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19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有人嘉奖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有人指出,大家把葛浩文捧得太高,他恰巧拿得一手好牌。
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译文,看看这位声名卓著的翻译家如何处理语义的不对等。
是否处理得当,是否也有所偏差和失误。
以下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变》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个女学生把乒乓球打进了老师嘴里之后大家的反应。
例1)围观者愣了片刻,接着便哈哈大笑,那位姓马的女老师本来就是个红脸皮,这一笑,脸皮红成了鸡冠子。
We were stunned, but only for a moment. Then we burst out laughing. A teacher by the name of Ma, whose face was red to begin with, turned the color of a rooster’s coxcomb.分析:1.葛浩文把“围观者”译成“我们”,这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很明显把“我”也囊括在内,据葛浩文译本来看,就是说我们都笑了。
然而作者原意并非如此。
莫言在后文就提到,“只有我没笑”。
再者,围观者们这样的围观的形象也被忽略了。
语义对等的话,应当翻译为“onlookers”或是“spectators”。
2.“burst out laughing”这个英文固定搭配恰当描绘了围观者爆笑的动态。
3.“姓马”是个有趣的点。
这“马”和“鸡”一起,都是和这个女老师有关联的动物形象,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足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但在中译英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的不对等。
葛浩文在翻译时把“马”这个出现在姓名中的动物意象给删去了。
责任也不全在译者,况且这样的要求也近乎吹毛求疵了。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是“等效”和“对等”,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求保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
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翻译应该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尽可能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要求,以实现对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最佳接受。
葛浩文的《变》是一部描写生活变迁的小说,其中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即在源语言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翻译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通过对《变》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丰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和对《变》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效果。
2. 探索葛浩文在译本中对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以及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思考和取舍。
3. 挖掘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4. 为今后在类似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翻译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升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水平。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对于加深我们对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浅谈葛浩文的翻译观--以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英译文为例吴箭枢【摘要】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优秀审美能力。
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文章以其对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①英译文②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认为他的翻译观包括:1.翻译既忠实,又背叛,翻译是在忠实和创新两者间的折中;2.翻译是一种改写,好的译作读起来如原始创作般流畅;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因素至关重要。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64-67,103)【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莫言【作者】吴箭枢【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
他以翻译华语文学闻名,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在30多年笔耕不辍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萧红、莫言、陈若曦、白先勇等20多位大家的40多部作品。
他的译作获得广泛赞誉,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作为其英文译者,功不可没。
文章拟分析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讲故事的人》的英译文,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揭示其翻译观及其给译者带来的启示。
1939年,葛浩文出生于美国加州长滩,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服役期间开始学习汉语。
1971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首次接触到了萧军、萧红的名字。
之后他又进入印第安纳大学深造,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师从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柳无忌教授,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打下了深厚的汉语功底。
他的博士论文《萧红评传》在华人界颇有影响。
葛浩文取得了惊人的翻译成就。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有人嘉奖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有人指出,大家把葛浩文捧得太高,他恰巧拿得一手好牌。
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译文,看看这位声名卓著的翻译家如何处理语义的不对等。
是否处理得当,是否也有所偏差和失误。
以下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变》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个女学生把乒乓球打进了老师嘴里之后大家的反应。
例1)围观者愣了片刻,接着便哈哈大笑,那位姓马的女老师本来就是个红脸皮,这一笑,脸皮红成了鸡冠子。
We were stunned, but only for a moment. Then we burst out laughing. A teacher by the name of Ma, whose face was red to begin with, turned the color of a rooster’s coxcomb.分析:1.葛浩文把“围观者”译成“我们”,这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很明显把“我”也囊括在内,据葛浩文译本来看,就是说我们都笑了。
然而作者原意并非如此。
莫言在后文就提到,“只有我没笑”。
再者,围观者们这样的围观的形象也被忽略了。
语义对等的话,应当翻译为“onlookers”或是“spectators”。
2.“burst out laughing”这个英文固定搭配恰当描绘了围观者爆笑的动态。
3.“姓马”是个有趣的点。
这“马”和“鸡”一起,都是和这个女老师有关联的动物形象,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足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但在中译英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的不对等。
葛浩文在翻译时把“马”这个出现在姓名中的动物意象给删去了。
责任也不全在译者,况且这样的要求也近乎吹毛求疵了。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与葛浩文都是一位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在翻译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本文将从两人的翻译思路、翻译目的、语言风格、文化转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翻译思路林纾在翻译中更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和保留原文的特色,较少涉及文化的转化。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忠实于原文,并通过语言的表达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和风格。
这种思路表现在林纾的翻译作品中,比如《书剑恩仇录》的翻译,他保留了原文中一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并添加了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林纾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力图使译文保持原文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葛浩文则更注重翻译思路的转化,他会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对原文进行加工和转化,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他在翻译《恶意》一书中,对原文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改变,采用了更加流畅、简洁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二、翻译目的林纾的翻译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想,他认为翻译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
然而,葛浩文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他会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改变,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比如,在翻译商务文献时,他会把翻译的目的放在实用性上,尽可能地使译文贴近实际商务交流的需求,同时也保证原文思想的精髓能够被传达出来。
三、语言风格林纾的语言风格更加传统和古典,他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力求使译文保持原文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这种风格表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而葛浩文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他会对原文进行改变和加工,以便更好地为读者阐明原文的思想,并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口味和需要。
他的语言风格更加自由、流畅,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
比如,在翻译《恶意》等现代文学作品时,他会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原著思想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文化转化林纾在文化转化方面较少涉及,他认为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思想,不应该过于涉及文化会难免出现文化的误传。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各有自己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忠实于原文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概念的准确表达,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他倾向于保留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不对原文进行太多的改动。
在译文中,他通常使用较直译的方法表达意思,避免太多的文化转换。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较为贴近原文,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难以传达到读者。
而与之相反,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
他常常对原文进行重组和改写,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和中文表达习惯。
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他倾向于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但也可能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理解。
林纾和葛浩文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时有所不同。
林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原貌的保持。
他会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力求准确地呈现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译文通常较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语言和形式。
而葛浩文则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使得译文更贴切地反映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也与其所翻译的文体有关。
林纾擅长翻译科技类、宗教哲学类等书籍,他的翻译策略注重概念的准确传达。
他通常会使用较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作的学术和专业性。
而葛浩文则擅长翻译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策略更注重文学的感觉和艺术性。
他会注重语言的韵律和美感,通过意译和改写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文学价值。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林纾注重忠实于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葛浩文更注重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的融入,使译文更流畅和贴切。
他们的翻译策略与所翻译的文体有关,也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有关。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摘要:《蛙》是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
其英文版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完成。
葛浩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的翻译理念和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葛浩文;莫言;《蛙》英译本;文学翻译;一、译关于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
1939年2月出生在美国加州,20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并在台湾学习汉语,回国后赴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中文硕士,主要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
其博士论文围绕萧红的文学作品展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着手翻译了相关中文作品,由此发现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并走上译介中文作品的道路。
葛浩文谦虚地认为,翻译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
“我天生就爱翻译,翻译是我的爱好。
对我而言,翻译就像空气一样,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
”得益于他高水平的译作,许多中国作家登上了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先后荣获曼氏亚洲文学奖,莫言喜得诺贝尔文学奖、纽曼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葛浩文本人则获得过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奖和几乎所有的翻译奖项。
(一)译者的翻译理念1.关于翻译理念就其根本而言,涉及的就是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动机,翻译选择,翻译立场,都与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
许钧在《翻译论》中指出: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前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H. A. Giles)和葛浩文(James Legge)都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
这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们的翻译策略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为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来看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林纾的翻译作品以《古文观止》和《易经译例》最为著名。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词汇和语序的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使得林纾的翻译作品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奠基石”。
我们来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是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和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经典》和《论语》英译本。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涵义的理解和传达。
他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葛浩文在翻译作品中对原文进行了较多的改动,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种注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使得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纾和葛浩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林纾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葛浩文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一、前言关于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中国学者最初是从他的几部文学专著知晓他的。
葛浩文对中国新文学和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独特观点为他在中国文学界赢得了赞誉。
上世界八十年代,他的专著陆续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之后传到大陆,其中一些评论曾开启了人们对东北作家群作品的重新理解和定位。
而今人们对葛浩文的印象更多地是从翻译家这个身份形成。
因为自从研究并翻译了萧红的系列作品,葛浩文就把研究重心从文学评论转移到中国文学翻译上来。
他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使之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人。
但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研究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作为获奖作品译者的他无疑更迅速更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注重。
提到翻译家葛浩文,在学者界有很多标签贴在他身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夏志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JohnUpdike)、“中国二十几位作家近五十部小说的译者”、“协助中国作家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的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葛浩文是当前贡献最大的翻译家,没有之一。
对他翻译思想的研究,大陆学者主要是通过葛浩文的一些文章和专访获悉,其中2002年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TheWritingLife”1被引用频率最高,另外相关葛浩文的专访,如季进的“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2,舒晋瑜的“十问葛浩文(汉学家)”3是也注重率极大的两篇。
通过这些文章和访谈,葛浩文阐释了自己在翻译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在2014年11月的这次采访中,葛浩通过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从更深层次理解翻译和文学,其中也也透露出很多新内容和新观点。
TranslationReview的一期刊登了学者JonathanStalling对葛浩文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访谈。
在采访中,葛浩文凭借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理解,阐释了中英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小说翻译中的复杂结构、异化与同化、汉语音体(thesoundregisters)转换、译者责任实现等问题。
葛浩文编辑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中文名葛浩文外文名Howard Goldblatt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39年职业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主要成就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获得萧红研究奖。
目录1人物履历2主要翻译作品3关于莫言4人物言论5社会评价1人物履历编辑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
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
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
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
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
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
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
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
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
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
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
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
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