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
- 格式:pdf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8
科隆博物馆设计理念科隆博物馆作为德国科隆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机构之一,其设计理念体现了欧洲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维。
科隆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隆博物馆注重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博物馆位于科隆老城区的核心地带,周围环绕着历史建筑和繁华商业区。
设计师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外观采用了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反射出周围建筑的影像,与老城区的历史建筑相互映衬,创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
其次,科隆博物馆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开放宽敞,多采用玻璃幕墙和天窗,使得自然光线充足,营造出明亮舒适的环境。
同时,博物馆还特别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和参与。
设计师将展览空间设计为多功能区域,除了展示艺术品之外,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观众进行休息、学习、交流等活动。
此外,博物馆还设立了教育工作室和多媒体互动区,举办各种公众教育项目,让观众真正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中去。
再次,科隆博物馆注重展示品质和内容创新。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严谨精致,注重艺术品的陈列和呈现方式。
设计师采用了多种展示手法和技术手段,如灯光设计、声效设计、多媒体展示等,使观众在观赏艺术品的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和体验。
此外,博物馆还注重与国内外艺术机构的合作,定期引进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和展览,使观众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艺术文化。
最后,科隆博物馆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许多环保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雨水收集系统等,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博物馆还注重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举办各种环保教育活动,提高观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总之,科隆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博物馆注重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开放、包容的特点,追求展示品质和内容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这种理念为博物馆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和文化认知。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
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1引言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
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
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想法和感觉。
彼得。
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
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开办事务所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彼得.卒姆托的设计,科伦巴博物馆(科隆)科隆还有个地方,有点特殊,既是个教堂,又是个博物馆,重点是建筑的设计者,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年生于瑞士巴塞尔。
为人非常低调,却个性很强。
他的作品很多在瑞士及欧洲的偏僻乡村或山上(大多交通不便),他从不在国际知名大都市做地标性建筑,所以非建筑专业的很少人知道他,但他却在2009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每年只给一个人或一个工作组。
瑞士一共有三人得过这个大奖,另两位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2001年),就是帮咱设计鸟巢的。
所以卒姆托又是众多建筑专业学生的崇拜的偶像,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建筑类学生朝拜的地方。
科隆的这个建筑是我们看的第一个卒姆托的作品,后来又陆续去过四个(田野兄弟教堂,瓦尔斯温泉浴场,山顶教堂和Leis House),还去了他于1979年在瑞士库尔附近的一个小村里建的工作室,以及他的出生地巴塞尔,今后会慢慢写,对卒姆托的介绍也放在下篇,田野兄弟教堂。
不过说实在话,看过几个卒姆托的作品,确实不是很容易看懂大师的思想。
这座教堂最初叫做圣科伦巴教堂(St. Kolumba),历史可追溯到公元980年,中世纪不断扩建,是科隆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二战时,教堂几乎被全部炸毁。
1947年,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废墟上的圣母小堂”。
2007年,在科隆教区的主持下,建成了这座宗教性质的博物馆,大主教教区博物馆。
也就是说,废墟上的圣母小堂被整合在新建的科伦巴博物馆内。
残存的教堂既没有被拆除,也没有像其他教堂那样完全按照过去的样子重建。
卒姆托将残存的教堂基础全部保留,让新旧建筑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我不知道有没有铭记战争的想法。
Madonna in den Trümmern,废墟(瓦砾)上的圣母(小堂)的意思。
设计师也是位德国著名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Böhm),也是普利兹克奖得主(1986年)。
272[ UED ] 143 | 06 | 2023科伦巴艺术博物馆( Kolumba Art Museum)位于德国科隆市,是由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PeterZumthor)结合圣科伦巴(St Kolumba)哥特建筑遗址和波姆斯教堂(Böhms)与独特的考古发掘遗址(1973—1976年)设计而成的。
建筑师彼得·卒姆托设计时从传统中提取设计要素,保留了考古发掘遗址,将艺术博物馆建于遗址之上,利用过道穿行于遗址,遗址承接基地仿佛从地面长出来一般,深植于过去营造沉浸式遗址空间体验。
彼得·卒姆托设计时并未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这种手法是对传统建筑的复原,将传统的设计语言在当代重建历史建筑中再现;“修旧如旧”静态地直接认知历史建筑的特性、功能、结构关系,用直接经验设计并延续传统与文脉,而历史文脉现存性的动态和演变需要借助建构的空间模型载体进行间接认知,利用空间意象图式 (Spatial Image Schema)去分析模型载体空间,生成设计要素。
分析科伦巴艺术博物馆中参观者与建筑空间、建筑与城市空间、艺术博物馆展示与遗址挖掘空间之间运动及互动关系可以通过空间意象图式的方法,并且对功能、结构构成及空间特征等进行认知。
1 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意象(Image)是为认知目的而产生的大脑活动,是式就是隐喻认知,隐喻认知在认识一个对象时需要借助另外一个对象,可以通过本体认知喻体,也可以借助于喻体认知本体(表1 )。
2 空间意象图式的“体、位、序”分析以空间为载体的隐喻认知,空间意象图式预先储存于大脑中并在其中完成空间的视觉记忆与储存。
在认知过程中,进入空间的个体无意识地触碰到这些信息,随之会将预存的碎片化信息组成空间架构,一一映射于空间意象图式的载体之上。
依据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对意象图式的分类,意象图式有容摘要:对科伦巴艺术博物馆的直接认知与间接认知是建立在意象图式认知方法基础上的,借助建筑空间为载体创建新的空间意象图式分析体系,从体、位、序三方面进行空间意象图式隐喻认知,研究了空间功能、特征、结构关系等属性,并将叙事层面映射于空间载体之上,赋予空间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