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WSES(世界急诊外科学会)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368.1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解读主讲人:王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专家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硕士研究生自毕业工作以来,常年奋斗于急诊第一线,对于各种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等问题有深入学习及临床实践经验。
曾获优秀住院医师奖,朝阳区优秀医保医师奖,院内优秀青年医师奖,优秀带教教师奖等,目前担任科内临床及教学工作。
王卉主治医师学习目标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分类。
2掌握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
3掌握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4掌握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案01040302目录急性胰腺炎的分类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概述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急性胰腺炎的总体病死率约为5%,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
为规范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3年颁布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重症胰腺炎的救治经验不断积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逐步得到认可。
因此,本指南在原《指南》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从而指导我国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急性胰腺炎的分类01⏹推荐意见1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分为三类: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根据国际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2012 年修订的急性胰腺炎分级和分类系统(美国亚特兰大),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范急性胰腺炎的分类。
急性胰腺炎按照临床表现和预后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具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不需反复的胰腺影像学检查,病死率极低。
2019WSES指南:重症急性胰腺炎管理(一)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病死率高,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约20-40%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和胰周坏死的感染,并且与器官功能障碍恶化有关。
虽然大多数无菌性坏死患者可以非手术治疗,但感染坏死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经皮,内窥镜或开放手术的干预。
2018年6月27日 ~30日,在意大利贝蒂诺罗举行的世界急诊外科大会上,一个专家小组进行了合作,提出了基于证据的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管理的国际共识声明。
(图源网页截图)该指南的主要主题包括以下主题——诊断、抗生素治疗、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外科和手术管理以及开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一下这项新指南的第一部分(方式、诊断、抗生素治疗)吧!一、方法(图源文献)二、结果诊断问题1、严重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2、疑似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适当影像学检查是什么?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US),内镜超声(EUS)和其他辅助测试的作用是什么?3、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实验室参数?4、不同的病因如何影响诊断工作?5、风险评估需要哪些分数?6、早期随访成像的时机和合适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声明(严重等级)1、重症急性胰腺炎与持续性器官衰竭(心血管,呼吸/或肾脏)和高死亡率相关。
新的分类系统,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和基于行列式的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类,在确定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严重程度方面相似(1C)。
2、伴有感染性坏死的持续性器官衰竭患者的死亡风险最高(1C)。
3、器官衰竭的患者应尽可能住进重症监护病房(1C)。
(图源文献)声明(成像)1.入院时,应进行超声(US)以确定急性胰腺炎(胆道)的病因(1C)。
2.当存在疑问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供了胰腺炎存在与否的良好证据(1C)。
《急性胰腺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一、概述(一)定义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胆石症、高甘油三酯血症(HTG)和饮酒等多种病因引发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导致胰腺及胰周围组织自我消化,出现胰腺局部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部分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严重患者可并发器官功能衰竭。
(二)分类与分期1.严重程度分类:目前分为3类:轻症AP(MAP)、中度重症AP(MSAP)和重症AP(SAP)。
2. 影像学分类:分为两种类型:间质水肿性胰腺炎(IOP)和坏死性胰腺炎(NP)。
3.病程分期:以AP发病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分为早期和后期。
二、病因学我国AP的常见病因依次为胆源性、HTG和酒精性。
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外伤性、药物性、感染性、高钙血症、自身免疫、肿瘤、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PEP)等,无法找到病因者可称为特发性。
诱因主要有暴饮暴食、油腻(高脂肪)饮食、酗酒等其他因素,它们会诱发胆囊结石排人胆道,引起乳头括约肌(Oddi括约肌)痉挛,增加血液中TG 水平,促进胰液大量分泌等。
妊娠、肥胖、吸烟、合并糖尿病是AP发病的危险因素。
三、病理生理过程四、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一)诊断标准1. AP诊断标准:符合以下3个特点中的任意2个可诊断AP:(1)腹痛符合AP特征(急性发作的、持续性的、剧烈的上腹痛,常放射到背部);(2)血清淀粉酶(或脂防酶)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3)影像学(超声、CT或MRI)显示胰腺肿大、渗出或坏死等胰腺炎改变。
2. 严重度分级诊断: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AP严重程度分为3级:轻症AP、中度重症AP 和重症Ap:(1)轻症AP:无器官功能衰竭,也无局部或全身并发症。
通常在1~2周内恢复。
轻症AP占AP的60%~80%,病死率极低。
2019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全文)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
AP的总体病死率约为5%,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病死率仍较高,已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
为规范AP的临床诊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13年颁布了《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1],经过6年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AP的诊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AP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SAP的救治经验不断积累,以内科治疗为主的多学科救治模式逐步得到认可。
因此,有必要在原指南的基础上加以修订,从而指导我国AP的临床诊治,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指南采用建议评估、发展和评价的分级系统(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评估临床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同时采用推荐等级(强、中、弱)表示指南制定专家的建议。
指南框架采用标准的疾病阐述流程(分类、病因、诊断、治疗),指南的推荐意见采用陈述条目方式表达,并由消化内科、胰腺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放射诊断科和中医科等领域专家投票达成共识,共包含30条陈述。
一、AP的分类推荐意见1:AP临床上分为3类: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 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SAP)、SAP。
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根据国际AP专题研讨会2012年修订的AP分级和分类系统(美国亚特兰大)[2],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规范AP的分类。
AP按照临床表现和预后的不同,可分为3类。
1.MAP:具备AP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化学改变,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以及局部或全身并发症,通常在1~2周内恢复,无需反复的胰腺影像学检查,病死率极低。
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中华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一、诊断和分类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诊断至少应该满足以下3项中的2项:①上腹疼痛、血清淀粉酶水平升高3倍以上;②CT或MR有急性胰腺炎的变化,同时有胰周广泛渗出、和/或胰腺坏死、和/或胰腺脓肿等改变;③器官功能衰竭。
应用多因素评分系统来预测SAP的严重度。
推荐相应的评分指标和系统包括:① APACHE-Ⅱ评分:重复性好,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APACHE-Ⅱ≥8分为SAP的指标。
② Ranson评分:简便易行,但敏感性与特异性欠佳。
Ranson 评分≥3分为SAP的指标。
③ C反应性蛋白(CRP):动态监测血CRP水平,发病后48 h CRP≥150mg/L为SAP的指标。
下列几项也可被作为前瞻性评估SAP的指标,包括:年龄、体重指数、红细胞比积、和有无胸腔积液。
在影像学上,动态增强CT是目前诊断胰腺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建议采用Balthazar CT分级指标,D级以上为SAP。
二、SAP并发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对器官功能衰竭判断通常采用Marshall评分系统,如呼吸衰竭:氧合指数<200 mm Hg;肾功能衰竭:血肌酐≥170μmol/L;循环功能衰竭:收缩压(SBP)<90 mm Hg补液后无反映和pH<7.3。
Marshall系统评分≥ 2分,并持续48 h 以上定义为器官衰竭。
SAP诊断一旦明确,应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尿量等,在起病后的48 h内应每6 h记录一次。
1.补液:在SAP的早期,最重要的是静脉补液以维持机体有效的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
补液量的计算应包括基础需要量和流入组织第三间隙的液体量总和,补液的种类包括晶体和胶体物质,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输液量及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尿量(一般应维持在 > 0.5ml * kg-1* h-1)、生命体征及24 h血球压积情况等综合考虑,目的在于使组织得到充分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