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中医筋伤学是在中医骨伤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分支学科,为骨伤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筋伤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综合历代中医文献记载,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所谓“筋”主要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及血管等软组织。
凡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人体上述组织病理损害,统称为“筋伤”,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损伤范畴。
引起筋伤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
全身性的内在因素与局部筋伤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局部筋伤也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筋伤不一定伴有骨折、脱位,但是骨折、脱位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筋伤。
骨折愈合或脱位整复后仍遗留有各种筋伤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这表明筋伤与骨折、脱位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外来暴力、强力扭转、牵拉压迫、跌扑闪挫或慢性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均可导致筋伤,故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体育运动、军事训练或日常生活中筋伤的发病率较高,在骨伤科患者中所占比重较大。
因此,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筋伤诊断治疗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是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之一。
祖国医学很早就对筋伤疾病有所认识,据古文字专家考证,出土于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疾手”、“疾肘”、“疾胫”、“疾止”等病名记载,并有使用按摩、外敷药物治病的记录。
《吕氏春秋·古乐篇》介绍有:“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周礼·天官》载:“以酸养骨,以辛养筋……”等。
据史料考证:原始先民在劳动、生活和原始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在与虫蛇猛兽的搏斗中,各种创伤疾病在所难免。
古人通过用手抚摸、按压肿痛之处以祈减轻疼痛,用树叶、草茎等涂擦、包扎伤口或固定肢体以止血、消肿、止痛,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也是筋伤原始疗法的起源。
第三节、肩部筋伤一、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
女性多于男性,病程较长。
别名“五十肩”,“漏肩风”,“露肩风”“肩凝症(风)”。
●病因病机:气血虚亏,肝肾亏虚,肩部陈伤,外邪入侵●诊断(1)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呈慢性发病,隐袭进行,少数有外伤史,肩关节疼痛,多为酸痛、钝痛或呈刀割样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可牵涉至同侧的颈背部、肘部或手部,但无感觉障碍。
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为主。
(2)体征:肩部肌肉萎缩,三角肌最明显,压痛部位多在肩峰下滑囊、结节间沟、喙突、大结节等处,也常见广泛性压痛。
二、冈上肌肌腱炎●当肩外展至90°时,肩峰下滑囊完全缩进肩峰下面,冈上肌腱必然受到喙肩韧带和肩峰的挤压、摩擦而损伤,日久易发生退变,形成肌腱无菌性炎症而发为本病。
●多数呈缓慢发病,肩外展渐进性疼痛,肩外展活动受限,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压痛,“疼痛弧”试验阳性●治疗:(1)理筋手法(2)药物(3)针灸(4)固定(5)锻炼(6)局部封闭治疗(7)手术第四节、肘部筋伤一、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以肱骨外上髁部局限性疼痛,并影响伸腕和前臂旋转功能为特征的慢性劳损疾病。
●病因病机: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裂,扭伤,钙化或无菌性坏死。
●诊断:肱骨外上髁以及肱挠关节间隙处有明显压痛,前臂无力腕伸肌紧张试验、咪耳(Mill)征阳性●治疗(1)理筋手法(2)药物(3)针灸(5)封闭治疗:最多3次第五节、腕部筋伤一、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腕管:指腕骨侧的腕横韧带(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所构成的骨-纤维隧道,其内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居于浅层,位于肌腱与腕横韧带之间。
●病因病机:(1)腕横韧带增厚(2)腕管内容物体积增大(3)腕管内容物增多(4)腕管体积减小●临床表现:患者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痛、肿胀感。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论一、筋伤学的发展:1、起源: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内经》,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典籍,筋伤学理论的渊源,中医学理论的鼻祖;“筋膜”、“筋经”、“宗经”、“肌肉”;秦汉三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疗折跌绝筋的药物及治疗腰痛、痛痹的药物达60多种;《金匮要略》,记载导引、吐纳、膏摩等方法,既可治疗筋伤疾病又可预防疾病。
华佗:方药、针灸治疗疾病,外科手术,刮骨疗毒,“五禽戏”;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救卒方》,对骨折、脱臼的治疗有明确记载,对筋伤的肿胀、疼痛,在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内服、外用方面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不得屈伸侯”,明确提出了筋伤有别于骨折、脱臼的诊断名称,还记载了开放伤口的缝合方法;《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天竺国按摩法”、归纳了按摩手法“擦、捻、抱、推、搌、打、顿、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的第一部骨伤科专著;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世医得效方》,《永类今方》。
将损失分为三期,初期血化瘀法(攻下逐瘀法、凉血活血法、行气活血法)、中期养血舒筋法、后期培补肝肾法;明清时期:明代有“正体科”、“跌伤科”,清代有正骨科,专治骨折、脱臼及跌打损伤,又称伤科。
代表作:朱肃《普济方》、异远真人《跌损妙方》、薛己《正体类要》、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第二节分类一、总分类:筋断、筋转、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强、筋粗、筋结、筋缩、筋痿;二、筋断:是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而言;筋不断:是指筋扭伤后淤血肿痛,甚至失去原来的正常位置,即筋走、筋歪、筋翻、筋转等。
筋强:是指筋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筋粗:是指筋脉受伤后较正常为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筋结:是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血囊肿状的局限性结块而言。
筋缩:是指筋伤后出现缩短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在外翻或内翻的位置上出现外侧或内侧筋挛缩,而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B: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
霍夫曼(Hoffmann)征:医者左手托住患者手掌,右手的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再用拇指轻弹患者中指指甲。
如引起患者拇指及其余各指出现屈曲动作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端坐,头部略向患侧的侧后方倾斜,医者两手交叉,按住头顶向下施加压力。
患者若感觉颈痛并向上肢放射,即为阳性。
用于颈椎病的检查。
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特征。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等四个肌腱组成,亦称肌腱袖、肌腱帽。
肩峰下囊:位于三角肌近侧深面,而喙肱肌囊,三角肌下囊和肩峰下囊三者实际是一个大滑膜囊。
作用是使肱骨大结节与三角肌肩峰和喙肩韧带分开,减轻在肩关节外展和旋转式以上结构间的摩擦。
肩胛带:是以肩胛骨为主,包括锁骨、肱骨以及相关韧带、关节囊、肌肉等一组解剖功能结构。
功能关节①肩关节(喙肩韧带 /盂肱韧带/喙肱韧带)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胛胸壁关节肌肉①动力:胸大肌、斜方肌②稳定关节,关节动力: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③稳定并重:三角肌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醍炎,因慢性积累性劳损,导致肱骨外上醍腕伸肌腱附着处发生撕裂,出血机化形成纤维组织致病。
密耳Mills征:肘、腕、指屈曲,前臂被动旋前并逐渐伸直时,肱骨外上醍处出现疼痛。
高尔夫球手:又称肱骨上醍炎,由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的肱骨上醍或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
腕管综合征:(鼠标手)是指由于弯管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受压而形成的综合征。
堕L:系指掌侧的腕横韧带与腕骨所构成的骨一韧带隧道。
腕管中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屈深、浅肌腱。
腕关节盘损伤:三角纤维软骨是一块位于尺骨茎突与梯骨的尺切迹下端之间的纤维软骨,略呈三角形(腕尺侧的缓冲垫)拔伸捺正法服药:七厘散/补筋丸或小活络丸外用药:消肿止痛膏/梧桐皮旋后肌综合征:指梯神经在肘关节远侧被旋后肌卡压而产生的综合征,又称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症,梯管综合征等。
中医筋伤学第一节伤筋概论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关节软骨及其他各种软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
筋的范围比较广泛,伤筋是伤科最常见的疾患。
一、伤筋病因(一)外因外因主要指外力的伤害,与外感六淫之邪关系密切。
根据外力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持续劳损三种。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撞击、挫压、牵拉、扭转等均可引起急性伤筋;持续劳损可造成慢性伤筋。
某些长期、单调、反复的动作,积劳也可发生劳损伤筋。
伤筋之后,复感风、寒、湿邪,局部伤瘀挟痹,使伤筋病程较长,恢复缓慢,易转为慢性伤筋。
(二)内因伤筋的病因与患者年龄、体质、局部的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密切。
小儿筋骨发育不全,易发生扭伤、错缝、桡骨小头半脱位。
青壮年活动运动多,故筋肌断裂、撕裂伤较为常见。
而老年人气血虚弱、脏腑衰惫,则关节劳损、筋肌粘连、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常见。
体质虚弱,稍过劳累,即感筋骨酸痛,易发劳损。
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弱或解剖结构特殊也容易造成一些损伤。
如肩关节关节盂浅窄,关节前下韧带较薄弱,故损伤的机会较其他关节多。
伤筋疾病的发生,外因是重要条件,内因是基础。
不同的外因可引起不同的筋的损伤,但由于内因的影响,在同一外因情况下,伤筋的种类、程度和性质都可有所不同。
只有这样全面地理解伤筋的病因,审因论治,才会对伤筋的诊断、治疗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伤筋的分类目前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1,根据病程不同分类(1)急性伤筋:指由暴力引起的,不超过2周的新鲜的筋的损伤。
(2)慢性伤筋:多指急性伤筋失治或治疗不当,超过2周的筋的损伤。
积劳成伤筋,慢性劳损造成的筋的损伤也属此类。
慢性伤筋好发于多动关节及负重部位。
急性伤筋患者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治疗,迁延日久,伤处气血滞涩、血不荣筋,导致筋肉挛缩、疼痛、活动受限,变为慢性伤筋。
2,根据暴力形式不同分类(1)扭伤:扭伤指间接暴力使肢体和关节周围的筋膜、肌肉、韧带过度扭曲、牵拉,引起损伤或撕裂。
中医筋伤学重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1.名解1.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仰卧,患侧膝关节伸直180,检查者将患肢小腿上提,使髋关节处于后伸位;或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腰背部保持挺直但不要过伸,颈部轻微屈曲,检查者握住患肢伸直膝关节同时后伸髋关节15,然后屈曲膝关节。
如出现疼痛沿大腿前方向下放射即为阳性,提示腰3、腰4神经根可能受到刺激,可能为要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所致,也可能是股经受到牵拉所致。
而要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是,此实验阴性。
2.跟臀试验:患者俯卧,双侧髋膝关节伸直放松,髋关节内收,检查者用手握住患者足部,是足跟触及到臀部,如腰骶关节病变,则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则该涉实验阳性,3.梨状肌综合症:由于梨状肌损伤、炎症或变异,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本病多见中青年人,是临床腰腿痛的最常见病症之一。
4.腕管综合症: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木为主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登一系列症状群。
5.旋后肌综合症:由桡神经深支受压引起的以肌力减弱及麻痹为主的症候群,又称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临床上多见,患龄40—70,男性多见。
6.Tinel征:用手指轻叩腕掌部,如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电击感的异常感。
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7.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的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因肩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
起病缓病程长。
8.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是一种非特异炎症所引起的以急性髋关节疼痛、肿胀、跛行为主的病程短暂的疾病。
临床多见3—10岁儿童,男孩多见女孩。
本病发生后,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多数患儿针对性治疗克痊愈,否则有继发股骨头无菌坏死可能。
9.急性腰扭伤:指腰骶不肌肉、筋膜、韧带的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不疼痛,反复发作,时重时轻缠绵不绝,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时困难,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10.髌下脂肪垫损伤:由于脂肪垫受到损伤后产生水肿、充血、肥厚或发生无菌性炎症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引起膝关节疼痛或关节运动障碍的疾病。
中医筋伤学试题库(记忆版)中医筋伤学试题库(整合版)一、选择题1.造成慢性伤筋最常见的原因是(持续劳损)2.伤筋初期的治疗原则是(活血祛瘀,理气止痛)3.(清代)中医伤科将伤筋病变分作“筋强、筋歪、筋柔、筋正、筋断、筋折、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4.筋位异常( 筋歪、错缝、筋走筋翻)5.伤筋初期及中期,外用药物宜消瘀退肿、理气止痛,常用药膏有(三色敷药)6.无筋膜、肌肉、韧带断裂的络脉受伤所致瘀血凝滞的伤筋,古医籍所裁称为(筋强)7.损伤后肌腱、韧带位臵有所改变的伤筋,古医籍所载称为(筋翻)8.筋伤初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桃红四物汤)9.筋伤中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和营止痛汤)10.《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中曾述及(按摩法、推拿法)11.急性伤筋的后期及慢性伤筋,因筋络不和,疼痛乏力,治宜何法为主(养血和络温经止痛)12.风寒砂适用于治疗(陈伤隐痛、风湿痹痛)13.急性伤筋中期临床表现的是(疼痛渐减、瘀斑青紫、局部肿胀渐消)14.筋的范畴的组织有(肌腱、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韧带、筋膜)15.伤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撕脱性骨折、损伤性骨折、骨性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僵硬、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血管损伤、坠积性肺炎)16.不宜施行理筋手法的是(骨恶性肿瘤、妊娠期、骨髓炎、骨结核、肌腱断裂)1.瘫痪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原则是(益气活血、化瘀通络)2.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引起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钩椎关节增生)3.瘫痪型颈椎病受压并引起症状的组织是(脊髓),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行走不稳)4.眩晕型颈椎病受压并引起症状的组织是(椎动脉),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眩晕、猝倒)。
5.痹痛型颈椎病受压并引起症状的组织是(神经根),也称(神经根型颈椎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肩臂麻痛)。
6. 局部型颈椎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反复落枕)7.只出现猝倒症状的颈椎病类型是(椎动脉型)8. 一般不宜采用手法治疗的颈椎病类型是(脊髓型)9.治疗颈椎病的枕颌牵引的牵引重量一般为(2~5kg )10.颈椎病的主要治法是(理筋手法)11.用于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体格检查方法是(旋颈诱发试验)12.痹痛型颈椎病体检时发现患侧拇指、示指感觉减退时,常提示何部位有病变(C5-6 )13.痹痛型颈椎病体检时发现患侧示、中指感觉减退时常提示何部位有病变(C6-7 )14.比较少见的颈椎病类型是(脊髓型),比较多见的颈椎病类型是(神经根型)15.可发展成为不可逆性神经损害的颈椎病类型是(瘫痪型)16.不属于理筋手法适应症的颈椎病类型是(瘫痪型)17.属于颈部劳损性改变的是(颈椎骨质增生、项颈韧带钙化、颈椎间盘退化)18.可造成颈椎管狭窄,导致瘫痪型颈椎病的原因有(突出的椎间盘、颈椎椎体后缘增生的骨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19.眩晕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头痛、颈性眩晕、猝倒)20.落枕的常见病因是(睡眠时姿势不良、枕头高度不当、颈部感冷受凉),压痛点在(斜方肌),(1)周内多能痊愈。
第一节筋伤概论一、选择题1 •造成慢性伤筋最常见的原因是(持续劳损)2. 伤筋初期的治疗原则是(活血祛瘀,理气止痛)3. (清代)中医伤科将伤筋病变分作“筋强、筋歪、筋柔、筋正、筋断、筋折、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4. 筋位异常(筋歪、错缝、筋走筋翻)5•伤筋初期及中期,外用药物宜消瘀退肿、理气止痛,常用药膏有(三色敷药)6•无筋膜、肌肉、韧带断裂的络脉受伤所致瘀血凝滞的伤筋,古医籍所裁称为(筋强)7. 损伤后肌腱、韧带位置有所改变的伤筋,古医籍所载称为(筋翻)8. 筋伤初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桃红四物汤)9. 筋伤中期适宜应用的方剂是(和营止痛汤)10•《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一书中曾述及(按摩法、推拿法)11•急性伤筋的后期及慢性伤筋,因筋络不和,疼痛乏力,治宜何法为主(养血和络温经止痛)12•风寒砂适用于治疗(陈伤隐痛、风湿痹痛)13.急性伤筋中期临床表现的是(疼痛渐减、瘀斑青紫、局部肿胀渐消)14•筋的范畴的组织有(肌腱、肌肉、关节囊、关节软骨、韧带、筋膜)15•伤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撕脱性骨折、损伤性骨折、骨性关节炎、关节内游离体、关节僵硬、神经损伤、损伤性骨化、血管损伤、坠积性肺炎)16•不宜施行理筋手法的是(骨恶性肿瘤、妊娠期、骨髓炎、骨结核、肌腱断裂)二、填空题1 •伤筋的外因,根据外力的性质,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持续劳损)三种2 •根据伤筋的程度不同,伤筋可分为(筋位异常)、(筋撕裂)、(筋断裂)。
3•急性伤筋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功能障碍)。
4•扭伤多发生在(关节及关节周围),导致挫伤的暴力多为(直接暴力)。
5•筋伤并发损伤性骨化多发的部位是(肘部),关节内游离体的好发部位是(膝关节)。
6 •针灸治疗急、慢性筋伤的取穴方法是(取阿是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
7•急性伤筋尚须与(风湿肿痛)、(湿热流注)等相鉴别&慢性伤筋还要与(骨痨)、(骨肿瘤)等相鉴别9•关节部位的伤筋,后期易岀现(骨刺)、(关节软骨面)的炎症等。
中医筋伤学重点(整理)
1.名解
1.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仰卧,患侧膝关节伸直180,检查者将患肢小腿上提,
使髋关节处于后伸位;或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腰背部保持挺直但不要过伸,颈部轻微屈曲,检查者握住患肢伸直膝关节同时后伸髋关节15,然后屈曲膝关节。
如出现疼痛沿大腿前方向下放射即为阳性,提示腰3、腰4神经根可能受到刺激,可能为要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所致,也可能是股经受到牵拉所致。
而要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是,此实验阴性。
2.跟臀试验:患者俯卧,双侧髋膝关节伸直放松,髋关节内收,检查者用手握
住患者足部,是足跟触及到臀部,如腰骶关节病变,则引起腰骶部疼痛,骨盆甚至腰部也随之抬起,则该涉实验阳性,
3.梨状肌综合症:由于梨状肌损伤、炎症或变异,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
的以一侧臀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本病多见中青年人,是临床腰腿痛的最常见病症之一。
4.腕管综合症: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木为主的感觉、
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登一系列症状群。
5.旋后肌综合症:由桡神经深支受压引起的以肌力减弱及麻痹为主的症候群,
又称前臂背侧骨间神经卡压征、桡管综合征,临床上多见,患龄40—70,男性多见。
6.Tinel征:用手指轻叩腕掌部,如出现沿正中神经分布区电击感的异常感。
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7.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液囊的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因肩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以肩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
起病缓病程长。
8.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是一种非特异炎症所引起的以急性髋关节疼痛、肿胀、
跛行为主的病程短暂的疾病。
临床多见3—10岁儿童,男孩多见女孩。
本病发生后,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多数患儿针对性治疗克痊愈,否则有继发股骨头无菌坏死可能。
9.急性腰扭伤:指腰骶不肌肉、筋膜、韧带的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局部无
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骶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不疼痛,反复发作,时重时轻缠绵不绝,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弯腰工作时困难,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
10.髌下脂肪垫损伤:由于脂肪垫受到损伤后产生水肿、充血、肥厚或发生无菌
性炎症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引起膝关节疼痛或关节运动障碍的疾病。
2.填空
1.腰突的主要症状:腰腿痛伴下肢的放射痛(以单侧为多,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
)
2.腰3—4:股四头肌
腰4-5:腓骨长肌、胫骨前肌
腰5骶1: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
3.筋伤分类
筋断: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
筋走:指筋扭伤后偏离原来正常的解剖位置,又称筋歪·筋翻·筋转
筋强:指筋扭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筋粗:指筋扭伤后比正常筋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筋结: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现囊肿状的局限性肿块
筋缩:指筋伤后出现短缩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与特定位置上出现特定筋挛缩,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筋痿:指筋伤后筋腱功能减弱,痿软无力
筋柔:指筋伤后关节松弛无力
4.肌腱缝合的原则:断端吻合无张力、肌腱无扭转、表面无损伤
肌腱缝合的要求:在肌腱缝合方法与应用材料方面应有讲究。
力求肌腱缝合方法简便、可靠、有一定的抗张能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腱端缝合处血供的影响。
5. 膝关节三联征: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
6. 损伤的分类:
按损伤的性质分类:急性筋伤、慢性筋伤
按受伤时间长短分类:新鲜性筋伤、陈旧性筋伤
按受伤方式分类:扭伤、挫伤、碾压伤、切割伤
按筋伤的病理分类:筋伤血瘀、筋出槽、筋撕裂伤、筋断裂、骨错缝
按损伤后皮肤、粘膜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开放性筋伤、闭合性筋伤
按受伤程度:轻度筋伤、重度筋伤
7.胸廓构成: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和1个胸骨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3. 选择
1. 十字韧带愈合过程(估计在老师的PPT)
2.脊髓型颈椎病分类
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
3. 肩周炎愈合时间此病进行数月只两年左右
急性期病期1个月,亦可延续2-3个月
粘连期病期2-3个月
4. 腰突肌肉神经分段
腰3—4:股四头肌
腰4-5:腓骨长肌、胫骨前肌
腰5骶1: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
5. 腕管的构成其桡侧为舟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骨,背侧为月骨,头状骨,小多角骨及其覆盖其上的韧带,掌侧为腕横韧带。
指深、浅屈肌腱及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从腕管通过
踝管的构成其内踝后下方‘距骨和屈肌支持带共同构成。
其内容物由前向后依次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及 长屈肌腱。
4. 简答
1.筋伤常见疾患X线表现
软组织厚度增加,局部膨胀;局部软组织影像密度增加;原有组织层次混乱不清晰;因皮下组织内有间质水肿而成网状结构;由于关节内积液、积血致关节囊膨隆,并可造成关节囊外脂肪垫间脂肪线的推压移位或受压变窄。
(1)应力下X线片:主要用于检查平片所不能显示的关节松弛、关节脱位和韧带损伤。
(2)造影检查:有助于某些筋伤的诊断,如髓腔造影可以确定椎管内病变,关节造影可确定关节软骨、关节内软骨和关节囊的病变。
2.手的休息位,功能位
手的休息位即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的姿势。
此时,手内在肌和外在肌。
关节囊、韧带的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表现为腕关节背伸10°-15°,轻度尺偏。
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半屈曲位,从示指导小指,越向尺侧屈曲程度越大,当腕关节被动背伸则手指屈曲程度增加,腕关节掌屈时手指屈曲程度减少。
各指尖向腕舟骨结节。
拇指轻度向掌侧外展,其指腹接近或触及示指远侧指间关节桡侧。
手的功能位是手可以随时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如张手、握拳、捏物等。
表现为腕关节背伸20°-25°,轻度尺偏,拇指处于对掌位,其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微屈。
其他手指略微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位,远侧指间关节轻微屈曲,各指的关节屈曲位置较一致。
3.手法的治疗作用适应症禁忌症
作用:(1)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2)整复筋位,纠正错缝
(3)舒筋通络,解除痉挛
(4)温养筋脉,祛风散寒
(5)松解黏连,滑利关节
(6)防治废痿,促进修复
适应症:(1)各部位的跌、打、撅、拧及闪挫扭伤:如腰扭伤、指关节扭伤等
(2)微动关节错缝、关节半脱位及滑膜嵌顿:如骶髂关节离位筋伤、耻骨联合分离、桡骨小头半脱位、腰椎小关节紊乱等
(3)各种损伤后遗症:如骨折、脱位、筋伤后期出现的筋僵、筋挛、筋粗、筋结、筋弛、筋痿、筋黏连、关节活动不利等
(4)慢性劳损性筋伤:如腰肌劳损等
(5)脊柱四肢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的颈、胸、腰、腿及四肢关节疼痛,功能受限等。
(6)胸部扭伤、闪挫及运动市场所致的胸壁损伤
(7)内伤气滞血瘀、胸壁肿胀、胸腹胀满、疼痛者,以及因内寒湿邪凝结于筋骨指间导致肢节疼痛、关节不利者。
(8)伤后合并痹症、痿症者
禁忌症:(1)诊断尚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患者
(2)可疑或已确诊的骨、软组织恶性肿瘤患者,关节结核、骨髓炎以及
软组织化脓性疾病患者,严重脆骨病等非化脓疾病患者
(3)凝血机制障碍与血管脆性增加,常出现皮肤、皮下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处血者
(4)施术部位有严重的皮肤破损或皮肤有传染性疾病及感染者
(5)肌腱、韧带大部分或完全撕裂者
(6)内伤、胸腹及颅内出血尚未停止者
4.筋伤治则
①筋骨并重②内外兼顾③急慢有别④防治结合
5.筋伤固定的作用
(1) 维持手法治疗后的效果(2)有利于消肿止痛,解除痉挛
(3)为筋伤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4)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6.X线上下腓肠肌关系
①前后位或踝穴位片上下腓肠骨间隙≤6mm
②前后位片上胫腓骨重叠>6mm或大于腓骨宽度的42%
③踝穴位片上胫腓骨重叠影>1mm;若超过上述范围,则认为损伤或分离
7.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椎管或神经根管、椎间管因先天发育或后天各种因素(退变、外伤、失稳及其它),骨性或纤维性结构异常,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值减少而引起的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出现以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
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5.病例
1.网球肘P117
2.腰突 P86
3.梨状肌综合症 P145
------ 来自2401宿舍奉献,
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