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常见影像征象
- 格式:doc
- 大小:856.50 KB
- 文档页数:9
血栓还是钙化?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里藏陷阱医脉通导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神经科医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影像学征象,提示局部血栓形成。
然而,血栓、血管腔外钙化及腔内钙化均可显示为血管局部的高密度,并且造成带来血管已再通的假象。
病例概述61岁女性,由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症状而就诊,表现为左侧面部、手臂、腿部无力,向右凝视和同向性偏盲。
头部CT平扫中,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可见一Y字型的高密度影(图1A)。
由于本例患者经过评估后并未发现任何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因此经治医生给予了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
患者接受了多时相CT血管造影,以对其脑血管的状态进行评估。
鉴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高密度影相对应,经治医生认为此处的高密度影为血栓,因此计划进行血管内治疗。
然而,CT血管造影的初始阶段未显示出预期的血管闭塞(图1B),这提示患者初始CT平扫中看到的高密度是否可能为腔外钙化?一次多时相CT血管造影包括两次重复的扫描,以检测患者的血管是否有延迟的造影剂填充。
本例患者的CT在第二次的延迟扫描中,显示在先前高密度影远端的动脉持续缺乏强化,并且同侧大脑半球的动脉延迟填充,这与最初CT扫描时推断的血管阻塞是一致的。
由此,经治医生确定了这一高密度影为腔内钙化,故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并成功取出了钙化凝块(图1C)。
推测患者栓塞的可能来源是高度钙化的主动脉弓。
图1 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可见高密度钙化血栓图2 多时相CT血管造影,示不同时相的钙化灶及远端血管造影剂充盈情况病例启示自发性钙化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不常见病因,但现在这种病因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和二尖瓣钙化都可能导致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大脑中动脉的局灶性高密度影,提示此处血管血栓的存在。
钙化栓塞在CT平扫上通常表现为血管局部的高密度,并且在CT血管造影中显示为明亮的致密影。
在本例患者中,钙化栓塞在CT平扫中显示为血管高密度影,但并没有显示出在普通的动脉栓塞中见到的对比增强“戛然而止”的外观,在碘对比增强中则表现为等密度,类似于血管已经完成再通的状态。
放射科常见病例鉴别诊断放射科在现代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擅长使用影像学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讨论放射科常见病例的鉴别诊断,以帮助医学学生和放射科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脑梗塞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头痛、意识丧失等。
在放射科常见的鉴别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脑血管的异常情况,而CT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可能的出血情况。
二、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可以通过放射科技术进行鉴别诊断。
胸部X射线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观察肺部是否存在炎症病变。
此外,胸片还可以用于评估肺炎的程度和类型,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骨折骨折是外伤性损伤的常见类型,放射科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X射线片可以用于直接观察骨折的位置、程度和类型,并指导医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措施。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用于观察复杂骨折的情况,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四、乳腺肿瘤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放射科技术对于其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X射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观察乳腺组织的肿块、结节或钙化情况。
此外,乳腺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辅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
五、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结肠炎等在放射科常见的病例中也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胃肠道钡餐检查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通过口服钡剂,然后进行X射线检查,观察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情况。
此外,胃肠道超声和内窥镜也是常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六、肝胆疾病肝胆疾病如肝脏肿瘤、胆结石等也需要通过放射科技术进行鉴别诊断。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观察肝胆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异常情况。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肿瘤定位和评估。
儿科中枢神经系统病例影像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孙国强2012.10第一章脑白质髓鞘化髓鞘的主要成分为疏水糖脂蛋白,MRI可显示其沉积过程。
T1WI髓鞘化的白质呈相对高信号,生后前6~8个月显示清楚。
T2WI未髓鞘化白质呈高信号,随着髓鞘化的进程,脑白质水含量减少,脂质增加,转变为低信号。
T1WI显示髓鞘化信号改变早于T2WI,而T2WI能更好地反映髓鞘化的完成。
生后前6~8个月以T1WI为主,6~18月以T2WI为主。
T2WI对小脑和脑干早期髓鞘化更敏感。
脑白质的髓鞘化顺序是从脑的尾侧向头侧,从背侧向腹侧,先中央后外周,感觉纤维早于运动纤维。
例如,脑干早于小脑和基底节,后者又早于大脑半球,大脑半球的枕叶早于额叶。
脑干背侧的内侧丘系、内侧纵束早于腹侧的皮质脊髓束。
小脑上脚和下脚传导前庭感觉、听觉、触觉、本体感觉,出生时已经髓鞘化,而小脑中脚传导运动冲动的神经纤维髓鞘化较晚。
熟悉小儿同月龄阶段性髓鞘形成情况对小儿脑的发育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1.不足月儿正常脑CT及MR表现(表1-7-1):孕24周以前,无脑回形成,仅显示宽大、垂直方向的外侧裂。
脑体积小,皮层菲薄,T1WI上相对于极低信号的白质,灰质呈高信号,T2WI相对于高信号白质,灰质呈低信号。
脑沟自28周以后逐渐出现主沟,35周以下小儿脑沟浅少,脑池包括侧裂、大脑半球间裂、脑干小脑周围脑池均较宽。
到36周仅侧裂池和枕极池稍著,透明间腔和穹隆间腔较明显,脑室小。
基底节于32~33周开始能辨别,T1WI上信号高于大脑白质与内囊呈等信号,36周内囊信号高于或等于基底节之豆状核。
脑白质髓鞘化进程见表1-8-1。
生发基质CT上呈高信号。
在MRI上呈等灰质信号,小胎儿(18-20周)时生发基质较厚,沿侧脑室壁分布呈带状;随着胎儿成熟逐渐变薄,且连续性中断;尾状核头部最厚,退化最晚,至孕36周生发基质已完全退化,勿误诊为生发基质出血。
此后脑皮质进一步加厚,更多的脑回出现,基底节丘脑在CT上密度增加,脑白质额枕区密度下降。
19个神经科综合征,挑战记忆力!1。
Foster-kennedy syndrome: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
额叶底面肿瘤(常见于嗅沟脑膜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2。
Gerstmann syndrome:古茨曼综合征。
为优势半球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3。
Parinaud syndrome:帕里诺综合征,又称上丘脑综合征,中脑顶盖综合征,或者上仰视性麻痹综合征.由上丘脑病变(多为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导致的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神经性聋(下丘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症状多为双侧。
4. Wallenberg syndrome:瓦伦贝格综合征,又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④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5. Horner syndrome:霍纳综合征。
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患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6. CushingⅠsyndrome:桥小脑角综合征。
①病变部位:脑桥小脑角。
②常见病因:听神经瘤、胆脂瘤、胶质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蛛网膜囊肿、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畸形和动脉瘤。
③受累颅神经:Ⅴ、Ⅶ、Ⅷ,有时伴Ⅵ,Ⅸ,Ⅹ。
(1)鸟嘴症,中脑萎缩征象,十字症桥脑萎缩征象。
(2)脑膜尾症
(3)绳索征,大脑大静脉血栓形成。
(4)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
(5)阴阳八卦征
中文名称: 阴阳征;阴阳八卦征英文名称: The yin-yang sign
常见疾病:动脉瘤增强CT征象
(6)“蝴蝶征” 是原发于胼胝体的胶质瘤经胼胝体辐射侵及两侧大脑半球,或一侧大脑半球胶质瘤经胼胝体辐射侵及对侧大脑半球的表现“半蝴蝶征” 是一侧大脑半球的胶质瘤经胼胝体辐射侵及胼胝体,或胼胝体胶质瘤经胼胝体辐射侵及一侧大脑半球的表现。
附图:
图3:为蝴蝶征;
图4:为半蝴蝶征。
(7)常春藤征MoyaMoya病
(8)水母头征
本征象是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 A)在MR上的特征性表现
(9)束腰征
垂体大腺瘤向鞍上生长,冠状位上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影像学上称为“束腰征”
(10)颈动脉夹层动脉瘤,线样征
(11)动脉瘤充盈缺损征
(12)静脉窦血栓的三角症,强化后可见空三角症
(13)分水岭梗死的串珠样改变
(14)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