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998.00 KB
- 文档页数:9
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
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吴江主编,副主编贾建平崔丽英,人民出版社,2005.8)(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
痛时常有烘热,面红目赤,耳鸣如蝉,心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上扰:头痛胀重,或兼目眩。
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粘白。
舌苔白腻,脉弦滑。
3、瘀阻脑络: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
4、气血亏虚:头痛绵绵。
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huang(恍)白,心悸寐少。
舌淡,苔薄,脉弱。
5、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
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
舌红少苔,脉细弦。
二、诊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
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2、痰浊上扰: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生姜、天麻。
3、瘀阻脑络: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麝香、生姜、葱白、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红枣。
4、气血亏虚:治法:补益气血升清。
方药:八珍汤。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5、肝肾阴虚: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大补元煎。
医药健闻颈源性头痛的针灸治疗及保健李燕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重庆 402360)近些年由于工作压力逐渐增加,加上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或玩手机,容易出现颈部疼痛并伴随头痛,此时需提防颈源性头痛。
什么是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由于患者颈椎或者颈部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颈部疼痛、肩部与上臂疼痛,疼痛可能由颈部向前额与眼部传导,患者还可能存在恶心、呕吐、眩晕,同侧视物模糊以及吞咽障碍等。
颈源性头痛的原因由于头部及颈部长时间前倾,脊椎弧形曲线消失,脊椎曲度变直,导致颈部肌肉承受过多的负荷变得僵硬,这是引发颈源性头痛的重要原因;颈椎前屈,胸部被迫向前,肺活量减少,大脑供氧不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眩晕、头晕等;因为视网膜供血不足,会出现畏光以及视物模糊等。
颈源性头痛的症状患者往往因头部和颈部的动作或体位改变而引起偏头痛,且压迫患侧会使得疼痛向颈肩或上肢辐射疼痛。
国际头痛学会采用了一个分级标准,即“颈部紊乱而引起的头痛”的分类标准,并且将颈2神经阻滞有效当作是一种颈源性头痛的特点。
如何治疗颈源性头痛温针灸治疗在采用温针灸对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选择“项四穴”作为针刺穴位。
“项四穴”即天柱穴、风池穴、完骨穴、天牗穴。
天柱穴位于头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在人体脖颈突出的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
风池穴在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需要找到颈后部的两根大筋,在大筋上端凹陷处就是风池穴。
完骨穴位于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通过对自身的耳垂后面进行触摸,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对上方的骨头进行触摸,会存在一浅凹,轻轻压动存在震动感,即完骨穴。
天牗穴位于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温针灸主要是一种以艾灸与针刺结合的治疗手段。
在留针过程中,通过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23医药健闻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向患者穴位进行传递,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头痛(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病机:1、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2、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头痛/西医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住院患者。
一、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TCD编码:BNG06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源性头痛(ICD-10编码:G44.8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风寒湿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痛(颈源性头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
2.本病出现颈椎间盘巨大突出者;治疗部位(颈部、枕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询问有病因与否如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等,头颈肩部是否有疼痛。
风寒湿者颈、肩、上肢是否存在以痛为主的串痛麻木,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诊观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气滞血瘀者是否存在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诊观察(舌质暗,脉弦);痰湿阻络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诊观察(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者是否存在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诊观察(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者是否存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及治疗手段导读:作为医者最大的希望不就是看着自己经手的病人渐渐好转吗?看见这位患者现在活蹦乱跳还健谈的神色,再回想起我第一次见她时那副病态一言不发的模样简直判若两人。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患有颈椎病的女患者,54岁,病史几十年了,因为颈项痛引起了头疼,发病一周,在家休息也不见好转,于是在女儿苦口婆心的劝说着,这位患者决定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就医。
我接诊见到这位患者的时候,她的精神状态极度不好,面容憔悴,表现得很痛苦,从头到尾不吱声说话,整个问诊过程患者都是指着她女儿,让她女儿做回答。
印象最深的是我触摸到她头皮时,她头皮居然是一个凹凸不平的状态,非要形容一下的话:就像一片庄稼地缺水时间太久以至于开裂了。
再一个,这患者畏寒,当时治疗室里的空调温度还不算太低,但她却受不。
在治疗上我首先给她做了一个脐部艾灸(灸关元穴),加以针刺列缺、外关、合谷等穴位、考虑到患者外感风寒,我另外给她行了温针灸。
此外再配以头部推拿,颈椎针灸。
做完上述治疗后,患者表示感觉好了许多。
我给她开了几剂汤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的方子),建议她方便的话最好是每天或者隔天来做一次治疗,毕竟这个患者病情算是挺严重的那种了,治疗一定要到位和及时。
说来也颇为神奇,第二次来做治疗时,患者的情绪看起来明显好了很多,倒是愿意开口跟我讲话了;等到第三次来时,跟我讲话的声音都高了好几个分贝,也没再需要女儿的陪同,没想到这患者还挺能唠嗑的,会主动跟我和护士讲很多事情,比如一直跟我讲她这个颈椎病的病史啊等等。
“哎,肖医生你是不知道啊,我这个颈椎病都几十年咯,我每年都要做理疗的,我要是想做的话,我楼下就有好几家中医理疗馆,”做了理疗后,你感觉可还行?我觉得他们做推拿啥的好像还行,给我按得挺舒服,倒是扎针吧,就有点不是那么回事了,感觉不是很到位你给我做的就很好,以后我还要来,我每年都要来,再远我都要来!当时这患者可激动了,大概是真的在我这儿看到了治愈的希望吧。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王双发布时间:2023-06-15T01:35:13.93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王双[导读] 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
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泸州市纳溪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四川泸州 646318颈源性头痛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患病率约1.0%~4.1%,在严重的头痛患者中约17.5%为颈源性头痛。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高位颈神经或其分支神经而诱发。
因其致病原因复杂,可能存在多重因素治病,故有些患者久治不愈,甚至因长期的头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
从临床观察看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较为肯定及满意,因此备受到人们的青睐。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颈源性头痛的相关知识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颈源性头痛的定义及临床特征颈源性头痛泛指颈椎骨、椎间盘、椎间关节和/或周围软组织病变所致的头痛,大多数患者首先发生颈项部僵硬、疼痛,其后出现颈枕部或头颞部的疼痛,也可出现头额、颞及眶部的放射痛;少数患者仅表现为模糊性头痛,无法准确描述部位。
疼痛性质多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为钝性、胀痛或牵拉痛;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至数日,颈部活动时或长时间屈颈低头等不良颈姿下可加重头痛;颈部按摩、热敷或休息后疼痛减轻;可同时伴有同侧肩臂酸楚或疼痛;部分患者存在颈椎主被动活动受限,和/或有恶心、头晕、耳鸣等症状。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或病变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位于颈部,疼痛可放射到头部的特点。
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多与脏腑经络之间的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疏通经络、驱散寒湿、调理气血等方面进行。
一、中医证候分型1.风湿痹痛型:头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到头部、肩背部。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风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桂枝汤加减、乌江活血颗粒等。
2.寒湿型:头颈部沉重胀痛,伴有寒凉感觉,不耐风寒湿冷。
舌苔厚白,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寒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川芎茶每、温经活络颗粒等。
3.气滞血瘀型:头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如针刺,或伴有胸胁、腰腿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黄,脉细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常用药物:活血止痛胶囊、通络颗粒等。
4.肝肾亏损型:头痛发作时头沉如裹,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肝肾、活血养络。
常用药物:益肾活血颗粒、桃红四物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如风池、天柱、风府、大椎等,刺激穴位促进气血通畅,调整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通过按压、推拿颈部、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头部疼痛的缓解。
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养肝调经等作用来缓解头痛症状。
4.理疗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颈源性头痛。
5.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之物,多摄入温补养生的食物,如乌鸡、糯米、红枣等,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用方剂1.桂枝汤加减: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散寒湿、疏通气血的作用。
2.温经活络颗粒:由川芎、桂枝、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3.活血止痛胶囊:由红花、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头痛集』中医验方治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发病初期,头痛偶尔发作,以后则变为慢性波动性头痛。
与颈部相关的症状和体征非常重要,如颈部活动受限以及颈椎的力学结构受病变的影响而严重受损等。
而一些偏头痛症状,象恶心、恐慌等通常不明显。
选择温通督脉,祛风解痉,活血舒筋等中药治疗,会取得较好疗效。
在头痛发作明显时,还可选用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或苏冰滴丸,舌下含服,这类中成药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可解痉、止痛。
1.颈复康冲剂由黄芪、川芎、党参、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王不留行、丹参等22味药物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作用。
部分药物具有温通督脉的功效。
主治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颈部僵直等。
每袋10克,每日两次,每次1~2袋。
饭后服用为宜,少量黄酒为引。
15天为1疗程,总疗程为45天。
孕妇忌用,经期停用,高血压、外感发热、溃疡病者慎用。
2.偏头痛冲剂为古代治疗偏头痛名方“散偏汤”制剂,由川芎、柴胡、白芷、香附、白芍、郁李仁、白芥子、甘草组成。
功能活血行气,化痰导滞,祛风止痛。
对于偏头痛呈现瘀血挟痰浊阻滞经络者,如见偏头涨痛,痛处烘热,心烦不安,夜梦较多,大便不畅等有良效。
每袋20克,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高血压头痛者慎用。
3.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提取的总黄酮制剂。
具有解痉止痛功能,能增强脑动脉血流量。
对头痛并见颈项拘紧者疗效较佳。
常用量为一次5片,每日3次。
注意:过量服用,会引起头晕恶心。
4.川芎茶调丸(袋泡剂)由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薄荷、防风、荆芥、甘草组成。
具有疏风散寒功能,镇静镇痛作用尤为显著。
用于治疗偏头痛作用比较突出。
丸剂每次3~6克,每日两次,饭后清茶送服。
袋泡剂每次1~2包,每日2~3次,开水冲泡15分钟后,饮服浸出液。
孕妇慎服,虚证头痛勿服。
一旦出现颈源性头痛症状,患者要注意休息,尽量减少呆在电脑旁的时间,避免低头作业。
同时,患者可根据头痛程度及持续时间,选择小剂量止痛药服用,如布洛芬、消炎痛、阿司匹林等,以促进症状改善、减少头痛发作次数。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完整版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大全)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百家针刀和您一起学疼痛临床!文章来源:麻东阳·小小书屋概述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颈源性头痛诊疗思路。
今天讲课的内容将按照颈源性头的定义、表现、病因、治疗和鉴别这几个部分来进行讲解。
颈源性头痛在以往被称为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或者是神经血管性头痛等等,是我们在临床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疾病。
那国际头痛协会在2013年整理的最新的国际头痛分类中,将头痛呢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还有其他类头痛这么三部分。
而我们的颈源性头痛就属于继发性头痛的范畴。
它主要是指颈椎或颈部的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牵涉性的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临床表现说完了定义,接下来再来看一下它的临床表现。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在颈部,那随之呢疼痛可以扩散到病变部位的额部、颞部、还有眶部,疼痛常呈钝性,没有搏动感,以额颞部为主,可以间歇性发作,那每次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小时到数天不等,后期呢可以持续性地发作。
颈部的活动或者是不良的颈部姿态,再或者是按压高位的颈神经,都可以诱发头痛的发作。
颈部的僵硬,主动或被动的活动是受限的,有的时候可以同时伴有肩部或上肢部的疼痛,其他的相关症状像恶心、呕吐,畏光、视物模糊、流泪、畏声、眩晕等等,那这些症状呢有的时候是可以伴发的。
颈源性头痛如果按照疼痛区域来进行分类的话,那可以分为额头痛、头顶痛、头后痛,还有颞头痛这么四类。
那临床上有许多原因可以引起颈源性头痛,包括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创伤和各种形式的颈部退变等等。
那最为常见的是颈枕部的神经病变和急慢性的肌筋膜痛所引起的颈源性头痛。
那么今天以下的内容呢将从这两个部分来进行一个拓展。
容易引起颈源性头痛的神经呢,主要是枕下神经、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枕小神经,还有耳大神经。
而容易引起颈源性头痛的肌肉呢主要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束、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枕下肌群、颞肌、还有枕额肌。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此种头痛在以往曾被称为“神经性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耳神经痛”等。
以往认为此种头痛是头部的神经和血管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因而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物、头部针灸、理疗、按摩、头部痛点注射和头部神经干阻滞(包括枕大神经或耳大神经阻滞)。
但有相当数量患者的病情并不好转或治疗效果不持久。
形成“患者头痛,医生也头痛”的局面。
这一临床现状推动着对此类头痛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在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
在1990年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目前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
近年来对颈神经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引发非菌性神经根炎的机制取得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发生机制的认识,并指导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改进。
1995年Bogduk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
他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
近来亦有学者将颈源性头痛称为高位神经根性颈椎病。
第一节基本问题一、颈源性头痛的定义颈源性头痛学会将颈源性头痛描述为在头枕部、顶部、颞部、额部或眼眶区或者上述区域同时出现的钝痛或酸痛。
但是,这个定义缺乏特异性,因为几乎包括了整个头部。
为此,颈源性头痛学会又补充了颈源性头痛的特征,特征就是头痛的同时伴有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颈部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多有头、颈部损伤史。
二、颈源性头痛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颈源性头痛患者大多在20~60岁,但年幼者也不少见,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少年颈源性头痛患者,最小的仅为7岁。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发布时间:2018疾病分科:脑病科相关中医临床路径: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ZY/T001.1-94)中“头痛”与“项痹病”的内容拟定:(1) 头痛的诊断依据:①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
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
②隐袭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③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骨穿,脑电图。
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2) 项痹病的诊断依据:①有慢性的劳损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退行性病变。
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开车、上网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③颈、肩背疼痛,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过伸过屈位可有椎体不稳等改变;CT和/或MRI检查提示具有颈椎间盘膨/突出、颈神经根和/或根袖水肿、颈项部肌筋膜炎症等。
须同时符合“头痛”和“项痹病”。
2. 西医诊断标准采纳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 IHS) 2004年颁布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2] .(1) 疼痛源自颈椎,且头部(含枕部、头顶、额部、颞部)和/或面部≥1个部位疼痛,满足标准(3) 和(4) ;(2) 临床、实验室和/或影像学检查证据支持颈椎/颈部软组织疾病是诱发头痛的原因;(3) 支持疼痛源自颈部疾病或损伤的证据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临床症状提示疼痛的病变在颈部;②诊断性阻滞(颈部结构或神经根)治疗阳性。
(4) 成功治疗致痛性的病因后3个月内,疼痛缓解。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1] 中“头痛”的辨证分型:1. 风寒湿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针刀闭合性手术(或以针刀为治疗手段、以其他称谓命名的治疗方法)采纳《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中关于颈源性头痛的针刀闭合性手术方案|3] .1. 治疗原则:疏通气血,松解粘连,解除卡压。
2. 操作方法(1) 体位俯坐位,额下垫枕,颈部前屈;或俯卧位,胸部垫枕,颈部前屈。
(2) 体表定位以下解剖部位有压痛并能诱发头痛反应者为针刀闭合性手术的施术部位:①枕大神经点:枕骨隆凸与乳突尖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
②枕小神经点:乳突后缘内侧及第2颈椎棘突水平后正中点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
③耳大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④枢椎横突点:第二颈椎棘突水平两侧的骨性突起。
⑤颈椎关节突关节点:颈椎各关节突关节体表投影,棘突间隙旁开1. 5-2. 5厘米处。
(3) 消毒与麻醉施术部位常规消毒,0. 2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每点注射1毫升,铺无菌洞巾。
(4) 针刀操作①枕大神经点:枕大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
取枕外隆凸与乳突尖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为进针点,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呈外30度,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斜方肌腱膜,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
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切至骨面,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②枕小神经点:枕小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取乳突后缘内侧及枢椎棘突水平后正中点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为进针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左手拇指压在进针点处,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
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锁乳突肌附着区,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
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切至骨面,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③耳大神经点:耳大神经邻近的筋膜组织。
取乳突尖下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点进针点,左手不压迫进针点,以便准确掌握进针深度。
刀口线与额状面呈45°角,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
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达到胸锁乳突肌表面(中等身材者进针深度约1cm) , 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1. 5cm (不必深达骨面)。
轻提针刀至皮下,再依上述过程反复3~4次,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④枢椎横突点:枢椎横突处筋膜组织。
取第二颈椎横突尖于体表的投影点(即压痛点)稍内侧处为进针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左手拇指紧紧按压枢锥横突,右手持针刀使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探索进针,缓慢通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锁乳突肌,感觉刀口接触到骨面时停止进针。
在进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触电感,如有触电感则要调整针刀位置至触电感消失方可继续操作。
轻提针刀2~3mm, 沿横突上、下及外侧缘各切割2下,使针下有松动感,退出针刀,充分压迫止血。
⑤颈椎关节突关节点:颈后部各层肌肉(斜方肌、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等)、项韧带及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
选择I型4号针刀,刀口线与矢状面呈外下内下45°角,在在定点处将针刀刺入皮肤,穿过浅筋膜、各层肌肉、项韧带至关节突关节骨面,然后,将针刀提至皮下再重复切割至骨面3~4下以松解各层肌肉及项韧带张力,使颈神经后支在组织中的走行环境得以改善。
然后在关节突关节骨面调转刀口线方向约45°使之与水平面平行,探索寻找关节突关节缝隙,轻提针刀2~3mm至关节囊表面,再切割至骨面2~3下以松解关节突关节囊。
操作完毕后出针,压迫止血,无菌辅料包扎。
(二)辩证论治1. 风寒湿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 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 痰湿阻络证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 肝肾不足证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5. 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三)特色治疗1. 针刺治疗颈项部取穴(翳风、风池、天柱、完骨、颈部夹脊穴等)为主,远部取穴(太冲、合谷等)为辅,取平补平泻法。
取患侧风池一天柱(如双侧发病则取两侧穴位)、另取上颈部一对夹脊穴连接电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2. 手法治疗治疗目的:松弛颈项部肌肉,缓解神经刺激。
(1) 基本手法:在患者颈项部以推法、揉法、一指禅手法、擦法及叩击类手法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操作,一般3-5分钟,使得患者局部有发热酸痛感即可,动作宜轻柔,避免过度的强刺激手法。
(2) 通调督脉法:患者可取俯卧位,医者依次在百会、风府、大椎、至阳、命门等穴行点按法,再于两侧华佗夹脊穴由颈椎点按至胸椎,可根据患者情况,从上到下顺序操作2-3 遍,最后于膀胱经循行部位行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3) 颈部拔伸法:患者仍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扶住患者后枕部,纵向用力牵引,一般持续2-3分钟,可重复2-3次,拔伸过程中应注意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应减小拔伸力度或暂停拔伸。
(4) 如患者枕骨下肌群紧张明显,可选用患者坐位,以一手拇、示两指分别点按住患者两侧风池穴,另一手用肘关节拖住患者下颌,垂直向上协调发力进行牵引。
此法刺激量较大,用后应对患者枕后行揉法患者刺激,结束拔伸手法。
(5) 头面部的操作: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穴,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还可应用拿法拿头部两侧胆经循行部,两侧进行十次。
配合按揉双侧角孙穴。
手法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3. 牵引治疗可根据病情及临床经验制定牵引的重量、牵引的角度以及牵引的体位,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四)其他外治法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物理治疗等,均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需要而采用。
(五)西医治疗1. 西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患者头痛症状较重、不能耐受时,可依具体病情选择皮质类固醇药物、非体类消炎药(外用或口服)或肌肉松弛剂。
2. 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条件选择性地采用颈椎旁病灶、颈椎关节突关节、寰枢椎间关节、寰枕关节、颈部硬膜外间隙等部位的神经阻滞方法,以尽快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3. 手术治疗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依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可选择的方式有:颈椎硬膜外腔置管术、颈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颈神经后内侧支乙醇阻滞术、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术、颈后路小关节减压术、第二颈神经背根神经节消融治疗、椎间盘消融治疗等。
(六)护理调摄要点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讲解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等,使患者抛开顾虑,积极配合护理。
生活方式指导:1. 避免过于劳累,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姿势。
使用电脑时,应使用适合自己的高靠背糜椅,座椅靠背的高度以到自己的枕部为宜,使用电脑时选择后仰位一一即身体向后紧贴座椅靠背,头颈部向后仰,靠在座椅靠背上缘,让座椅靠背支撑起头部的重量而颈部肌肉则处于松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