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诵读:枫桥夜泊_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1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诵读8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预习课文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读古诗、正音.2.理解词语.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4.质疑问题.四、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目.“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2.教师配乐范读.3.反馈预习情况.4.指名朗读.5.引导学习全诗.(1)齐读.(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诗人因何而愁呢?(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五、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读自悟.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2.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3.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六、总结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背诵《枫桥夜泊》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文章结构和情感色彩。
3.能够朗读和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情感色彩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表达。
3.学会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朗读。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枫桥夜泊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畅想到此游玩的情境,培养学生对风景的感知能力。
第二步:导读1.让学生粗略阅读一遍课文,了解故事简要梗概。
2.细读课文,寻找文章中的关键句段,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色彩。
第三步:理解课文1.指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分析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晚上写下这篇文章?第四步:剖析文章结构1.分析文章主要内容,口头表达出文章的结构和情感色彩。
2.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尝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文章各部分的情感色彩和主题。
第五步:朗读训练1.将文章分成小段,尝试朗读短语。
2.根据情感表意,选择不同语调,灵活使用声音符号,产生生动的语言效果。
3.验证学生的朗读效果,进行改进和提高。
第六步:小结1.总结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阐述枫桥夜泊的文学艺术点,增加学习兴趣。
3.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并掌握更多语言艺术技巧。
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学生展示朗读效果,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2.在课堂末尾组织小测验,对学生语言表达和结构思考能力进行考察。
3.针对反馈进行加固训练,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延伸1.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类似的文章。
2.学生可以挖掘更多枫桥夜泊的相关知识,增加学术度和知识层次。
3.学生可以组织阅读俱乐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增加对文学的探索欲和兴趣。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逐渐掌握了枫桥夜泊的词汇和结构,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体验。
本次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又得到技能的完善,对語文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引导学生齐说)解题师板书:夜泊(1)泊是本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
(分别组词)(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
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
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
指名读。
()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
(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
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
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
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月落:(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
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生:惨淡、无光,凄凉(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三篇篇一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白勺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白勺意思。
3、通过对诗句白勺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白勺秋色和诗人抒发白勺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白勺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白勺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白勺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白勺秋色和诗人抒发白勺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白勺描绘秋天白勺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白勺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白勺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白勺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白勺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白勺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白勺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白勺?(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白勺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白勺,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白勺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白勺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白勺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白勺枫树怎么样?茫茫白勺江面上点点白勺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白勺意思?6、朗读训练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白勺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古诗诵读枫桥夜泊》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通过诗句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难点: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枫桥夜泊》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2.诗人简介教师简要介绍张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3.诗句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叫,霜气弥漫。
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夜半时分,钟声传到客船上,让人感受到宁静和孤独。
姑苏城外寒山寺:指出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是一个寂静的地方。
夜泊枫桥:诗人夜晚停泊在枫桥,欣赏美景。
(2)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4.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交流,提高朗读水平。
5.意境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枫桥夜泊》的意境美,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枫桥夜泊》。
(2)以《枫桥夜泊》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2.在朗读指导环节,教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学生能熟练朗读《枫桥夜泊》,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能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在朗读指导环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小学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枫桥夜泊》获奖教案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观摩课讲课精品教案
【省级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2学情分析
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教案鄂教版教学目标:一、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二、明白得诗句的意思,有情感地朗诵,并能背诵诗歌。
3、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刻画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培育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刻画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进程:一、导入。
一、今天咱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行胜地。
二、这首诗确实是《枫桥夜泊》。
(引导学生齐说)解题师板书:夜泊(1)泊是本的生字,谁来读?这仍是一个多音字。
(别离组词)(2)在那个地址停泊的是什么?(船)因此“泊”在那个地址确实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何时停的船?(晚上)评判:你真会试探。
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
评判:你们真厉害,和教师一路完成了诗题。
指名读。
()连起来讲说诗题的意思。
(何时,在哪里,干什么。
)3、同窗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确实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咱们就一路走进张继,一路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一、请同窗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二、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
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一、听了你们的朗诵,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
大伙儿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二、师范读。
3、相信大伙儿眼前必然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
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4、先来讲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月落:(1)这是一轮如何的月亮?(残月)这仍是一轮如何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2)是的,月落的意思确实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
同窗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暮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如何的呢?生:惨淡、无光,凄凉(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首古诗。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
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
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
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协同准备(一)在组内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
(教师范读诗句)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
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在读的时候注意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3、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读。
4、指名2—3人读。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三篇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朗读训练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首古诗。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只有孤舟、渔火相伴,点点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
感物伤怀,残月、鸟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诗人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让人品到的就是那浓浓的寂寞惆怅。
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诗眼“愁”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到诗人出自内心的忧愁。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明白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张继,理解题意。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2.出示课件,板书课题,强调“泊”的读音。
同学们看看图,你知道“泊”是什么意思吗?(停靠)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
多么深远。
4.通过预习,你们还知道哪些跟作者、诗句有关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汇报预习成果,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协同准备
(一)在组内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1.下面请同学们听一下老师的朗读。
(教师范读诗句)
2.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请大家自由练读这首诗。
这首诗里面有几个生字,在读的时候注意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3、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读。
4、指名2—3人读。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听老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初读诗句时我只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这样注重学习目标的梯度。
(二)、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下吗?(师范读全诗,同时出示不带注音的古诗)
2.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想跟老师读得一样吗?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来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乌”是第几声?“天”是第几声?“落”是第几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3.同学们,请大家在书上为每个字标上调号,然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并模仿老师的读法来练读这首诗。
4.学生在小组内练读。
5.指名读2——3人。
(出示带节奏的诗句)
6.刚才,我们这样读只是把诗的平仄读出来了,其实要想真正地读好这首诗,还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诗的题目,只有四个字,看看这四个字写了几样东西?
7.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枫树、桥、江、船、人)老师指导读好“月落”、
“霜满天”、“对愁眠”、“夜半钟声到客船”)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
二、协同质疑
1.同学们真厉害!居然从四个字中就读懂了这么多内容,诗句共有28个字,你们一定能从里面读出更多的东西!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这28个字,你能把哪些地方读懂,还有哪里不懂?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先做上记号,等会儿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说完字词的意思后,问:“好的,你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你能读好这个词吗?”学生读时,教师稍微作指导,力求做到读懂词语、读出韵味。
4.学生质疑:不懂“对愁眠”的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疑则有进也”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大胆质疑,一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协作探究
1.古诗和画都是紧密联系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组协作探究:你能边读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吗?(出示课文插图)
2.我们先从第一句开始:月落乌啼霜满天。
开始想像,你想到什么了?
3.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
4.说一说第二句,诗人睡觉时的情景。
5.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想到了什么?
6.在小组中交流,汇报
7.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的眼前真的浮现了一幅画:深秋的夜晚,月亮西沉,寒霜满天,诗人张继孤身在外,只有小船、渔火相伴,愁思满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使诗人张继感到非常惆怅。
8.在这幅画里,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又听到什么?(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乌啼、钟声)
小组协作探究:看到残月、秋霜,听到乌啼、钟声,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孤单、忧愁)
对!诗人也有这样的感受,他一样孤单,一样忧愁。
让我们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那份凄凉。
(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A.你们喜欢听乌鸦啼叫吗?为什么?(凄凉)张继也不喜欢听,因为这会让他更感觉孤单、凄凉。
B.(播放钟声)听,这就是半夜从寒山寺传来的沉重而又悠远的钟声,诗人喜欢听吗?他为什么不喜欢听呢?(更忧愁)
协作诵读: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体会诗人的忧愁。
推选一名同学读给大家听。
9.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忧愁吗?(齐读)
10.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老师讲解张继落榜的小故事:
(张继和好友一起进京赶考,结果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
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你觉得张继有才学吗?从哪里看出?这么有才学的人竟然落榜了,所以张继心里面非常忧愁。
于是就带着这份愁思写下了《枫桥夜泊》,我们一起读,读出他的忧愁。
11.指名读。
你能读得再愁一点吗?再读。
12.你想更深层次地了解张继,了解《枫桥夜泊》吗?请查看“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
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五、协同发展
举一反三增加积累
1.其实,古人有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忧愁的时候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名篇,老师这里有两首诗。
大家读一读,从字里行间能不能读懂诗人的愁思。
2.出示《秋浦歌》、《宿建德江》。
3.学生自读,教师结合动画、注释稍作讲解。
4.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要掌握学习这类古诗的方法。
举一反三,增加积累是古诗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
布置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绘画作品。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