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蒙特勒伊影剧院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3.42 MB
- 文档页数:20
剧院魅影赏析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音乐欣赏这门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看到了音乐剧的魅力所在。
自从在选修课上看了一遍《剧院魅影》后,感觉它是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每一段音乐唱段都非常感人,而且听一遍就能记住。
剧中的舞蹈、歌唱和整个剧情融为一体,每一位演唱者都是极其精彩而且是各具特色的。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它从电脑里调出来,美美的欣赏感受。
该音乐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
一个苦命人游荡在巴黎歌剧院迷宫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让人们同情他的身世,但丑陋的面容更使人们对他恐惧与排斥,但他安于成为人们心中的魔鬼,成为歌剧院的幽灵。
这幕音乐剧,便是讲述这个剧院魅影的传奇故事。
喜欢影片的开始,因为它巧妙的使用蒙太奇手法,设下悬念。
历经风雨沧桑的老人,蛛网密集的剧院都以一种回忆的步调慢慢追寻岁月深处的爱情。
过去的人已不在身边,只有这破旧的建筑还默默承载着五十年前的记忆。
随着巨大的吊灯缓缓升起,一件件尘封的旧物变得流光溢彩,黑白陈旧的剧院转眼间呈现出当年的华贵奢靡。
自此,影片切换到50年前的场景,18世纪的法国剧院,一派金碧辉煌,眩人眼目。
悠扬厚重的音乐不绝于耳。
从一个意外,一个有预谋的意外让克里斯汀成了女主角,她清纯甜美的声音,高超的歌唱技巧让观众震撼,剧院的老板却不愿重用这个女孩,这激怒了教她音乐的老师----魅影。
魅影虽然容貌丑陋,但这并不能掩盖住他那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遮蔽不了他那出众的才华,也无法抑止他对爱的追求,魅影为克里斯汀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
是缘分让他们相遇,年轻富有的拉乌尔,台上美丽的女孩,犹若他们儿时的童话,在他们心里迅速回温的爱情。
当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就疯狂地破坏影响他和克莉丝汀之间爱情的一切障碍。
于是,幽灵终于美丽的克里斯汀的年轻的子爵沉浸在爱里之时,却遗忘了那个一直在角落里爱着她的魅影。
魅影现身在她面前,带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向她袭来。
第1篇一、引言法律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通过讲述法律事件、法律人物或法律制度,向观众传递法律知识、法律精神以及法律价值。
其中,《十二怒汉》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法律电影,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将从剧情分析、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十二怒汉》进行案例分析。
二、剧情分析《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关于陪审团制度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一位名叫丹尼的青少年因涉嫌谋杀自己的父亲而被起诉。
在陪审团审理过程中,12名陪审员需要共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
在讨论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最终通过互相尊重、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达成了共识,维护了法律的公正。
影片以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为背景,将陪审团的讨论过程作为主线,通过紧张的节奏和紧张的气氛,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积极作用。
以下是剧情分析的几个关键点:1. 案件背景:影片以一起青少年谋杀案为背景,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和担忧。
2. 陪审团组成: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
3. 案件审理过程: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员们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原则产生了分歧,展现了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法律公正方面的挑战。
4. 陪审团讨论:影片着重描绘了陪审员们在讨论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妥协,最终达成共识。
三、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为影片增色不少。
以下是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1. 丹尼:影片的主人公,一个青少年犯罪嫌疑人。
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和法律制度的思考。
2. 陪审员们:12名陪审员代表了社会的多样性,他们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各不相同。
在讨论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共同推动了案件的审理。
3. 法官:法官在影片中扮演着监督和引导的角色,他的形象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
四、主题思想《十二怒汉》通过讲述陪审团制度的故事,传递了以下主题思想:1. 法律公正:影片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面对争议时,必须坚持理性思考和民主协商。
《戏剧之家》2019年第28期 总第328期69影视观察一、蒙太奇的产生198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指导的世界上第一部影片在大咖啡馆公映。
梅里爱发现电影是一种可以按照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于歪曲现实的新方法。
后来,法国的史密斯及同事又发现了特写和远景镜头的相互作用,1901年他摄制的《玛丽珍尼的灾祸》突破了电影的戏剧形式,用电影所特有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寻找可以在荧幕上引起观众情感反应的表现方式。
后来美国人利用这种迥然不同的方法进行影片的制作。
1902年,爱迪生公司制片人埃德温•鲍特《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创造了剪辑的技巧,格里菲斯发展了鲍特的剪辑技巧,苏联人把格里菲斯的剪辑方法发展为一种新的方法,就是现在的蒙太奇。
二、叙事蒙太奇的表现形式叙事式蒙太奇是以交代故事情节、展示事件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蒙太奇表现类型。
它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以及段落,来表现连贯的动作、剧情,使观众更加理解剧情和相关内容。
这种表现手法是影视中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一)顺叙蒙太奇又称连续式蒙太奇,一般以一条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时间、先后顺序,有节奏地组接镜头,进行连续叙述。
例如:在纪录片《跨越黄河》中,采访团进祁连山,在移动的卡车上拍摄山区风光、毛驴和少年,利用顺叙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在进祁连山的途中采访团员的所见所闻。
(二)倒叙蒙太奇倒叙蒙太奇先交代故事的结局或者故事的结果,再倒回去叙述故事的始末,事情发展的过程。
常借助于后期剪辑中的旁白、叠化、画外音等方式转入倒叙。
在《天云山传奇》中,宋薇回忆天云山考察队的生活以及和罗群相识、相爱直到分手的一段。
影片的开始,宋薇和周瑜贞的一段谈话,使她意想不到这么多年,罗群还在天云山继续受到政治迫害,于是勾起了主人公的一段往事回忆。
(三)插叙蒙太奇在影片的叙述中,插入有关联的其他内容,用来说明背景、交代故事情节、介绍人物,更好地为观众理清楚影片的主要情节内容和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
第1篇一、电影背景及简介《十二怒汉》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于1957年上映的经典法律电影。
影片改编自亨利·基辛格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一个炎热的夏日,12名陪审员在陪审团会议室对一名被控谋杀罪的青少年进行审议的故事。
在这场关于正义与偏见、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中,12名陪审员逐渐展现出各自的人性光辉。
二、电影赏析1. 人物塑造《十二怒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鲜明。
12名陪审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和性格特点。
在这12个人物中,既有经验丰富的律师,也有天真烂漫的学生;既有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也有自私自利的商人。
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着轻松幽默的对话,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1)主角——陪审团成员影片的主角是12名陪审员,他们在审议过程中,各自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其中,扮演9号陪审员的李·乔姆斯基,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退休警察,他始终坚定地维护正义,为维护青少年无辜的声誉而努力。
而扮演10号陪审员的亨利·方达,则是一个充满偏见和自私的商人,他的言行举止在影片中引发了观众对人性弱点的思考。
(2)反派——被告及其辩护律师影片的反派是被告及其辩护律师。
被告是一个青少年,被控谋杀罪。
他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竭力为他辩护,但最终无法改变陪审团的判决。
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制度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2. 情节设置《十二怒汉》的情节设置巧妙,紧凑有序。
影片以陪审团审议过程为主线,通过12名陪审员在审议过程中的辩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经历了从怀疑、犹豫到坚信的过程,最终达成了共识,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3. 主题思想《十二怒汉》的主题思想深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与偏见影片通过陪审团审议过程,揭示了正义与偏见之间的较量。
在审议过程中,陪审员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偏见,但他们始终坚持正义,最终为被告洗清了冤屈。
电影画面的理念和特征分析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从哲学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思想家。
在他的《电影Ⅰ:运动-影像》和《电影Ⅱ:时间-影像》中涉及到了电影百年史上所有的重要理论观点,并以大量的影片实例为基础,形成了对电影以及各电影元素、电影技法的独特看法。
本文拟集中阐发他关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双重性、三层次与二型态的思想,并力所能及地揭示这些思想对电影创作的启示。
一、生成的电影画面 电影创作的首要环节便是通过取镜构成电影画面。
探明电影画面的实质,对于电影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强调:在德勒兹看来,电影画面永远处于生成之中,永远是尚未完成的画面。
对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德勒兹说:画面类型显然并不预先存在,它们必须创造出来。
平面画面,或者与之相反的景象,每次皆需要创造和再创造。
57这里的要点有二:其一是反对电影画面的预先存在,其二是主张电影画面需要创造与再创造。
具体地说,永远没有预先已经存在的、已经完成了的画面。
对于创作来说,我们永远不能期待发现一个早已完成了的电影画面,然后将之原封不动地运用到电影创作之中,就像从字典中找出一个现成的词汇运用到我们的书写中一样。
因此,意大利电影大师、电影理论家帕索里尼说:世界上并没有一本形象词典。
没有可供随时取用的形象。
电影导演没有词典,他只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他不是从某个柜子里或某个提包里取来他的形象符号,他要从混沌世界中选取他的形象符号。
这里从混沌世界中选取形象符号(画面)的过程,就是电影画面的创造。
换言之,电影画面、电影的形象符号必须是电影导演在面对混沌、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选择、创造的结果。
质言之,电影画面必须创造出来,任何画面都需要创造与再创造。
在此,我们需要着重理解的是电影画面需要再创造这一点。
如果说电影画面需要再创造,那么就一定意味着上一次的创造并未将其完成,否则就没有再创造的必要。
梁轩撰稿《触不可及》(又名《最佳拍档》)出品时间:2011-11-02出品公司:高蒙电影公司制作地区:法国类型:剧情、喜剧剧情介绍巴黎灯光璀璨,城市依然喧嚣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夜空中。
一辆黑色的高级跑车高速穿梭于城市道路中,驾驶者是个年轻的光头黑人,面容爽朗干练,副驾坐着一位中年白人,络腮胡,面显憔悴。
他们显然在享受超速驾驶的乐趣,引擎的轰鸣,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疾闪而过的车灯,当然交警亦尾随而至。
“好了,他们跟来了!”黑人青年接着说道:“100欧元,赌我能把他们甩掉,怎么样菲利普?”“好,跟你赌!”黑人年青人开足马力,引擎高速转起。
很不幸,却他在兴头时,另一辆警车突然冒出,堵住了道路。
警察下了车,持枪威喝。
“我加倍,赌200欧元,他们会帮我们开路。
”黑人年青人不慌不忙,略带笑意的说。
“成交,看来你要输了!”这位叫菲利普的中年男人似乎也并不紧张。
黑人年青人下了车,跟警察一番推搡之后,便向一位拿枪指着菲利普的警察大喊:“他下不了车,他连车门都不能打开。
”“你们看看他是什么人,后备箱里面有轮椅。
告诉你,他是残疾人,不信就去检查,去看看。
”警察在后备箱找到了轮椅,但是黑人的聒噪并没有就此打住,对着警察就是一顿揶揄,“看吧,你以为我在高速上开180码是为了好玩吗?我赶着去医院呢!嗷什么嗷呀你!他是我老板,现在正发病,时间拖的越久,他就越危险。
他动都不能动,什么都做不了,需要我在他身边。
”黑人的指责没完没了,一个警察无奈,打开车门看了看菲利普,“我想我们有麻烦了,快过来看看吧!”警察揪心的说着。
此时的菲利普,口吐白沫,涎水从口中呕出,头不停地左右摆动,疼苦地喘着大气。
警察无所适从。
“怎么办你们想,别着急,在想的同时,记得给他十五岁的女儿打个电话,告诉她,她老爸因你而死。
因为他如果不能在五分钟内得到治疗,他就死了,他就完蛋了。
不过这都没关系,你们慢慢想办法吧!”年青人不依不饶,警察威风扫地,手足无措。
“想吧,想吧,想吧,好好想吧,他就快死了!”“好了,别浪费时间了。
2020·7(上)45科学普及实践作者简介:刁羽,于涛,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
凝视:由“沉浸”到“专注”——以国家大剧院出品的《费加罗婚礼》为例浅析歌剧的影视化表现手法刁 羽,于 涛摘 要 文章基于西方文艺批评中的“凝视”理论,结合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歌剧影视节目《费加罗的婚礼》,就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影视化表现手法做以简要分析,以期为该类型工作的探索和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凝视;国家大剧院;歌剧;演艺;传播;影视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2-0045-032020年2月至5月,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家大剧院中断了线下实体环境的演出与开放参观,编排并录制了一系列优秀演艺作品的视频节目片段,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的形式推送播出。
现就这一期间所创制的歌剧影视节目《费加罗婚礼》为例,对歌剧这一古典艺术形式的影视化手段表达做以简要分析。
1 观演环境中的“凝视”“凝视”(Gaz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般认为,“凝视”理论承袭自西方文艺理论体系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观念,基于萨特、拉康、福柯等人对视觉的相关理论研究得以深化和发展;齐泽克更是将“凝视”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到电影艺术的批评理论体系之中,为影视作品的“看”与“被看”,“主体”与“他者”,“注视”与“存在”之间提供可研别的探讨思路与方法[1]。
基于这一理论体系,观众在观看歌剧演出的同时,亦存在“看”与“被看”的凝视关系。
在经典的戏剧理论观点中,演员的表演活动基于舞台的场景空间之内,与同处于剧场环境之中的“观演”观众之间隔着看不见的“第四堵墙”,即位于舞台前沿的,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 “墙”。
这客观上在间离观众“观演”与演员“表演”这一相互的审美活动中,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凝视”关系。
结合现场的舞美、灯光、音乐、多媒体等多种舞台艺术效果,往往使得观众“沉浸”在观演剧目的现场气氛中,“置身其中”的感受到舞台表演艺术的临场氛围与审美传递。
天使爱美丽视听分析天使爱美丽视听分析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天使爱美丽》“Amélie归还Nino相册”一场—视听语言分析影片概况:《天使爱美丽》(《Amelie from Montmartre》)是法国导演“电影怪杰”让-皮埃尔·儒内导演的浪漫喜剧,2001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Amelie是一个生活在自己遐想世界里的法国女孩,是在孤单与寂寞中度过的。
八岁母亲意外去世,父亲患上了。
长大后,她在一家咖啡馆做女侍应。
Amelie与Nino在地铁站邂逅,Nino和Amelie一样有着古怪癖好。
Amelie拾到了Nino丢失的影集,开始对Nino有了更深的了解。
羞涩的Amelie没敢对Nino表白,她只会用电话,字条的方式和Nino接触,不会让Nino认识自己。
Amelie可以帮助所有身边的人,唯一没有办法做到的就是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让Nino知道究竟是谁在和他玩捉迷藏。
……最后,Amelie偎依在Nino宽阔的后背上,任摩托车风驰电掣在巴黎的大街小巷。
片段简介:Amelie在巴黎东区车站第二次见到Nino并倾心,随后捡到了Nino遗落的相册,上门归还未果,与Nino约定下午五点在旋转木马场边的电话亭归还相册。
片段时长4分18秒,共42个镜头:5个全景镜头,8个特写镜头,其余均为近景或中景。
下午五时许,晴天,夕阳半落山。
镜头视听分析:文字分镜头:镜头视听详析:镜头1:01:12:42—01:13:09游乐场的全景,游乐场的乐曲在播放,一群鸽子从画左飞入,落在地上啄食,小孩子嬉闹玩耍,一派欢乐祥和。
镜头左平移,旋转木马出现,响起了电话铃声,暗示电话亭就在附近。
镜头继续平移,约定归还相册地点—旋转木马旁的电话亭进入画面。
Nino的面部特写出现在前景,张望,等待。
叙事解构与角色中介作者:刘爽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12期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布新街14号的咖啡馆中,卢米埃尔兄弟使用其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公映了短片《工厂大门》(路易斯·卢米埃尔,1895),宣告了电影的诞生。
120余年后的今天,当立于电影发展的历史高峰回溯其发展历程时,我们会发现,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艺术属性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论争中逐渐被发掘和赋予的,而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不仅是指一部电影被创造出来,更是伴随着一部电影“公映”“被观看”。
直至今日,电影已然从一种纯粹的“工业产物”蜕变为一种集“工业”“商业”“艺术”于一身的综合体,其审美属性早已不言而喻。
在以电影为中心的审美关系中,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始终作为观众的审美对象存在,但梳理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始于视觉,却终于情感”的历史走向跃然纸上,它作为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其美学价值并不完全依赖于观众。
这种矛盾性,暗含着对“对象性审美”的实践与探讨。
如果说“电影放映术”是电影走向观众的技术媒介,那么在电影创作的实践中,电影故事和角色本身逐渐承担起了这一美学功能。
在影史长河中,电影作品通过不同程度的实践,不断强化与观众间的审美关系,代表性作品不断涌现。
一、审美对象的可能性及其电影实践1953年,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的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发表,标志着杜夫海纳理论体系登上历史舞台。
现象学是杜夫海纳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成为他美学研究的一种方向。
杜夫海纳将目光投向现象学所研究的人的意识界的经验本质,提出了“审美经验”(l'experience esthe tiqe)这一概念。
审美经验的独特性在于情感的先验性,也就是说先验性即是审美主体的确定性,又是审美客体的确定性,先于主体和客体而存在。
[1]以此为切入点,杜夫海纳对审美过程进行了阐述。
其中最具有创见性的,当属其对“审美对象”的阐述。
杜夫海纳一方面认为“审美对象”具有泛型,不仅只有艺术作品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其他自然物和人工产物都能成为审美对象;另一方面,他又否定一般物是先天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也并不都是先天的“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