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葛浩文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五章谁在翻译?主讲人:罗晓梅、陈静本章要义:A 翻译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是指译者,而广义的翻译主体则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
B 传统的翻译观念赋予译者以“仆人”的地位,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做一个“隐形人”,让译文“透明”的让读者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C 随着翻译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译者在翻译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
本章要义:D 绝对忠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实的大门,这一看似相悖的说法却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思想与活动空间。
E 过去,翻译被看成是译者认识活动,因此人们追求客观性、真理性。
然而,翻译虽然有认识的成分,但它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翻译研究中对文化误读的认识,对不可译性的强调,对译者主体性的凸现,都是人们看到作为生产活动的翻译的创造性而必然带来的回应与后果。
其实,翻译还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
莫言先生生平莫言,本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先生简介中文名:莫言外文名:Mo Yan别名:管谟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出生日期:1955年2月17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主要成就:第二届红楼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主要成就: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红高粱》《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酒国》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话说莫言先生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军旅生涯在美国出版的《红高粱》谁在翻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译者一二美国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从2002年到2011年间,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东亚语言与文学系的中文教授葛浩文翻译了《丰乳肥臀》(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酒国》(The Republic of Wine)、《天堂蒜薹之歌》(The Garlic Ballads)、《师傅越来越幽默》(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莫言小说选集》(Selected Stories by Mo Yan)等莫言的作品。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葛浩文的翻译观在《酒国》英译中的体现作者:尹椰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4期摘要:葛浩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其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也随之被挖掘出来。
葛浩文,作为汉学家和翻译家,有他自己的独到的翻译观,本文将通过对《酒国》的英译本的研究,窥探葛浩文的翻译观在译文中的体现。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酒国》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26-0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显示出莫言的实力,也证实了葛浩文的翻译功底。
葛浩文不仅帮助莫言获奖,也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西方的推手,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不管一部作品从被选择,到被翻译出来,到出版,要受到多少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决定译作样貌的还是译者。
在具体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一次又一次选择的过程。
这些所有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会一起促成译者翻译观的形成。
而译者的翻译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会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译者的翻译观会影响到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最终译作的形成。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而言,《酒国》比较特殊,莫言不仅在小说中糅合了多种文体,而且小说从三条线来叙述最后合在一起,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
《酒国》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的第三本小说。
莫言充分尊重译者,葛浩文也尽力翻译出作者想要说的话。
目前,学者们对葛浩文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也从接受美学,目的论,认知视域,关联顺应理论和语篇分析视角对《酒国》的英译本做了研究。
葛浩文在翻译时,注重传达作者的思想,译文的可读性和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
本文将通过对《酒国》的英译本的研究,窥探葛浩文的翻译观在译文中的体现。
谈到葛浩文的翻译观,就不得不提到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
在这篇文章中,葛浩文阐述了他的翻译观。
文军(2007)对此文章作了归纳,将葛浩文的翻译观归纳为4点:“(1)对原语和译入语的忠实;(2)翻译即背叛;(3)翻译是重写;(4)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活动”。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一、前言关于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中国学者最初是从他的几部文学专著知晓他的。
葛浩文对中国新文学和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独特观点为他在中国文学界赢得了赞誉。
上世界八十年代,他的专著陆续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之后传到大陆,其中一些评论曾开启了人们对东北作家群作品的重新理解和定位。
而今人们对葛浩文的印象更多地是从翻译家这个身份形成。
因为自从研究并翻译了萧红的系列作品,葛浩文就把研究重心从文学评论转移到中国文学翻译上来。
他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使之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人。
但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研究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作为获奖作品译者的他无疑更迅速更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注重。
提到翻译家葛浩文,在学者界有很多标签贴在他身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夏志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JohnUpdike)、“中国二十几位作家近五十部小说的译者”、“协助中国作家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的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葛浩文是当前贡献最大的翻译家,没有之一。
对他翻译思想的研究,大陆学者主要是通过葛浩文的一些文章和专访获悉,其中2002年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TheWritingLife”1被引用频率最高,另外相关葛浩文的专访,如季进的“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2,舒晋瑜的“十问葛浩文(汉学家)”3是也注重率极大的两篇。
通过这些文章和访谈,葛浩文阐释了自己在翻译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在2014年11月的这次采访中,葛浩通过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从更深层次理解翻译和文学,其中也也透露出很多新内容和新观点。
TranslationReview的一期刊登了学者JonathanStalling对葛浩文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访谈。
在采访中,葛浩文凭借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理解,阐释了中英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小说翻译中的复杂结构、异化与同化、汉语音体(thesoundregisters)转换、译者责任实现等问题。
葛浩文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研究目录绪论 (1)第1章葛浩文简介 (5)1.1汉学家葛浩文 (5)1.1.1葛浩文的翻译历程 (5)1.1.2葛浩文的汉学成就 (6)1.2 葛浩文的翻译作品 (6)1.2.1葛浩文的英译本 (6)1.2.2 葛浩文翻译作品的出版概况 (6)第2章葛浩文译著的选择标准 (8)2.1个人爱好和情感缘起 (9)2.1.1萧红与《呼兰河传》 (9)2.1.2黄春明与《儿子的大玩偶》 (10)2.2翻译责任与文化传播 (11)2.2.1莫言与《红高粱家族》 (12)2.3世界普适性与中国异质性 (13)2.3.1姜戎与《狼图腾》 (14)2.3.2莫言与《蛙》 (15)第3章葛浩文英译本的翻译分析 (16)3.1葛浩文应用的翻译观 (16)3.2葛浩文翻译译本的优势 (18)3.2.1葛浩文的中国文学素养 (18)3.2.2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19)3.3葛浩文翻译译本的不足 (20)3.3.1具体操作中的翻译失真 (20)3.3.2选择作品过于绝对化 (23)第4章葛浩文翻译作品的出版效果 (25)4.1葛浩文英译本的海外出版现状 (25)4.1.1国际获奖 (25)4.1.2 西方主流媒体的评论 (25)4.1.3世界馆藏数量 (26)4.2葛浩文推动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出版走出去 (26)4.2.1作品数量的增加 (27)4.2.2涉及作家的增多 (27)4.2.3覆盖时空的延伸 (27)4.2.4影响范围的扩大 (28)4.3葛浩文翻译作品达到出版效果的利好因素 (28)4.3.1稳定的作家与作品资源 (28)4.3.2成熟的出版发行渠道 (29)4.3.3有效的媒体评价 (29)4.4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独特意义 (30)4.4.1无本土化移植的明显外在环节 (30)4.4.2“明星光环”笼罩出版渠道和资源广 (31)4.4.3吸引更多汉学家加入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队伍 (31)第5章葛浩文英译本对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启示 (32) 5.1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32)5.1.1中国文学作品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32)5.1.2对好作品的发掘不够 (34)5.1.3中国文学的边缘化 (34)5.2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解决对策 (35)5.2.1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主流文化和汉语 (35)5.2.2建立国家性质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推介书目” (35) 5.2.3鼓励创作、鼓励优质作家译著合一 (36)5.2.4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调动出版机构的积极性 (36)5.2.5建立译本文学作品数据库趋合数字化阅读 (37)结语 (38)参考文献 (40)致谢 (43)绪论1.研究背景与来源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驱动下,各国间的竞争与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的国家硬实力上,更体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感召力等的文化影响力的国家软实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