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摄影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画意摄影的特征画意作品的拍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内涵要大,立意要深;二是构图、造型、用光、明暗等形式方面充分运用绘画语言,营造绘画情调。
古典主义画意人像摄影一、摄影与绘画1、摄影是一种使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绘画2、人像摄影一开始就是对绘画的模仿二、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1、古典主义绘画的历史渊源2、古典主义绘画的产生背景3、古典主义绘画的发展及代表人物4、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三、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四、新画意人像摄影的特点:1、画意摄影是现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2、画意摄影是摄影史上第一个风格流派(1)简单的模仿绘画追求,目标是接进油画(2)摄影构图非常精致(3)拍画意人像应注意:宁可空也不可太满3、画意用光非常精致,有两个派别:A、现代传统经典的立体用光B、平面用光,比人像用光还平4、画意摄影非常注意影调优美,5、画意摄影造型与环境的理想,化妆造型和人物气质非常吻合面部,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但不夸张、唯美。
6、画意人像摄影人物是静态的,它有几分冷漠、几分古典、人物表现并不明显。
五、画意人像摄影的拍摄方法:对顾客的美型、气质的掌握,这类顾客的特点:1、古典的面部气质,线条比较圆润2、这类顾客比较娴静、匀称3、适合拍画意人像的人,性格比较内向4、五官端正5、外型轮廓比较柔和,6、语言声调比较细小7、人物服装不能太时尚,8、要确定画面的基调,首先要决定是用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六、新古典主义画意人像背景、道具的选择1、不要有明显的时代特征2、画意背景不要有具象的景物3、画意背景的光线方向性不要太强4、画意背景的笔触不要太明显5、画意背景用水粉(广告色)6、寻求适合的道具饰物应注意点缀、衬托必须服从整体,7、服装整洁,不要有很强的时代性,8、道具与人物的气质,应尽量和谐,否则不伦不类。
9、画面上的饰物道具不要太多。
七、新古典主义画意人像服装饰物的选择1、不要太时尚2、要根据顾客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服装,3、顾客的服装气质要,和谐年轻一些,要拍的亮丽一些,4、用灰调颜色要轻一些,5、年龄大的要用深颜色或黑色。
“画意摄影”在中国
“画意摄影”在中国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画意摄影”概念的界定,进而设定
论述的范围,回顾西方特别是中国“画意摄影”发展史,自
然得出它在中国摄影发展进程中的主流地位。
比照西方摄影
发展的历程,指出“画意摄影”不是摄影的本质功能,虽作
为一种艺术现象有其生存的价值,但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
前进中的绊脚石。
关键词:画意摄影;中国;沙龙
自摄影问世以来,摄影与绘画的联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达
盖尔1)就是一位全景画家,不少艺术家也通过自身的实践
推动着摄影与绘画关系的发展,但是“摄影与生俱来就被看
作次等的艺术。
卡罗式摄影看起来就像绘画,摄影技术的进
步甚至迫使部分画种(主要是肖像画)被取代”。
2)最终,也许由于摄影使照片的“灵光”(Aura)消失了,3)或者摄影的真谛是:“它曾经存在过”,4)其主要功能只是写真和证明!5)摄影还是被拒之于绘画这门艺术领域的最高境界之
外。
一、
为了取得与绘画同等的地位,19世纪下半叶首先在英国出现模仿拉斐尔前派绘画的“高雅艺术摄影”(High Art Photography)。
正如《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解释的那样:“画意派运动的先导是19世纪50年代末期O·G·雷兰德。
绘画主义摄影流派特点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
绘画主义分为两种: 1、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
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
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
摄影语言:从“画意”到“本体”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现在一提起画意摄影,总是与特定的拍摄题材联系在一起,比如风光摄影;对画意摄影的风格也多是固定化了的刻板印象,极少分析其内在的发展和流变。
其实画意摄影的拍摄题材是多元的,既有画意风格的人像摄影,更有静物小品,以及《人生的两条路》那样的情景式和《弥留》那样的风俗画式。
画意摄影的风格也是变化着的,尤其是随着绘画风格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从最早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发展到了后来的印象主义风格。
而当艺术的走向全面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当摄影自身的本体语言也随着“现代摄影”理念的确立,经“即时摄影”、“纯粹摄影”、“直接摄影”、“f64、“堪的”直至“决定性瞬间”的一系列发展而趋于完善时,古老的画意摄影也就彻底地边缘化了。
不过画意摄影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却很有些“中国特色”,那就是没有走模仿西式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路子,而是走向了模仿中国画风格。
理念上与西方的画意摄影一脉相承,但手法上却增添了“中国元素”。
郎静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而当西方的画意摄影或进入“现代主义摄影”,或转向“现代摄影”以后,中国的画意摄影却基本上没有跟着“与时俱进”。
究其深层原因,大概有三点:1.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中国缺少可供繁殖的深层文化土壤,只能在高端的小圈子里“实验”。
2.西方现代主义的繁荣期,正值大陆极左政治盛行,与世隔绝信息闭塞;而香港是商业文化主导,先锋文化难成规模;相对而言台湾发展得更为均衡,虽然朗静山晚年去了台湾,但他的画意摄影却未能主导台湾摄影日后的发展。
3.至少在中国大陆,西方“现代摄影”理念下所建构起来的摄影本体语言,从来就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和广泛普及,摄影人不得不继续在画意摄影的老旧语言里苦苦探寻而难觅出路。
这不仅已成为当今风景摄影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也给貌似繁荣的纪实摄影埋下了巨大隐患。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教育背景中,“题材决定论”已经到了不言而喻的地步,一说走出画意走出沙龙,首先想到的就是“题材”,就是把镜头从“风花雪月”转向“社会现实”,而对最最关键的本体语言却很少思考。
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画意摄影、画意派,英文:Pictorial Photograph、Pictorialism画意派简史画意摄影主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意趣,目标就是给人以美的视觉愉悦,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继而传播到日本和中国。
一般认为,英国人爱默生在1886年发表《摄影:一种绘画式的艺术》标志着画意摄影的诞生。
1892年,退出皇家摄影学会的摄影家(斯泰肯等)组成摄影团体“连环会”(Linked Ring),目标是“尽可能赋予摄影以高度的艺术形态”。
1902年,斯蒂格利茨在纽约创办“摄影分离”(Photo-Secession)组织,成为了连环会的分支机构,他们的目标是“使摄影成为个人表现的全新手段”。
在欧洲巴黎摄影俱乐部和维也纳摄影俱乐部等也是画意摄影的主要组织。
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成立,同年第一界巴黎国际摄影沙龙展,这些标志着画意摄影达到高潮。
1903年摄影分离组织的《摄影作品》创刊。
1905年摄影分离在纽约第五大道开设291画廊,推介摄影家和当时的先锋艺术,斯蒂格利茨因此也被称为“美国现代艺术之父”。
1910年连环会因为内部矛盾解散,摄影分离也失去其重要性。
1917年291画廊关闭。
二十世纪初,受当时先锋派绘画(塞尚等)的影响,画意摄影逐渐被“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取代,斯泰肯、斯蒂格利茨、斯特兰德等人都发生了观念的转变。
解读画意摄影画意摄影的出现本来是由于摄影家们急于确立摄影在艺术中的地位,但过分的强调绘画效果的表现,反而使摄影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自我。
但其对绘画的威胁也催促了现代派绘画的发展,如印象派。
同时,也确实是画意摄影使摄影逐渐迈进了艺术的殿堂。
可以说,“画意摄影的过热也是一种历史进程的必然阶段,如果没有这个严重偏离摄影本体的大范围的实验,人们也许不会更清晰的觉悟到回归摄影本体的必要性,不会更彻底的认识到摄影的特性为何”,“画意摄影的一度流行也可视为当时人通过摄影所表达的对于现代文明的一种矛盾心理”。
画意摄影的名词解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术。
其中,画意摄影是一种追求将真实世界转化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术语。
它通过摄影师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将真实的场景重新构建,以表达摄影师对景象的情感和想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画意摄影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画意摄影可以被定义为摄影师通过构图、光线和后期处理等手法,刻意追求艺术效果和独立意识的摄影风格。
与纯粹的纪实摄影不同,画意摄影更关注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它通常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晕影、过曝、黑白调整、色彩处理等,以达到摄影师所期望的效果。
在画意摄影中,构图是关键要素之一。
合理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吸引力和表达力。
画意摄影通常会运用一些基本构图原则,如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重心平衡等,以使画面更具美感和艺术效果。
此外,摄影师还会运用颜色、光线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对比,强调画面中的某一部分,或者通过运用特殊的光线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画意摄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是摄影师通常在拍摄后对影像进行的调整和美化。
画意摄影中的后期处理不仅是简单的修饰和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颜色调整、滤镜效果的运用等手法,使影像呈现出摄影师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后期处理,摄影师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以达到更加艺术化的效果。
画意摄影可以运用于各种主题和场景。
它可以是风景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等等。
摄影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构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一幅以黑白调整为主题的画意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消除色彩的干扰,更加突出主体的表现力和情感。
另外,画意摄影还可以通过运用虚化、特殊滤镜和动态效果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和梦幻的感觉,使观者陷入对画面内涵的思考和解读。
画意摄影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既是一种摄影技术的延伸,也是一种个人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寻找突破的新方向中国新画意摄影的思考【编者按】长久以来,画意摄影的创作理念一直在民间的摄影创作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这篇文章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戴菲,他从摄影与绘画关系史脉络和艺术媒介与时代关系谈论了“画意摄影”,并延展出了对今日画意摄影的思考。
试图从上一代与同时期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寻找到画意摄影突破的新方向。
通常情况下,大家对画意摄影有这些认识:一、以画为宗,故称画意,即以画作为摄影的“老师”;二、摄影作品要像画一样,但又心知肚明要和画有所区别;三、在实际拍摄时,摄影要时时警惕不能和画一模一样,否则就会和画混为一谈,被大家认为是绘画的一类,失去了摄影的本性。
在世界摄影史上,画意摄影是一次艺术运动,也是一段摄影史的主角。
19世纪下半叶,一些摄影家为了使摄影能够跻身于艺术殿堂,用摄影来模仿绘画。
其中的名作,比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两条路》,就使用了三十余张底片拼接成一幅作品,用意就是模拟绘画的形态和意趣。
其后的现代主义摄影则可以变相地被认为是画意摄影的延伸或拓展。
人生的两条路,1857、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作品时至今日,我们所说的新画意摄影是一种新的向绘画学习、借鉴、模仿的摄影?还是把今天的摄影向传统画意摄影推动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艺术运动?亦或是将画意摄影推到如绘画一样艺术地位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是三种不同层次、又有渐进的认识。
我个人以为,现在国内许多人理解的新画意,其实只是继承了传统画意的摄影路径,希望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一种摄影方式,诸如我们知道的唯美摄影、沙龙摄影等。
这是目前对画意摄影一种比较普遍的认知。
在西方摄影史中,画意摄影曾经是向绘画学习的艺术过程。
比如,法国摄影师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曾向巴比松画派学习。
而美国人在现代主义摄影之前,也就是以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师们,曾学习过哈德逊画派和垃圾箱画派(Ash Can School)等。
第四章:画意摄影
一、什么是画意摄影(重点)
画意摄影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终止。
画意派主张摄影师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传统模式。
强调画面中影调、线条、平衡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的现实意义。
当时,画意派很少采用类似拼贴、叠合等方式产生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通过直接的拍摄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作。
二、画意摄影的本质和特点
若说画意派摄影需要一个定义,毋宁说需要一个地位。
事实上,建立在更高层次之上的审美需求,将画意类作品置于很玄妙的境地:与鲜活热辣的时尚摄影相比,似乎更为“阳春白雪”一些,也更为隽永;而与单纯的瞬态拍摄相比,则更具内涵。
以个人的理解来看,画意摄影实际上就是:瞬态拍摄+时间或空间场景+绘画技法结合而成的摄影作品。
一句话,若说瞬态摄影是历史的见证,可以为之做注脚;画意则是可以装点生活的道具,是可以关照审美享受的载体,应该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观念融入照片里。
因此“画意”首重“意”字,若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失败的作品。
两者比较,摄影是记录性大于可读性,一幅摄影作品不一定让读者赏心悦目,但其历史的传承使其具备了史料的价值;画作则是可读性大于记录性,画家把自己的意图更直接地倾注在画布上,以其艺术的独特价值吸引人们的目光。
三、画意摄影的要求(重点)
意”大于“画”
对一副成功的作品来说,画面中的独特内涵总是让人惊喜、值得玩味的焦点,而其间的表现手段却往往会被无意间忽视掉。
因为无论绘画的笔触,或是摄影、制作的技巧都是可控的,通过大量的练习即可达到,而观念的“意”才是金子中的钻石。
所以在拍摄前,一定要问自己:我的创作意图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场景?表现的地点是什么?时间年代如何?总之,决不能没有情节、没有故事,否则画面也就没有了基石。
“画”大于“摄”
画意摄影的根本始终是摄影,但是如果脱离开“画”的形式,画意摄影是否也就没有意义了?“画”作为外在特点之一,是这种形式的一部分。
既然说是画,就要更多地遵循于画
的美学原理。
如何使画面更美,更符合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拍摄元素的排列与组合。
对于用光要求也是同等的,一幅美的作品无不是光的艺术,不止是摄影,画画也同样如此。
了解更多的美学规则,是摆在“画意派”面前的艰难任务,也是持之以恒的最高准则。
“摄”大于“做”
照片的品质好,后期的工作会相应减少很多,只一味地追求最后一环,一切靠后期的想法是错误的。
这要求作者对摄影器材的掌握如臂使指,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摄影器材。
如果你喜欢浪费快门,那么在不加选择的拍摄中,往往会使自己与被摄者的耐心消耗殆尽。
这一点无论对“摄影”还是“作画”来说,都绝无好处。
应该说,摄影师突破自己的最好方法便是了解生活,以及被摄者的生活常态,结合自己的场景选择来表现。
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提前做好腹稿,最好用笔画出简图,拍摄前与被摄者进行充分交流,如果有类似的照片做参考更好。
“做”大于“型”
作画有写实派也有写意派,有婉约派也有豪放派,画意摄影同样如是。
掌握不同的手法完成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了解绘画的朋友都知道,素描、水粉、水彩、油画、国画、混合颜料、混合材质、画布、速写纸、素描纸、水粉纸、水彩纸、乃至墙面喷涂的肌理与纹路都是不同的,笔触的质感也是不同的,有无数的肌理元素等待我们探索。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摄影师掌握的“图库”数量,即摄影师对拍摄素材的积累。
“手法”和“图库”之后,才是模特的“型”。
通过瞬态拍摄获得的“型”可能是接近完美的,但画意的主题内涵与表现形式才是作品成败的关键。
简单来说,即在后期过程中,对画面组成元素的“质感”的实现是一个关键环节。
那么具体到画意人像的创作上,又应该如何理解?
如今,画意派摄影作品似乎在主流之外形成了一条小河,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尤以人像作品和风光作品吸纳最快。
具体到画意人像的创作上。
画意与人物的融合
艳俗类人像摄影作品往往更关注模特表现的精准与情绪。
画意摄影也是如此,其实每个画意派摄影师更希望自己的模特是一个表现在画架前的职业模特,但如果面对大众市场而非拍卖或者画廊销售时,人像拍摄将到原点,照顾到客户情绪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发掘客户的历史与审美爱好。
笔者曾经拍摄过类似的摄影作品,清淡的水彩痕迹让客户想起儿时快乐的时光,而以自己作为模特变为画中的主人公,是除谈心外更能获取好感的手段,画意类作品注重生活高于生活,即使是普通的客户,也不允许出现失败的作品,因为那是你的而不仅是客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