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翻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葛浩文翻译观点探析摘要: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为中国文学翻译到美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但是关于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观点却少有研究,本文以《狼图腾》为例,总结出了葛浩文的翻译观点,也可作为今后学习的范例。
关键词:《狼图腾》;葛浩文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他现在是圣母大学中文系教授,教授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已经二十多年了。
在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他还编著了一些关于中国文学的书籍,还是《现代中国文学》学术期刊的创始人之一,他还为《华盛顿邮报》《伦敦时报》《时代》《今日世界文学》《洛杉矶时报》等期刊杂志供稿。
他对翻译的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
夏志清教授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舒晋瑜,2005)。
由于葛浩文的英文、中文都出类拔萃,再加上他又异常勤奋,所以他在将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方面成就十分惊人。
在美国读研究院时已经开始阅读及翻译中文小说。
二、葛浩文主要作品介绍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
葛浩文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四十余部,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场》,李锐的《旧址》,贾平凹的《浮躁》,刘衡的《黑的雪》,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苏童的《米》,王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愤怒的蒜薹》《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来越幽默》等。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本文将对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和葛浩文都注重忠实于原文。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尽量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或添加自己的观点。
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贴近原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都重视翻译的准确性。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选择词语,使译文的意义和原文保持一致。
他们注重细节,注意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确保译文的精确性。
这种注重准确性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真实地传达原著的内涵和细微之处。
林纾和葛浩文都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在翻译具有文化特点的作品时,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他们注重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并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他们采用各种技巧,如加注释或提供背景知识,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原著中的文化细节。
他们都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们注重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处理,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学特点。
他们会不断修订和修改译文,以确保其语言流畅,质量高。
林纾和葛浩文还注重传达作者的风格和意图。
他们会仔细研究原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努力将其转化为译文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他们注重对原著风格的分析和理解,努力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关注作者风格和意图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他们注重忠实于原文、准确性、处理文化差异、写作能力和传达作者风格和意图。
这些翻译策略使得他们的译文贴近原著,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
摘要:文学作品书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优秀的翻译可以吸引读者,促进作品在异域的传播,延展艺术作品的生命。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运用直译法、直译注释法、意译法以及改译法等有效的方法处理书名英译,体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的翻译方法可以为中华文化外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书名英译;葛浩文;方法;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中,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无疑是被公认为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
其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将葛浩文推向了聚光灯下。
在美国翻译界,葛浩文一直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接生婆”(Updike,2005),[1]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Orbach,2012)[2]。
在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关注度日趋升高,介绍和研究葛浩文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表现出中国译界对其强烈的兴趣。
下面以40种葛译汉语文学作品书名为例,探讨书名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一、葛浩文翻译中文书名的几种方法(一)直译法。
有些人认为逐字翻译为直译,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直译并不一定要到逐字翻译的地步,一般说来,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
[3]也就是说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4]从翻译对等理论上说,就是要达到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
直译法要求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种对应容易为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接受。
在笔者统计的40部葛浩文翻译的文学作品中,直译的作品题目有16部,分别是张洁《沉重的翅膀》、刘恒《黑的雪》、苏童《米》、古华《贞女》、王桢和《玫瑰玫瑰我爱你》、朱天文《荒人手记》、莫言《酒国》、黄春明《苹果的滋味》、刘恒《苍河白日梦》、莫言《丰乳肥臀》、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张炜《古船》、姜戎《狼图腾》、莫言《生死疲劳》、毕飞宇《推拿》、李昂《迷园》。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习语英译研究《酒国》中的习语具有特殊的语言和文学价值,为《酒国》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做出了突出贡献。
习语是特有文化现象下形成的词汇、短语、句子等形式的语言,因其使用范围的独特性,通常还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在文章中的使用不仅能使语言风趣易懂,而且可以强化表达效果。
由于《酒国》中的习语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如成语、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等,所以在翻译这些习语时会遇到问题与考验。
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本文选取葛浩文翻译的《酒国》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分析其翻译是否传达原文信息并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选取1226个具体翻译实例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发现,就习语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效果而言,拟人和夸张这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超常搭配的使用可以塑造特殊文学效果;就影响习语翻译的因素而言,特殊化的口语表达、历史典故、信仰与宗教,无对应表达是主要的四个方面;就翻译过程而言,本文总结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
研究表明,葛浩文运用了包括意译、直译、改译、音译这4种翻译方法和增译、省译这2种翻译技巧。
此外,作者在英文本之中发现了75例不适当的翻译,未能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将其归纳为欠译与误译两种现象,并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涉及《酒国》与习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包括关联理论的简介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是一个明示与推理的过程,是文化间互相阐释的过程,也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第四章是关于《酒国》之中习语的介绍,包括习语的定义、分类、总体特征、构建文学效果的意义、以及汉语习语英译会遇到的困难。
第五章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首先详细分析《酒国》葛译本中汉语习语英译的优秀译例,并归纳其翻译方法及技巧;其次指出一些没有达到最佳关联的译例,具体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综述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元【摘要】葛浩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翻译家,他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多年,其译作在国际上屡获佳绩,翻译了50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推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葛浩文在中国文学翻译及其海外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学者、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其翻译思想及译作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
因此,对此类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将有助于推进翻译文学及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葛浩文 中国当代文学英译 翻译研究在向英语世界引介中国文学,使中国文学作品获得西方读者认可的过程中,翻译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众多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家中,葛浩文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翻译作品汗牛充栋,翻译质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葛浩文先后于1991年翻译贾平凹的《浮躁》,2000年翻译朱天文的《荒人手记》,2007年翻译姜戎的《狼图腾》,2009年翻译苏童的《河岸》,2010年翻译毕飞宇的《玉米》,凭借这些优秀译作,先后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美国“国家文学翻译奖”及“曼氏亚洲文学奖”,2009年他的译作《生死疲劳》更是使莫言荣膺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成就斐然,目前已经有50余部中国二十余位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英译本结集出版。
在其诸多译作中,莫言译作自成一体,因此葛浩文也被誉为莫言作品英译本的“唯一首席接生婆”。
葛浩文用国际化的思维和本地化的语言为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本文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做文献综述,考查此类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特点。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对与“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进行关键词检索后,获得了138篇期刊论文。
并将这138篇期刊论文根据其研究重点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为:翻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视角下的研究32篇,翻译现象研究29篇,翻译对象研究23篇,翻译方法研究17篇,翻译思想研究9篇,译者主体研究5篇,其他研究23篇。
62葛浩文翻译观研究曾小峰 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葛浩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第一人,对其各类翻译作品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
而对其翻译思想的挖掘和分析却一直鲜有。
本文试图通过对葛浩文专著和作品的研究,来进一步总结、归纳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并辅以案例加以佐证,希望助将来的文学翻译研究一臂之力。
关键词:文学翻译;葛浩文;翻译观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以莫言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国作家终于再次引起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
人们突然发现近半个世纪从大陆的萧红、杨绛、冯骥才、贾平凹、苏童、王朔、莫言、刘震云、阿来、姜戎到台湾的白先勇、李昂、李锐、刘恒、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系列优秀作家的经典之作都出自同一位翻译家即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之手,而且其中不少作品也纷纷获奖,如因姜戎的《狼图腾》,苏童的《河岸》和毕飞宇的《玉米》分别获得了2007年,2009年和2011年的曼氏亚洲文学奖等。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John Updike 调侃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几乎变成了葛浩文的自留地”。
(John Updike ,2005)葛浩文也渐渐从幕后渐渐走入台前,人们也开始探究他独到的成功之处。
本文试图从葛浩文自述的文学或翻译论著和一系列的翻译作品中进一步探索他的翻译观。
葛浩文出生于美国加州的长岛,一次因缘巧合接触了中国文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自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漫漫翻译生涯。
自1974年出版了奠基之作《萧红评传》之后,他翻译一系列中国文学作品,从陈若曦的《尹县长》的译者,。
葛浩文的翻译才能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肯定,柳无忌曾评价道美国学者的汉语口语水平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欧洲同行们,但要说到流利的中文书写能力,则除葛浩文之外,无出其右。
事实上,葛浩文出版了中文专著《Talk aboutChinese New literature 》和《弄斧集》,文中对中国文学的机智的独到见解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好评。
葛浩文于2002发表的《写作生活》一文中,阐述了其最新的对翻译的看法,虽不系统但却让研究有迹可循。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从几篇重要文献看葛浩文的翻译思想
葛浩文是中国当代翻译学界一位著名学者,也是近年来文献翻译学界最为影响
的思想倡导者之一。
在他的研究领域,他有着多角度的发展,其优良的学术思想在文献翻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葛浩文在其著作《文献翻译与文献翻译学》和《中国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提出,翻译过程有二条主线,一条是源译文的语义捕获,另一条是具体的语言表达。
葛浩文提出的“双轨思想”指出,翻译的关键是要在源译文表达两个上下文系统中找出共同点,实现语义对等,使源译文在语义等价的情况下相互替代;而在实践中,翻译者则要尽量保存源文的形式,让译文能够更具有可读性,体现可被理解的丰富含义。
另外一方面,葛浩文也认为文献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文化熏
陶和文学写作技能的复合性活动,译者需要对文献的本质特征有清晰的理解,并将其更好的写出来,完成文化的跨越,使文献的来源文化含义流传下去。
此外,葛浩文的翻译思想还反映在他的文章《语言及其翻译》中。
在书中,他
着重指出“翻译的过程不仅具有可量化的语言性质,也具有历史性质,亦即一种改变双方之间国家关系的行为”。
葛浩文强调,翻译者需要融入文化背景,了解文献所处的源语环境,营造兼容性及相互理解的语境,以调和翻译之间孰优孰劣,文化之间融合和差异的关系,从而丰富译文的表达能力。
总之,葛浩文的翻译思想突显出其重视源语文本的表达能力,坚持在翻译过程
中实现源文的语义对等,同时着重强调翻译者应具备较强的文学写作技能和文化熏陶,当然他也指出翻译是一种改变双方国家关系的行为,希望以文献翻译来调和文化差异,实现中西文化和谐沟通。
因此,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对文献翻译的教育及实践提供了一条明晰而深刻的思路。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译者风格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葛浩文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他的译作被广泛认为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厚内涵的。
对于葛浩文的译者风格研究迄今为止还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葛浩文的翻译风格特点,揭示其独特的翻译风格规律。
通过研究葛浩文的译作,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在翻译过程中所倡导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从而对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交流需求日益增加,翻译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讨葛浩文的译者风格,对于推动中国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翻译水平,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和交流,丰富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的译者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和风格特征。
通过对葛浩文不同作品的语料库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个人风貌,进一步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技巧。
通过研究葛浩文的译者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翻译作品,深入探讨他的翻译理念和个人风格,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葛浩文的译者风格进行研究,我们也可以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更好地面对翻译挑战,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为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对葛浩文作为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他作为译者的特点和风格,也有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
通过对他的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选择和策略,从而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译者的译文质量,从而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葛浩文的译者风格,也可以探讨译者个体差异对翻译成果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原理的理解。
从概念隐喻角度看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翻译
的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既在语言层面起到表达和描述的作用,也
具有深刻的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意义。
在翻译中,隐喻更是一个充
满挑战的领域。
葛浩文的英译作品《米》中涉及到了大量的隐喻,以及
这些隐喻的文化、社会、心理背景。
通过对这些隐喻的翻译分析,可以
更深刻地理解葛浩文对于原著中隐喻的理解和表达,并对如何在翻译中
更准确地表达隐喻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分析,探究以下问题:
1. 原著中隐喻的文化、社会、心理背景是什么?
2. 葛浩文在翻译隐喻时采用了哪些策略?
3. 葛浩文翻译中隐喻的效果如何?
4.如何更好的翻译隐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跨文化翻译、语用学、修辞学等多重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隐喻在原著和英译中的表达
方式、隐喻背后的文化、社会、心理含义,以及翻译中涉及到的策略。
四、论文结构
本论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论文研究
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论文结构。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概述相关学
者对于隐喻、翻译隐喻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是本文分析的主体,分析
葛浩文英译《米》中隐喻的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第四部分是针对本研究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的意义,探讨如何更好地翻译隐喻。
第五部分是结论,回顾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成果,展望隐喻翻译的研究前景。
从接受美学看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从接受美学看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在翻译活动中,忠实与叛逆是两个相互制约又需要平衡的概念。
翻译者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差异。
葛浩文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其翻译作品优秀,而其中的“忠实”与“叛逆”恰恰是他翻译风格的体现。
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首先要解释一下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一种关注艺术表达和受众接受的理论方法。
它认为艺术品的成功与否,是由受众的接受程度来决定的。
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
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以其忠实原文和突破传统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翻译不追求形式上的“忠实”,而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精神和意图。
他注重在译文中体现原文的美感,并且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做出一定的修改和调整,以使译文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处理忠实与叛逆的关系时,葛浩文翻译中注重对原文中的关键词和表达的理解,而非机械地翻译每个字。
他会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选择最合适的翻译词语。
这种翻译方法在传达原作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是对原作的一种叛逆。
他的翻译有时甚至会通过增加或省略某些细节来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
以葛浩文的翻译作品《格列佛游记》为例,他在翻译中巧妙地利用了叛逆的手法来突出作品中的讽刺元素。
格列佛游历到一个奇特的岛屿上,岛上居民身体只有一半大小,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中身体缺陷人群的讽刺。
葛浩文在翻译中通过对语言的调整和表达方式的变化,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讽刺意图。
虽然这种翻译手法有一定的叛逆性,但却更好地体现了原作的艺术特点。
同时,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也体现在对原作的情感和语言风格的传达上。
他很注重保留原作中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在传达原作的美感的同时,也会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做出调整。
他注重用生动的语言和英文的优雅风格来重新呈现原作,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
总之,在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之间存在着一种统一,即将原作的精神和意图传达给读者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差异。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浅谈葛浩文英译当代中国小说翻译观点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1961年毕业于长滩加州州立大学,之后于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现任圣母大學讲座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葛浩文的成名作是1974年翻译出版的《萧红评传》,之后曼氏亚洲文学奖三位得主之作品也均为葛浩文译作,包括2007年的姜戎《狼图腾》、2009年的苏童《河岸》和2010年的毕飞宇《玉米》。
2012年,葛浩文英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汉学大师夏志清在《大时代端木蕻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盛誉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将葛浩文比喻成接生婆,他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
莫言本人也在201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校区演讲时说:如果没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翻译。
翻译思想是指译者本身对翻译工作的宏观认知,即译者对翻译的总体观念。
这种观念会影响到译者对译文本、翻译策略、方法等方面的选择和应用。
系统研究译者的翻译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于译者翻译行为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的理解。
在此,笔者将选取论文中的典型代表,总结其主要翻译思想,并指出其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孟祥春(2015)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思想主要包括翻译功用论、策略论、认识论、过程论与标准论。
他把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归结为在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下,以忠实为前提、以可读、平易、有市场为基本诉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凸显自我的再创作。
孟祥春将其解读为全球文学生产大语境体现了葛浩文的全球视野;忠实让其翻译成为翻译;可读、平易有市场是翻译的标准论,确保了翻译取得成功;凸显自我是对译者的解放与主体性的高扬;再创作属于认识论,抓住了文学翻译的本质,提升了译者地位。
葛译《红高粱》翻译策略研究1 概述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往往是瓶颈。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进入西方主流市场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而反观中国文学英译的首席翻译家葛浩文,他的文学译本则很好地满足了西方读者的主流期待。
正如莫言(2014)所说:“我非常感谢译者将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葛浩文在提高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地位方面功不可没,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背后重要的推手。
葛浩文的精湛双语技能和文学翻译策略都影响和触动了目标读者,让他成了当今中国文学外领域一个里程碑式的翻译家。
就翻译策略而言,学界对葛译的争论的核心仍是译本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周玲玲,2016),阅读葛浩文的译文后能发现,“归化式译法”不是他的重要特点,更不是他的唯一特点(史国强,2013),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灵活使用才是葛译的突出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葛浩文译作《红高粱》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阐明译作成功的方法,旨在了解如何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以期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葛译《红高粱》汉学家葛浩文翻译了中国36 位作家的45 本小说,莫言的《红高粱》就是其中一本。
红高粱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越来越被英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出名的小说,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小说被外国读者接受,英语版的《红高粱》是广大外国读者所欣赏中国作品的代表。
《红高粱》的英文版打破了中国文学在英美国家的不利局面,将中国文学带入了世界文学的中心舞台。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国际社会对莫言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认可。
中国不乏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然而只有当这些伟大的作品被很好地翻译成外文才能被外国人了解和熟知。
毋庸置疑,葛浩文的翻译是莫言成功获诺贝尔文学奖关键的一环。
在《红高粱》译本中,葛浩文成功地运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从目的语读者可接受性的角度,修正了原文中存在的弱点,掩盖了对事物的过度描述,缩短了冗长的段落。
葛浩文翻译研究
作者:曾小峰
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09期
内容摘要:随着西方世界渴望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中国文学则是一面反映行进中的中国的镜子。
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非常值得一探究竟。
葛浩文的翻译观深深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并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葛式译文小说。
关键词:文学翻译葛浩文改写论
一.引言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方主流媒体终于目光投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上,重新审视中国文学,而在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路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则让人无法忽视---他便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自从奠定了他在汉学界地位的代表作《萧红评传》问世后,葛浩文几乎垄断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英译,近50部作品出自他之手,囊括了中国两岸三地各个时代杰出作家的经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蜚声海外并获得过国际上各种大奖,无怪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John Updike调侃道:“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几乎变成了葛浩文的自留地”。
这一系列的奖项无不证明了葛浩文的精湛技艺和作品的有口皆碑,他是如何拥有这样的口碑的呢?本文试图探究葛浩文的核心翻译思想,以及他是如何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翻译实践中。
二.葛浩文的改写翻译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Andre Lefever将对“改写”,“refraction”的研究融入到翻译研究中。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对原语文本的改写,也是一种文化改写或文化操控。
“翻译当然是一种对原语文本的改写。
所以不论意愿如何,改写都反映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并且这种操控会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以某种特定方式发生。
”(Lefever,1992:32)
尽管如此,葛浩文依旧保持着译者应有的尊严和对翻译的喜爱,“我热爱这个事业,热爱中文,热爱英文写作…换言之,我译故我在。
”(ibid:1)他认为改写或创造,忠实与背叛是好翻译不可或缺的两大标准和要素。
他进一步指出“据我经验来看,大部分的作者们至少都能容忍男男女女们将其作品改写为另一种语言—因为这绝对是翻译的本质。
”(ibid:1)
三.葛浩文的改写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葛浩文对翻译实质的看法深深影响了其翻译策略,因为他将读者接受性置于首位。
而英美读者更喜欢归化的译本,更强调译者的隐身,这便意味着成功的翻译应该看起来不是翻译或有
外国语的痕迹,所有这些使得葛浩文不得不对原语文本进行改写和背叛。
不论是对小说标题的改译,还是对一些复杂、冗长的小说内容和结构的调整和删减,亦或是对一些涉及到政治、宗教等敏感词的替换等,葛浩文基本都采取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一)改写小说标题
葛浩文对近50部小说的标题都或多或少进行了改写,根据其侧重点,翻译可以分为三类,标题的改写反映了叙事角度的转变,反映了潜在文化内涵的外显和补充了文化背景知识。
1.标题的改写反映了叙事角度的转变
如《杀夫》的英文版名称改为The Butcher’s Wife and Other Stories,《师傅越来越幽默》则改为Shifu,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饥饿的女儿》改为Daughter of the Rive。
这三本小说的标题的改写都体现了叙事主体的转变,以《杀夫》,为例。
《杀夫》讲述的是一个漂亮女人因为难以忍受其屠夫丈夫对其的虐待,最后奋起杀夫的悲剧,体现了妇女在传统男权社会的弱势地位和悲剧角色。
原标题是一个动作的叙述,强调杀这个动作和杀的对象,而新标题则替换成屠夫的妻子和其他故事,从一个暴力行为转变成对屠夫的妻子的描述,这一转变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屠夫的妻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更有悬疑,而不是一目了然就将赤裸裸的结局摆在读者面前。
2.标题改写外显了隐藏的文化内涵
另外一些小说则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且原标题未将潜藏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而这些小说标题的改译则外显了其隐藏的文化内涵。
例如将《孽子》改译为Crystal Boys,《贞女》改译为Virgin Windows,《香港三部曲》改译为City of the Queen,《青衣》改译为Moon Opera,《玉米》改译为Three Sisters,《河岸》改译为The Boat to Redemption 等。
若不进行改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容易一头雾水,也难以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
《青衣》讲述的是一个唱《嫦娥奔月》的女子的故事,围绕着角色—嫦娥的选取、演唱、练习和表演的历程,女主角本身的性格和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人们对嫦娥的想象,所以葛浩文直接将标题改为月亮剧,不但隐射了女主的命运,而且标题一出立马夺人眼球、充满神秘色彩。
《香港三部曲》通过一个单身女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讲述了香港从一个殖民地到回归祖国几十年间的风风雨雨。
香港经历了清政府的统治,英国女皇的殖民并最终回归祖国、实现了自治,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呼应黄德云的人生轨迹,从一个18岁被卖到香港做小姐的苦命女子到最后成功挤入香港上流社会的成功女性。
因此,女王之城的英文名既印证了香港几十年间的风云变幻,也更容易唤起欧美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想象。
(二)重排结构甚至重写结局
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符合英美文学中的叙事方式,葛浩文会大量的调整文本结构,如《丰乳肥臀》和《手机》,有时甚至要求作者重新编写故事结局,如《天堂蒜蓉之歌》,这些都大大地改变的原语文本的面貌,某种程度上也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丰乳肥臀》讲述了二十世纪上半页一个家族的风雨同舟的故事,书中共有七大部分,共计63章,其中文版最后还有额外的七章介绍每一个孩子的父亲的故事。
译者为了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和叙事的连贯性,将第七部分调至第二部分,首先便将孩子们的父亲分别时谁一一道清,读者便能更清楚地掌握故事的脉络和人物间的关系。
(三)敏感词替换
葛浩文亦拥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和观点也影响到他的翻译,特别是在一些设计政治、历史的小说中,他会不自觉的替换掉一些敏感词。
他的反战主义者和和和平主义者的身份也使他有意去避免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或政治,并无意中将自己的政治理解置于翻译中。
《狼图腾》一书中有一句“你们汉人就是从骨子里怕狼”(姜戎,2006:69),他译为“A fear of Wolves is in your Chinese Bones”(Goldblatt,2008:219),替换了其中的敏感词。
译文中将汉人翻译为Chinese,替换了概念,引起了姜戎很大的意见,因为中国人眼中的汉人和中国人是两个不同的观点,汉人只是中国人中的一份子。
但葛浩文解释说在美国人眼里,西藏人便只是西藏人,汉人就是中国人,其实这反映了一种潜在的不同的意识形态。
不可否认,葛浩文身为美国的政治观点也影响了其思考方式和对一些敏感词的处理。
(四)删减
葛浩文曾比较东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认为西方读者不像中国读者那样抱起一本本厚厚的巨著便能开始阅读,他们没有那样的耐心,更希望读到的是故事,所以为了满足读者的可接受性和流畅阅读的需求,葛浩文会将一些不可译的文化因素、不相关的情节、心理描写、作家对政治历史的评论等都删除,使结构更紧凑。
比如《香港三部曲》原作503页而译作只有302页,《丰乳肥臀》原作620页而译作只有302页,阿来的新作《格萨尔王》在出版社的要求下删除了近2/3的内容。
四.结语
总之,在改写理论的影响下,葛浩文在三十年间的翻译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改写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从翻译策略、技巧的选择到
内容的取舍和结构的调整,甚至细微到一些敏感词汇的替换等,这些都是对原语文本的改写和对作者本意和初衷的背叛,更进一步验证了他的翻译观,即翻译的本质是改写与背叛。
而他的译作在国际上获得的一系列奖项都证明了这一观念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葛浩文当之无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以及海外传播功不可没,希望今后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参考文献
[1]Goldblatt,Howard. 2002." The WritingLife."The Washington Post. 2002-3-28
[2]Jiang, R. 2008. Wolf Totem. Marshall Cavendish.
[3]Lingenfelter,Andrea.2012."Howard Goldblatt on how the Navy Saved His Life、and Why Literary Translation Matters[OL] Full Tilt.2012-10-11.
[4]黄友义.2010.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中国翻译.(6):55-56
[5]姜戎.2004.狼图腾[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