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自创)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搭石》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搭石的基本规则;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思维;3.通过搭砖游戏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步:游戏介绍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搭石游戏,然后讲解游戏规则。
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玩一两次,让学生更加熟悉游戏规则。
第二步:提醒学生注意教师提醒学生,游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避免将盒子内的石头倾倒;2.搭建结构时,需要全神贯注,避免散漫思维;3.团队合作至关重要,需要倾听同伴建议并和同伴沟通。
第三步:搭建石头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3-5名学生。
教师提供搭砖教具或石头,让学生使用教具或石头进行搭建。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提示,但是需要尽量避免影响学生主观想象和创意。
第四步:评价和总结当学生完成搭砖游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团队的搭建效果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游戏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
最后,教师可以对游戏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在游戏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搭石游戏的基本规则,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2.教学难点:在游戏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动手搭建;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游戏过程中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技巧1.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是一种生动、口语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合作教学法:在搭石游戏中,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合作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出题、引导、提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观思考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1.从学生完成的搭建结果中来评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动手技能和想象力;2.从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从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中来评价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思考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搭石教学设计(自创)《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 7 个生字。
会写 11 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1. 提供导学案给学生预习准备。
2. 教师教学使用 PPT。
教学时间:2 课时。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 教师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1 / 12,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2. 学生自由畅谈,扩展话题。
,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入文,整体感知 1. 学生互助学习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思考:①什么是搭石?②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4. 学生汇报阅读思考。
①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什么是搭石?追问:没有搭石,乡亲们的生活会怎样?让学生感受搭石在乡亲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②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精读体会,深入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
2. 学生交流感受到美的句子,并出说自己的感受来。
预设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最新资料推荐------------------------------------------------------ 预设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搭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搭石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和分析搭石的步骤和要领。
(2)运用多媒体展示搭石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互相帮助和谦让。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搭石的基本技巧。
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合作精神,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对搭石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搭石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搭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块石头进行搭石实验。
(2)学生观察和分析搭石的步骤和要领,总结经验。
(3)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搭石实例,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搭石的基本技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培养合作意识。
在作业布置中,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的问题,需要加强引导和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自然环境中搭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搭石的实用性和美感。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搭石的看法,分享生活中的搭石经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搭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篇1课文内容简析:《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
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景一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
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搭石》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搭石》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搭石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搭石》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较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⑴、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有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⑴、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
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较佳拍档是哪两个?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3篇)《搭石》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
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本课所在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旨在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培养学生谦让、友善、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育学生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这一理念,我尝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试图通过所想象的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感受到人性的美,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人间真情是永恒的主题。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成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搭石》,看看作者是怎样来表达这一主题的。
《搭石》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搭石》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搭石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地搭建和使用搭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正确搭建和使用搭石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勤奋、细心和有耐心的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搭石》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搭石的搭建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搭石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搭石》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搭石实物或模型。
4.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搭石实物或模型,激发学生对搭石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搭石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搭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搭石》,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进行探究学习。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讲解搭石的搭建和使用方法,并示范操作。
5.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搭石的实践操作,尝试搭建和使用搭石。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学生汇报自己的搭石实践成果,分享经验和收获。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搭石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正确搭建和使用搭石的方法。
搭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搭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那么吗,是课件开发质量上下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的搭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说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土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 个生字,读准山洪爆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齐读课题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
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应,出示词语,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性。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重点理解脱鞋绾裤)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搭石教学设计(优秀7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
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
(点拨学法)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2、交流。
相机点拨并板书:摆走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
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今天,我上的《搭石》一课,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课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我的设计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能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教材分析: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三、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__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基本流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__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1.提供导学案给学生预习准备。
2.教师教学使用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2.学生自由畅谈,扩展话题。
————,构成了家乡的风景。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入文,整体感知1.学生互助学习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并思考:①什么是搭石?②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4.学生汇报阅读思考。
①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什么是搭石?追问:没有搭石,乡亲们的生活会怎样?让学生感受搭石在乡亲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②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精读体会,深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
2.学生交流感受到“美”的句子,并出说自己的感受来。
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在学生畅谈感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句子的朗读来表现出来。
同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并板书。
四.回顾描绘,细品美文1.学生欣赏课文视频教学,并回忆:课文描绘了关于搭石的几个场景?2.学生同桌交流自己感觉最美的场面,进行描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组合作交流,并最终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4.班级内小组汇报。
描绘美景,感受人的心灵美。
五.深入拓展,作业设计1.引导学生发现本文写作特点: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美。
发现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
2.鼓励学生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用笔写一写:平凡生活中发现的美。
六.板书设计: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景美→情更美课堂教学流程一.导入师:老师的家乡在河南洛阳,九朝古都洛阳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有富贵荣华的牡丹花。
每年3、4月间,牡丹花,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那你呢?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自由完成句子)师:是啊!我们仿佛回到家乡,欣赏到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们跟随作家刘章老先生到他的家乡看看。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大树。
可是最让他怀念的是家乡的搭石。
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搭石》。
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前,你们有什么字词读音要提醒同伴的呢?(生对个别字词读音进行提醒)师:相信有你们的提醒,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准、读通。
好,我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①什么是搭石?②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自由朗读课文)师:你们读的很认真。
老师先检查一下词语认识情况。
(生排火车认读词语。
先逐个读,然后一个人全读词语)师:真好。
词语到课文中一定要读准啊。
我们男女生接读,男生读1、3段,女生读2、4段,然后一起读第5段。
(男女生对读)师:又读了一遍课文,谁能用课文的原话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生1:朗读第1段相关文字。
(PPT显示句子)师:是的。
没有搭石,人们的生活会怎样?用原话回答?生1:汇报。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2:麻烦、不方便。
师:那搭石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来一起读读什么是搭石,来体会一下搭石的重要性吧!(生齐读:什么是搭石)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什么样的景色才能称得上风景?生1、2: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
三.精读体会,深入感知师:是啊!它不仅是人们过河的方式,更是一道风景。
课文接下来描写了很多美的东西。
自由朗读第2---4段。
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美?画画句子,谈谈感受!(生自由朗读2—4段)师:来把你画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同桌交流)师: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感受到的美?生1、2、3、4、5预设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来再读一遍句子。
(生1先读句子——老师点拨——生1再读句子——齐读)(生板书:勤劳、认真、为乡亲们服务)预设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什么是协调有序?(生理解: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师: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
是有人指挥吧?生:没有。
师:那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2、3:自觉、默契,配合的好。
师:是的。
把这些词语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自觉、默契、配合的好这个句子,还有那些词语让你感受到美的?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PPT显示图片解释词语)绰字有两个意思,人影绰绰应该选哪个解释:绰①宽裕,多;②体态柔美。
那绰绰有余呢?生:多。
师:伴有音乐节奏的画面该有多美。
谁来美美的读读,把大家带进这副画里?生1:指名读。
(生齐读)预设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你读出了什么呢?生: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师:来,板书到黑板上。
(生板书:互助互让,友好,谦让,心灵美)预设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1:指名读。
师: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看看哪个词语让你印象最深?生:总是、伏下、理所当然。
理解“总是”:说明是长期形成的习俗和习惯,小村庄一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啊!理解“伏下”:师:“伏下”是怎样的动作呢?谁来做一下?生做动作。
师:你把我背过去了,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啊?生:理所应当。
师:透过这个“伏”,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年轻人尊敬老人,并且心甘情愿。
师:来,写到黑板上。
(生板书:尊敬老人,心甘情愿)师: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一道尊老的淳朴乡风图。
怪不得作者每每回忆起搭石,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四.回顾描绘,细品美文师:是啊!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美。
接下来,我们静下心来,听一听课文朗读,回忆一下课文描写了几个情境?哪个场面你觉得最美?(生欣赏课文视频)师:我们来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一个情景来说说,一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美在哪里?(生小组合作学习)预设1:乡亲摆搭石图。
是幅勤劳人民自觉为别人服务的画面。
预设2: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图是幅互相配合默契,姿态优美的走搭石画面。
预设3:人们面对面走搭石图。
互相谦让的画面预设4:年轻人背老人过河图一幅敬老的温馨画面。
师:你们真了不起!在平凡的事物中观察到了美,感受到了美。
希望你们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美。
用眼睛去寻找,用心去感受,用笔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还有一点时间,和你的小组成员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充满人性美的场面让你感动的。
(生先自己回忆,然后小组合作思考)(教师为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可以展现:街头人们排队义务献血的照片,抗洪救灾的战士冲在前线的照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捐赠照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