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技术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45
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几点护理要点介绍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猝死,而当猝死发生后4分钟大脑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但是在我国掌握心肺复苏的人群仅占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心肺复苏这一词,接下来就让我来带大家了解下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吧。
一、什么是心肺复苏?虽然大家都听说过心肺复苏,但是什么是心肺复苏,大家可能都不了解,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
心肺复苏(CPR)是最基本的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者生命的方法,通过徒手、应用辅助设备及药物来维持人工循环、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
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心肺复苏术呢,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见于猝死的情况,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
②患者突发了心脏病,心脏与呼吸骤停,这就需要通过心肺复苏的方式进行抢救。
③呼吸骤停: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
前者见于呼吸中枢,如脑卒中、脑外伤、中毒和严重缺氧等。
后者主要为弱水各种原因的呼吸道阻塞右梗塞。
二、现场心肺复苏的程序及操作技术现场救护员首先对患者有无反应、意识和呼吸做出基本判断。
只要发现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立即向急救系统求救后开始CPR。
1.识别判断(1)判断意识:现场救护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其有无损伤和反应,判断成人意识可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你怎么了?”判断婴儿意识可用手指轻弹或拍其足底。
患者无动作或应声,即判断为无意识。
(2)判断呼吸:如患者无意识,应立即检查患者有无呼吸。
如果患者为俯卧位,先将其翻转为仰卧位再检查呼吸。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采用“听、看、感觉”的方法判断呼吸,检查时间约10秒。
(3)呼叫、求救: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应立即高声呼叫:“快来人呀,有人晕倒了!”“有会救护的请帮忙”。
赶紧拨打120,在拨通急救电话后,要清楚地回答接线员的询问,并进行简要说明。
2.心肺复苏体位如果救护员判断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将患者置于心肺复苏体位。
心肺复苏急救与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多种危重病及意外造成的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基本措施。
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思维敏捷,有迅速的应急能力,观察病情有预见性,并在复苏过程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及时准确的完成急救状态下的各种治疗和护理工作,才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近年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细致的护理监测工作[1,2]。
1 迅速评估判断要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常用一摸二视三听法,即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看胸部有无呼吸运动,听有无心音。
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年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做出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心肺复苏[3]。
2 抢救用物的准备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准备好气管导管、喉镜、金属导芯、舌钳、牙垫、吸痰管、导尿包,同时准备好简易呼吸器囊、除颤监护仪、氧气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呼吸机、冰帽或冰块等。
3 畅通气道心脏呼吸骤停后行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如能在心脏骤停后5min 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4]。
故一旦发现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地板或硬板床上,解开衣领,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去掉义齿,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应在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给予气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继以呼吸机支持呼吸。
因心脏骤停后呼吸也立即停止,在心脏复苏的同时还要重视呼吸复苏。
4 选择给药途径4.1 静脉给药在 CPR中给药途径有静脉用药和气管用药。
静脉用药安全、方便、起效快,目前优选上腔静脉系统[5]。
首先为中心静脉或颈外静脉,其次为肘关节或以上静脉,不宜使用手背、足背静脉。
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一、引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在发生意外性心脏骤停时通过人工手段恢复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可以挽救生命,并预防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二、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1.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状况当遇到疑似心脏骤停的患者时,首先需要迅速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和正常呼吸。
可以通过轻拍或喊叫等方式刺激患者觉醒,并观察其胸廓是否有起伏以及听诊是否有呼吸声。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并且没有正常呼吸,即可确定为心脏骤停。
2.叫求救和通知急救人员在确认了疑似心脏骤停后,第一时间应该大声呼唤周围人员提供帮助,并尽快拨打紧急电话请求急救人员的支持。
在通知急救人员时,应提供准确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3.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之一是进行胸外按压。
操作者应将手掌叠放在患者胸骨下缘的中线上,并用力向下按压,保证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和至少5cm深度。
同时,在释放压力时要注意让胸廓完全恢复原状,以使心脏有足够时间充盈血液。
4.人工呼吸除了胸外按压,还需要给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通过嘴对嘴或口对面罩等方式进行人工呼吸。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应确保患者气道畅通并创造良好的密封效果,每次给予2次呼吸,每个呼吸时间约为1秒钟。
5.循环检查和除颤在继续持续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后,操作者应检查患者是否有有效循环并做好相关记录。
如果存在可治疗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应立即进行电除颤。
6.持续心肺复苏和等待急救人员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检测到可治疗性心律失常,或者除颤后仍未恢复自主循环,应该继续进行30:2的按压与人工呼吸。
同时,尽量确保患者头部处于正常位置,并为其保持体温。
在这个阶段要坚持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三、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操作者需熟悉基本操作步骤要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操作者需要经过相关培训并熟悉基本操作步骤。
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导言:心肺脑复苏是指对于心肺脑功能停止或临床抢救所需的紧急心肺复苏和脑复苏措施,是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的详细介绍,旨在提高对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水平,提高抗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一、护理目标:1. 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2. 确保病人氧供,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功能;3. 缓解病人疼痛,保持病人的舒适感;4.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二、护理措施:1. 快速反应:发现心、肺、脑复苏病人后,及时向医生或护理主管报告,寻求专业的帮助,启动复苏流程。
2. 评估病情:迅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 管道畅通:确保病人的呼吸道畅通,清除可能的梗阻物,如呕吐物、分泌物等。
并及时行人工气道置入,辅助通气,维持呼吸功能。
4. 心肺复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包括按压胸骨、肺复张、电除颤等。
根据抢救指南及时对心脏按压、人工通气、生命征象监护进行评价并调整,达到心脏按压深度、频率和通气时机的标准。
5. 心电监护:使用心电监护仪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氧气供应: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及时更换氧气瓶,防止氧气不足。
7. 血流维持:通过静脉通路给予液体,维持患者的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
8. 药物应用: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应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普鲁卡因胺等,调整剂量和给药速度,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9. 体温调节:对于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病人降低体温,防止高温对身体造成损伤。
10. 疼痛管理:及时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保证病人的舒适感。
心肺脑复苏技术及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的关键是争取时间,要求在4~6分钟内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复苏开始越早,抢救成功率亦越高。
心肺脑复苏过程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3个时期。
由于心肺脑复苏是一连续和系统的急救技术,以上三期不能截然分开,须密切衔接并不间断地进行。
1.基础生命支持(I期复苏或初期复苏)主要是就地进行徒手抢救,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3个主要步骤,目的是维持基础的生命活动,延缓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1)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最重要的措施。
病人意识丧失后,可因舌根后坠、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阻塞气道而影响心肺复苏。
开放气道的方法有:①仰面抬颈法:病人平卧,救护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下按病人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气道开放;②仰面举颏法:病人平卧,救护者一手放在病人前额,并用手掌向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于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上举,头部后仰的程度以下颌角与耳垂间连线和地面垂直为正确位置;③双手抬颌法:抢救者用双手同时将病人的左右下颌角托起,使头后仰,并使下颌角前移即可。
(2)人工呼吸:气道通畅后,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用手法或机械等人工方法使气体有节律地被动进入和排出肺脏,以保障机体氧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呼吸复苏中最简单、及时、有效的方法。
抢救者用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和示指捏住病人的鼻孔,另一手将病人口唇张开,深吸气后紧贴住病人口部用力向内吹气,看到病人胸廓抬起方为有效。
随后松开鼻孔,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病人借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排出肺内二氧化碳。
开始时先连续进行3~4次充分吹气,以后依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
吹气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
婴幼儿30~40次/分。
心肺复苏术后护理常规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等紧急情况采取的人工急救措施,旨在恢复全身血氧供应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初级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也称为CAB三部曲。
在心肺复苏术后,护理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瞳孔等变化,评估尿量和皮肤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反应,如恐惧和害怕等。
护理措施包括给予心电监护,持续吸氧和机械通气,抬高床头促进脑部血液回流,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亚低温治疗和留置导尿等。
同时,需要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压疮和皮肤冻伤,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肢体畸形和足下垂,并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在健康指导方面,需要安抚和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心脏骤停的识别、心肺复苏技术和脑复苏护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的应急能力和护理水平。
教学目标:1. 掌握心脏骤停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学会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步骤。
3. 了解脑复苏的重要性,掌握脑复苏的基本护理措施。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急救过程中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护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脏骤停的识别1. 心脏骤停的定义2. 心脏骤停的原因3.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4. 心脏骤停的诊断与评估第二节:心肺复苏(CPR)技术1. CPR的意义和原则2. 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和技巧3. 开放气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和技巧5. 婴儿和儿童CPR的特殊要点第三节:脑复苏的重要性1. 脑复苏的概念2. 脑复苏的意义3. 脑复苏的目标和原则4. 脑复苏的护理措施第四节: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1. 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评估与处理2.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措施3. 心脏骤停患者的转运护理4. 心脏骤停患者的心理护理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2.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CPR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急救护理技能。
4. 讨论:学生之间交流急救护理经验,探讨如何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操作演示环节:观察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的操作准确性,评估其技能水平。
3. 课后实践环节: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能力。
六、急救护理学教案--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教学内容:第五节:急救护理情景模拟(续)1. 情景设置: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演练3. 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和脑复苏的相关知识。
简述完整的心肺脑复苏的三个基本部分心肺脑复苏是一种重要的急救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它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1. 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或没有脉搏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首先,确保环境安全,然后检查患者的呼吸和脉搏。
如果没有呼吸或脉搏,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目标是维持氧气供应和血液循环。
首先,将患者放置在坚硬平坦的地面上。
然后,双手交叉放置在胸骨下方,向下按压胸骨,使胸廓下陷至少5厘米。
按压时应保持节奏和力度一致,每分钟大约100-120次。
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例应为30:2,即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2. 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按压胸骨,可以恢复心脏的机械功能,推动血液流动。
按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定按压的位置,即胸骨下方的正中间。
然后,交叉双手放在胸骨下方,用力向下按压。
按压的力度应足够,使胸廓下陷至少5厘米。
此外,按压的节奏也很重要,每分钟应进行100-120次。
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帮助维持血液循环,向重要器官供氧。
它起到代替心脏收缩的作用,促进血液流动。
胸外心脏按压需要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3.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的另一个基本部分。
它通过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氧气,帮助恢复呼吸功能。
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应先松开按压,并将头部向后仰。
然后,用手捏住鼻子,并用嘴对准患者的嘴巴或鼻子,吹气进入患者的呼吸道。
每次吹气应持续1-1.5秒,使胸廓上抬。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氧气,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
它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氧气供应和呼吸功能,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心肺脑复苏是一种关键的急救技术,可以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挽救生命。
它包括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三个基本部分。
通过正确应用这些步骤,可以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直到医疗专业人员到达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