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4重力作业设计(新版)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8
《重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重力概念,理解重力的基本性质及对日常生活的意义。
通过第一课时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掌握重力的概念及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对相关实验操作技能的练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作业设计以掌握重力概念和了解重力公式为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理解重力概念: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重力的定义、来源及特性。
2. 掌握重力公式:学习并记忆重力公式,并理解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3. 实践操作:进行重力大小测量的实验操作,如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物体的下落、浮力等。
5. 作业思考题:设置关于重力知识的思考题,如“重力与地球引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重力原理设计实验”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并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深入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性。
2. 学生需熟练掌握重力公式的应用,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重力计算题。
3.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需按照教师指导的步骤进行,确保操作准确无误。
4. 学生需分析并列举至少三个日常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简述其原理。
5. 完成思考题,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记录下来。
6. 作业须独立按时完成,并书写清晰,思路明确。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重力公式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以及思考题的回答情况等。
评价标准为:概念理解准确、公式应用熟练、实验操作规范、思考题回答有深度。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实验经验。
4.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将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作业设计一.作业设计思路作业设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具有自主选择性、不同形式的内容作业,注重基础性和评价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挖掘。
所设计的拓展型作业与实践型作业,一般都有一定的探究性,力图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验由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
所设计的基础型作业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对力学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系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确定本节的知识系统,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与技能和有关物理概念理解程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一提升,全面实现学科素养的目标。
作业分课前、课中和课后来设计。
课后作业中的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基础性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全部完成,拓展性作业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完成,个性化作业不要求所有学生做,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课余时间来完成。
课时作业目标作业目标描述目标编号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01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023.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034.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04(一)课前作业对应目标编号01作业性质活动作业完成时间5分钟题目序号1具体内容题目前后座两位的同学来一场“握手腕比赛”,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并说一说什么是“力”,举出生活中有力存在的实例?答案答案合理即可作业评价小组成员参与度;a优秀b良好c合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度;a优秀b良好c合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a优秀b良好c合格设计意图本题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是力”,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力”的一些前概念。
作业分析难度较易来源原创(二)课中作业对应目标编号01作业性质练习作业完成时间2分钟题目序号1具体内容题目以上每一个力的现象中,发生作用的物体有几个?哪个物体施力?哪个物体受力?答案以上力的现象中,发生作用的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力,另一个物体受力。
知识点学习:第七章力-课时3重力【设计理念】知识点复习将聚焦双减政策的社会背景,把握“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要求,贯彻分层考核、因材施教、各有发展的效能目标,力求在复习作业设计上落实“精准”、“高效”,稳步提升专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梯度性。
在落实双减政策与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层面上,将聚焦高质量作业设计,凸显作业的有效性和意义性,真正地落实课后作业的培育价值。
【设计原则】(1)分层性:分层突破,各有所长;(2)多元性:题型丰富,拓宽知识;(3)创新性:与时俱进,直面中考;(4)反馈性:注重反思,教学相长。
【设计方法】1.大数据分析法;2.实践反馈法;3.集体教研法;【知识点明确】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收到重力的作用。
2.物体所受重力跟他的质量成正比。
如果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叫做g=,即G=mg3.g是重量与质量的比值,也可以理解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注意:1=9.8N是错误的。
4.竖直方向的概念:我们把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注意:重力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所以不一定垂直接触面向下。
5.重心的概念: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比如手镯的重心在物体的圆心处,不在手镯上。
【作业内容】★基础过关★(1-5题,必须做)★能力提升★(6-8题,认真做)★创新应用★(9-10题,选择做)★【自主强化】★11-16题一、单选题1.如图是小明利用重垂线检查墙上的画是否挂平的情景。
当重垂线静止时,发现重垂线与画的长边不重合,为了把画挂平,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把画的左边调低一些B.把画的左边调高一些C.换用质量较大的重锤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桌面垂直2.关于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上升时一定还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B.鸡蛋碰石头,鸡蛋碎了,说明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C.用力压钢尺,钢尺变弯,主要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D.互相不接触的物体,彼此间不可能发生力的相互作用3.下列对有关数据的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B.一枚鸡蛋的质量约500gC.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5dmD.自行车正常骑行速度约30m/s4.下面关于一些物理量的估计,比较准确的是()A.一头大象的质量约为2.5×104克B.运动员短跑的速度可以达到10米/秒C.操场上某同学跳高的成绩是125米D.正常的成年人的体重可达到500牛顿5.关于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A.B.C.D.6.如图所示,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所受重力示意图正确的是()A.B.C.D.7.如图所示为水平仪放在水平窗台时的情形,若发现重锤偏向左侧,则可判断窗台A.右高左低B.左高右低C.左右相平D.无法判断8.某同学对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使用的一些物品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测体温”:一个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B.“勤洗手”:一瓶家用洗手液的质量约为50kgC.“要消毒”:一张消毒湿巾的厚度约为20mmD.“戴口罩”:一只长方形口罩受到的重力约为1N9.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些常见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 B.一名普通中学生所受的重力大约为50N C.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D.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课本长度约12cm 10.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mm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C.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D.一个苹果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约为20N二、填空题11.墙体的竖直性是房屋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建造房屋时,建筑工人常常利用如图所示的重垂线检测墙体是否竖直,这是运用了重力的方向是______。
《重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重力》的作业设计,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成因及其表示方法。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 能够应用重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重力的章节,掌握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大小计算等基础知识。
2. 基础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涉及重力大小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作用点的判断等。
题目设计应由浅入深,逐渐增加难度。
3. 实验操作学生需完成以下实验操作:(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2)利用实验器材模拟重力现象,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解释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拓展探究学生可自行寻找身边的物理现象,用重力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形成书面报告或PPT演示文稿。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做好笔记,标记重点和难点。
2. 基础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的准确性。
如有疑问,可查阅教材或询问老师。
3.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
实验报告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
4. 拓展探究部分要求学生积极寻找素材,分析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及笔记的完整性。
2. 基础练习题部分评价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操作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
4. 拓展探究部分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更正,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同时,教师会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力》这一章节的知识点。
4.重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
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
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学生的可能回答:①运动员跳进水里;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③苹果掉到地上;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了地面,并且静止了;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记录。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重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4节,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和大小,能用重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心。
3. 重力的大小及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模型、悬挂重物的绳子、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扔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3. 例题讲解:运用重力知识解释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回地面?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六、板书设计重力1. 概念: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4. 大小: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G=mg。
《力》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这一基本物理概念,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性质、单位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主要围绕力的概念及其性质展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概念理解:学生需回顾并总结力的定义,明确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案例分析: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分析其特点和产生原因。
3.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感受不同大小的力,并记录数据。
4. 理论练习:完成与力相关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加深对力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5. 拓展探究:鼓励学生探索力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力的平衡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等。
三、作业要求1. 概念理解部分:学生需用自己的话解释力的概念,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力的三要素。
2. 案例分析部分:选择至少三个不同场景的力进行详细分析,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3.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亲自进行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不得抄袭或捏造数据。
4. 理论练习部分:独立完成作业中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如有不懂之处可查阅教材或询问老师。
5. 拓展探究部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与同学讨论。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概念理解是否准确;2. 案例分析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是否到位;3. 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准确;4. 理论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正确率;5. 拓展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价方式可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错误并给出修改意见。
2. 对于优秀作业和进步明显的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和展示。
3. 对于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答疑。
4.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修改作业,并保存好作业本以备复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4《重力》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
本节课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掌握测量重力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的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重物、细线、桌子。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着物体感受重力的存在,思考重力是什么。
2. 讲解重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3. 演示重力的方向:用实验或动画演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讲解测量重力的方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5.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力知识,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3. 测量重力:弹簧测力计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 = 质量× 重力加速度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本书的重力,测得重力为2.5N,书的重力是多少?答案:书的重力是2.5N。
2. 题目:一辆汽车的质量是1.5吨,求汽车受到的重力。
答案:汽车受到的重力是1.5 × 10^4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4重力作业设计(新版)教科版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一个鸡蛋受到重力约为5N
B. 一名中学生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C. 一名中学生爬楼的功率约为120W
D. 一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1m3
2. 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B.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 物体的重心与物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
D. 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3.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 汽车在坡路上下行,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
C.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 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道理制成的。
4. 关于一本八上的物理课本,下列估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 平放在课桌表面,它所受到的重力约为2N
B. 从课桌上掉落到地面,课本重力做的功约1.5J
C. 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则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约2.5×10﹣3N
D. 若今天的气压约为105Pa,空气对课本上表面的压力约为450N
5. 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 换用质量大的重锤
B. 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
C. 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
D. 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长边平行
6. 如图所示,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其奥妙是()
A. 重力小,可以忽略
B.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C.重心低,不易倾倒
D. 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7.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小东取质量不同的苹果、小木块、小铁球等不同物质进行实验,而没使用多个钩码进行实验.你认为他的做法()
A. 不合理,没有用同种物质的物体做实验
B. 合理,得出的结论更可靠
C. 不合理,没有使物体的质量成整数倍变化
D. 不合理,收集的数据没有规律
8.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重力也越大,所以重力是由物体的质量产生的
B. 利用重力垂直向下的方向可以检查相框是否挂正
C. 根据g=9.8N/kg可知:1kg=9.8N
D.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9. 我国将在2015年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届时将有宇航员长时间驻留太空,宇航员在完全失重的空间站中进行体能锻炼,下述活动中,可采用的是()
A. 举哑铃
B. 在跑步机上跑步
C. 用弹簧拉力器健身
D. 做引体向上
10. 下列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C. 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D.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几何中心
二、填空题(共4题;共7分)
11. 墙体的竖直性是房屋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建造房屋时,建筑工人常常利用如图所示的重垂线检测墙体是否竖直,这是运用了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图中所示的墙体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
12. 实验用的托盘天平的底座做得又大又重,这是用了增加支撑面和________的方法来使天平稳定,天平使用时要放在水平桌面上,是因为重力方向是________.
13. 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________的性质.
14. 如图所示,小明用自制的重垂线来检查宣传画是否挂正的情景,他的画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正的,这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___的特点.
三、计算题(共1题;共5分)
15. 一个最大刻度值是5N的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质量为多少g的物体?(g取10N/kg)
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
16. 如图,质量为50kg的小明从地面上跳起,画出小明受到重力的图示.
五、作图题(共1题;共5分)
17. 如图所示,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请你作出小球经过B点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六、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2分)
18. 在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物体的重力.实验中测得了几组重力和质量对应数值,并将测得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G ﹣m图象.
(1)利用图象,本次实验物体的实际重力与该物体的质量的关系式为:G=________ (2)图象没有经过坐标原点.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复核,发现测量和记录均正确无误,同学们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A.物体的质量的变化不均匀所致
B.可能因为周边环境的影响所致
C.弹簧测力计没有调零所致
D.坐标单位选的不合适所致
请你结合数据和图象,判断上述四种观点中________(填写选项前字母)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参考答案
1.C
2.A
3.D
4.C
5.C
6.C
7.B
8.D
9.C 10.C
11. (1) 竖直向下 (2) 左
12. (1) 降低重心 (2) 竖直向下的 1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14. (1) 不是 (2) 竖直向下
15.测得的最大质量:m= =
=0.5kg=500g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