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四级考证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计算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材课后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说明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答: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程序:一.调研准备阶段.1.初步情况分析;2.非正式调研;3.确定调研目标;二,正式调研阶段:1.相关信息的来源,2.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3.实地调查;方法:1.档案记录法;2.调查研究法。
2,说明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结构图的制作方法。
答:一,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
二,制作方法:1.框图一般要画四层,从中心层计算,其上画一层,其下画两层,用框图表示。
2.功能、职责、权限相同机构(岗位或职务)的框图大小应一致,并列在同一水平线上。
3.表示接受命令指挥系统的线,从上一层垂下来与框图中间或左端横向引出线相接。
4.命令指挥系统用实践,彼此有协作服务关系的用虚线。
5.具用参谋作用的机构、岗位的框图,用横线与上一层垂线相连,并画在左、右上方。
★3,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答:步骤:一,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1.根据岗位写实的目的确认写实的对象;2.进行初步岗位调查;3.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规定好具体的写实程序和步骤,设计出写实调查表,做好书写板、计时器等所需仪器的准备工作,明确规定划分工作事项的标准,以及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编码,以便于登记记录数据资料。
4.培训写实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岗位写实的技术技巧。
5.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向被调查者解释清楚,使其积极配合,全力协助写实人员完成信息的采集工作。
二,实地观察记录;三,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4.简述作业测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答案:(一)测时前的准备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
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及答案(1)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多选题]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
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D.劳动力资源的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参考答案:A,B,D参考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充分就业,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劳动力资源的分配。
2[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例证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3[单选题]( )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A.经济规律B.经济交替C.经济周期D.经济变动参考答案:C4[多选题]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
A.平均劳动时间B.失业率C.就业人数D.失业人数E.失业持续期参考答案:B,E参考解析: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为单位。
5[单选题]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力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参考答案:B我参考解析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地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对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6[多选题]政府支出包括( )。
A.财政税收B.政府购买C.政府赠与D.转移支付E.政府呆坏账参考答案:B,D7[单选题]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
年人力资源管理员考试基础知识章节习题(1)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三、计算题1.某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处理,在职员工100人。
由于业务需要,该公司于3月份开展招聘工作,4月1日正式录用新员工40人,4月15日正式录用新员工20人。
已知该公司自成立之日起,没有出现人员离职现象。
请计算该公司2月、3月、4月份的月平均人数(10分)。
(2007年5月)1、2月分平均人数=(100X19)/ 282、3月分平均人数100人:或(100+100)/23、4月分平均人数=(140X14+160X16)/ 302.某公司于2006年6月11日成立,在职员工人数为80人,6月份以后至7月份没有出现人员变动;8月1日,该公司正式聘用20人;8月20日,有5名员工离职。
请计算:该公司6、7、8月份的月平均人数各是多少?(12分)(2009年11月) (1)68020653630⨯==≈月份每天实际人数之和月份月平均人数(人)月份的日历日数 (4分)(2)由于未出现人员变动,因此7月份的月平均人数为80人 (4分) (3)8100199512898831⨯+⨯==≈月份每天实际人数之和月份月平均人数(人)月份的日历日数 (4分)3.某公司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7小时,2007年3月份该公司对其员工小王进行工作日写实. 写实结果如表l 所示.表1 工作日写实统计表请计算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和工作日利用率.(10分)(2007年11月)1、某公司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7小时,2007年3月份该公司对其员工小王进行工作日写实,写实结果如下:(2007/11)请计算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和工作日利用率? 答题:(1)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 =5+5+5+5/(2+ 5+5+5+5)=90.9%或:出勤率=(7+7+7+7)*5/(7*22)*100% 实际出勤工时与实际工作日长度是不一样的概念(2)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5X (6+5.9+5.9+5.7+5.7)/7*22 =70.9%4.李某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她他7月份实际上班数为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0.83天,其中有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为11个小时,法定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算。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考点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涵)广义:人力资源规划(所有HR计划的总称)= 战略规划+ 战术计划(实施计划)狭义:对企业HR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企业HR的供给进行预测;采取措施达到企业HR供需平衡。
2.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按照规划的期限划分:长期规划(T≥5年)短期计划(T≤1年)中期计划(两者之间:1年<T<5年)3.人力资源规划的容(外延)(1)战略规划——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2)组织规划——对组织机构的设计(3)制度规划——制度体系建设、制度化管理(4)人员规划——对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规划(5)费用计划——对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的规划4.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1)准确性原则——实事、客观真实(2)系统性原则——分类整理、系统完整(3)针对性原则——有的放矢、目的明确(4)及时性原则——迅速采集、及时处理(5)适用性原则——需求不同、类型不同(6)经济性原则——节约成本、提高效用5.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1)调研准备阶段初步情况分析(假设主题)非正式调研(寻找问题)确定调研目标(确定重点)(2)正式调研阶段确定信息来源(原始资料、二手资料)选择抽样方法,设计调查问卷(简练易懂、便于操作)实地调查(现场调查)6.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1)档案记录法决策机构的效果(接情报到研究);决策效率(接情报到决策);决策效果(决策收益);执行效率;文件审批效率;文件传递效率。
(2)调查研究法询问法(当面、、会议、邮寄、问卷)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行为记录法)现场直播录制重播7.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的定义: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对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1、2、3 的过程。
(1)筛选;(2)统计;(3)分析。
8. 企业组织信息的处理包括:(1)企业组织信息的分析可靠性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经济学分析(SWOT)(2)调研报告的撰写(原则:真实、完整、客观、适用)注意:资料来源;统计方法;对象情况;信息分类(3)企业组织信息的应用(传输、存储、检索)9.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有关概念10.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直线制特点:1.结构最简单;2.集权。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核定用人数量的基本方法(掌握)制定企业定员标准,核定各类人员用人数量(定员)的基本依据是:制度时间内规定的总工作任务量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即:某类岗位制度时间计划内工作任务总量某类岗位用人数量=某类人员工作(劳动)效率(一)按劳动效率定员计算公式为: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定员人数=工人劳动效率×出勤率其中,工人劳动效率=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如果完成率为100%,则工人劳动效率就是定额完成率),则可表示为: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定员人数=劳动定额×定额完成率×出勤率如果采用工时定额计算,工时定额与产量定额(按班确定)的关系是:工作时间班产量定(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则有: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工时定额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定额完成率×出勤率如果计划期任务是按年规定的,而产量定额是按班规定的,同时生产若干种产品(产品不是单一的),则计算人员定额公式是:∑(每种产品年总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定员人数=年制度工日×8×定额完成率×出勤率计算定员时,为了把废品因素考虑进去,则将(1-计划期废品率)除以上式(二)按设备定员这种方法是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计算公式: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定员人数=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三)按岗位定员所谓按岗位定员就是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
按岗位定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1、设备岗位定员。
具体定员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看管的岗位量。
(2)岗位的负荷量。
(3)每一岗位危险和安全的程度等。
(4)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的方法。
对于“多人一机”共同进行操作的岗位,其定员人数的计算公式:共同操作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班定员人数=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2、工作岗位定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劳动法律关系是( )。
A、正向关系B、劳动关系C、双务关系D、单务关系正确答案:C2、( )是进行培训的物质基础。
A、培训基地B、培训预算C、培训经费D、培训设施正确答案:C3、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的总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企业人力资源供求达到平衡,从而实现( )的过程。
A、人员规划B、人员配置C、人力资源规划D、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正确答案:D4、( )是工资的统计明细。
A、台账B、工资明细C、工资条D、工资台账正确答案:D5、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区别在于前者体现了( )。
A、劳动者的意志B、工会的意志C、国家的意志D、企业的意志正确答案:C6、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本中心的核心资本,其原因在与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 )。
A、时效性B、累积性C、创造性D、收益性正确答案:C7、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
A、观察研究方法B、对比研究方法C、实证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正确答案:C8、( )是指已获得专用权并受法律保护的个品牌或一个品牌的一部分。
A、记号B、商标C、品牌名称D、品牌标志正确答案:B9、在岗前培训中,检查表是( )记录和控制与培训相关的无数细节的最有价值的工具。
A、培训接受者B、培训执行者C、培训评估者D、培训管理者正确答案:B10、关于劳动定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劳动定额限定的对象是有效的劳动,不是无效的劳动B、劳动定额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C、劳动定额受到各种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但不受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D、在具体规定劳动定额时,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正确答案:C11、成熟企业不适宜采取的营销策略有( )。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二、简答题1.答:第一阶段,调研准备阶段。
调研人员通过对企业有关情况、信息、情报、资料的初步分析和非正式调研,确定调研的主题内容和范围。
(1)初步情况分析。
(2)非正式调研。
(3)确定调研目标。
第二阶段,正式调研阶段。
这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
调研人员应确定获取相关信息的手段与方法。
(1)决定采集资料信息的来源和方法(2)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法(3)实地调查,又称现场调查。
2.答:工作岗位写实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岗位写实前的准备工作。
(1)根据岗位写实的目的,确定写实对象。
(2)进行初步岗位调查。
(3)制定出写实工作计划,规定好具体的写实程序何步骤,设计出写实调查表,做好书写板、计时器等所需仪器的准备工作,明确规定划分工作事项的标准,以及各类工时消耗的代号、编码,以便于登记记录数据资料。
(4)培训写实人员,使其熟练掌握岗位写实的技术和技巧。
(5)写实人员要把写实的意图和要求向写实对象讲清楚,以便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第二阶段,实地观察记录。
从上班开始,一直到下班结束,将整个工作日的活动情况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以保证写实的完整性。
第三阶段,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1)计算各活动事项消耗的时间。
(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通过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3)编制岗位写实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全部工作时间和作业时间的比重。
(4)分析岗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掌握关联工作活动的各种信息。
(5)根据写实结果,写出岗位综合分析报告。
3.答:(1)为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和定岗定员提供依据。
(2)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3)为合理发放工作报酬、考核、奖励、晋升提供依据。
(4)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
4.答:企业人力资源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
(1)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个生产经营周期(一般为一年)内,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工资项目、保险福利项目和其他项目(如“其他社会费用、非奖励基金的奖金等)。
第一章一、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均有四个备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实质上是()A.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B。
企业人力资源制度改革规划C.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规划D。
所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总称2.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一般在()以上。
A.五年B六年C七年D八年3.在企业中,()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A.矩阵制 B.直线职能制C.直线制D.事业部制4.直线制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又称()A.上下式结构B.学校式结构 C.军队式结构D。
分权制结构5、事业部制结构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口A。
集中决策,分散投资B。
集中决策,分散经营C。
组织结构服从战略 D.以成果为中心6.在企业组织信息分析方法中,SWOT分析法属于()口A可靠性分析 B.数理统计分析 C.经济学分析D.财务报表分析7()是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对该岗位全部的工作任务从时间、空间上所做出的界定.A职位B.任务 C.职责D。
工作要素8。
()是统计抽样法在工作岗位调查中的具体运用.A。
岗位写实B作业测时 C.岗位抽样D。
观测法9。
()是指由于企业的原因造成员工上班但没有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
A.日历时间B.缺勤时间C.非生产时间 D.停工时间10()是指在日常生产和管理中具体实行的劳动定额。
A.设计定额B.计划定额C.现行定额D.不变定额(二)多选题(每题均有五个备选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1.从内容上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区分为()A.战略规划B。
组织规划c.企业组织变革规划D。
人员规划E人力资源费用规划2.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A.准确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
标准化原则 D.及时性原则E.经济性原则3.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属于询问法的方法有()A.当面调查询问法B。
电话调查法C.会议调查询问法D.行为记录法 E 邮寄调直法4.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要则包括()A。
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B。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企业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
三、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方法。
四、说明组织结构的类型及其结构图的制作方法。
五、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要则六、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七、简述作业测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八、简述岗位抽样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九、说明工作时间统计的指意义。
十、简述企业劳动定额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内容十一、简述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及制定的依据、及其制定方法。
十二、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程序与方法。
十三、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的程序与方法。
第二章招聘与配置一、分析内部招募与外部招募的利弊。
二、人员招聘的基本程序和步骤三、发布招聘需求信息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四、招聘信息的收集。
五、招聘广告的一般特点。
六、招聘广告的设计原则。
七、招聘申请的特点。
八、人员选拔的意义。
九、人员初步选拔的步骤。
十、人员选拔的方法。
十一、员工背景调查的内容和原则,识别假文凭有的方法。
十二、校园招聘的概念、方式、优点\缺点和选择招聘学校应考虑因素。
十三、校园招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十四、校园招聘的组织与实施步骤。
十五、人员录用的原则。
十六、办理员工录用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十七、员工信息管理包含内容。
十八、员工信息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九、说明员工信息管理具体的工作步骤。
第三章培训与开发一、员工培训的功能。
二、员工培训的原则。
三、员工培训的要求。
四、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设计方法。
五、分析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作业流程。
六、员工培训分类。
七、简述岗前培训的特点.意义和注意事项、内容。
八、员工手册的内容。
九、简要介绍岗前培训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十、在岗培训的类别。
十一、在岗培训的内容(准备内容):十二、培训现场的具体要求。
十三、简述在岗培训的制定。
十四、在岗培训的设计。
十五、脱产培训的类型。
十六、脱产培训审批的程序。
十七、课堂培训影响因素。
十八、教室布置的决定因素。
十九、简述讲授法的优点.缺点.方式和实施要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1、请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基本程序?(11分)(2007/5)——教程:P28-312、请简述企业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8分)(2007/11)——教程:P2-3分析:(1)同学要注意答案中的大点,小点根据理解去写;(2)按条理去写,字迹清晰。
(3)相关同类问题:企业数据采集的方法(P3-6)答题:(1)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5+5+5+5/(2+ 5+5+5+5)=90.9%或:出勤率=(7+7+7+7)*5/(7*22)*100%实际出勤工时与实际工作日长度是不一样的概念(2)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5X(6+5.9+5.9+5.7+5.7)/7*22=70.9%计算题(15分,2010/5)1、李某是某一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他7月份实际上班开数为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0。
83天)其中有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间为11小时,法定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算,请计算:李某7月份的加班强度指标,加班比重指标,平均加班强度指标。
(1)加班工时数=加班工日2制度工作日长度+加班工日=(25-20.83)X8+10X3(2)全部实际工作工时=出勤工时—(停业时间+非生产工时)+停工被利用时间)(3)制度内工时数=20.8328(4)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20.8328+ [(25-20.83)X8+10X3](1)加班强度指标加班强度指标是盘算期加班工时与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的比率。
公式要乘以l00,表明盘算期内平均每发生百个制度实际工作工时呈现了多少个加班加点工时,该指标越大,说明加班情形越严峻。
加班强度指标=加班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数×100(2)加班比重指标加班比重指标是反映加班在全体实际工作时间内所占比重的指标。
加班比重指标=加班加点工时数÷实际工作工时数×100(3)平均加班长度指标平均加班长度指标是加班工时与同时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的比率。
人力资源管理四级技术题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二、简答题1、简述组织信息采集的程序。
2、简述工作岗位写实的步骤与方法。
3、简述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
4、简述人力资源花费的构成。
三、计算题1.某公司均匀每个工人每日生产30件产品,改造生产线后,均匀每个工人每日生产40件产品,求该公司产量定额的提升率和工时定额的降低率.2.某公司共有员工300人,2006年1月初招进员工30人,3月初解雇员工2人,6月初有5名员工退休,9月初有20名员工离职,12月初新招员工lo名,请计算该公司2006年的年均匀人数。
四、察例解析1.某高新技术公司按业务的分类,成立了三个针对不一样产品的事业部,各事业部下设研发团队、销售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各部门的业务收入和成本都是独立核算的,但需要平摊后勤部门(行政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所产生的成本.当前,公司共有138人,此中三个事业部104人,后勤部门30人,高层领导4人.因为成即刻间不到3年,客户资源还不够稳固,所承接的业务量颠簸较大。
所以,在工作任务沉重时有些员工,特别是研发和技术人员,会诉苦压力过大,各事业部经理也会诉苦合格人手太少,招聘来的人不可以立刻适应项目的工作需要,但在工作任务相对较少的期间,经理又会抱怨本部门的人力成本太高,致使利润率降落。
请绘制该公司的组织构造图。
2.某公司主要经营油漆、壁纸以及自己生产的其余产品。
李总上任后将直线制改造为事业部制。
公司分为三个事业部,各自拥有生产、营销、销售的业务.这三个部门除了和公司外面的竞争者竞争以外,相互之间也睁开了竞争。
开始采纳这类组织构造时成效相当不错,销售额增添了50%.但是,近来人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同一客户那边同时能够看到三个部门的业务代表在进行业务洽商,同一天公司会有若干辆货运车给同一个客户运送公司的产品。
公司的管理层对实行业务部制产生了分歧,公司董事长也不像从前那样支持李总酌做法了,但三个部门的经理果断支持李总。
第一章07-545.( B )是指必须完成的与职务相称的工作义务。
(A)权限(B)责任(C)职业(D)职能46. 工作岗位研究特点不包括( B )。
(A)对象性(B)客观性(C)综合性(D)应用性47. 在岗位研究中,( A )是构成岗位的前提和基础。
(A)工作(B)职位(C)职责(D)任务48. 岗位写实的对象是( D )。
(A)工作行为(B)工作内容(C)集体(D)员工操作的设备49. ( C )是指一定时期内对整个企业或某部门在职员工按照一定标准所进行的构成统计。
(A)平均人数统计(B)企业员工人数统计(C)企业员工结构统计(D)企业员工构成统计50. 由于等待图纸和设计更改等原因造成的员工无法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属于( D )。
(A)非生产时间(B)缺勤时间(C)制度内从事本职劳动时间(D)停工时间51.( A )亦称出勤时间利用率,它反映了员工在出勤时间内实际工作工时及其被利用情况。
(A)作业率(B)制度工时利用率(C)工作日利用率(D)生产工时利用率52.( C )主要用于衡量工人的生产成绩,核算和平衡企业的生产能力,核算产品成本等。
(A)计划定额(B)不变定额(C)现行定额(D)设计定额98.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包括(ABDE )。
(A)战略规划(B)组织规划(C)企业组织变革规划(D)人员规划(E)人力资源费用规划99. 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ABDE )。
(A)准确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标准化原则(D)及时性原则(E)经济性原则100.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属于询问法的方法有(ABCE )。
(A)当面调查询问法(B)电话调查法(C)会议调查询问法(D)行为记录法(E)邮寄调查法101. 工作岗位调查的目的包括(BCDE )。
(A)为进行岗位设置提供依据(B)为制定各种人事文件提供资料(C)为改进工作岗位提供信息(D)为岗位评价与岗位分类提供必要依据(E)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对岗位进行描述102. 根据岗位调查对象的不同,岗位写实可区分为(ABCE )。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案例分析题计算题及答案一、某公司出纳员的直接上级是财务经理,所属部门是财务中心,工资等级是C系列四等,定员人数1人,工作性质是服务人员。
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的现金收支管理、现金日记帐管理,公司工资及福利核算,费用统计及分析等事项。
任职资格为大学专科会计专业,同等学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可以接受。
应当有一年以上相关的工作经验,要求在上岗前要通过出纳、会计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考试。
上班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1:00——5:30,有时需要加班二、台北市一家进口海产公司,由于业务人员流动太大,便请了一位人力资源主管来管理。
这位人力资源主管先进行了解,为什么业务人员流动率高达50%,是不是薪资问题、工作问题及公司制度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访问、观察及分析,发业务人员待遇很高,高中毕业生一个月左右领到2.5万~3万元,如果工作努力,业绩好的甚至可以领到4万多元,因此每次征募业务员时,应征者不乏其人,但工作两三个月便辞职。
他发现工作性质的影响比较大,业务员必须早上三点钟去仓库批货,五点钟以前到批发或零售鱼货市场向中盘鱼贩或小贩推销海产。
从离职面谈统计中发现,台北市的年青人习惯晚睡、晚起,这种工作时间一方面他们本身不很习惯,另一方面无法与其他朋友下班后一起游玩。
在工作环境及性质方面,这些青年很不习惯与满口嚼着槟榔的鱼贩打交道,而且鱼腥味重,使他们对此工作有些厌烦。
再一方面台北市工作机会很多,虽然钱少一点,但工作性质合他们胃口的也较多,在没有经济压力的状况下,就发生了这种高流动率的现象。
这位人力资源主管了解原因后,就利用工作性质及生活习惯能配合的人力资源来改善现况。
澎湖的孩子很能吃苦,于是他到澎湖拜访澎湖水产学校,交涉建教合作事宜,从澎湖水产学校的毕业中挑选储备业务员,组成一班50人,在台北租房子供他们吃住,照顾他们的生活,一方面给予他们与其他业务员同样的待遇,另一方面也安排半读的课程上课。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计算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计算题示例
1. 计算员工出勤率
假设某公司有员工100人,某一天请假的有5人。
出勤率的计算公式是: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那么这一天的实际出勤人数就是100 - 5 = 95人。
所以出勤率就是95÷100×100% = 95%。
这就意味着这一天有95%的员工正常出勤啦。
2. 计算工资
假如基本工资是3000元,绩效奖金是1000元,加班补贴是500元。
那么总工资就是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加班补贴。
也就是3000+1000+500 = 4500元。
这就是这个员工这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数哦。
3. 计算人力成本产出比
假设某企业这个月的总营收是100000元,人力成本是20000元。
人力成本产出比的计算公式是:总营收÷人力成本。
那么这个月的人力成本产出比就是100000÷20000 = 5。
这个比值能让企业知道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产出情况呢。
答案与解析:
对于出勤率的计算,答案是95%。
解析就是按照出勤率的定义公式,先求出实际出勤人数,再进行计算。
工资计算的答案是4500元。
解析是根据工资的组成部分,将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加班补贴相加得出。
人力成本产出比的答案是5。
解析是依据人力成本产出比的计算公式,用总营收除以人力成本得到。
这就是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可能会遇到的计算题,是不是还挺有趣的呀?。
三、计算题
1.某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处理,在职员工100人。
由于业务需要,该公司于3月份开展招聘工作,4月1日正式录用新员工40人,4月15日正式录用新员工20人。
已知该公司自成立之日起,没有出现人员离职现象。
请计算该公司2月、3月、4月份的月平均人数(10分)。
(2007年5月)
1、2月分平均人数=(100X19)/ 28
2、3月分平均人数100人:或(100+100)/2
3、4月分平均人数=(140X14+160X16)/ 30
2.某公司于2006年6月11日成立,在职员工人数为80人,6月份以后至7月份没有出现人员变动;8月1日,该公司正式聘用20人;8月20日,有5名员工离职。
请计算:该公司6、7、8月份的月平均人数各是多少?(12分)(2009年11月) (1)68020653630⨯==≈月份每天实际人数之和月份月平均人数(人)月份的日历日数 (4分)
(2)由于未出现人员变动,因此7月份的月平均人数为80人 (4分) (3)8100199512898831⨯+⨯==≈月份每天实际人数之和月份月平均人数(人)月份的日历日数 (4分)
3.某公司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7小时,2007年3月份该公司对其员工小王进行工作日写实. 写实结果如表l 所示.
表1 工作日写实统计表
请计算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和工作日利用率.(10分)(2007年11月)
1、某公司的制度工作日长度为7小时,2007年3月份该公司对其员工小王进行工作日写实,写实结果如下:(2007/11)
工作日写实统计表 3月份 工作日 1-2日 5-9日 12-16日 19-23 26-30日 是否出勤
否
是 是 是 是 工作日实际长度(小时)
0 6
5.9
5.7
5.7
请计算3月份小王的出勤率和工作日利用率? 答题:
(1)出勤率=实际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 =5+5+5+5/(2+ 5+5+5+5)=90.9%
或:出勤率=(7+7+7+7)*5/(7*22)*100% 实际出勤工时与实际工作日长度是不一样的概念
(2)工作日利用率=制度实际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 =5X (6+5.9+5.9+5.7+5.7)/7*22 =70.9%
4.李某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她他7月份实际上班数为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0.83天,其中有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为11个小时,法定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算。
请计算:李某7月份的加班强度指标,加班比重指标、平均加班强度指标。
(15分)(2010年5月)
1、评分标准: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时=8×20.83=166.64(小时) (2分) 计算期全部实际工时=(25-10)×8+10×11=230(小时) (2分) 计算期加班工时=10×(11-8)+(25-20.83)×8=63.36(小时) (2分) 加班比重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全部实际工时×100%
=63.36/230×100%
=27.5% (3分)
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时×100%
=63.36/166.64×100%
=38% (3分)
平均加班强度指标=计算期加班工时/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日数×100%
=63.36/22
=2.88工时/工日
(3分)
5.小王是某国有企业的一名操作工人,他在3月份的工作情况如下:本月制度公休时间为8天,但小王只休息了2天,其他时间均加班: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用制度工作时间中的1天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请计算小王在该月的制度工时利用率和总工作负荷率。
(15分) (2010年11月)
1、评分标准:P47(15分) 3月份制度工时=(31-8)×8=184(小时) (3分)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31-8-1)×8=176(小时) (3分)
⨯⨯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176制度工时利用率=
100%=100%=95.7%制度工作时间184
(3分)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31-2-1)×11=308(小时) (3分) ⨯⨯全部实际工作时间308总工作负荷率=
100%=100%=167.4%制度工作时间184
(3分) 6. 张先生4月份实际出勤天数为20天,(该月制度工作时间为22天)。
此外,4月10日,由于
参加工会主席的换届选举活动,占用了4小时;4月20日,因跟随领导外出参观,占用了6小时。
请计算张先生该月的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18分)。
(2011年5月)
1、评分标准:P47
制度工作时间=22×8=176(小时) (3分) 实际缺勤工时=(22-20)×8=16(小时) (3分)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20×8-4-6=150(小时) (3分)
161009.1176
⨯≈实际缺勤工时缺勤率=
=%%制度工作工时 (3分)
15010093.75160
⨯实际工作工时出勤时间利用率=
=%=%出勤工作工时 (3分) 15010085.2176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制度工时利用率=
=%%制度工作工时 (3分)
85.2%
或: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
7.某企业职工王鹏,7月份实际上班天数为25天(制度工作时间为22天),其中有10天时间由于业务繁忙,每天工作时间为11个小时。
请计算7月份该职工的加班比重指标、加班强度指标和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18分)(2012年5月)
解:
计算期加班工时= (25 - 22)* 8 + 10 * (11 – 8 ) = 54小时
计算期全部实际工时= (25 – 10) * 8 + 10 * 11 = 230小时
加班比重指标= 计算期加班工时/ 计算期全部实际工作工时= 54 / 230 * 100% = 23.5%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22 * 8 = 176小时
加班强度指标= 计算期加班工时/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 54 / 176 * 100% = 30.7%
平均加班长度指标= 计算期加班工时数/ 计算期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 54 / 25 = 2.16小时/ 工日
8.某零件A工序加工原定额为15工分/件,已知其实耗工时统计资料为:14,13,15,12,10,9(工分/件)。
请根据上述资料,利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先进值和先进平均值。
(2009年5月)
1. (1)平均数=(14+13+15+12+10+9)/6=1
2.12
(2)平均先进值=(12.12+9)/2=10.56
(3)先进平均值=(12+10+9)/3=10.34
答:平均先进值是10.56;先进平均值是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