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其人其事
- 格式:pdf
- 大小:255.91 KB
- 文档页数:3
葛浩文翻译观点探析摘要: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为中国文学翻译到美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但是关于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点却少有研究,本文以《狼图腾》为例,总结出了葛浩文的翻译观点,也可作为今后学习的范例。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他现在是圣母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已经二十多年了。
在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他还编著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还是《现代中国文学》学术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为《华盛顿邮报》《伦敦时报》《时代》《今日世界文学》《洛杉矶时报》等期刊杂志供稿。
他对翻译的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
夏志清教授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舒晋瑜,2005)。
由于葛浩文的英文、中文都出类拔萃,再加上他又异常勤奋,所以他在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方面成就十分惊人。
在美国读研究院时已经开始阅读及翻译中文小说。
二、葛浩文主要作品介绍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
葛浩文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四十余部,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场》,李锐的《旧址》,贾平凹的《浮躁》,刘衡的《黑的雪》,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苏童的《米》,王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愤怒的蒜薹》《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等。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综述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元【摘要】葛浩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翻译家,他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多年,其译作在国际上屡获佳绩,翻译了50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推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葛浩文在中国文学翻译及其海外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者、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其翻译思想及译作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
因此,对此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将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学及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葛浩文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 翻译研究在向英语世界引介中国文学,使中国文学作品获得西方读者认可的过程中,翻译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众多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家中,葛浩文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翻译作品汗牛充栋,翻译质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葛浩文先后于1991年翻译贾平凹的《浮躁》,2000年翻译朱天文的《荒人手记》,2007年翻译姜戎的《狼图腾》,2009年翻译苏童的《河岸》,2010年翻译毕飞宇的《玉米》,凭借这些优秀译作,先后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美国“国家文学翻译奖”及“曼氏亚洲文学奖”,2009年他的译作《生死疲劳》更是使莫言荣膺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成就斐然,目前已经有50余部中国二十余位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英译本结集出版。
在其诸多译作中,莫言译作自成一体,因此葛浩文也被誉为莫言作品英译本的“唯一首席接生婆”。
葛浩文用国际化的思维和本地化的语言为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本文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做文献综述,考查此类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特点。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与“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检索后,获得了138篇期刊论文。
并将这138篇期刊论文根据其研究重点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为:翻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视角下的研究32篇,翻译现象研究29篇,翻译对象研究23篇,翻译方法研究17篇,翻译思想研究9篇,译者主体研究5篇,其他研究23篇。
“人”字的结构-莫言阅读练习及答案“人”字的结构-莫言阅读原文①2008年5月12日,地震那会儿,我正在飞往西班牙的飞机上。
舷窗外白云朵朵,苍茫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依稀可辨。
到达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打开了手机,十几条与地震有关的信息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因为信息简短,再加旅途劳顿,说实话也没太当一回事。
转机飞抵巴塞罗那时已是当地时间凌晨一点。
飞机降落时,看到迎面扑来的万家灯火,首先想到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前国际奥林匹克主席萨马兰奇。
十几年前,北京争办奥运会时,某校发动小学生给萨老写信,一位朋友的儿子写道:“萨爷爷,如果你让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会请你到我的家吃饺子,我外婆包的饺子可好吃啦hellip;hellip;”现在,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中国人都希望在开幕式上,看到这个白发苍苍的慈祥老人。
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是我的朋友张艺谋,从上世纪80年代他拍摄根据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时,我们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从他接任奥运开幕式导演,我就一直替他想主意。
去年的夏天,我自认为想出了一个精彩的方案,便约他见面。
他很兴奋,于百忙中与我共进晚餐。
当我把自己的“方案”呈给他时,他看罢便笑了。
他说,你这些想法,网络上早就连篇累牍了。
有许多方案,比你的详细多了。
我感到很尴尬,为耽搁了他宝贵的时间。
现在,开幕式已经进入紧张的彩排阶段了吧?我相信张艺谋一定能够呈现给世界一个精彩的开幕式,因为他有过人的才华和疯狂的工作精神,因为他特别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汲取创作灵感。
③第二天中午,在西班牙亚洲之家接受埃菲社、《国家报》、《世界报》等媒体采访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因为,几乎每一个记者,都神色凝重、语调沉痛地提到了发生在中国的地震。
为我做翻译的中国留学生,也向我报告了地震发生的地点,以及伤亡的大概人数。
接下来的两次演讲,主持人都首先表示了他们对中国地震的关切以及对死难者的哀悼。
演讲效果非常好,观众掌声非常热烈。
我知道这并非是我的演讲有多么精彩,而是奥运会、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扭曲报道、地震等诸多事件综合的效果。
经验交流翻译伦理视角下的译者葛浩文康宁1李莉2(1.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000)(2.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0000)【摘要】作为莫言作品译介国外的最重要译者,葛浩文通过其对中西文化、中外语言和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成功的将莫言作品介绍到了英语世界。
而在其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个成熟译者在各种翻译伦理之间力求平衡,以期贡献成功翻译作品的实践做法也为其他译者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本。
【关键词】翻译伦理;葛浩文;平衡一、翻译伦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提出的。
在贝尔曼看来,翻译就是要尊重原著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
贝尔曼的翻译伦理思想被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所继承和发展。
后者提出了“存异伦理”的翻译思想。
但是这两位学者所做的更多的只是奠基性的工作。
翻译伦理研究在安索尼·皮姆和安德鲁·切斯特曼两位翻译研究家的手中得到了系统化和具体化。
与前人相比,二人所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型更具有操作性,也涵盖的更加全面。
皮姆提出了关于翻译伦理的五个原则,而切斯特曼更是提出了之后常常用来作为研究参考的翻译伦理研究的五个模型:1.再现的伦理,2.服务伦理,3.交际伦理,4.规范伦理,5.职业承诺的伦理。
这些翻译伦理研究模式和范式的出现为翻译研究,尤其是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已有的翻译实践行为,亦可以对译者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葛浩文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
作为目前最为成功的一位中国文学翻译家,其已经翻译了30多个中文作家的60多部作品。
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翻译奖、古根海姆奖和萧红研究奖。
对其翻译行为和翻译思想的研究,尤其是从翻译伦理视角来审视其翻译行为,可以对中国文学的外译活动提供一些启示。
下文将从切斯特曼的五个翻译伦理模型来审视葛浩文的翻译活动。
三、翻译伦理的动态平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把一方文化标准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更不能因为翻译活动而导致两种文化的对立。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文艺之窗·180莫言作品英译者葛浩文与语篇翻译观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周立波【摘要】葛浩文作为翻译者被大部分中国人熟悉还应该是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而实际上葛浩文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已有多年,早已是学界著名的翻译家,而且葛浩文翻译的中国作家对象也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莫言,还包括萧红、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王安忆、刘震云等一系列作家群,可以说为向英语世界介绍、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下研究葛浩文已成为中国文学界的热点之一,相关探讨葛浩文语篇翻译观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本文在广泛结合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莫言主要英译者葛浩文的语篇翻译经行较为细致的梳理,以和大家交流。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 语篇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名Howard Goldblatt,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在全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目前可以说是英文世界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张炜、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王安忆、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为向英语世界介绍和传播我国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观点认为莫言之所以能够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葛浩文英译作品的作用,而葛浩文的翻译理念也受到了学界的好评,顾彬这样说:“葛浩文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
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译,他翻的是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葛浩文对作者的弱点知道得一清二楚。
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语言比原来的中文更好。
”为了更好地了解葛浩文的翻译观,本文以下将从几点内容依次阐述和探讨。
我们需要从语篇翻译观的介绍开始。
语篇翻译是一个最近十几年学界关注比较多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一个比较准备、大家都接受的定义,笔者这里介绍一下李运兴教授对于“语篇”二字的解释:“所谓语篇,即在交际功能上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一个语言片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语文我译故我在阅读答案Howard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201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贾平凹、莫言等二十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①访谈录季进季进:这么多年,你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中国文学的翻译,我知道这在美国绝对是一项孤独的事业。
夏志清先生称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应该也包含了一种敬意在里面。
葛浩文:翻译这玩意,一言难尽啊。
我像个鲨鱼,你知道鲨鱼要不停地游动,一旦停止就死了。
我做翻译就是这样,一定要不停地翻,一旦没有小说翻了,恐怕就要归西天了。
季进:你曾经说过,其实翻译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选择。
你现在是不是还这么认为?葛浩文:也许说“困难”绝对了点,但重要的还是选择,这话没错。
中国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小说,我们只能选三五本。
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的地方已经够多了,还要加上对文学的误解,那就更麻烦了。
季进:有时候好奇怪啊,像《北京娃娃》《狼图腾》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并不被看好,却在国外获得不小反响,甚至评价很高,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里面文化的差异、解读的取向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葛浩文:没错没错。
一个国家的评价标准或者说文学观,跟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学观当然是有差异的。
《狼图腾》的书评普遍说它非常好,甚至有人说是年度最好的中文小说,连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发了《狼图腾》的书评。
到目前为止,《狼图腾》也许可以说是一本突破性的中文作品。
有时候我也纳闷,我常常选择我特别喜欢,也认为是老美非读不可的作品来翻译,可是他们未必那么喜欢。
其实美国人爱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学。
季进:好像莫言的作品销得还不错?葛浩文:《红高粱》最好,我查了一下,已经发行到两万册左右了。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浅谈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翻译观点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长滩加州州立大学,之后于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现任圣母大學讲座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葛浩文的成名作是1974年翻译出版的《萧红评传》,之后曼氏亚洲文学奖三位得主之作品也均为葛浩文译作,包括2007年的姜戎《狼图腾》、2009年的苏童《河岸》和2010年的毕飞宇《玉米》。
2012年,葛浩文英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汉学大师夏志清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盛誉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将葛浩文比喻成接生婆,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
莫言本人也在201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演讲时说:如果没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翻译。
翻译思想是指译者本身对翻译工作的宏观认知,即译者对翻译的总体观念。
这种观念会影响到译者对译文本、翻译策略、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
系统研究译者的翻译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于译者翻译行为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的理解。
在此,笔者将选取论文中的典型代表,总结其主要翻译思想,并指出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孟祥春(2015)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功用论、策略论、认识论、过程论与标准论。
他把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归结为在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下,以忠实为前提、以可读、平易、有市场为基本诉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孟祥春将其解读为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体现了葛浩文的全球视野;忠实让其翻译成为翻译;可读、平易有市场是翻译的标准论,确保了翻译取得成功;凸显自我是对译者的解放与主体性的高扬;再创作属于认识论,抓住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升了译者地位。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r——以葛浩文的《骆驼祥子》英译为例付娅【摘要】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年(卷),期】2017(000)031【总页数】2页(P176-177)【关键词】《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作者】付娅【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一、前言关于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中国学者最初是从他的几部文学专著知晓他的。
葛浩文对中国新文学和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独特观点为他在中国文学界赢得了赞誉。
上世界八十年代,他的专著陆续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之后传到大陆,其中一些评论曾开启了人们对东北作家群作品的重新理解和定位。
而今人们对葛浩文的印象更多地是从翻译家这个身份形成。
因为自从研究并翻译了萧红的系列作品,葛浩文就把研究重心从文学评论转移到中国文学翻译上来。
他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使之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人。
但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研究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作为获奖作品译者的他无疑更迅速更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注重。
提到翻译家葛浩文,在学者界有很多标签贴在他身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夏志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JohnUpdike)、“中国二十几位作家近五十部小说的译者”、“协助中国作家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的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葛浩文是当前贡献最大的翻译家,没有之一。
对他翻译思想的研究,大陆学者主要是通过葛浩文的一些文章和专访获悉,其中2002年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TheWritingLife”1被引用频率最高,另外相关葛浩文的专访,如季进的“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2,舒晋瑜的“十问葛浩文(汉学家)”3是也注重率极大的两篇。
通过这些文章和访谈,葛浩文阐释了自己在翻译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在2014年11月的这次采访中,葛浩通过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从更深层次理解翻译和文学,其中也也透露出很多新内容和新观点。
TranslationReview的一期刊登了学者JonathanStalling对葛浩文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访谈。
在采访中,葛浩文凭借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理解,阐释了中英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小说翻译中的复杂结构、异化与同化、汉语音体(thesoundregisters)转换、译者责任实现等问题。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两位著名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翻译策略成为了翻译界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方面来进行浅析。
1.重视上下文语境林纾非常重视翻译的语境,他认为翻译的语境是理解原文意思的关键。
在翻译过程中,他常常会把讲话的前后文加以了解,从而找到原文中的句意。
举个例子,他在翻译《约翰福音》时,将其翻译为“上帝是道,道成了肉身。
”这种翻译方式在当时曾引起许多争议,但是通过后来的解释,人们对他的翻译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重视上下文语境的重要性。
2.融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林纾的翻译中融合了他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充满个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个人特点和文化背景对翻译有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努力去发掘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他在翻译《百年孤独》时,将原文中的“papas”(西班牙语中的“爸爸”)翻译为“老爹”,这种方式让翻译更贴近了读者,并且在文化背景方面有更好的传达效果。
1.借助音韵对语言进行更好的表达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常常借助音韵来表达语言之间的联系,增强翻译的力度和表现力。
他的翻译中充满了韵律美和音乐感,让读者读起来非常有感觉。
例如,他在翻译英语作品时,经常引用英语的韵律美进行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更具英语原文的味道,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葛浩文非常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词汇的选用和语言形式的处理非常精准,每一个句子都很舒畅。
他认为正确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切实保证所翻译出来的语言形式符合阅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翻译品质。
总之,林纾和葛浩文是翻译界的两位传奇,他们的翻译作品对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翻译策略更是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无论是重视上下文语境还是融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是借助音韵或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性,都为我们提供了翻译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