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毒性及其应对
- 格式:pdf
- 大小:509.69 KB
- 文档页数:43
靶向药物副作用之应对
一、靶向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有哪些原因
1、肿瘤细胞的抗药性:当靶向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时,肿瘤细胞可以产生抗药性,导致靶向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2、药物作用不精确:靶向药物的作用会受到受体结构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药物的作用不够精确,从而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3、肿瘤细胞的多态性:肿瘤细胞本身具有多态性,受到靶向药物作用后,病情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非靶向性的副作用。
4、药物的药效不稳定:由于靶向药物的药效本身不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副作用,从而导致药物效果不明显。
二、靶向药物副作用的应对
1、临床前研究:在推出靶向药物之前,应进行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从而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2、增加药物给药频率:靶向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3、更换靶向药物:靶向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互作可能会发生变化,当发生副作用时,可以选择更换药物,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出现。
4、伴随药物治疗:可以采用伴随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靶向药副作用范文靶向药(Targeted Therapy)是一种针对癌症或其他疾病特定分子靶点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化疗不同,靶向药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传导信号或免疫逃逸机制来抑制肿瘤的发展。
尽管靶向药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们并非没有副作用。
下面是靶向药常见的副作用及其管理方法:1.皮肤反应:一些靶向药可以引起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等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轻度到中度的,但有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缓解这些副作用,可以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剂和保湿剂。
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药物治疗一段时间,直到皮疹缓解。
2.恶心和呕吐:一些靶向药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导致恶心和呕吐。
在治疗期间,可以尝试轻而易举的饮食,避免辛辣或油腻食物,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考虑服用抗恶心药物。
3.腹泻:有些靶向药物可能会引起腹泻或腹痛。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高纤维食物和含咖啡因的饮料可能有助于缓解腹泻。
5.血液异常:靶向药可能会对造血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下降。
这可能会导致感染、贫血或出血的风险增加。
监测血象是非常重要的,并根据需要提供支持性治疗,如输血或使用生长因子。
6.心脏毒性:一些靶向药在治疗期间可能会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脏毒性。
因此,定期检查心脏功能很重要。
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心脏功能并调整治疗方案。
7.肝脏毒性:一些靶向药物可能会对肝脏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肝功能异常或肝脏损伤。
及早监测肝功能,避免饮酒和使用其他可能对肝脏有害的药物,适当的调整治疗方案以保护肝脏功能。
8.免疫系统反应:一些靶向药物可能会引发免疫系统反应,如免疫介导的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在治疗期间,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很重要,以及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以上只是常见的靶向药副作用的一部分,每种药物和每个患者对副作用的反应可能不同。
因此,及早报告和与医生沟通任何不适症状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子宫颈癌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1引言在全球范围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1]。
随着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的普及和规范化筛查的开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等一些相对欠发达国家,子宫颈癌仍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2022年我国新发子宫颈癌111820例,死亡6179例,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2 ]。
早期子宫颈癌预后好,但转移和复发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mOS)约为7~12个月,5年总生存率仅为17% [ 34]。
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子宫颈癌靶向治疗的重要靶点之—。
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干预,可使肿瘤新生血管正常化或降低新生血管密度,从而延缓肿瘤生长甚至杀灭肿瘤,已成为治疗子宫颈癌的重要方法。
已有证据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系统治疗药物,包括化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目前,靶向肿瘤血管新生的药物可分为3类[]: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 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靶点包括VEGFR的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贝伐(珠)单抗是VEGFR类药物的经典代表,已在我国获批用千晚期、复发和转移性子宫颈癌的治疗。
阿帕替尼等TKis也证实对子宫颈癌有效。
有研究初步证实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子宫颈癌有效,但缺少高质量证据,本指南不做推荐。
随着更多血管新生靶点的开发和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子宫颈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 引言靶向药物是一类针对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进行设计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
虽然靶向药物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化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不良反应仍然是使用靶向药物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靶向药物不良反应,并详细探讨如何处理这些不良反应。
2.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2.1 皮肤反应部分靶向药物可能引起皮疹、瘙痒、干燥等皮肤反应。
严重的皮肤反应包括剥脱性皮炎和皮肤坏死,这些反应可能需要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2.2 消化道不良反应靶向药物的常见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和口腔溃疡。
这些症状通常轻度,但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脱水和营养不良。
2.3 肝脏毒性部分靶向药物会对肝脏产生毒性,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肝损伤。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并在出现异常时考虑减量或停药。
2.4 心脏毒性某些靶向药物可能引起心脏毒性,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肌损伤。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和治疗。
2.5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一些靶向药物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定期检查血常规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
3. 不良反应的处理3.1 预防预防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在使用靶向药物之前,应详细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接受治疗的条件。
此外,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充足的水分摄入,这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3.2 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患者对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调整,以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3.3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在皮肤反应中,可以使用局部的抗敏感药物和保湿剂来缓解症状。
对于消化道不良反应,可以尝试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或者使用止吐药物来缓解恶心和呕吐。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毒性及其应对
——
关注贝伐珠单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郭晔
毒性产生机制
伤口愈合不良高血压动脉血栓心衰蛋白尿
贝伐珠单抗与治疗相关性死亡
Ranpura V, et al. JAMA 2011;305:487
(%)P 2.5 1.7 1.460.012.5 mg/kg/wk 1.6 1.2 1.360.175.0 mg/kg/wk 2.7 1.1 2.550.0013.3 1.0 3.49< 0.0010.8
0.9
0.85
0.80
发生率危险度
值
贝伐组
对照组所有患者联合紫杉或铂类不联合紫杉或铂类
治疗相关性死亡分类
§§§§§出血:
粒缺:
胃肠道穿孔:
肺栓塞:
脑血管意外:
23.5%
12.2%
7.1%
5.1%
5.1%
高血压
评价标准(NCI CTCAE)
发生率和危险度
Ranpura V, et al. Am J Hypertens 2010; 23:460
P 23.6% 3.02< 0.0013/47.9%
5.28
< 0.001
4.78 (2.5 mg/kg/wk)
5.39 (5.0 mg/kg/wk)
40.5%
3.16
0.069发生率
危险度值所有分级级
级
危险因素
§§§年龄级:
﹣岁:;:;:种族级:
﹣非洲裔:;高加索裔:;西班牙裔:﹣中国级:,注册临床与用药时间或累积剂量无关
(3)> 7529%70 –7411%65 –6910%
(3/4)21.2%16.5%10.3%(3/4) 3.5% (ARTIST )
处理
§§§§§§控制血压目标:级:密切检测血压,继续贝伐珠单抗级:抗高血压,暂停贝伐珠单抗级:积极抗高血压,暂停贝伐珠单抗
如月内血压控制不佳,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级:积极抗高血压,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监测:
﹣用药期间:每周﹣停药后:继续个月
< 140/90 mmHg (JNC7)123142-34-6
抗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
(ACEI)
(ARB) Beta
Ⅱ
蛋白尿
分级(CTCAE 3.0)
尿常规
小时尿蛋白定量级级或级级
肾病综合症
241+0.15 –1.0 g 2++ +++ 1.0 –3.5 g 3++++
> 3.5 g
4
发生率和危险度
P 13.3% 2.79< 0.0053/4 2.2% 4.79< 0.0012.5 mg/kg/wk 1.2% 2.62< 0.0015.0 mg/kg/wk 3.0%8.56< 0.00140.8%
7.78
0.006
发生率
危险度值所有分级级
级
危险因素及处理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原发肿瘤类型:肾癌级:处理:
﹣级:密切观察
﹣级:小时尿蛋白定量继续,暂停﹣级: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治疗:无确切方案可考虑(4 2.5%)
12/324(< 2g >2g )4(ACEI)
动脉血栓事件(ATE)
分级血栓事件()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级级心脏血栓无需处理无需处理级心脏血栓需要处理需要处理级
心脏血栓危及生命肺栓塞
1--2()DVT ()3()DVT ()
4()
发生率和危险度
(%)
P 3.8 1.7 2.00.031(> 65)10.0 4.7 2.10.08224.4 5.9 4.180.06027
3.6
7.6
0.052发生率危险度
值
贝伐组
对照组所有患者老年岁有动脉血栓病史两者皆有
多因素分析
HR
95% CI P 1.95 1.04 -3.670.04> 65 2.17 1.17 -4.010.013.65
1.92 -6.92
< 0.001
值贝伐珠单抗治疗年龄岁既往有动脉血栓病史
临床表现和死亡率
§§临床表现:
﹣脑血管梗塞
﹣心肌梗塞
﹣不稳定心绞痛
﹣短暂性缺血发作﹣肌钙蛋白升高死亡率:62%
处理
§§§既往有动脉血栓病史,至少间隔个月以上并且症状稳定才可以考虑使用贝伐珠单抗
发生任何动脉血栓事件,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预防动脉血栓时间: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6
静脉血栓事件(VTE)
分级血栓事件()
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级级心脏血栓无需处理无需处理级心脏血栓需要处理需要处理级
心脏血栓危及生命肺栓塞
1--2()DVT ()3()DVT ()
4()
发生率和危险度
Nalluri SR, et al. JAMA. 2008;300:2277
P 11.9% 1.290.033/4 6.3%
1.380.002
2.5 mg/kg/wk 1.310.0075.0 mg/kg/wk
1.31
0.04
发生率
危险度值所有分级级
临床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
肺栓塞
肠系膜静脉血栓
腋静脉血栓
(DVT)
(PE)
处理
§§§发生级静脉血栓病史,至少间隔周以上并且经抗凝治疗症状稳定才可以继续使用贝伐珠单抗
发生级静脉血栓事件,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治疗:低分子肝素
2/32
4
伤口愈合不良
处理
§§§术后间隔:周术前间隔:周
研究
﹣天:﹣天:﹣天:﹣天:4 4-8
BRITE
0-13 6.5% 14-37 3.4% 38-59 5.4% > 60 1.8%
出血
分级(CTCAE 3.0)
发生率和危险度
Hapani S, et al. Oncology 2010;79:27
(%)P 30.410.2 2.48< 0.0013/4/5 3.5 1.7 1.910.00350.8
- 3.560.0012.5 mg/kg/wk 2.01< 0.0015.0 mg/kg/wk
3.02
< 0.001
发生率危险度
值
贝伐组
对照组所有分级级级
临床表现
§§§§§咯血肺鳞癌鼻出血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
脑出血
()
处理
§§
§§§高危因素:同时接受抗凝治疗
脑转移不一定是使用贝伐珠单抗的绝对禁忌症
级:控制出血,继续贝伐珠单抗
级:积极控制出血,暂停贝伐珠单抗
级:积极控制出血,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1
2
3/4
消化道穿孔
分级(CTCAE 3.0)
发生率和危险度
Hapani S, et al. Lancet Oncol 2009;10:559
P 0.9% 2.140.01150.3% 2.70.152.5 mg/kg/wk
0.8% 1.610.215.0 mg/kg/wk 0.9% 2.670.024
发生率
危险度值所有分级
级
临床表现
§§§§突发严重腹痛恶心呕吐
便秘
发热
/
危险因素和处理
§§危险因素:
﹣肠道炎性疾病
﹣消化性溃疡
﹣憩室病
﹣原发病灶未去除
﹣肠系膜缺血
﹣以往接受过腹盆腔放疗
处理:一旦发生,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后部可逆性脑白质病(RPLS)
MRI
Glusker P, et al. N Engl J Med2006;354:980
临床表现和处理
§§临床表现:
﹣头痛
﹣癫痫
﹣意识障碍
﹣视觉障碍
﹣往往伴随血压升高
处理:一旦发生,永久停用贝伐珠单抗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处理
§§§仅在乳腺癌的研究中证实
发生率级:对照组:危险因素:
﹣以往具有心衰的基础疾病
﹣以往接受过蒽环类药物
﹣以往接受过心前区放疗
(3/4CHF)0.8% (0.3%)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