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4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孙秋菊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那么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响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那么〕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3 教学方法:使用讲解法,解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使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三章:文章结构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解法,展示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使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分析文章的逻辑关系。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使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文章的主题、观点和结构。
让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5.3 教学方法:使用问答法,让学生回答关于文章的问题。
使用自我评价法,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选择其他相关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课前部分设计审核公一中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文选,背诵第2、3、4则;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译文选,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领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4、掌握文选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及其他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重点】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及这一主张的时代意义。
【难点】在突破文言障碍的基础上理解孔子思想。
【自主学习】一、回顾也新鲜游览过名人故居吗?看到过名人给名人的题字、题联、题诗吗?现在让我们来预当一把名家,回顾之前所学,以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学常识.............为内容,给孔子故居题写一副对联..吧:二、要动笔墨才读书我第一遍读文选的时候,有的地方,比如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等等,就不太理解,所以就得划下来啦,再读,再读!这样的地方你肯定也会有的。
不要让我们的思索像从天空飞过却不被记得的鸟儿一样,所以留下痕迹吧!①不参考任何资料初读文选,将不懂之处在书上作下标记....。
②虽是初读,文选中的孔子..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用两三个短语.....来概括一下: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结合注释,精读课文。
在书上标出重点文言词句........,并翻译..课文。
在下面空白处记下仍然不懂......的地方。
2、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将文选中出现的人物分类....,而且,你得告诉我你分类的原则.....。
3、分好类之后,下面让我们来站队..吧!假如生活在春秋时期....,你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生活在时下的你....又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①古时(资料导航)春秋时期,周朝的社会秩序已出现危机。
各诸侯开始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且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强国吞并弱国领土,周天子最后像木偶一样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
同样,随着各诸侯国内部的一些大夫的势力的增强,这些人也轮番地威胁着诸侯的权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知识链接】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3.多方考证,“文”“质”并重。
预习案
同学们,只要你认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就能完成下列内容!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桀溺()耦而耕()怃然()
耰()辍()荷蓧()食之()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
无道:耦而耕:
津:易:
怃然:谏:
趋: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谁以易之:植其杖而芸: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3】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第二章:道德修养的含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含义的理解程度。
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自主赏析课导学案(学生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自主赏析课导学案(学生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自主赏析课导学案(学生版)的全部内容。
高二级语文科导学案(学生版)
班组姓名自评组评师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2.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并能简要表述出来。
3.通过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丘不与是谁吗?他的历史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了解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丘不与的思想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响。
2.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和内涵(集体讨论)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丘不与的思想和故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通过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于丘不与思想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受。
3.围绕《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进行深入探讨(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丘不与的一条思想,例如“天下有道”,“安邦治国”,“知人善任”等,展开深入讨论。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准备出一份小结报告。
4.学生小结报告(展示)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小结报告。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展示,也可以选择代表发表观点。
5.总结(教师讲解)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明白丘不与思想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能够连贯地表达自己对于丘不与思想的理解和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
3.通过小组探讨,学生能够展示思考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