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66.93 KB
- 文档页数:2
紧急医学处理的最新进展随着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紧急医学处理也随之迅速发展。
现在,在危急情况下急救人员可以利用更加高效的方法来给予病人及时的治疗和援助。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最新的进展。
快速诊断技术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需要确定病人的症状和病情,以便更好地为其提供必要的急救和护理。
现在,有一些快速诊断技术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快地识别最常见的疾病,比如说中风、心肌梗塞和气胸等等。
这些诊断技术通常是依靠一些新的医疗仪器和科技来实现的,比如光纤检测设备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
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医学处理的重要措施,可以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并向身体器官输送氧气,以挽救人们的生命。
现在,针对心肺复苏的新型技术已经出现。
例如,电子救护车可以通过移动平板电脑进行实时心肺复苏指南,从而更准确地给予患者CPR。
此外,新的CPR机器人也正在被开发出来用于在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急救处理。
远程医疗在紧急情况下,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更快地诊断和治疗病人,因为可以将病人的数据传输到专业医生的手中,以获取更好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例如,远程图像技术和远程医疗会议等可以为病人提供紧急医学支持,以支持更快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仿真技术现在,用于仿真和培训的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紧急医学处理的面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急救人员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从而提高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响应速度和急救技能。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具体和真实的模拟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紧急情况下的实战需求。
结论总结起来,随着我们对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紧急医学处理的进展也在不断提升。
这些新的技术和系统可以为病人在最紧急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及时治疗和援助,从而拯救更多的生命。
同时,这些新技术也可以帮助急救人员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为紧急情况下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心肺复苏急救与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多种危重病及意外造成的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基本措施。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并在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准确的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近年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细致的护理监测工作[1,2]。
1 迅速评估判断要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常用一摸二视三听法,即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看胸部有无呼吸运动,听有无心音。
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年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做出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心肺复苏[3]。
2 抢救用物的准备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舌钳、牙垫、吸痰管、导尿包,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囊、除颤监护仪、氧气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呼吸机、冰帽或冰块等。
3 畅通气道心脏呼吸骤停后行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如能在心脏骤停后5min 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4]。
故一旦发现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地板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去掉义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给予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继以呼吸机支持呼吸。
因心脏骤停后呼吸也立即停止,在心脏复苏的同时还要重视呼吸复苏。
4 选择给药途径4.1 静脉给药在 CPR中给药途径有静脉用药和气管用药。
静脉用药安全、方便、起效快,目前优选上腔静脉系统[5]。
首先为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其次为肘关节或以上静脉,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静脉。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摘要】护士掌握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动态,明确在cpcr 中的角色,正确实施cpcr的新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复苏技术不断演变。
1960年,考屋浩文和沙佛尔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标志着现代复苏术的到来。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指南,该指南在80年、86年、92年多次修订。
从1980年后更重视了脑的功能,提出了cpcr的概念。
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形成国际通用的九步法则。
即a、b、c、d、e、f、g、h、i。
2005年指南中把cpr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高素质cpr”[1]。
2010年aha 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
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现对cpcr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把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
开始cpcr越早越好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成功率可达32%[3]。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不能因等待医生延误抢救时机。
2 《新指南》从abc更改为cab除新生儿之外,所有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4](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时,首先实施胸部按压30次,然后开始正常的abc程序,目的是尽早维持血流灌注。
2.1 基本气道处理:用以打开气道的基本技术没有改变,即“仰头举颏法[5]”。
心肺复苏后病人护理查房目录CONTENCT •心肺复苏概述•心肺复苏后的护理要点•心肺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心肺复苏后病人的营养与康复•心肺复苏后护理查房的实施与管理01心肺复苏概述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以恢复患者的自主心跳和呼吸。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目的是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时间内尽快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0102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在心脏骤停发生后,脑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快速恢复脑供血是避免脑死亡的关键。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措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的历史与发展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已经成为急救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2心肺复苏后的护理要点010203监测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定期记录生命体征数据,绘制趋势图,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评估病人认知和感知能力。
生命体征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观察病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奏,评估呼吸功能。
根据需要使用氧气吸入,调整氧流量,确保血氧饱和度正常。
呼吸道管理监测心电图,观察心律和心电波形。
评估病人血液循环状态,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
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和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循环系统管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确保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准确。
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记录用药情况,为医生提供药物治疗效果反馈。
药物治疗与护理心理护理与康复指导关注病人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评估病人认知和情感状况,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和指导。
指导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03心肺复苏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的预防与处理总结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心肺复苏后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和死亡。
详细描述密切监测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尤其是颅内压的变化。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
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12-10-19T10:29:43.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蒋艳[导读]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
蒋艳(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531500)【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020-03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
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
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
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生存链”的新概念。
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
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
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
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
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7]。
若非医务人员可只做按压(handsnonly)[8],实施起来较简易,容易普及与推广,增加抢救成功率。
1.2 关于ABCD 顺序的选择宋志芳等[9]研究证明,以人工循环(C)为主的复苏程序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 可取的抢救程序。
伍凌[10]认为开始CPCR 的ABCD 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5]的表现及病因做出合理选择。
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defibrillation),除颤时机是除颤有效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是A-B-C 还是C-A-B,都是互为补充,不能说哪种程序最好,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或心搏骤停的原因、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情况灵活掌握。
对有明确病因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或呼吸衰竭而导致的呼吸、心搏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者,应优先选择气管插管。
因为原发性呼吸停止后,心脏仍可在数分钟内得到已氧合的血液供应,大脑及其他脏器也同样可得到数分钟血供,此时立即行气管插管通气常可防止心脏发生停搏。
2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理念[7]2.1 2010 指南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对按压速率与幅度均有进一步的要求。
包括:按压速率至少为100n次/mi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5ncm;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约为4cm,儿童约为5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用力、快速地按压对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存活后能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2.2 单纯胸外按压:对于因心脏病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与同时进行按压加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存活率相近[3]。
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
考虑到我国的情况,应加大力度培训各地的120 调度员指导目击《2010指南》中还指出,非医护救援人员只需确定伤病者没有“生命迹象”(包括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作出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并立即施行心脏胸外按压法。
而医护人员在施行胸外按压法之前,要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的循环状态,评估时间应在10 s以内,要做到简单、快速判断。
一旦确诊后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协助CPR,拨打求救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进行现场救护和电话急救指导,为患者转入医院进一步复苏创造条件。
3 早期心脏除颤电除颤已成为伤者基本生命支持的重要措施。
成功除颤越早越好。
如在心跳停止1 min内成功除颤,伤者的存活率可达90%。
一般要求伤者院外5 min、院内3 min内心脏除颤。
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行盲目除颤,并主张尽早监测,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若伤者心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颤,严禁除颤。
因为此时除颤可引起副交感神经介质释放,从而减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1]。
4 CPCR给药的途径选择及护理4.1复苏中给药途径常用的有周围静脉、气管内、心内注射、中心静脉通道、浅静脉留置针给药。
20世纪40年代,骨内通道给药即被应用于临床,且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方法,能用静脉通路输注的药物和液体,都可以通过骨内途径给予[12]。
据报道,上肢静脉给药明显优于心内注射,近年来在临床上心内注射逐步少用,心内穿刺的部位和深浅度不好掌握,容易损伤心肌,还会影响胸外按压的连续性[13]。
外周静脉给药其优点是不影响其他抢救程序的实施。
何庆[13]认为,心脏停搏前如无静脉通道,CPCR时应立即设法建立给药通道,首选建立周围静脉(肘前或颈外静脉)通道,与中心静脉给药相比,虽然外周给药后药物峰值降低、循环时间长,但是建立外周静脉通道不需要中断CPCR,穿刺容易操作,并发症也少,外周静脉通道能够快速建立,也可满意地使用药物和液体,外周静脉穿刺也可在手臂、手、腿或足上进行。
4.2 骨内通道给药《2005心肺复苏指南》认为:血管或骨内通道给药优于气管内,如果无法建立静脉通道者,应立即建立骨内通道,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穿刺向骨髓腔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心静脉给药相似,可迅速、安全有效地给予药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4.3 气管内给药如果静脉通道、骨内通道均未建立,可考虑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经气道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不影响胸外心脑按压,美国心脏协会曾经在2000 年推荐CPR 时经气管用药为第2 用药途径,现在排列顺序降低到血管、骨内通道之后。
《2010 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复苏药物气管给药的血药浓度低于同样剂量的血管内给药,动物试验表明气管内给予复苏药物有降低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因此应选择静脉给药或骨通道给药。
而且有的药物不能通过气管内给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13]。
4.4 中心静脉给药大多数复苏不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如果心搏骤停刚发生时就已存在中心静脉通道,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4.5 浅静脉给药浅静脉留置套管针作为一项新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14],已成为CPCR 处理时开放静脉通路的首选措施,具有操作简便、输液快速的优点。
5 正确使用复苏药物药物治疗已经成为心搏骤停病人高级生命支持(ACLS)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和正确应用心肺复苏药物,可以巩固基础生命支持(BLS)的成果,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远期存活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恢复[15]。
5.1 肾上腺素的使用肾上腺素是CPR的首选药物,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心搏骤停病人[16]。
尽管复苏成功率与病人原发病、停搏时间和类型有关,但早期较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17]。
应用肾上腺素,能显著改善主动脉舒张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WHO推荐的成人剂量为5 min静脉注射0.5—1.0功g,张全贵等[18]副主张肾上腺素首次应用1 mg,以后每次剂量可倍增,在心跳恢复前无限量。
5.2 碱性药物的使用2005年复苏指南不建议心搏骤停病人常规使用碱性药物[19]。
心搏骤停必然导致严重缺02、CO:蓄积和酸中毒,在保证有效机械呼吸的同时主张使用碳酸氢钠,成人按每10min给予50—100 ml剂量[17]。
严重高血钾、心脏停搏前早有代谢性酸中毒或心脏停搏、复苏时间过长(>10 rain),在充分通气的前提下适当补充碳酸氢钠[16]。
5.3 呼吸兴奋剂复苏早期不应常规使用呼吸兴奋剂,应以保证气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和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为中心,只有在自主呼吸出现恢复迹象或虽已存在自主呼吸,但呼吸过慢、过浅、不规则或不稳定时为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才推荐应用[16]。
5.4 扩容药物的使用CPR期间应使用无糖液或5%的低糖液,如林格氏液或生理盐水,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对CPR是不利的[20]。
在心肺复苏中,液体所起的作用除了维持静脉通道、扩容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胶体液(血、血浆、白蛋白)可提高血液输氧功能,扩容作用持久,提高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压的作用明显[21]。
5.5 抗心律失常及脱水剂的使用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2005心肺复苏指南》提出,对于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如左心室射血分数<40%),胺碘酮应作为首选抗心律失常药。
当CPCR成功后,应在限水的基础上进行脱水治疗。
在应用甘露醇等脱水治疗时护士要注意输注速度,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注。
6 脑复苏CPCR 的最终关键是脑复苏,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促使患者意识恢复。
主要的脑复苏措施有降温、脱水、药物防止抽搐及神经保护剂等。
而降温是脑复苏的重要护理措施,脑部温度降低1℃,脑细胞代谢就降6%~7%[20]。
其中亚低温(32~34℃)对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心血管等其他系统无不良影响,是脑复苏中降温的常用标准[22]。
护士应在自主循环恢复后5~30 min 内给予患者头部置冰帽和冰敷体表大血管行经处,配合人工冬眠、冰冻输液等,以尽快降低脑温。
小结由于心跳骤停病人需要争取有效抢救的“黄金时间”,因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和急救程序,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对心跳骤停病人能够做到瞬间评估判断,及时准确的配合医师完成急救工作。
参考文献[1]崔乃杰,刘冰.心肺脑复苏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62 9.[2]cummins R o.The“chain of survival,’concept:how it cansave lives[J].Heart Dis stroke,1992,1(1):43—45.[3]张卫玲.张宏伟.郎建苏.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19-221.[4] 陈英,黄大海.王清鸥,等.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医学,2008,39(5):320—321.[5]张波,朱秀梅,刘淑英,等.护士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6):468—469.[6]BighamnB,nAufderheidenT,nDavisnD,netnal.nKnowledgentranslationninnemergencynmedicalnservices:nanqualitativensurveynofnbarriersntonguidelineni 2010, 81(7): 836- 840[7] 廖晓星,魏红艳.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共识与争议[J/CD].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n2010,n5(4):n281- 283.[8]Olasveengen0TM,nWiknL,nSteennPA.nStandardnbasicnlifensupportnvsncontinuousnchestncompressionsnonlyninnout- of-hospitalncardiacnarrest.nActanAnaesthesiolScand, 2008, 52(7): 914- 919.[9] 宋志芳,郭晓红,潘祝平,等.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J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 14(4):213-216.[10] 伍凌.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 28(2):161-163.[11]曹华,廖崇先,陈道中,等.围手术期心搏骤停复苏成功43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l(6):401-402.[12] 赵祥文.复苏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与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9):798-800.[13] 何庆. 心肺复苏时的给药途径[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 16(2):223-224.[14] Dietrich H, Blood Draws. Venipuncture Versus IntravenousCatheter,an Alternate Conclusion[J]. J Emerg Nurs, 2008, 34(3):196-197.[15]董士民,李侠.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介绍(续)[J].河北医药,2006,28(5):413—414.[16] 曹昌权.现代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8,30(10):1584—1585.[17] 辛启忠.心肺复苏用药的新认识[J].中国当代医学,2006,5(24):91.[18] 张全贵,刘光耀.心搏骤停时静脉注射大剂最肾上腺素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4,6(2):103—104.[19] 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的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6):323—325.[20]刘忠英.小儿心肺复苏用药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4):522—523.[21] 黄进杰.心肺复苏用药的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7):4353—4356.[22] Arnaoutoglou H, Petrou A, Tefa L, et al. Successful Cardiac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 with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and MildHypothermia [J]. Minerva Anestesiol,2006,72(9):76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