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五讲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389.0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2、德国鲁尔区的治理是世界上成功的典型案例,所以本课选择鲁尔区做案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振兴东北的政策和措施。
3、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本节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储备——在必修模块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都离不开具体的实例,而本节课刚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巩固和应用已学知识的很好机会。
2、兴趣和动机:振兴东北是目前我国国家采取的一项重大建设措施,所以是我国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通过一组关于东北经济过去和现在数据的对比产生强烈反差,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3、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设计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三维目标的相关要求和“内容标准”的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知识与技能:围绕“德国鲁尔区”这一主题收集、处理、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得出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措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人类必须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设计人类活动,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讨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重点:②鲁尔区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③鲁尔区的新发展。
2、难点:教材;地图资料。
教学环境和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室;制作课件。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启发法教学。
落实“标准”之关键教学过程环节分步目标实现方式开门1、开发什么?2、开发时会出现什么问题?3、如何解决才能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在材料中发现振兴东北是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下一环节。
【高二】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高二】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I.学习目标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二活动方案第一课时创造情境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
一些工业区经过漫长的转型,已经成为一颗新星。
让我们以德国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请阅读文本并参考相关地图的分布,了解当时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以及如何形成世界著名的工业区。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接下来,结合刚才的图,我们将重点介绍鲁尔区的发展及其优越的区位条件。
[活动1]:根据表格中已有的内容,归纳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位置条件具体反映了所起的作用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地区煤炭储量丰富,其中约342亿吨有利于工业开采。
根据目前的开采量,煤炭可开采约450年。
[基础巩固组](2019·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4月考试)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
据此完成1~2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1题,生物能和太阳能、沼气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读图分析可知,东北地区的薪柴和太阳能、沼气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2题,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但是并不能说明煤炭资源缺乏;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但工业化水平较低;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
答案:1.D 2.B(2019·试题调研)干热岩是指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热能。
干热岩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干热岩地热发电比传统火力、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未来干热岩地热资源将成为全球的主要能源之一,我国干热岩资源丰富。
2018年5月5日,在海南琼北成功完成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下图为干热岩地热发电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当前制约海南省干热岩规模化开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市场C.技术D.气候4.若规模化开发干热岩,将有利于我国()①加快进入石油时代②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③有效改善大气质量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3题,读图文材料可知,干热岩地热发电对技术要求高,故制约海南省干热岩规模化开发的主要因素是技术。
第4题,规模化开发干热岩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对石油的依赖度减小;与能源利用效率无关;干热岩是清洁能源,可有效改善大气质量。
答案:3.C 4.B“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读我国部分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省区中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的省份是()①四川②河北③福建④辽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其摆脱“资源诅咒”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大煤炭资源开采力度②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③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④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四川和辽宁矿产资源丰富,但GDP增幅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与“资源诅咒”命题相符。
第6题,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赖输出煤炭资源维持经济增长,为此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延长生产链,提高附加值,摆脱“资源诅咒”。
答案:5.C 6.B7.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包头建设国家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简述鄂尔多斯地区能源开发对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呼包鄂地区重点承接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设备、发电设备与风力发电机制造,农牧机械装备配套等项目。
(3)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包鄂地区重点承接东部地区上述项目的原因(请从上述项目中任选其一作答)。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从矿产资源、能源、工业用水、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角度作答即可。
第(2)题,对地理环境影响应该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两个角度作答;大规模开采会导致地面塌陷、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第(3)题,生产联系也就是产业上下游,要从产业链的角度作答。
从以下思路作答:首先当地该种资源丰富,引进设备,会促进该地产业结构升级,并且能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进程。
答案:(1)接近白云鄂博稀土产地,原料丰富;靠近鄂尔多斯煤田,能源丰富;京包、包兰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靠近黄河,水源充足。
(2)大量开采煤炭引起地面塌陷;破坏地表植被,引起土地沙化;造成环境污染。
(3)当地的煤炭工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炭生产设备,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进程。
或:当地的风能等电力资源丰富;引进发电设备与风力发电机制造,促进电力工业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进程。
或:当地的农牧业发达;引进农牧机械装备配套,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加快工业化进程。
[能力提升组](2018·高考海南卷)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
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
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 000万吨/年的产能。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A.市场B.原料C.交通D.劳动力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解析:第1题,材料显示出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企业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是我国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因此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原料。
第2题,一般而言,地表水匮乏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水资源成为人类活动的限制性因素。
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水资源短缺,与耗水量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循环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适用于长期用水。
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
第3题,煤制油是对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煤炭变成油后会减少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小,因此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
材料中“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说明我国当前能源问题只是消费结构不合理,而不是能源不足。
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新能源为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因此煤制油产业可以缓解目前我国石油的压力,但不会减轻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当前我国为石油进口大国,而规划中到2020年前我国煤制油企业的市场能力只有3 000万吨/年,因此我国没有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1.B 2.A 3.C(2019·试题调研)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
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
挪威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
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
读图,完成4~6题。
4.我国依靠海洋渗透能发电最理想的盐湖是()A.青海西部察尔汗盐湖B.山西南部运城盐湖C.江苏东部盐城大盐湖D.新疆东部巴里坤盐湖5.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的最大优势是()A.受天气影响小B.受地域的影响小C.电站建造成本低D.技术简单便于操作6.我国利用海洋渗透能的天然优势是()A.有雄厚的经济基础B.山地多,地势起伏大C.有众多的内陆湖D.有漫长的海岸线解析:第4题,察尔汗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都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盐分浓度大,但由于气候较干旱,缺乏充足的淡水;盐城大盐湖地处江苏东部,濒临海洋,且有充足的淡水。
第5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受天气影响小;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渗透能发电都具有分布不均的特点,受地域的影响都很大;海洋渗透能发电需在水体中进行,电站建造成本高;海洋渗透能发电技术在发达国家刚刚研发成功,在我国还处于研发初期阶段,说明其技术难度较大。
第6题,我国海岸线漫长,发展海洋渗透能的自然条件优越;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天然优势;海洋渗透能的开发,与地形关系不大;海洋渗透能的利用需有充足的淡水,有众多的内陆湖,不是优势。
答案:4.C 5.A 6.D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钛矿资源以钒钛磁铁矿为主,主要分布在四川攀西地区和河北承德地区。
攀枝花是著名的钒钛之都,有全国最大伴生多种稀有金属的钒钛磁铁矿,其中钛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但目前全市钒钛磁铁矿中钛的利用率只有15%,众多选矿厂的钛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
该市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攀枝花在战略布局上一直没有布局终端产品的研发制造,主要是向外提供钛白粉等钛产品原料,在2015年之前几乎没有企业生产面向终端市场的钛金属产品。
下图为“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示意图。
(1)与河北承德相比,简述攀枝花发展钛产业的主要优势条件。
(2)简述攀枝花钛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
(3)分析攀枝花一直没有企业生产面向终端市场的钛金属产品的原因。
(4)目前攀枝花已经提出要延伸和发展钒钛产业链,大力促进钒钛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此请你提出合理的对策。
解析:第(1)题,承德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攀枝花位于西部经济地带,与承德相比,攀枝花钛资源、水能资源更加丰富,生产成本低,政策更优惠。
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攀枝花以钒钛磁铁矿为主,多伴生矿,分选较难。
该地中小企业多,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设备较落后,故资源利用率低。
第(3)题,本地经济较为落后,产业基础差,且距离东部市场比较远,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导致企业生产钛金属加工产品意愿低。
第(4)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与河北承德相比,攀枝花钛资源更加丰富;水能资源充足,水电价格较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
(2)攀枝花以钒钛磁铁矿为主,多伴生矿、贫矿,分选较难;中小企业多,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设备比较落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
(3)缺乏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产业基础差;距离东部市场比较远,且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较高。
(4)政府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