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制剂工艺规程通则-散剂
- 格式:docx
- 大小:781.83 KB
- 文档页数:7
1-2:为了更好的理解固体制剂的特点及其制备工艺,这节课主要介绍固体制剂单元操作。
固体制剂单元操作包括了粉碎、筛分、混合和制粒,所以我们要掌握他们的概念与目的熟悉影响因素,了解常用设备3: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张图,它是固体剂型的一个制备工艺流程图。
我们将药物和辅料经过粉碎过筛以后混合,就可以得到散记。
混合以后如果接着自软材造粒,干燥后可以得到颗粒剂,颗粒剂进行压片就会得到片剂,如果对片剂进行包衣,可以得到包衣片。
我们把散记和颗粒机放入到胶囊壳里,我们会得到胶囊剂。
从这幅图中呢,我们可以看到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呢,他们既有相同的一个制备过程也有他们特有的制备工艺。
4. 粉碎,粉碎(sui)是指借助机械力或者其他方法,将大块固体物料\破碎成碎块、细粉甚至是超细粉的过程。
粉碎的目的为了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这有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便于各成分混合均匀;以及有助于天然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粉碎过程\主要是依靠\外加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实现的。
被粉碎的物料\受到外力的作用后\在局部产生\很大应力\或形变,当应力\超过\物料本身的分子间力时\即可产生裂隙\并发展为裂缝,最后破裂或开裂。
5. 制剂生产中根据被粉碎物料的性质,产品粒度的要求、物料的多少来选择合适的粉碎方法。
PPT,6. PPT7. 单独与混合粉碎:大多数药物通常采用单独粉碎,以便于后续操作。
此外,出于安全性考虑,氧化性或还原性药物、刺激性药物必须单独粉碎。
混合粉碎可以避免一些粘性或热塑性物料的吸附聚集现象,中药粉碎中的串研法和串油法就属于混合粉碎。
③干法与湿法粉碎,干法粉碎是指将物料经适当的干燥处理后,使水分含量降低至一定限度后进行粉碎的方法,在药品生产中多采用该方法,但该法的缺点是粉尘飞扬。
湿法操作可以避免粉碎时的粉尘飞扬,减少某些有毒或刺激性药物对人体的危害,常见的“水飞法”和“加液研磨法”均属湿法粉碎。
中国药典2020版散剂通则中国药典2020版散剂通则:规范化、质量与临床应用一、引言中国药典2020版是在医药行业不断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多,药物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一版药典对各种药品的制备、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估等方面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其中,散剂通则作为一类常见药品剂型的重要规范,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中国药典2020版散剂通则的内容,探讨其临床应用及优势,以期为药品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二、散剂通则概述散剂是一种由一种或多种药物成分组成的均匀、分散的粉末状制剂,可通过口服、外用等方式给药。
在中国药典2020版中,散剂通则主要涉及散剂的制备、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估等方面的规定。
与其他制剂类型如丸剂、液体剂等相比,散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便于携带和使用等优势。
三、质量控制要求为确保散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药典2020版对散剂的质量控制提出了以下要求:1. 原料要求:用于制备散剂的原料应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相关规定,确保来源可靠,质量稳定。
2. 生产工艺:散剂的制备工艺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药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生产过程中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对原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保证产品的杂质限度等。
3. 包装材料:包装材料应符合药品包装材料相关规定,保证药品的密封性、遮光性和抗污染性。
四、处方与制备技术散剂的处方设计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剂量等因素进行筛选和优化。
制备技术与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和药品特性来确定。
常见制备方法包括研磨法、湿法制粒法、干法制粒法等。
在制备过程中,还需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设备清洁卫生,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五、剂型特点与优势散剂与其他剂型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 作用迅速:散剂直接作用于患处,可迅速发挥药效。
2. 生物利用度高:与口服溶液、胶囊等剂型相比,散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对较高。
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散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其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原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各种原料,包括药物活性成分、辅料和溶剂等。
这些原料需要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筛选。
2. 药物粉碎:如果药物活性成分是固体的,需要先将其粉碎成细粉。
这可以使用专门的粉碎设备,也可以手工操作进行粉碎。
3. 混合:将药物活性成分与辅料进行混合。
混合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以确保混合物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4. 加工:将混合物加工成颗粒状或粉末状。
这可以使用造粒机或者干燥机进行加工,以得到符合规定颗粒度和粒度的散剂。
5. 包装:将加工后的散剂装入适量的包装袋或瓶中,并密封保存。
包装时需要确保环境卫生和温湿度符合要求,以保证散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以上就是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这些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药典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最终制得的散剂符合药物质量要求。
一、目的:为散剂制备过程提供标准指导规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散剂生产工序和片剂、胶囊剂的部分工序。
三、职责:车间主任、组长以及操作人员、QA质监员。
四、操作程序:散剂工艺流程图1.配药1.1核对原辅料的品名、规格、批号与生产指令相符。
1.2检查原辅料质量,发现原辅料外观、色泽不合格,有霉斑或异物应退回仓库,不得投料。
1.3粉碎备料,按各品种工艺规程选择安装粉碎机筛网。
1.3.1原辅料分别磨粉备用。
1.3.2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辅料准确称量混合。
1.3.3经过粉碎的原辅料均要贴上标贴,写明品名、规格、重量、操作者和操作日期。
2.过筛2.1按品种工艺规程选择安装振动机筛网。
2.2辅料过筛后贴上标贴备用。
2.3贵重药品、微量药物应用分样筛过筛。
3.称量3.1衡器每次使用前都必须调零。
3.2称量10kg以上者用感量0.2kg的磅秤,1~10kg用感量0.1的磅秤,1kg以下用感量0.1kg的托盘天平,称量麻醉药品、剧毒及微量药物应用感量0.01kg 的扭力天平。
3.3按各种工艺规程处方将原辅料逐一称出,并有专人核对。
3.4按效价或含量计算主药投料量。
3.5将原料析干后投料。
4.配料、总混4.1方式一:按处方将原辅料称量后混匀;方式二:按处方将原辅料称量后混匀,再一起磨粉一次或多次;方式三:微量药物应等量递增混合。
4.2将配好的物料送入槽型混合机进行总混,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为30分钟。
4.3总混结束将粉装桶,检验合格后方可分装。
5.分装5.1分装前核对品名、规格与生产指令一致。
5.2机器开动前应在有关部位加油一次,操作应保持机器清洁,并注意运转情况,如发现杂音,运转反常,应立即停车处理。
5.3根据使用的包装材料,调整纵封、横封温度,一般纵封140℃,横封温度230℃之间,但使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5.4操作时发现不合格品,应及时处理,不得将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中。
6.注意事项:6.1保证生产在严格监督管理下进行,若发现异常或重大质量问题及时报告车间,配合处理。
编码:共页厂名散剂产品散工艺规程编制人:────────────────年月日审核人:────────────────年月日批准人:────────────────年月日执行日期年月日目录一、目的二、适用范围三、责任者四、正文(一)产品名称、剂型、规格(二)处方和依据(三)工艺流程(四)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五)工艺卫生和环境卫生(六)散剂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及要求(七)原辅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及贮存注意事项(八)关键工序验证及设备验证的具体要求(九)包装要求、标签、说明书(附样本)与产品贮存方法及有效期。
(十)产品(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消耗定额,产量、技术经济指标,物料平衡以及各项指标计算方法(十一)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十二)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十三)劳动组织及岗位定员五、附录厂名GMP管理文件本工艺规程包含以下产品:一、目的:为了规范散剂产品生产操作程序,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生产车间。
三、责任者:车间主任、岗位操作者、质管员。
四、正文:(一)产品名称、剂型、规格名称:催情散剂型:散剂(二)处方和依据处方依据:《中国兽药典》2005年版(三)工艺流程散剂工艺流程淫羊藿、当归———--------- (外观均匀度)(最终装量检查)阳起石、香附---------------—→批量混合——→检测——→分装—→检查—-- 益母草---------------------——→包装————→检验———→入库↑包装材料(四)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一、生产前的准备1、检查确认生产场所是否留存有前批生产的物品或物料,生产场所是否已清洁,并取得“清场合格证”。
2、检查确认生产现场的机器、设备和器具是否符合生产要求,并已清洁合格、准备完毕,挂上“已清洁”、“合格”等标记。
3、检查确认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相应配套文件及有关记录是否已准备完毕。
4、检查确认所使用的原、辅材料,内、外包装材料,名称,品种,数量是否与工艺规程相符合,是否根据批生产指令、包装指令准备齐全,是否有相关质检报告单,工艺查证报告,确认为合格品,能投入使用。
XXXX有限公司散剂生产工艺规程颁发单位:GMP办公室工艺规程批准程序目录1、产品概述 (3)2、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4)3、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 (5)4、工艺过程中所需SOP名称及要求 (8)5、工艺卫生及环境卫生 (8)6、工艺验证及具体要求 (9)7、设备一览表及主要设备生产能力 (9)8、经济技术指标计算 (10)9、技术安全及劳动保护 (11)10、劳动组织与岗位定员 (11)1.剂型及规格剂型:散剂。
2.处方和依据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S药典》第一部3.生产过程中质控要点:a散剂质量控制要点:b半成品检测项目:混合均匀度、性状、粒度、水份。
检查方法见散剂半成品检验操作规程。
1.散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图注:加粗部分为主要控制点4.操作过程及工艺条件4.1生产前准备:4.1.1检查生产场所的环境、设施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
4.1.2上一班是否进行清场,不能有上一次生产的遗留物。
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将“清场合格证”附件归入本批生产记录。
未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批次的生产。
4.1.3检查设备应合格并挂上合格标牌后才能使用。
所有工具、容器、设备是否已按清洗规程完成并符合标准。
4.1.4对计量容器、衡器、测定、测试仪表要进行检查、校正,符合规定以后才能使用。
4.1.5检查与生产相适应的相关文件,记录等是否齐全。
4.1.6对所用物料、半成品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4.2 指令的下达:工艺员下达生产指令,生产部和质管部经理审核后,由工艺员将其中一份交车间班长,车间班长将生产指令分到粉碎岗位及内包装岗位准备生产。
另一份交仓库管理员备料。
仓库管理员接到《批生产指令单》《包装指令单》后进行备料。
由质量监督员进行复核备料的数量、质量,检查有无检验合格证,发现不合格的不允许出库。
4.3称量、配料:对称量区进行生产前检查,按生产指令下达的要求及《原辅料备料、称量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按处方量称取中药原料,质量监督员对称量过程进行核对。
固体制剂工艺规程通则-散剂基本制备工艺流程图一、配料:1、处方计算、称量及投料必须复核、操作者及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2、称量顺序原则上先称辅料再称原料,先无色后有色,先质重后质轻,先固体后液体的原则。
同一种原(辅)料称完后,再称另一种原(辅)料,为防止称错、混药,不得交叉称量;不得用一个撮瓢称料。
3、称量前检查电子计重台秤和电子计重天平的校准(水平),调零。
电子计重台秤最大量程150kg(感量50g);电子计重天平最大量程30kg(感量1g)。
4、制粒使用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纤维素钠(CMC-Na)、丙烯酸树脂作为粘合剂时,要求按工艺规程取相应辅料提前一个班浸泡后发往制粒组。
5、配好的物料应在清洁的容器里,容器内、外都应有标签,写明特料的品名、规格、批号、皮、毛、净重、日期和操作者姓名。
配料工作台图片:二、原辅料混合(一)、混合设备1、概述:固体混合是制备固体制剂的重要操作。
混合的目的是药物的各组分在制剂中均匀一致,以保证剂量的准确与有效。
混合的均匀与否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及成品质量都有直接影响。
在固体制剂生产中,混合使主料与辅料的含量均一是使固体制剂按处方规定剂量准确的决定因素。
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制粒前的有效成分和辅料的搅拌混合;以及整粒后加入润滑剂和崩解剂时的总混都需要使用混合设备进行混合。
混合程度是混合后均一程度的指标。
2、混合机理物料混合时有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对流混合、剪切混合、扩散混合。
(1)、对流混合是指粉末在容器中翻转混合,或者用浆、片、相对旋转螺旋将相当大量的物料从一处转移至另外一处。
在混合设备内形成固体的循环流进行混合。
对流混合的效率与混合器的种类有直接关系。
(2)、由于物料颗粒的速度分布所产生的颗粒间的相互滑动和撞击以及搅拌叶片端部与内壁间的挤压和拉伸,便产生了剪切混合。
(3)、扩散混合是指物料相邻颗粒间相互交换位置而产生的局部混合作用,混合容器中粉末颗粒的紊乱运动改变其彼此间的相对位置而发生的混合现象,能引起颗粒运动的任何方法都能进行扩散混合。
固体制剂工艺规程通则-散剂
基本制备工艺流程图
一、配料:
1、处方计算、称量及投料必须复核、操作者及复核者均应在记录上签名。
2、称量顺序原则上先称辅料再称原料,先无色后有色,先质重后质轻,先固体后液体的原则。
同一种原(辅)料称完后,再称另一种原(辅)料,为防止称错、混药,不得交叉称量;不得用一个撮瓢称料。
3、称量前检查电子计重台秤和电子计重天平的校准(水平),调零。
电子计重
台秤最大量程150kg(感量50g);电子计重天平最大量程30kg(感量1g)。
4、制粒使用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纤维素钠(CMC-Na)、丙烯酸树脂作为粘合剂时,要求按工艺规程取相应辅料提前一个班浸泡后发往制粒组。
5、配好的物料应在清洁的容器里,容器内、外都应有标签,写明特料的品名、规格、批号、皮、毛、净重、日期和操作者姓名。
配料工作台图片:
二、原辅料混合
(一)、混合设备
1、概述:
固体混合是制备固体制剂的重要操作。
混合的目的是药物的各组分在制剂中均匀一致,以保证剂量的准确与有效。
混合的均匀与否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及成品质量都有直接影响。
在固体制剂生产中,混合使主料与辅料的含量均一是使固体制剂按处方规定剂量准确的决定因素。
在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制粒前的有效成分和辅料的搅拌混合;以及整粒后加入润滑剂和崩解剂时的总混都需要使用混合设备进行混合。
混合程度是混合后均一程度的指标。
2、混合机理
物料混合时有三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对流混合、剪切混合、扩散混合。
(1)、对流混合是指粉末在容器中翻转混合,或者用浆、片、相对旋转螺旋将相当大量的物料从一处转移至另外一处。
在混合设备内形成固体的循环流进行混合。
对流混合的效率与混合器的种类有直接关系。
(2)、由于物料颗粒的速度分布所产生的颗粒间的相互滑动和撞击以及搅拌叶
片端部与内壁间的挤压和拉伸,便产生了剪切混合。
(3)、扩散混合是指物料相邻颗粒间相互交换位置而产生的局部混合作用,混合容器中粉末颗粒的紊乱运动改变其彼此间的相对位置而发生的混合现象,能引起颗粒运动的任何方法都能进行扩散混合。
以上所述随混合机理在实际的混合设备内混合过程中同时存在。
但在某一种机理的表现程度因混合器的类型而异。
例如水平回转圆筒混合器以对流混合为主,使用搅拌器的混合器内,以强制的对流混合、剪切混合为主。
3、影响混合均匀度的因素
影响混合均匀度的因素很多,包括设备转速、充填量、装料方式、粒径、粒子形态、粒子密度、混合比、粒子带电荷等因素。
混合设备按混合容器是否转动可分为回转型和固定型两类。
回转型混合机的混合筒有多种形式,其中以V型混合效果最好,应用最广泛。
4、混合方法:
(1)、搅拌混合小量药物调配或数量较多的药物混合一般放在容器中用药刀或搅拌棒搅拌混合,操作简便,但是不易混合,一般只作为初步混合用。
大批量的制剂生产中采用混合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混合可达到混合均匀目的。
(2)、研磨混合把固体成分置于乳钵上研磨混合,只限于小量生产,尤其适于结晶性药物的混合。
但不适于具有引湿性及爆炸性成分的混合。
(3)、过筛混合是将各组分经过初步混合后,再经一次或数次药筛。
方法简便,适于大量生产。
由于过筛时较细、较重的粉末先通过筛孔,出现粉末粗细不均。
因此还需要进行搅拌,以保证混合均匀。
5、混合设备
(二)原辅料预混合:
1、高速搅拌制粒机
高速湿法混合颗粒机:在所有的制粒设备中,高速湿法混合制粒机是符合
GMP要求的理想制粒设备,也是制药企业应用最多,最经济的制粒设备。
该机
把混合和制粒合为一体,工作过程在一个全封闭的容器内进行,其优点是混合
和造粒效果好、生产效率高、密闭无污染和能耗低等特点。
目前在制粒工艺中,
该机已占到全部制粒设备的70%
切刀锁切刀
1、工作原理
卧式高速湿法混合制粒机一种新型的集混合、制粒二步工序于一体的湿法
制粒设备。
首先将药物、辅料和粘合剂加入容器内,靠高速旋转的作用迅速完
成混合,此时物料呈半流动状态,当达到充分拌和时,随着粘结剂的加入,粉
料被制成充分润湿的软料,由于搅拌浆的高速旋转,物料在运动中产生涡流,
此时搅拌浆和筒壁加强了对物料的挤压、磨擦和捏合作用,从而形成了疏松的
块料。
同时切碎刀将块料切碎制成颗粒,搅拌浆和制粒刀的共同作用,物料产
生三维运动,颗粒之间不断挤压、碰擦、剪切和捏合,使颗粒摩擦更均匀、细致,最终形成稳定的球状颗粒。
就这样靠高速旋转的作用迅速完成混合、制软材和制颗粒的过程。
2、基本构造:
高效湿法混合制粒机主要由锥形料斗、搅拌桨、制粒刀、进料装置、进液装置、出料和控制系统及充气密封、充水清洗、夹套水冷却等辅助系统所组成。
3、工作性能和要求
(1)、搅拌浆和制粒刀的运行速度可调整并且必须符合制粒工艺要求,对于速度的调整,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混合和制粒的电机采用双速电机,搅拌浆的速度范围为30-500rpm;、切碎刀速度范围为300-3000rpm。
另一种调速方式采用变频调速。
(2)、按照锅体有效容积的75%和药品的平均比重0.6g/cm3计算,一般该机型的制粒机的生产能力在50—120kg。
(3)、混合制粒时间一般为7-10分钟/批,生产效率很高,比摇摆式颗粒机提高4-5倍。
(4)、混合和制粒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可有效的防止污染;颗粒粒度一般在φ0.17mm-φ0.83mm,(20-80目);干燥后,颗粒呈园球型、粒度均匀、流动性好;成品率一般不小于99%
(5)、锅盖采用快开式结构,机器运行时,锅盖打不开。
锅盖锅体的密封采用卫生级硅胶垫,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6)、良好的速度选择保证了物料不但产生涡流运动,而且还产生三维运动;每批物料的生产时间可根据工艺要求自由设定,到时机器会自动停止。
(7)、清洗方便,只要拨动水气转换阀门,接通水源,水就能喷射到锅体的各个位置,确保无清洗盲区。
同时启动混合和制粒电机,清洗结束后,水由放料阀排出。
(8)、混合和制粒电机与放料阀、启盖装置相互连锁,在运转过程中,放料阀和锅盖打不开,可有效的防止无操作造成事故。
4、对制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1)、原、辅料粉末的粒度(粒度小有利于制粒);
(2)、搅拌浆与切碎刀转速的影响:在整个混合和制粒的过程中,搅拌浆和制粒刀转速的配合相当关键,直接影响着颗粒粒经的大小和分布。
当切碎刀转速
慢时,颗粒粒径变大,转速快时粒径变小;相反当搅拌浆转速慢时,粒径变小,转速快,粒径变大。
(3)、搅拌器的形状与角度、切割刀的位置等。
(4)、物料内有异物:排除掉物料和工艺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搅拌和制粒的密封不良,气密封的气量过小,清场不彻底造成的。
优点:可制备致密/强度高的胶囊剂的颗粒,也可制备松软的适合压片的颗粒;缺点:不能进行干燥。
5、本岗位操作要点:
(1)、按品种工艺要求设定干混时间以及搅拌桨、刀的速度参数。
(2)、对主药含量小于10mg或含有毒剧麻药物的品种除另有规定外应按药的性质用适宜的方法使药物均匀度符合规定。
一般情况可采用等量稀释法或将高效湿法制粒机的刀、桨设置高速,混合时间不得低于5分钟。
(3)、对有色产品在干混合过程中要注意内加辅料的兼容性。
对个别需要加色靛的产品应将色靛事先溶于水(或乙醇之中)或混于淀粉中冲浆。
(4)、过筛整理后的湿颗粒要及时进烘。
散剂的一般生产过程: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略)
三、散剂:
1、散剂:是指饮片或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未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
散剂。
2、散剂的一般生产过程:物料前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3、散剂除另有规定外,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照粒度测定法(附录XⅠB第二法,单筛分法)测定,除另有规定外通过六号筛的粉未重量,不得少于95%。
【外观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ⅠX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9.0%。
【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限度1倍。
【装量】多剂量包装的散剂,照最低装量检查法(附录XⅡC)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XⅢB)检查,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XⅢC)检查,应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