米(2)下列四地中,最适宜考察组野外宿营的是()A.①地B.②地C.④地D.⑤地5.读“等温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的比较,不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冬季D.该图表示南半球夏季6.当海拔500米的地方气温为28 ℃时,海拔4 500米的地方气温是( )A. 0 ℃B. 2 ℃C. 4 ℃D. 8 ℃7. 下图为等值线图,数值关系是a﹥b﹥c﹥d,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气温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会初步绘制和判读气温曲线图。
3.初步了解气温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难点: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气温是高还是低。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变化。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没有陌生感。
教师:阅读教材第72页,了解气温的含义及表示。
学生: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教师: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温度,符号表示问答法授课有利于学生快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为“°C”。
教师:阅读教材第73页“思与学”,了解气温的观测工具和地点。
学生:气温的观测工具是温度计,一般放置在百叶箱内,距离地面约1.5米。
教师拓展: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内观测,可以减少风的流动对气温数据的影响,离地面1.5米高度的气温较为稳定,且是人类直接感受的气温。
教师:观察教材第72页图4.7日平均气温示意,计算日平均气温。
看是否和右面的日平均气温相符。
学生:2时约为4°C,8时约为8°C,14时约为16°C,20时约为12°C。
日平均气温=(4+8+16+12)÷4=10°C。
计算日平均气温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理解能力,属于跨学科实践。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答案:(1)14时前后(2)日出前后(3)7月(4)1月(5)大(6)小(7)降低(8)海洋和陆地(9)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1.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2)气温的观测①观测工具。
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有很多种,如下图所示,不同的温度计测量范围和用途不同。
析规律温度计的种类温度计一般分为液体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和感应温度计三类,我们常用的体温计就是液体温度计,最方便的是感应温度计。
②测量方法。
气象站观察和记录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计放置的高度是离地面1.5米处。
③测量时间和温度的计算。
一般在每天的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和2时观察,把四次结果相加除以4,就得出了一天的平均气温。
如下图所示:点技巧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把一个月的日平均气温相加除以天数,得到的就是月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得到的是年平均气温。
④气温的表示。
国际上一般有两种气温的表示方法,分别是摄氏度和华氏度,我国采用摄氏度表示气温,单位是“°C”。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例1-1】下列关于气温和气温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是指大气冷热的程度B.气温的测量一般每天要进行4次,分别是北京时间的8时、14时、20时和2时C.测量气温的时候,要把温度计放置在离地面1.5米处的室内D.气温是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测量气温的时候,不能放置在室内,要放置在百叶箱内部,这样才能正确地测量空气的温度。
答案:C(3)气温的变化①日变化。
据测量,一天中气温总是在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释疑点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知道,在12时的时候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此时的光照最强,但是这时候空气中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在继续上升,一直到午后2时左右才达到最高值,此后就开始下降,到第2天日出前后达到最低。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分析】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分为气温的变化与气温的分布;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学以致用很重要。
刚进初中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有限耐心与责任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在生活中运用气温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重难点> 气温曲线图的分析与绘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课时> 2个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尺、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想一想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寒假与暑假穿的衣服一样吗?
(二)新课教学
(天气观测)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
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投影片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
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
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投影片)对气温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曲线图的判读的小结
(议一议)气温与我们的生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关系
(欣赏)不同气温的图片
(投影片)等温线的概念,回想等高线等的同性质概念并学会对等高线的判读(投影片并观察)世界气温的分布图分别从中分析得出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等温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半球的疏密情况、比较海洋与陆地等温线的差异、想以想在南北半球哪里的等温线更平直
(模拟实验活动)陆地与海洋受热与冷却的差异
(投影片并想一想)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计算更明确
(讨论)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地形、海陆)
(投影片)世界、中国气温的极值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课堂练习】为什么我国的南北方景观相差如此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原理
【板书设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概念
2、判读与分析
3、绘制
二、气温的分布
1、等高线
2、一般是气温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3、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相反
4、纬度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