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头痛病因及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19.45 KB
- 文档页数:3
颈源性头痛的提出•1983年Sjaastad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
•1990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
•1995年Bogduk 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直接原因。
认为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亦有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被广为接受。
颈源性头痛的定义1.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
2.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
3.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颈源性头痛的机制1.颈源性头痛可产生于颈部肌肉组织、神经根,特别是前根受到压迫或炎症侵袭时可引起反射性颈部肌肉痉挛。
2.持续性肌肉慢性痉挛引起组织缺血、代谢产物聚集、代谢的终末产物引起肌筋膜炎、疼痛,并可直接刺激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产生疼痛。
3.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某种工作姿式,使该处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肉痉挛,同时使该处韧带、肌筋膜发生损伤。
4.长时间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在全身各部位中最容易引起颈部神经-肌肉紧张,这也是青少年颈源性头痛的常见的解剖学原因。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 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
女性多见。
•早期多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疼痛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顳部、顶部、颈部。
随病程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
•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耳下方颈椎外侧和乳突下后方明显压痛。
•病程较长者有颈后部、顳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部分患者触觉、针刺觉减弱,或患侧嗅觉、味觉和舌颊部感觉减退,或压顶试验和托头试验呈阳性,或无明显体征。
•X光检查可见颈椎退行性变,或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棘突增宽变厚、棘上韧带钙化。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摘要】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首先介绍了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特点,然后分别探讨了推拿治疗和针刺治疗在颈源性头痛中的应用。
接着详细描述了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以及进行了效果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缓解颈源性头痛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疗效,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病因、特点、应用、方法、效果观察、结论、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探讨这种综合疗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观察,分析推拿和针刺分别对颈源性头痛的影响,以及二者结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缓解颈源性头痛症状方面的有效性,为临床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综合疗法在其他疼痛症状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促进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和应用。
1.2 研究意义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作为中医经典疗法的结合,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在颈源性头痛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研究意义在于探讨推拿与针刺相结合的疗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为中医治疗该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医药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认知和了解,推动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发布时间:2018疾病分科:脑病科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1) 头痛的诊断依据: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
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1) 疼痛源自颈椎,且头部(含枕部、头顶、额部、颞部)和/或面部≥1个部位疼痛,满足标准(3) 和(4) ;(2) 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检查证据支持颈椎/颈部软组织疾病是诱发头痛的原因;(3) 支持疼痛源自颈部疾病或损伤的证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临床症状提示疼痛的病变在颈部;②诊断性阻滞(颈部结构或神经根)治疗阳性。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近年来,头痛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危险因素之一,每年影响超过约50%的人群。
其中来源于颈椎或颈部疾病的头痛,被称为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
CEH是一种由颈椎、椎间盘或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牵涉痛,主要表现为一组慢性、单侧和(或)双侧头部疼痛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综合征。
据报道,CHE患病率在一般人群中CHE的患病率约为2.2%-4.1%,其中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4倍[1]。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使用手机、电脑的频率不断上升,同时长期不良体位以及“低头族”等多种因素导致了CEH 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据相关报道,CEH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因此找到一种有效、快捷、安全的治疗方法可谓迫在眉睫。
1.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CEH的特点是从颈椎到头部的单侧、牵涉性、非搏动性疼痛,表现为颈部疼痛、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制,更有甚者出现单侧肩关节及手臂疼痛。
大部分CEH患者头痛通常始于颈部或枕部,有时可向外辐射到枕骨、额叶和眶后区域。
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发作模式改变,同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对于疑似CEH患者的确诊需要影像学评估,磁共振成像是首选方法,可对颈椎及周围枕骨和颈椎软组织进行高质量的可视化[2]。
2.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进展CEH是根据病变所累及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对应的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可采用休息配合保守治疗的方式;对于频繁发作且疼痛剧烈者,可采用微创或其他手术的方式治疗。
2.1药物治疗治疗CEH药物有很多种,其中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最为常见。
该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进而发挥抗炎解痉止痛的效果[3]。
还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联合应用肌肉松药(乙哌立松)、营养神经药、抗癫痫药等。
2.2手法治疗手法治疗可松解颈部痉挛肌肉、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及减轻神经压迫。
Gwendolen Jull等[4]人采取低速颈椎关节松动技术和高速手法技术治疗调整因椎间小关节障碍导致的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