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 所见 袁枚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8
三年级上学期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4、《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三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古诗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所见体裁:诗题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名字:袁枚年代:清代描述: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翻译: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原文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他)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背诵古诗《所见》
小学古诗所见小学课文必学之古诗
所见(清)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一、诗词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二、诗句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三、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
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所见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
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鉴赏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诗人、散文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鄂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诵读《所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
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
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
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Luck is an accessory to hard work.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所见》说课稿《所见》说课稿1一、说教材:古诗《所见》是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
“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
“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
“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
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所、捕、蝉、闭”等生字,会写“诗、林、立”3个字。
2、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
3、能背诵古诗。
三、说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说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五、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通过图、文、声、动画等直观、能动的变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图文结合法: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使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
3、质疑法:通过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4、以读代讲法:本诗语言朴实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深入领会课文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年级(上)古诗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鹿寨(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7、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年级(上)名言警句1、学然后知不足。
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8、满招损,谦受益。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4、雄鸡一唱天下白。
15、初生牛犊不怕虎。
16、骏马蹄下无遥途。
17、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18、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19、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20、人要有三个头脑:与生俱来的头脑,从书籍中得来的头脑,从生活在得来的头脑。
三年级语文上册所见古诗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年级语文上册的那首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你瞧,这小牧童多自在呀,骑在黄牛背上,那欢快的歌声都在树林里回荡呢。
我就在想呀,这小牧童心里得多美,才能唱出这么响亮的歌。
说不定他刚刚放完牛,正准备回家,一路上看到的风景让他心情超好。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哎呀,这画风突变!刚刚还唱着歌的小牧童,突然就不吭声了,笔直地站在那儿。
为啥呢?原来是他想捉那正在鸣叫的蝉。
哈哈,这小家伙,心思变得可真快。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就好像能看到那个可爱的小牧童,仿佛自己也跟着他走进了那片树林。
这首诗真的是太有趣啦,简单几句话,就把小牧童的样子和心情都写得活灵活现的。
你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呀?有没有觉得自己也变成了那个调皮可爱的小牧童呢?稿子二亲爱的朋友们,咱们一起来聊聊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所见》哟!一说起这首诗,我脑子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画面。
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那牛慢悠悠地走着,小牧童可开心啦,放开嗓子唱歌,声音大得把树林都震动了。
这得多欢快呀,感觉整个世界都是他的。
然后呢,小牧童看到了树上的蝉在叫,一下子就起了捉蝉的心思。
说停就停,嘴巴马上闭得紧紧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生怕把蝉吓跑了。
你说他是不是特别机灵?我觉得这首诗特别棒,它没有用什么特别难的词,但是就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小牧童在干啥,心里在想啥。
就好像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一样。
而且呀,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玩耍的那些日子,也是自由自在,想干啥就干啥。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回忆呢?我还想问问你们,要是你们是那个小牧童,能捉到蝉吗?哈哈,反正我觉得肯定不容易。
这首诗真的太有意思啦,越读越喜欢!。
三年级的古诗所见清·袁枚的《所见》。
全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一、引入:1. 展示一些有关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介绍袁枚,他是清代的一位大诗人,非常喜欢在树林中漫步并写诗。
3. 引导学生读题:“所见”,并询问他们是否在别的地方见过这个字。
二、初读感知:1. 让学生自己读诗,并找出诗中提到的人物——牧童。
2. 讲解“牧童”的含义,并学习生字“牧”。
3. 提问:牧童在黄牛背上看到了什么?他会想干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并回答。
4. 让学生找出描述牧童歌声的诗句,并尝试读出来。
三、深入理解:1. 讲解“林樾”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树木和林荫小道的关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林”的词语。
3. 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的情景,以及他看到的美景和想要放声歌唱的心情。
四、朗读和背诵:1. 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古诗。
2. 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3. 集体背诵,抽查个别学生。
五、拓展和延伸:1. 介绍袁枚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喜好。
2.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这首诗的情景和感受。
3. 请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如何用诗句表达出来?。
三年级上册古诗
1. 《所见》
- 作者:袁枚(清)
- 原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山行》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 《赠刘景文》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 《夜书所见》
- 作者:叶绍翁(宋)
- 原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5. 《望天门山》
- 作者:李白(唐)
- 原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 《饮湖上初晴后雨》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 《望洞庭》
- 作者:刘禹锡(唐)
- 原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8. 《早发白帝城》
- 作者:李白(唐)
- 原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 《采莲曲》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10. 《绝句》
- 作者:杜甫(唐)
- 原诗(其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典趣学古诗】小学必学古诗—所见,诗文典原创每日一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代的袁枚是个热爱生活的诗人,他晚年的时候隐居在江宁,常会写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小诗。
有一天,他在林间的小路闲逛。
这时,一个骑着黄牛的小孩迎面而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孩唱着欢快的小调,清脆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起来。
他一看到袁枚,立刻跳了下来,恭敬地鞠躬说:“老爷爷好!”
袁枚看这孩子这么有礼貌,也笑着说:“你好啊!。
”然后从怀里摸出一把糖果递给他,“小朋友,你唱歌真好听,再唱一首好吗?”
“好呀!”小孩高兴地接过糖果,爽快地答应了,他清了清嗓子,又唱了起来。
袁枚坐到树下,闭着眼睛享受牧童的歌声。
突然,一阵响亮的知了声响了起来。
袁枚抬头一看,见头顶的树干上趴着一只知了,正在和小孩二重唱呢!小孩却很生气地看着树干上的知了,唱得更大声了,谁知道知了的叫声也更大了,都快把小孩的歌声盖住了。
这时,小孩忽然闭上嘴巴不唱了,只见他一动不动的站在树下,然后悄悄地伸出手,一下就把那只知了抓住了。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下小孩笑起来,说道,“让你的声音比我大!”袁枚看着小孩可爱的样子,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蝉就是我们在夏天经常听到的知了,它是靠腹部的鼓膜来发声的,你有见过知了的样子吗?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吧!、
文章作者:诗文典孔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