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37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许多译者没有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未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意象分析、文化分析为重点,研究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角度,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翻译文化分析传播文化1.引言诗歌传达情感,意象反映文化,准确传达意象是人们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在翻译过程中,仍有译者未能把握诗歌整体性,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文化,因而未能向读者传达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对诗词中的意象、文化的理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化意象,探究理解文化意象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从而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1.1文献综述1.1.1国内研究现状暨南大学翁显良教授曾经提出:意象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是保持英译汉诗本色的途径[1]。
他强调诗歌魅力在于意象[2]。
这对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认为:在文学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当然,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现象是不可比避免的[3]。
其次,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三化”原则来处理文化意象。
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张保红谈论了意象再现的广义、狭义问题;辛献云将意象划分为比喻型意象和非比喻型意象。
1.1.2国外研究现状1917年,阿瑟·韦利在意象翻译中注重采用直译法,并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后被文学集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诗派集”;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位为:瞬间表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其注重“创法译”,认为检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与作者之间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心灵契合、意象传递三方面的契合程度,不再局限于内容上的忠实。
语言学视角下的克瓦斯文化余丽娜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俄语中的谚语、熟语以简练通俗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寓意,是我们了解俄罗斯文化国情的一把钥匙。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从关于克瓦斯的一系列俄语谚语俗语中探究俄罗斯各历史阶段下的克瓦斯文化。
关键词:俄语;谚语俗语;克瓦斯;文化克瓦斯是用黑面包干加上薄荷、葡萄干、白糖等发酵制成的夏季解暑良品,其历史可追溯到罗斯时期。
由于克瓦斯深受俄罗斯人民喜爱,由квас派生了大量俄语词汇,出现了很多与克瓦斯相关的谚语、俗语。
在俄语中以квас为词根的词有:квасить,заквасить,проквасить(指发酵过程);квасник,квасница,квасовар(指酿造克瓦斯的人);закваска,квашенье,квашеный (指发酵变酸的东西)等。
Квас作为斯拉夫民族历史固有词,具有如此强大的派生能力,在俄罗斯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一、克瓦斯由来已久克瓦斯在俄罗斯历史悠久,第一次被书面文字记录下来是996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在受洗后将食物、蜂蜜和克瓦斯分发给人民①。
最早,酿制“克瓦斯”的原料是面包干、面包屑和浆果。
罗斯人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原材料放在一起发酵,就成了“克瓦斯”,随后,酿造工艺不断改良口味也愈发多样。
从俄语谚语中Квас как хлеб,никогда ненадоедает. (克瓦斯就像是面包,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厌倦),可以看出克瓦斯在罗斯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且罗斯人民在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时,会随身携带克瓦斯,“И худой хлеб лучше хорошей воды.(就是不好的克瓦斯也胜过好的水)”,他们认为克瓦斯有助于恢复体力和减缓疲劳。
更有甚者,“Квачок для инока дороже причастия.(对于修士而言,克瓦斯比圣餐还珍贵)”,“Как бы хлеб да квас,так и всё у нас.(有了面包和克瓦斯,我们就拥有了一切)”,“Ешь щи с мясом, а нет-так хлеб с квасом.(没有白菜汤和肉,面包和克瓦斯也是一样)”。
科技信息1、引言很多学者对于语言和文化提出过精彩的论述。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建构》(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文化语言学”这一名称,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这对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研究都具有创新意义。
在书中,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中核心概念之一———意象,为其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的生成离不开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意象、语言、文化三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语言学的核心。
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核心概念———意象出发,着重探讨其意象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意象的阐述帕尔默将人类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提出了文化语言学,并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着重强调引入作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
在帕尔默看来,语言不过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的游戏而已,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为基础。
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如贝多芬的音乐、芒果的味道、香水的气味、海滨沙滩上的漫步等。
(Palmer,1996;3)。
帕尔默认为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最初感觉器官得到的是与现实有一定相似性的意象,这些直接的感性经验产生的一项逐渐成为认识加工厂的原材料。
特定的经验产生特定的意象,意象与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就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与文化相融合,即文化心象理论。
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实际上又是由文化决定的。
几乎所有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的累积构建而成。
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意象的理解就不同。
在语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文化构建起来的约定俗成的,人们互为预设的世界观意象,才能为人们理解话语提供可靠的参照。
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有哪些语言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视角不断涌现,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探索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奥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跨文化交际视角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新方向。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语言与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误解和冲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例如,当中国的商务代表与外国合作伙伴进行交流时,语言的表达方式、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合作的成败产生影响。
通过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数字化时代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语言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网络语言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现象。
研究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特点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变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动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语言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建立数字化语言库、文化遗产数据库等,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保存和传播中国丰富的语言与文化资源。
生态语言学视角也为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语言和方言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南方的一些方言中保留了较多与水乡生活、农业生产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北方的语言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草原文化和游牧生活的影响。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语言与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语言在维护生态平衡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多模态视角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语言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声音,图像、手势、表情等多种模态的符号都在传递着信息和表达着文化。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篇分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1. 广告语言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文化语言学下的数词“五”的文化内涵及运用发布时间:2023-03-03T01:11:35.05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10月19期作者:单意[导读] 数词在中国产生的很早并且相对完备,自成一套系统。
数词在汉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代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数词被赋予了计数意外的文化含义。
单意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摘要:数词在中国产生的很早并且相对完备,自成一套系统。
数词在汉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古代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数词被赋予了计数意外的文化含义。
本文以数词“五”为例,结合“五”在生活中的运用,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推求数词“五”在汉语言的大环境中体现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数词、词语运用、文化内涵数词的产生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从1到10,数量完整。
数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国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商代的记数法有很高的评价:“中国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7]作为来源于社会的语言,不能超脱于语言产生的大的文化背景及汉民族文化。
本文试图以数词中的“五”为例,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来探求“五”在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所体现的的文化意蕴。
一、“五”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起源数词的产生本来没有任何神秘色彩。
当时,数字的主要功能依然是计数,用于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然而,依托于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对语言和历史遗迹的崇拜也导致了对数词崇拜。
有些人认为某些数词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财富,也有人认为某些数词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这种神秘的数字概念也受到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说文解字》对“五”字的解释是:“,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凡五之属皆从五。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五行中的“五”是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文化长廊 CulturalCorridor3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文/孔繁秀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对于话语研究方面的重视不断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视角下现阶段中国话语研究相关课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希望本文所做分析和有关的研究人士带来借鉴,从而使得中国话语研究更为深入、更具广度,大大提高研究效果。
关键词:文化;当代中国话语;发展从古至今我国对于话语理解与分析格外重视,最近几年来,中国话语研究力度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语言学、社会学、文艺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发展态势良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其根本原因进行分析,无疑意味着中国话语研究的重要价值,并且话语研究的深度即广阔性应得到相应保障。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相关课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1 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方向现阶段我国对于话语研究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避免了一元语境的问题,从而使得语言应用更加通俗,信息交流更加通畅。
中国话语研究同样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要注重权力与语言之间的协调,还要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两者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形成完整的主体模式。
巴赫金提出运用超语言学体现话语与权力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时,明确提出话语研究应以对话交际为目的,将语言生命探究作为基本信息,从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文化视角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有必要结合中西方语言交流特征,形成完整、系统化的共存方案,激发语言的内在活力,使之更具生命力,并体现语言的交流价值,在对话中起到文化交流与价值传播的效果。
语言学与话语学之间的衔接关系尤为密切,其中涉及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应从多个方面入手,使得研究更为高效的落实,进而明确彼此间的辩证关系。
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外部话语研究,还是内部化与研究工作的开展,都要始终本着趋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尽可能使得话语研究通约化、自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