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平面控制网的选点与埋石
- 格式:pdf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4
控制点埋石图及标志注字方法本附录所规定的各级平面水准点标石的埋设规格均为一般地区普通标石的埋设(标石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现场浇注),对于特殊地区的标石埋设,应根据线路所在地区的土质、地质构造及区域沉降等因素,进行特殊地区的控制点埋设(如基岩点、深埋点等)。
控制点标志金属标志制作材料为铸铁或其它金属。
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图中“××××××”处为测量单位名称。
不锈钢标志可采用直径为12~20mm,长度为20~30mm不锈钢材料,下部采用普通钢筋焊接而成。
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
平面控制点标石的埋设建筑物顶上设置标石,标石应和建筑物顶面牢固连接。
建筑物上各等平面控制点标石设置规格应符合图、图的规定。
图建筑物CP0平面控制点标石(单位:mm)图建筑物上CPI、CPII平面控制点标石(单位:mm)CP0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
图 CP0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6-贫混凝土二等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
图二等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线;6-贫混凝土三等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规定。
图三等及以上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注:1-盖;2-土面;3-砖;4-素土;5-冻土;6-贫混凝土四等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规定。
图四等导线/三角形网/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注:1-土面;2-素土;3-冻土线; 4-贫混凝土一、二级导线/五等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规定。
图一、二级导线/五等GPS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1-土面;2-素土;3-贫混凝土水准点标石的埋设二等水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的规定。
选点与埋石的规定一、平面控制1、选点一级GPS、二级GPS点位的选择应做到:a、GPS接收机的点位选在视野开阔,障碍物较少的地方。
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c、避开大面积水域。
d、交通方便,易于到达和联测之处。
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之处。
2、埋石一级、二级GPS点的标石埋设应做到:a、沙、石、水泥现场浇灌,尺寸一般为高60厘米,顶面15*15厘米,底面18*18厘米,标心为直径10mm钢标。
b、选择部分坚固房屋平台布设,方法为模具浇灌。
c、位于水泥地,沥青地的一、二级GPS点,必须刻十字或用钢钉作为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油漆绘出方框及并写清点号。
d、不要求全部通视,但每一点应至少和周边点中的一个通视(含一、二级)。
RTK点、图根点标石埋设应做到:a、沙、石、水泥现场浇灌,尺寸一般为高50厘米,顶面12*12厘米,底面15*15厘米,标心为直径10mm钢标b、选择部分坚固房屋平台布设,方法为刻石,必须正规刻出十字方框。
c、位于水泥地,沥青地的图根点,必须刻十字或用钢钉作为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油漆绘出方框及并写清点号。
d、当图幅内没有埋石点时,至少应埋设2个图根埋石点,并与另一埋石控制点(二级以上)通视。
上述固定点或埋石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0个。
二、高程控制1、如仅需满足地形测图精度,可不专门进行三、四等水准标石点的埋设。
如有要求,在满足地形测图精度的同时,进行三、四等水准标石点的埋设。
要求如下:a、水准路线应选择沿坡度较小、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布设,并避免通过大河、湖泊、沼泽与峡谷等障碍物。
b、水准点位应选择在坚实稳固与安全僻静之处,墙脚水准点位应选设于永久性的建筑或构筑物上,点位应便于寻找、长期保存和引测。
下列地点不应选设水准点:即将进行建筑的位置或准备拆除的建筑物上。
低湿、易于淹没之处。
不良地质条件(如土崩、滑坡等)之处及地下管线之上。
附近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地势隐蔽不便于观测之处。
GPS控制测量选点与埋石导读为促进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学习了解测绘方面知识,本期推出GPS控制测量选点与埋石的操作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一、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二、 GPS控制网设计方案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PS网,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根据规程规范,D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项目技术要求平均边长(km) 5~10固定误差a(mm) ≤10比例误差b(mm) ≤10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5000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Ⅰ 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Ⅱ 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Ⅲ 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Ⅳ 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Ⅴ 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 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Ⅵ 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2.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
选点、建标和埋石2.7.1 选点如何把控制网的图上设计放到地面上去,只能通过实际选点来实现。
图上设计是否正确以及选点工作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地形图是否准确。
如果差异较大,则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点位,对原来的图上设计作出修改。
选点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望远镜、小平板、测图器具、花杆、通讯工具和清除障碍的工具等。
此外,还应携带设计好的网图和有用的地形图。
点位确定后,打下木桩并绘点之记,如图2-24,便于日后寻找。
选点任务完成后,应提供下列资料:(1)选点图;(2)点之记;(3)三角点一览表,表中应填写点名、等级、至邻点的概略方向和边长、建议建造的觇标类型及高度、对造埋和观测工作的意见等。
图2-242.7.2觇标高度的确定1.影响通视的因素图上设计和实地选点都要考虑觇标的高度,这对保证观测值的质量和节约造标费用均有重要意义。
如何确定比较有利的觇标高度呢?首先要分析影响通视的因素,很明显,如果两控制点间有挡住视线的障碍物,就会造成互不通视。
除此以外,地球表面弯曲以及大气折光也是影响通视的因素(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球气差)。
对于后两项因素的综合影响,测量学中已作了推证,下面只列出计算公式Rs r p V 242.0=-= 式中,p 、r 分别代表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影响,s 为测站与目标间的距离,R 为地球半径。
实用上可用计算器计算(注意公式中各量的单位)或从有关资料中查取相应的数表(以s 为引数)。
在以下确定觇标高度的3种方法中,都必须克服上述因素的影响。
2.确定觇标高度的方法在图2-25中,A 、B 为选定的三角点点位。
由于在B A ,视线方向上存在障碍物C ,再加上球气差的影响,则A 、B 间互不通视。
现在用解析法来确定在A 点和B 点上建造觇标的高度。
先画出两点间的纵断面图,作图时应考虑上述球气差的影响。
在毫米方格纸上,以C 为原点(见图2-25),过C 点作一水平线作为横轴,从原点C 分别向左右两方按一定比例尺截取1s 和2s 的距离(即图2-32中障碍物到A 、B 的距离),得到截点1A 、1B 。
精心整理场所平坦就是将天然地面改造成工程上所要求的设计平面,因为场所平坦时全场所兼有挖和填,而挖和填的体形经常不规则,因此一般采纳方格网方法分块计算解决,平坦场所前应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消除场所内全部地上、地下阻碍物;清除地面积水;铺筑暂时道路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应依据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场所的大小和地形、施工方案等因向来确立。
关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或丘陵地域,常用三角网或三边网;关于地形平展而通视较困难的地域或建筑物部署不很规则时,可采纳导线网;关于地势平展的、建筑物众多且部署比较规则和密集的工业场所或住所小区,一般采纳建筑方格网;关于地面平展的小型施工场所,常部署一条或几条建筑基线,构成简单的图形。
平面控制网,应依据等级控制点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其等级和精度应切合以下规定:①?建筑场所面积大于或重要工业区,宜成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②?建筑场所小于或一般性建筑区,可依据需要成立相当于二、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③?当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检查。
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水平路线、附合水平路线或结点水平网形。
高程丈量的精度,一般不宜低于三等水平丈量的精度要求。
8.2 建筑基线8.2.1?建筑基线的布设方法在面积不大、地势较平展的建筑场所上,依据建筑物的散布、场所地形等要素,布设一条或几条轴线,以作为施工控制丈量的基准线,简称建筑基线。
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有三点“一”字形、三点“L”字形,四点“T”字形及五点“十”字形等形式。
布设时要求做到:建筑基线应平行或垂直于主要建筑物的轴线,以便用直角坐标法进行测设;建筑基线相邻点间应相互通视,且点位不受施工影响;为了能长久保留,各点位要埋设永远性的混凝土桩;基线点应许多于三个,以便检测建筑基线点有无改动。
8.2.2?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依据建筑红线测设在城市建设区,建筑用地的界限限(建筑红线)是由城市规划部门选定并由测绘部门现场测设的,可作为建筑基线放样的依照。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二、 GPS控制网设计方案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PS网,GP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根据规程规范,D级GP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项目技术要求平均边长(km) 5~10固定误差a(mm) ≤10比例误差b(mm) ≤10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45000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Ⅰ GP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Ⅱ GP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Ⅲ GP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结合。
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Ⅳ GP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Ⅴ 为了便于GP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P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Ⅵ 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P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米。
2.GPS网型网型方案设计GP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
本次主要采用边连接式,每次用至少三台接收机,组成GPS网,能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1、选点与埋标①选点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
精心整理控制点埋石图及标志注字方法本附录所规定的各级平面水准点标石的埋设规格均为一般地区普通标石的埋设(标石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现场浇注),对于特殊地区的标石埋设,应根据线路所在地区的土质、地质构造及区域沉降等因素,进行特殊地区的控制点埋设(如基岩点、深埋点等)。
A.1 控制点标志A.1.1 金属标志制作材料为铸铁或其它金属。
规格应符合图A.1.1的规定,图中“××××××”处为测量单位名称。
A.1.2 不锈钢标志可采用直径为12~20mm,长度为20~30mm不锈钢材料,下部采用普通钢筋焊接而成。
规格应符合图A.1.2的规定。
A.2.1图建筑物)A.2.2 CP0图注:1A.2.3图A.2.3注:1A.2.4图A.2.4注:1A.2.5图A.2.5注:1A.2.6图A.2.61-土面;A.3.1图A.3.11-盖;2A.3.2图A.3.2 三等水准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1-盖;2-地面;3-砖;4-素土; 5-冻土线;6-贫混凝土A.3.3 四等水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A.3.3的规定。
图A.3.3 四等水准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1-地面;2-素土;3-冻土线;4-贫混凝土A.3.4 水准基点墙脚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A.3.4的规定。
图A.3.4 墙脚水准基点标石埋设图(单位:mm)1--墙面A.3.5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规格图A.3.5基岩水准点、深埋水准点规格及埋设图注:基岩水准点应达到基岩,深埋水准点埋设深度应达到稳定的持力层精心整理A.4 无砟轨道CPIII控制点埋设要求A.4.1 元器件要求1 无砟轨道CPⅢ控制点的元器件必须采用工厂精加工元器件(要求采用数控机床),用不易生锈及腐蚀的金属材料制作,有带支架的反射镜、轨道标记销钉、标记点锚固螺栓、栓孔保护销钉(塑料)等。
平面和高程控制标志分别短标、长标,观测时进行平面、高程标互换。
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平面控制测量是根据工程建设要求,结合测区的具体情况,设计平面控制点的位置和平面网的布设形式,选用适当的作业方法和仪器、制定平面控制作业计划,依据测量技术规范,结合测区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状况,综合应用测量知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平面控制测量实施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案及人、财、物保障措施。
一、平面控制网的等级确定确定平面控制点具体点位,首先需要确定平面控制网的等级。
传统的平面控制网布设采用由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逐级控制、逐级加密的原则,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为满足测图、工程建设及特殊工程需要,平面控制点必须有足够的精度和合适的密度。
二、导线的基本图形导线的基本图形主要有附合导线、闭合导线、导线网等。
2P 2Mβ1AβS 1P 2P 3S n+1Bn nS βNβn附合导线3n P P MS n βn+1βnβ1A β2S 2P 2S 1闭合导线支导线MACOBNCBAD D D D D 12341D 5导线网三、平面控制点密度根据《城市测量规范》,导线测量的技术指标如下:1.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者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2.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 3.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城市测量规范》)等 级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DJ1 D J2 D J6 一级 3.6 0.3 ±5 ±15 — 2 4 ±n 10 1/14 000 二级 2.4 0.2 ±8 ±15 — 1 3 ±n 16 1/10 000 三级 1.5 0.12 ±12 ±15 — 1 2 ±n 24 1/6 000 图根≤1.0M±301±n 601/2000n 为导线的角数在实际布设导线时,依据对应的导线等级平均边长,布设导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