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
- 格式:ppt
- 大小:364.50 KB
- 文档页数:55
浅谈刑福义的《文化语言学》外汉0712 庄丽梅 2007513060‚文化语言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见端倪,且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不久即掀起了一股股‚文化语言学中国潮‛。
许多学者都纷纷出版有关于该命题的专著,如: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日本社会语言学家铃木孝夫的《语言与文化》申小龙的《中国文化语言学》等。
但在我看来由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担任主编,湖北省武汉市的语言学工作者集体编著的《文化语言学》,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以‚文化语言学‛作为书名的关于文化语言学的学术专著。
该书在总论中系统性地讲述了文化语言学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其的研究小史,这样能够让读者们先认识一下何谓‚文化语言学‛以及该书的一个总的大纲。
在上编‚语言——文化的符号‛和中编‚文化——语言的管轨‛中编者们从两个方向全面、透彻地阐释了语言——文化的关系,○1从语言中去考察研究文化的结构层次和发展变化,进而验证语言对文化传播的作用;○2研究文化对语言系统、语言观念、发生发展及其接触融合的影响。
在这两编中编者们都用了四个章节来研究,前三个章节都是从一些小的方面来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在第四章就会系统地概括语言对文化或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那么该书是如何在这两编阐述自己的观点的?下面就讲一下这两编的内容:○1上编的第一章详细地阐述了文化的物质、制度、心理层次在语言留下的痕迹,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经典来加以证明;在第二章中又从古文字与古文化、语言的分化融合、专门用语和准语言来看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多方面来阐明观点,如姓名、地名、礼仪、体态语、绘画等语言;在第三章主要讲的是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文字对其的辅佐、词语借用对其的记录;在第四章中就比较全面地讲述语言是如何作为文化的符号的,如在宗教、文化艺术中的应用及社会文化变迁与语言。
○2中编的第一章也是从语法、语音、语用及语言观念等四个方面来讲文化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观念的影响,第二章就讲文化对原始语言、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地域变异及语言的社会变异等的影响,第三章是研究语言的文化背景,从语言的四个方向入手:双语双方言、语言政策和规划、语言成分借用及语言混合和替代,这就与社会接轨了,有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第四章详细阐明文化对文字和准语言的影响。
对语言文化学及语言文化意象解读:俄罗斯语言学中,语言文化学是最具前言的学科。
语言文化学化主要理论内涵为,语言世界图景,语言文化理论中,语言文化单位,是世界性语言图景。
语言文化意象不同,是导致文化交易障碍问题出现主要原因。
因此,需增加对语言文化和语言文化意向深入了解。
【关键词】:语言文化学;语言文化意象;解读前言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与文化学整合发展学科。
语言文化学主要内涵是文化学自身,语言文化学是一种民族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原型现象体现。
意象是俄语中,一个外来词汇,代表心中的影象图象,在和语言文化学结合后,称之为语言文化意象。
不同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语言文化意象,但是其语言为内化全部体现民族特色,是全新全新文化符号。
1.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是人们情感交流和表达工具,也是文化载体,是文化主要组成部分。
语言可以真实展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政治经济、生态地域、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内容。
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行为方式,受到不同语言影响。
文化意象包括寓象和物象两个部分,文化意象主要是利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化概念。
利用已经知道和容易获得事物知识,启发未知和难以获得事物知识,对事物更深层次理解。
物象具有感性特点,是一种具有感性化经验,可以是多种感官,也可以为一种感官,对具体事物进行感知。
物象是信息意义和内涵载体,也是文化意象中,是客观存在的内容。
寓象具有抽象化特点,但是物象抽象化体现在感情和思想方面,物象是文化意向系統中主观组成部分,物象在相应文学环境,语言环境,对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延伸和拓展。
文化意象的不断发展,使物象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成为全新文化符号,具有深远联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文化意象利用不同形式,为人们展现某一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意象这一词来源于俄语中,是一个外来类型词汇。
意象代表图象,是心中影象体现。
意象引入到语言文化中,被叫做语言为文化意象,在语言文化中,语言文化意象,是最为丰富和灵活语言表达方法,是涵盖文化理论内干的基础语言单位和文化单位,和世界图景语言相似。
一. 概论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
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
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
“文化语言学”理解之我见论文摘要:自从八十年代兴起了“文化热”,文化语言学也伴随形成。
对于文化语言学的看法,各家学者褒贬不一。
本文旨在说明文化语言学兴起的背景,其语言观突出表现方面,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对于文化语言学应该客观地看待:文化语言学并非是包打天下的无敌法宝,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既反对轻视文化语言学,也反对片面夸大文化语言学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观、文化、语言一、文化语言学兴起的背景80年代,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语言学的热潮,文化语言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外部的必然原因。
从语言学的外部环境来说80年代,国际上掀起了“文化热”,中国正当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际,各种新思潮纷纷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大变革,人们纷纷对旧传统进行反思,重新确认自身的价值,开拓新的前进之路。
从语言学内部来说,自19世纪末在引进西学的热潮中诞生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来,中国语言学尤其是语法学一直追随西方语言学,尤其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系统引进运用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形式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但是在引进时没有充分意识到中西语言的不同,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汉语的独特的个性,西方印欧语是形态丰富的语言,汉语却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
因此,在此过程中,汉语语法研究在走向科学化,精密化的同时,不但日益暴露出由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种种弊端,而且由于对语言进行“冷漠的解剖”,与汉语的个性形成了矛盾,使中国语法学研究陷入“模仿——困惑——模仿“的怪圈,使语言研究越来越疏远甚至排斥语言的人文属性。
这种尴尬局面呼唤语言学的大改革。
文化语言学也就应运而生。
二、文化语言学的语言观突出表现方面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交际工具。
这种交际工具的适应性很强。
使用一种共同语的千百万人,尽管各有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方言,不同的说话习惯,但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不因此受影响。
文化的交流语言学的知识点文化的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本文将介绍文化的交流与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最早起源于人类祖先为了交流而发展出的一种符号系统。
随着文化的演变,语言不断发展,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语言。
二、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
因此,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汇和语法,还需要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既反映了文化,也塑造了文化。
通过语言的交流,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思维方式、习俗和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四、语言障碍与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语言差异,人们可能会产生误解和沟通困难。
因此,建立共同的语言学习平台,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至关重要。
五、语言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语言学研究为文化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间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律,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实验研究等。
通过收集语言素材,分析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内涵。
七、语言学的应用领域语言学广泛应用于翻译、语音学、计算机语言处理等领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结语:文化的交流与语言学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需要通过语言的沟通与理解。
通过学习语言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加深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并提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和素养。
文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在语言学研究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一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现象。
具体来说,文化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文化是语言的重要背景,历史上的文化事件、社会演变、宗教信仰等都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语言的语境和语用: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
同样的语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语境和语用,所以理解文化背景对于准确领会语言意义和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3. 翻译和跨文化沟通:翻译和跨文化沟通都需要了解和理解所处文化的细节和差异。
在翻译和跨文化沟通中,遇到问题的表述和解决方法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4. 跨文化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同样也就是学习文化。
在跨文化学习中,了解对方文化和语言会对成功地交流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文化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
语言现象时,要注意考虑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现象。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一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二文化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世界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一一结构语言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结构语言学所依据的是符号学理论,它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符号系统,所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结合规律、组合与类聚规律。
它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对象的纯洁性。
它所提出的与历时相对的共时观、与言语相对的语言观,都是为了保证对象的纯洁性。
而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研究。
它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本身采取的是何种研究模式。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交叉学科的定位,从事的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映照式的研究,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互补的关系。
结构语言学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文化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应用性研究;结构语言学是主流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从属式的边缘性研究。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语言本体研究的定位,从事的是站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的人文性进行挖掘,并由此来观照语言状态与规律上的表现,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以两种不同研究范式对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学科。
学科性质、地位与意义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 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
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思想史中又称为语言世界观。
就西方学术而言,这个研究领域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其源头可溯至希腊古典时期的理智活动。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德、法、英等国的思想家们将语言世界观问题推向明晰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从哲学思辩水平发展到经验科学水平。
到20 世纪20 年代由于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和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 nguistics)的兴起,语言世界观问题竟至成为现代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焦点,围绕这个焦点,包括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在内的广义学术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究,这种探究一直延续到今天,所获得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弥漫在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其众多的分支学科中。
尽管以西方为主的世界学术界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探究,但由于其综合性和复杂性,这个研究领域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困扰着相关学科的学者们,而且随着探究的深入和扩展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人类文化语言学可以成为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
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推进和融合当代语言学分支的研究。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要正确理解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就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本文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文化语言学的人文价值,指出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促进汉语教学的意义。
标签: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思潮,截至1998年全国发表的与文化语言学有关的文章共约上千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约七八十种,大部分属于对语言文化问题的具体研究,涉及词汇文化礼俗文化、汉字文化、语音文化、修辞文化、语法文化、交际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等方面。
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刻,发展势头之猛烈,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确是罕见的。
申小龙多次强调,文化语言学不是语言学分支学科,也不是边缘学科,文化语言学就是语言学,是本体学科[1] 。
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学科。
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
”又说:“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也不是语言和文化两者,而是作为文化符码的语言本身这也决定了文化语言学只能是一门语言学科。
”[2]要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持一面的。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文化语言学论文:文化语言学与外语教学摘要:文化语言学理论有其传统的文化维度和认知科学的维度,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体系的核心就是将传统的对语言进行研究中的人文性与强调人类认知能力的认知语言学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了对语言的立体认识。
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整合到传统的对语言与文化进行的研究之中,为我们开辟了一种关于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新的、更为科学的视角。
文化语言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因而对外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语言文化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外语教学;促进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所以外语教育必须将文化因素纳入视角,必须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可是,目前关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和实践还没有强有力的理论作指导。
这样,深化和拓展现有的研究,并将之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之中,即将现有的理论成果与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素质教育的实际要求结合起来,就成为需要我们予以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人士就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了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和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
这对外语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外语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后,在原苏联也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学说,即语言国情学。
语言国情学对词语文化更感兴趣,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日本的一些学者也对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但是,上述研究均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支撑。
到上世纪末,美国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整合到传统的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之中,从而开辟了对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个新的、更富科学性的视角。
在《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帕尔默第一次将这一理论命名为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包括了关于语言研究的两个维度——传统的文化维度和新兴的认知科学的维度。
一、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构建1 传统的文化维度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很重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认为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语言的文化性质,指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亲属称谓;取名(地名,书斋名,人名);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它还包含丰富的其他文化内容,诸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
所以,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精辟地指出语言的特性以及语言与文化、思维的关系:“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别出每一种文化状态。
”洪堡特的另一句名言是“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洪堡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精神特性密不可分。
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语言的文化价值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上。
汉语中有一系列的词汇表现汉民族特有的儒家文化,如仁义、礼乐、忠信、孝悌、修身、正己、慎独、温良恭俭让等;还有一系列的词汇表现汉民族特有的道家文化,如自然、无为、齐物、逍遥、小国寡民、随遇而安等;另有一些反映中国佛教文化,如因缘、报应、顿悟、觉醒、此岸、彼岸、三生有幸、五体投地、七级浮屠等。
英语中有一系列词汇表现英语民族中的基督教文化,如pope(教皇)、priest(牧师)、nunnery(女修道院)、abbot(修道院、修道士的总称)、hymn(赞美诗)、martyr(殉教者)、church(教堂)、pray(祈祷)、Christmas (圣诞节)、Thanksgiving(感恩节)、Easter(复活节)等。
一种语言的历史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尤其是词义的演变最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从文化看语言从《乡村爱情》中探讨东北方言形成的原因。
2.1语言、方言概念界定2.1.1什么是语言、方言语言(language)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中,语言犹如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
正因为如此,自从出现了语言,人们就开始谈论语言,并逐步从各个角度研究语言,探讨和语言相关的各种现象。
那么什么是语言呢?《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定义是这样的:①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②话语(即言语,所说的话,笔者著)。
在本研究中所指的语言即为第一个层面意义上的语言,也是“指某一民族、人民或种族所用的全套词语(词汇)以及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方法(语法)。
”方言(dialect)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的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句子结构、语汇及发音所组成。
使用某种方言而非另一种方言,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社会阶级与籍贯。
方言具备一切语言具备的所有特征,仅仅存在着文字差别、语法差别和语音等差别。
在语言学里,通常按照方言的主要成因而被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种。
更没有阶级性。
本研究中所指的方言为地域方言(以下简称为“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2.1.2语言、方言的文化意义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我们交往科学知识的唯一工具——语言,从起源和主要功能来看,本质上都是社会的。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不仅仅具有表达和传递人类思想、信息的作用,其自身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
其一,从语言和方言的日常应用上看,首先,语言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使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特有标识。
有了语言,人类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才能借助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文化传承。
语言学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一、语言学基本概念1.语言:符号系统,用于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等。
2.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多个分支。
3.语言的本质:符号性、 arbitrary性、创造性、结构性、社会性。
4.语言的功能:交际功能、思维功能、记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
二、语言的分类与变化1.语言的分类:根据语言系属关系,分为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
2.语言的变体:方言、土语、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
3.语言的变化:语音变化、语法变化、词汇变化、语用变化。
三、语言与文化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定文化特征。
2.文化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语言与交际等方面。
3.语言文化多样性:世界上不同民族、地区、社会群体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文化。
4.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表现: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各国方言、土著语言等。
四、语言与文化传承1.语言传承:语言在代际间的传递,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2.语言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语言传承途径。
3.文化遗产保护:保护濒危语言、方言、土著语言,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
4.语言与文化创新: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语言表达,丰富文化内涵。
五、语言学分支简介1.语音学:研究语音现象和语音系统的学科。
2.词汇学:研究词汇的来源、结构、分布、语义等。
3.语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规律和语法规则。
4.语用学: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和功能。
5.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学科。
6.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
7.计算语言学:运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语言现象。
六、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1.历史:古代汉语研究、《马氏文通》等著作。
2.现代语言学发展:语法、语音、词汇、方言等领域的研究。
3.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语言学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