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摘要】据调查我国现在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受到各个部门的重视。
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以呼吁学生们强身健体,激励学生们强身健体,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们的锻炼热情,从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从目前来看,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学校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加强校内体育文化建设,在让他们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时,也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锻炼。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一)学生缺乏锻炼积极性在体育锻炼中,学生们仅仅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
而且他们不具备运动技能,因此锻炼也非常不科学。
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对运动不熟悉,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所以也无法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因为没有形成健康观念,因此不具备自觉性,同时也不注重体育锻炼,甚至逃避体育锻炼,对运动非常抗拒。
(二)锻炼内容单一如今学生体育锻炼的模式普遍存在很单一的问题。
大多数以群体锻炼、跑步为主,仅限于操场跑步和球类运动,而且锻炼的时间也不长。
不能拓展更加丰富的锻炼模式,也显得非常枯燥和单一化。
还有很多学生怕受伤、怕累,因此不敢参与体育锻炼活动。
(三)缺乏指导性因为锻炼缺乏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也缺乏组织性、指导性,学生完全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来开展体育锻炼。
导致运动量和运动行为都不规范,而且缺乏科学性。
因此不但无法起到锻炼学生体魄的作用,同时也不能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甚至错误的运动还可能损坏学生的身体。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一)提高学生自觉进行锻炼的意识在锻炼当中,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只有学生们在主观意识上进行了自我调整,才能决定他们的行为发生转变,最终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很重要,这是较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出发学生的兴趣点之后,他们才能更加主动的去进行活动,才能有机会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产生高度热情,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大学生运动情况(二)引言:大学生运动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不仅涉及到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还与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展开,以概述大学生运动情况,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各个方面。
正文:一、大学生运动习惯1. 大学生缺乏定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2. 大学生对于运动的重视程度较低3. 大学生普遍存在长时间坐姿的问题4. 睡眠质量对大学生运动习惯的影响5. 大学生运动习惯与学校体育设施的关系二、大学生主要参与的运动项目1. 健身运动:如跑步、瑜伽、游泳等2. 团体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3. 水上运动:如划船、冲浪、帆船等4. 校园运动会及社团活动的影响5. 大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与个人兴趣和擅长相关三、大学生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1. 锻炼能增强大学生体质2. 运动促进健康体重的维持3. 运动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常见的身体问题,如腰背痛和颈椎病4. 运动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5. 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四、大学生运动与学习成绩的关系1. 运动可提升大学生学习效果和记忆力2. 运动增加大学生专注力和注意力3. 运动缓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4. 运动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的培养有帮助5. 运动与学业达成平衡对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有正面影响五、大学生运动的挑战与机遇1. 大学生面临的时间压力和课业负担2. 运动设施与资源的不足3. 大学生运动意识的提升与鼓励4. 制定适合大学生的运动计划和课程5. 运动社交网络的发展与大学生的运动行为的引导总结:大学生运动情况涉及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
解决大学生缺乏运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引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7篇)通用体育锻炼情况调研报告【篇1】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起到了活跃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建立安定团结、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使广大居民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得到改善,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
1.呼和浩特市东苑小区简介东苑社区原是呼和浩特市集中型社区,在08年由赛罕区区政府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
社区内共有32栋居民楼,3196人。
拥有健身房、文化广场、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及卫生医疗服务站。
从03年开始,社区成立了党总支,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带社建,社建促党建”的路子。
2.社区体育的现状2.1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曾提到了东苑社区的体育场地较分散,同时多是单位的场地,社区本身拥有的场地根本满足不了社区这么多人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
总的来说,社区的体育活动点主要在八类活动场所中进行,在就近的公园、街道居委会场地和街头巷尾活动的活动点居前3位。
匮乏的资源,难以满足需要,就不得不利用公园、空地作为补充,活动场所非正规化、属地化。
而且在社区中走访的过程中很少看到或者说是几乎没有看到社区中有自己的体育场馆。
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2.2活动内容文体一体化在社区人员介绍社区活动的时候,可以清晰的知道由于受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以走(跑)步、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气排球等内容为主,非竞技化、韵律化、传统化、文体一体化特点十分明显。
2.3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虽然社区的体育活动是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但由于中青年人迫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参与主体以老年人为主。
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近年来,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备受关注。
作为当代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于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学习能力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1. 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现状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
首先,由于学业压力和社交娱乐活动的增加,大学生普遍缺乏时间和动力进行体育锻炼。
许多学生忙于学习和社交,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其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如智能手机、电脑等,使得大学生更加宅在家里,缺乏户外活动的机会。
再者,缺乏规范的锻炼计划和相关指导,导致大学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锻炼方式。
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意愿。
大多数大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上,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大学生缺乏时间和动力进行体育锻炼。
学业繁忙、社交活动多样,使得大学生难以抽出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再者,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育锻炼指导,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效地规划自己的锻炼计划。
3. 解决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的措施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现状。
首先,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意愿。
通过组织宣传活动、举办体育赛事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感和愿望。
其次,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资源。
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提供良好的运动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体育锻炼条件。
同时,增加体育课程和选修课的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此外,加强体育指导和培训,提供规范而科学的锻炼计划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锻炼方案。
4.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大学生体育锻炼不仅关乎个人身心健康,还与其学习和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预防和改善各种慢性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现状调查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普遍不高根据普遍的调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高。
有人认为是学业压力大,时间不够,有人认为是对课外锻炼缺乏兴趣,或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些人觉得课外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买一些体育用品等。
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单一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为主。
在这些运动项目之外,大学生们很少会思考其它的健身方法。
3. 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在一些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如不设羽毛球和游泳课程等。
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分析1. 学业压力影响体育锻炼意愿在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考试和作业等。
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是这种时间冲突很可能导致大学生无法安排足够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 体育运动项目推广不充分在部分高校,学校开展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并不充分,比如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等。
因此,这种单一的体育项目结构或许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愿的提升。
3.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系列实施措施。
其中,体育锻炼项目特点、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可能会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推动学生体育锻炼的普及和深入开展。
三、对策1. 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学校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其活动特点和重要性。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报告范文3篇当今社会,大学的扩招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越来越多。
但是,做名优秀大学生的难度却随着国际油价一路飙升——因为“竞争”。
而良好身体素质作为把握制胜权的最基本要素,却往往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软肋。
下面店铺整理了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报告,供你参考。
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报告范文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1世纪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除了要求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外,还需良好的身体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运动休闲的健身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有助于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抗挫力。
体育锻炼又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将学校素质教育扩展,形成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我们知道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
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
因此,大学生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因为身体锻炼可以使心脏和胃肠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使大学生精力充沛,同时,身体锻炼还是一种积极性休息,脑细胞各有分工,进行身体锻炼时,管理肌肉活动的精神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思考问题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得到很好的积极性休息。
所以大学生更有必要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呢?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探究如何根据本校实际,改善并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小组决定对xxx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我们对辽东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8份,其中男生29份,女生49份。
⼤学⽣体育健康调查报告 全⾯正确地认识健康的现代含义,关注体育健康,建⽴和谐体育健康⽣活⽅式,是当今⼈们⾯临的理性选择。
下⾯是⼩编为你精⼼整理的⼤学⽣体育健康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体育健康调查报告篇1 ⼀、引⾔ ⼤学⽣群体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直以来,我们过多关注的只是他们的智⼒因素,⽽忽视了他们的⾝体状况。
此次,我们从微观⼊⼿,探讨影响⼤学⽣⾝体健康的⼀个重要⽅⾯——体育运动的情况。
为了实证研究⼤学⽣体育运动的情况,本⼩组与2010年12⽉在武汉⼯业学院对全体学⽣进⾏了关于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的⾝体健康状况、⼤学⽣运动现状以及他们对运动的看法与要求。
在对⼤学⽣体育运动情况进⾏研究时,需要了解的具体内容是:⼤学⽣对运动的认识怎样?⼤学⽣对运动项⽬的选择情况怎样?⼤学⽣对⾃我健康状况的认识怎样?⼤学⽣对本校体育⽅⾯的要求怎样?在对⼤学⽣体育运动情况进⾏研究时需要收集的信息有:影响⼤学⽣运动的因素有那些?性别、年级对⼤学⽣运动有没有影响? ⼆、研究⽅法 此次调查⼀武汉⼯业学院所有在校⼤学⽣为调查对象,采⽤随机抽样的⽅法选取样本。
样本个数180,采⽤⼈员询问法,实际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有效回收率90.56%。
本次调查数据的分析采⽤Excel 软件完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 样本结构分析 (⼆) 报告结果分析 1.⼤学⽣喜爱的运动项⽬结构分析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篮球与⽻⽑球是最受⼤学⽣欢迎的运动项⽬,两项运动所占⽐例超过了50%,因为这两项运动既符合⼤学⽣的基本运动需求,⼜是⽐较⽅便的运动(学校提供的设施基本可满⾜需求),还可以集锻炼与娱乐于⼀⾝。
同时,跑步也是校园⾥的⼀⼤风景,跑步是最全⾯的锻炼⽅式,也是最传统、简单的⽅式,因此,仍有17%的⼤学⽣坚持这种运动。
还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产⽣了健⾝的爱好,特别是现代瑜伽的兴起,⼤⼤刺激了⼥⽣的减肥欲望,同时,⼤学男⽣也正处于体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对形体美的追求也促使他们有了健⾝的需求。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教学与研究,吴亮约3641字摘要: 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而体育锻炼现状却不尽人意,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
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情况不太理想,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
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体育锻炼是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本文按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论文和研究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03份,回收率为96.7%。
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有效率为95.2%。
通过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所得信度系数分别为R1=0.87,R2=0.84,R3=0.8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把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P,.05为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2.1大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一半以上(60.1%)的大学生“偶尔参加锻炼”,并且还有5.6%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
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比例不高,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还没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统计结果还显示:1.男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sup>2</sup>=67.114,P=.000,.001),男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远远高于女大学生(18.0%),且男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42.2%);女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18.0%)低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75.1%)。
这说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2.文理科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sup>2</sup>=3.162,P=.472,.05)。
3.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sup>2</sup>=40.266,P=.000,.001),其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
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
[图片]2.2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较明确,38.4%的大学生选择强身健体,男女、文理、不同年级选择一致,均排在第一位,说明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手段。
其它列前的依次还有:“满足体育兴趣需要”、“减肥、健美”等。
同时也可以发现大学生进行锻炼的目的呈现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11.7%的大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中该项选择排序中四年级最高,这可能与他们面临步入社会、考研等多重人生选择造成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因此锻炼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比例相对较高。
2.3影响大学生不进行体育锻炼主观上的原因和客观因素。
通过调查,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中“没有习惯”所占比例高达36.1%,这确实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其它原因列前的依次有“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对运动能力缺乏信心”、“没有必要”等。
限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首要因素是“没有时间”33.2%,其它依次是“没有场地”、“没有器材”、“没有指导”和“没有经费”、“缺乏吸引力”、“没有组织”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较薄弱,良好的以体育锻炼增进健康的理念和行为还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
同时,体育设施的缺乏不能与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适应,从而约束了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
学校对体育锻炼的指导也不得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和体育精神没有形成。
因此,学校应加强场地、器材等硬件建设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切实做好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和支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感到体育锻炼没有吸引力,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的比例更是达到10%和10.3%。
2.4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
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强度(34.4%)”和“中等强度(40.9%)”上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同时还有3.5%的大学生只进行轻微运动。
男女、文理科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强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x<sup>2</sup>=3.897,P=.420,.05,x<sup>2</sup>=2.444,P=.655,.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强度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sup>2</sup>=64.789,P=.000,.001)。
[图片]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各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是“l至20分钟”、“20至30分钟”、“31至59分钟”、“60分钟以上”。
但也有8.4%的大学生锻炼时间仅在10分钟以下,不可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
男女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sup>2</sup>=34.066,P=.000,.001)。
在“60分钟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32.6%)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3.0%),说明男大学生一次锻炼的时间多于女大学生。
文理科、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一次锻炼时间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sup>2</sup>=3.371,P=.498,.05,x<sup>2</sup>=17.677,P=.126,.05)。
从表5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锻炼频率上,有42.0%的大学生“每周1至2次”,16.1%的大学生“每周3至5次”,有9.2%和26.1%的大学生选择“一个月一次以下”和“一个月2至3次”,这表明有三分之一多的大学生很少进行锻炼。
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x<sup>2</sup>=43.731,P=.000,.001)。
在“一个月2至3次”和“每周1至2次”选项上女大学生所占比例(31.8%,45.2%)明显高于男大学生(19.3%,38.1%)。
而在“每周3至5次”和“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男大学生所占比例(23.4%,12.4%)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0.0%,1.9%),说明男大学生锻炼频率要大于女大学生。
文理科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sup>2</sup>=14.020,P=.007,.01),在“每天一次或以上”文科所占比例(13.7%)大于理科(4.2%)。
从不同年级来看,可以发现:选择每周1,2次的比例均排在首位。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锻炼频率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sup>2</sup>=73.584,P=.000,.001)。
在“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上,四年级大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年级。
进一步比较可以发现在“每周1至2次”、“每周3至5次”和“大约每天1次或以上”选项总体比例上,三年级75.7%,一年级70.7%,二年级64.4%,四年级44.9%,这说明三年级参加锻炼的情况相对较好。
3.结论和建议3.1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近人意。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多抽出时间,采取适宜的运动量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获取良好积极的心理体验全面提高自身健康。
尤其是女大学生和四年级大学生更要加强体育锻炼。
3.2高校要从教学和管理工作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教育和指导。
同时努力改善设施,创造锻炼条件和体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使大学生能够主动顺利地进行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1,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4.,2,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3.,3,曾吉.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06.,4,姚丽琴,左新荣.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