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6
浅析轴心时代的美学观与艺术—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艺术美学观提到美学观,就不得不得到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早期的理念论对于其美学思想的提出是具有决定性的,也是他首先从哲学的高度追问:美是什么?也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人们开始投身于对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与追问。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确立对美学的发展而言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美学的发展是具有奠基作用的,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前提与方向。
一.柏拉图美学思想的产生基础(一)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第一次把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西方及印度等地区人类文化大突破的时代称为了“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北纬25度~35度)的区间。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与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觉醒。
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用理智、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
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有过涉猎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1]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在于每个文明中都出现了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人物。
比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徒,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中国有孔子、老子、墨子、古印度有释迦摩尼……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使得世界文化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轴心时代各个文明的不同点在于古希腊的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秩序的关系,印度文明考虑的是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而中华文明则是更多的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一直也影响着现在的文明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
轴心时代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在欧洲和亚洲地区的统治时期。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用来描述这三个国家在战争中合作,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他们的极权主义、军国主义和殖民野心。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词“axis”,意为轴心或中心。
这个
词被用来表明这三个国家构成了一个团结的、旨在推动他们共同利益的核心力量,同时将其与同盟国(主要指英美法苏)相对立。
在轴心时代,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试图通过利用各自军事实力的优势,扩张自己的领土,追求各自的战略目标。
德国希特勒的打算是欧洲大陆的统一,意大利墨索里尼则希望重建罗马帝国,日本则试图扩张自己的亚洲势力范围。
轴心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协作。
他们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包括反共产主义条约和相互防御协议,以确保彼此的共同利益得到保护。
他们还互相提供了军事援助,共同进行了战争计划,例如纳粹德国和日本签署的“日
德共同防止英美”协议。
然而,轴心时代并不只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国家的联盟。
它还涵盖了在这三个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例如,东欧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例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中东的伊拉克和伊朗等国都与轴心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轴心时代最终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被战胜国推翻。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在战后被削弱和分裂,成为战胜国的占领地。
轴心时代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该时期的影响和遗产对二战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轴心时代的数学思想与文化轴心时代是中国古代数学重要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成果。
这一时期的数学思想与文化不仅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一、轴心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及成果轴心时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数学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为后世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甚至决定了整个中国数学发展的走向。
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很多学者专家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来探索这一时期的数学发展,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探索轴心时代的数学文化。
(一)轴心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先秦时轴心时代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数学亦然。
“先秦数学史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由于存在作者(邹大海)所说的‘两难’:时间跨度大,中国的社会形态迭经变更;专门的数学史料非常匮乏,非专门的史料又极其庞杂,所以虽有李俨、钱宝琮等大师的辛勤钻研,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先秦数学的发展还只有一些粗略的认识。
20世纪70 年代以后,大量的考古发现使中国早期历史研究有很多新的突破,但直到90年代,才出现较多利用考古材料对早期数学进行的研究。
”先秦数学史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轴心时代数学发展的大致情形,因为年代的问题,以及史料的缺乏,人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文化与数学思想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但轴心时代的数学作为中国数学的重要发展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需要更多的投入。
(二)轴心时代数学的研究成果邹大海的《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表明,中国数学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已经生根,形成了对数和形的较为本质的认识;商周时期形成了十进制和以算筹为主要工具的整数四则运算;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数学达到一个高潮,出现了算法式数学与理论化数学并存的局面。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轴心时代的中国数学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算法数学与理论数学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
简述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轴心时代的文明主要在北纬30度左右形成,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古希腊等文明。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同时也发展出了各种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体系,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什么时期
中国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
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大发展的时代。
轴心文明假说同马克斯·韦伯有关西方现代社会起源的研究存在着内在联系,故自20世纪60年代后,它便引起了西方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
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轴心时代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啊,就是一个超酷超有趣的概念呢。
大概就是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个时间段啦,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像是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这些地方,就像商量好似的,突然出现了好多超级厉害的思想家和文化成果。
二、古希腊的情况
在古希腊呢,有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
苏格拉底就老是在大街上跟人聊天,问各种奇怪的问题,像“什么是正义”之类的,他可不管人家烦不烦呢,就想让大家思考。
柏拉图呢,他写了好多超有深度的对话录,感觉他的脑洞超级大。
亚里士多德就更牛啦,什么学科他都要研究一下,从哲学到科学,简直就是个全能型选手。
三、以色列的情况
以色列那边就有犹太教的那些伟大的先知们。
他们强调上帝的唯一性,而且还提出了很多关于道德、信仰之类的理念。
这些理念对后来西方的宗教文化影响可大了,就像一颗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四、印度的情况
印度呢,就有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
佛教讲什么因果轮回啦,解脱啦,感觉是一种很神秘又很让人深思的宗教。
而且印度还有其
他的哲学思想,比如奥义书里的那些思想,都很有深度,探讨了关于灵魂、宇宙之类的大问题。
五、中国的情况
咱中国在轴心时代也不甘示弱啊。
有孔子和他的儒家学说,孔子整天到处跑,想找个国君能采纳他的主张,他讲什么仁爱啊,礼义啊,这些思想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呢。
还有老子,他的道家思想也很厉害,讲什么道可道非常道,感觉特别高深莫测,就像给人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新窗户。
而且除了儒家和道家,还有墨家、法家等好多思想流派,大家就像在思想的舞台上争奇斗艳一样。
轴心时代的定义和特征
轴心时代是指在东亚地区主要的大国或势力之间形成的一种世界格局,以中国和日本为主要轴心,也涉及韩国和周边地区。
这个时期大致从19世纪末的中国甲午战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轴心时代具有以下特征:
1. 封建制度的削弱:轴心时代是在封建体制衰退的背景下形成的。
中国的清朝王朝逐渐衰落,日本的幕府体制倒台,韩国的朝鲜王朝面临内忧外患。
这种局势导致了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2. 强权政治的兴起:轴心时代是一个强权政治盛行的时期。
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帝国主义扩张,韩国的高宗和光武政权等都是在中央集权和强权思维的影响下实施的。
3. 帝国主义的干涉:在轴心时代,东亚地区成为列强的争夺和殖民化的焦点。
西方列强通过西方列强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强迫中国和日本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占领领土并剥削资源,极大地削弱了东亚地区的自主性。
4. 文化与知识的流动: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轴心时代见证了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戊戌变法、维新派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5. 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倡导:轴心时代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的开始。
中国和日本都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和现代化政策,如铁路建设、通信网络的发展、工业化和教育改革等,为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轴心时代是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历经动荡和变革的一个时期,其中充满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带来了东亚地区格局的重塑和未来现代化的奠基。
轴心时代理论「轴心时代」是一种概念,它被前苏联学者亚历山大托依迪科斯特洛夫提出,他把它用于描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
巴尔干半岛,1917年的革命,帝国的崩溃,和1945年的苏联和盟军胜利,全都构成了这段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迪科斯特洛夫的理论是,战争是全球历史的轴心,它改变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历史进程,所有这些都在一种变化的轴心外形中构筑起来。
他指出,这段时期包括20世纪初后期的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世界历史改变,尤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改变,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或格局的变化,也引起了文化的转变。
值得指出的是,轴心时代理论并不只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它还关注人们对这些事件如何反应。
在大战期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数民众都受到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对一些新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人权问题、民主主义等,他们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如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都会影响未来的历史走向。
在历史学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轴心时代,构成了一段新的历史时期。
例如,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政治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苏联消亡,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胜利,以及美苏冷战的局面,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和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此外,轴心时代理论还指出,战争改变了民众的心态,使他们更加理解和尊重国家和民族团结,强调民众有责任和意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重新审视他们的社会角色。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民众的团结精神弥漫全世界,他们的自觉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也把国民的参与作为实施政策的一种手段,充分依靠民众和民心来解决重大问题。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在历史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时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格局,成为轴心时代。
由此,二战及其时期的历史,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认识的内容,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照。
轴心时代的主要内容以下是 8 条关于轴心时代的主要内容:1. 轴心时代那可是个超级神奇的时期呀!就像夜空中突然绽放的绚烂烟花!想想看,那个时候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比如孔子,他的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这难道不厉害吗?例子:咱就好比现在的生活,要是没了那些传承下来的智慧,那不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嘛!2. 轴心时代啊,简直是人类思想的大爆发时代!苏格拉底不就是那个时候的闪亮之星嘛!他和人们的对话,不就像是在点燃智慧的火炬吗!你说是不是?例子:要是没有苏格拉底的追问和思考,现在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去追寻真理呢!3. 哎呀呀,轴心时代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呢!比如说佛陀,他带来的佛法,就如同给迷茫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啊!这影响多大呀!例子:好比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光,那种感觉,多震撼呀!4. 轴心时代啊,不就是各种思想争奇斗艳的舞台吗?像犹太教的先知们,他们的话语就像给人们指引方向的灯塔呀!这多了不起!例子:要是在海上航行没有灯塔,那得多可怕,就像没有这些先知的指引一样。
5. 哼,轴心时代可是塑造了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呀!亚里士多德知道吧,他的研究可不就像是为知识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嘛!你能不服?例子:没有亚里士多德的那些智慧,我们现在很多科学恐怕都发展不起来呢!6. 哇塞,轴心时代就是人类智慧的爆发井喷呀!墨子的兼爱非攻理念,不就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每个人嘛!这多棒啊!例子:就像在寒冷的冬天突然感受到了温暖,那种感觉太美好啦!7. 嘿,轴心时代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呀!老子的道家思想,不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心间嘛!这能不迷人?例子:比如我们在炎热的夏日里,遇到那股清泉,该是多么惬意呀!8. 轴心时代啊,就是个奇迹不断诞生的时代!那么多伟大的人物和思想,就如同星星一样闪耀!不服来辩呀!例子: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世界得变得多么暗淡无光啊!我的观点结论:轴心时代对人类的影响极其深远,那些伟大的思想和人物是我们永远值得去探究和铭记的宝贵财富。
中国何来轴心时代?【内容提要】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介绍到中国时,正值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特殊的转折时期。
雅斯贝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东西方同时或独立地产生了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四个轴心文明。
虽然这一理论具有反西方中心论的意味,但也必须注意到,在雅斯贝斯所划分的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跨越着全部四个阶段,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第二阶段绝灭了,古希腊文明则在第三阶段才开始。
追溯民初以来学者早已开始的东西文明比较,更多关注的是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上。
20世纪初兴起的疑古思潮将中国古史“砍掉一半”、“打个对折”,“轴心时代”理论则恢复了晚周诸子学的合法性,但它同时继续漠视三代王官学,而三代王官学正是晚周诸子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轴心时代”理论与中华文明对接中的偏差,其影响将是流与源的颠倒、反题与正题的倒置和各期学术史的逐次错位。
【摘要题】历史理论(唐宋史研究网站)Jaspers separated the human history into four fundamental phases,which consi st of the Pre-history time,the Archaian civilization time,the Axial age and the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time.During the third phase,about BC500,there independently or contemporarily created four axial civilizations,China, India,Palestine and G reece.Just as some scholars pointed out that this theory is permeated with antiwe stern center thought,but we also must notice that during the whole human historythat has been separated by Jaspers,Chinese civilization entirely spanned four ph ases,but the civilization of Egypt and Mesopotamia disappeared during the secon d phase,and 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barely began at the third phase.The tre nd of doubting ancient history thought which arising in early 20th century cut aw ay and rebated half of Chinese history,the Axial Age theory resumed the validity of the various scholars in later Zhou Dynasty,and went on disregarding the gover nment and official scholars of the San Dai Dynasty,but the government and offici al scholars of San Dai Dynasty just is the headstream of the various scholars in l ater Zhou Dynasty even of the whole Chinese ci,vilization.【关键词】雅斯贝斯/轴心时代/学术源流/疑古派/王官学/诸子学Karl Theodor Jaspers/Axial Age/the fountainhead of learning/the trend of dou bting ancient history thought/the government and official scholars/the various sc holars“轴心时代”(Axial Age)理论是由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Jaspers,Karl Theodor 1883—1969)所提出,主要体现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原着为德文,标题为V 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1949年初版,1953年由Michael Bullock英译,题为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英国Routledge and Keegan Patll公司出版)和《哲学概论》(德文标题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Zwlf Radiovort,1950年初版,1954年由Ralph Manheim英译,题为Way to Wisdom: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仍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两部着作中。
评轴心时代读了一个月,书页都散了。
作为神话学爱好者,早时看过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的《神话简史》,简短,但要言不烦,很是喜欢。
加之她爱征引的约瑟夫·坎贝尔、伊利亚德等人也都是自己的偶像,就对这个作者留了心。
不久前又下决心攻克伊利亚德的《宗教思想史》,计划先读本薄点的相关书籍垫底,就想到了阿姆斯特朗的《神的历史》。
上当当一看,发现有新书,就把《神的历史》和《轴心时代》一并买下。
结果一个月来随意翻看,倒先把《轴心时代》看完了。
本书采纳卡尔·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分析了此一时期希腊、中东、印度和中国四地伟大的精神创造,以时间为线,分段分地阐述,又彼此互相引证,融为一体。
起笔处还是当时具体的时代和社会情况,随即进入对轴心精神的深入分解,于事实和经文的陈述中,归纳出此一时期各地圣人共通的思想倾向。
所谓轴心精神,归根到底是听着极简单的宗教“金规则”:同情、仁爱、推己及人和包容的心态。
轴心时代本身并非一个幸福的安乐期,恰恰相反,此一时期暴力横行,礼崩乐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正是在这样前后帝国之间的混乱期,人类历史上最具才华且最为勤奋的一批思想者开拓了人类精神最伟大的可能。
所以轴心精神并不一定就体现在轴心时代切实的文化环境中,而更像是此时产生的一种伟大理想。
读罢此书,作者有两点特别令人钦佩。
一是她以自己的思路对繁复庞杂的资料进行了整合和解读,把轴心时代各类文明成果纳入阐释框架中,浑然天成。
很多地方即使早已明了事实,经她一说,也有不少新的启发。
比如对几个希腊悲剧的分析,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当然,也有一些论述难免不够准确。
但总的看,不得不赞叹作者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洞见。
另一个就是作者包容的态度。
一如轴心精神本身所倡导,作者没有任何偏见,处处遵从事实和坚持的立场。
她对印度灵性和中国包容精神大加赞赏,却对希腊精神的某些面向多有批判,重点批评了柏拉图理想国建构的反人类倾向和亚里士多德科学主义诉求的灵性匮乏。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
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
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中国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这便是中国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
春秋时期,“天子衰微、王权坠落”,于是“学在官府”的局面遂被打破,私学由此产生,由少数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随之下到民间,“士”阶层由此产生。
士阶层的来源有二:一是贵族及其子弟在社会变革中门庭冷落,沦入士的队伍;另一是庶民等社会下层中的一些人士,通过勤奋学习,“积文学,正身行”而上升为士。
春秋末期,官学式微,私学勃兴,原本为贵族所垄断的知识也走向了民间,于是士阶层的人数增多,队伍扩大。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征战杀戮,使得是时的统治阶级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和“谋略”的重要性,不少雄才大略的君主,都竞相招揽士人,激发了士阶层参预政治的激情。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有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私家学者集团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结驷连骑”的富商子贡,也有身居陋巷的颜渊。
私学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内容和力量,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对于其间的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多有论述。
是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内容亦各具特色。
例如,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在政治主张上,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
道家学派,在本体论上,主张“道”是万物之宗,尊重“天道”,崇尚“自然”,不完全是儒家强调的“天命”或“天理”,而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在思想方法上,倡导“无为”,主张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在对人处事、治国方式上,主张“贵柔”、“守雌”,倡导“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学派,在思想方法上提倡极端的思维方法“排中律”;在治国方式上,主张“严刑峻罚”和“法、术、势”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的工作重心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在文化政策上主张“文化一统”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墨家学派,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力”);反对在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消费(“节用”);主张以“普遍的爱来消弥战乱、实现和平”(“兼爱”);尊重“天神”和“鬼怪”(“天志”、“明鬼”);鼓吹绝对平均主义(“尚同”);提倡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尚贤”)。
是时的诸子学派,既有各自的特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
百家争鸣的结果,极大地促进了君主专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备。
实际的政治发展又与这种理论的发展相互促进,最终汇合成了秦王朝高度的君主专制主义及其法网、文网密布的政治环境。
轴心时代促进了“民贵君轻”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的产生。
在“天人关系”上,突出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在“君民关系”上,强调了“民”的作用。
“天道远,人道弥”说明有了“轻天重民”的思想意识。
但这些“轻天重民”的思想,也仅仅限于少数士人大夫中。
老子是最先提出了这一思想的哲人,他率先提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孔子继承了老子的“爱民”思想,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仁政”思想:“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修己以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墨子站在下层民众的立场,在大声疾呼“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的同时,还提出了统治者应当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与百姓均事业”、“共劳苦”。
孟子在继承前人“仁政”学说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建立起了“民本”政治学说的思想体系。
他不仅率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他还提出了推行“仁政”的具体内容:轻徭薄赋,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王者“与民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在轴心时代,随着氏族宗法制的逐渐解体,区域文化格局在宗族藩篱废墟之上显现出了它早期的规模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导致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上古时代丰富多彩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
齐鲁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三晋文化等不同区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华文化由此而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
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珍藏中,有一些由彩陶、青铜器、金器、钱币、雕塑组成的古希腊罗马遗存,虽然为数不多,却彰显出灿烂的西方古典文明的历史余韵。
古典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源端,这是西方知识界的共识。
19世纪的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
若不是希腊-罗马征服者,或者说若不是我们祖先的统治者用武力传播它的光辉,我们也许仍然是未开化者。
”雪莱的祖先是被希腊罗马用文化和武力征服的所谓“蛮人”。
在古希腊罗马人眼里,欧亚大陆与岛屿上的其他民族,无论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不列颠人,还是波斯人、吕底亚人、印度人,都属于野蛮民族。
现代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筑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之上,完全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原为蛮族的欧洲诸民族在文化上主动“认亲”的结果。
他们先认外来的基督教为思想基础,待他们触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发掘出来的古典文化之后,又拿来主义,用它们来打造世俗文化的基础。
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意思在此。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现代西方人已然跃出了言必称希腊罗马的阶段,但古典文明的回声却仍在我们身边隐隐作响,其中最明显也最不惹人注意的就是语言文字。
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
后来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
现代西方文字中百分之五十的词汇源自这两种语言。
比如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哲学(philosophy)、历史(history)等等术语便是如此。
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拼音便来自拉丁字母。
所以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虽被称作“死语言”,实际上并未完全死去。
除了语言文字以及带有装饰意义的古典建筑形式之类连结古希腊罗马与当代世界的纽带之外,我们周围还能发现众多古典文明的遗传因子。
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哲学。
比如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胚胎和萌芽形式就是在古希腊的母体中孕育的。
现代西方哲学范畴中的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艺术哲学均发端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现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古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由古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甚至现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和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风气也始自古希腊。
古希腊人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玩家。
他们琢磨出了其他地区少见的娱乐形式,比如集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等比赛为一炉的奥林匹克赛会,堪称古希腊人的创举。
舞台悲喜剧以及上演戏剧的大小型剧场也是古希腊人的独创。
即使是古希腊的神灵,也都富有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既干好事又干蠢事。
所以古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许多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这种古今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意味着什么?现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有着颇为精彩的概括。
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轴心时代”(Axial Age or Period)的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旧大陆上的古老文明地区(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和希腊等地),几乎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突破,发起精神解放运动,人们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意识到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为自己树立起最高的目标,从而产生了至今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
这一认识无疑是合理的。
这次上展的古希腊罗马文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典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理念。
其中以彩陶、瓶画与雕塑为翘楚。
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在古代世界可以说无与伦比。
从古希腊的古朴时代对埃及雕塑的简单模仿,到古典时代的自主创新、开发出高度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和技法,古希腊人把写实性的雕塑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现代人在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铸像方面很难超越古希腊罗马人,只好在形式的多样性上大做文章。
本次展览中的哈德良皇帝的胸像是这种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古典雕塑艺术的出色成就也折射出古典绘画的艺术高度。
但遗憾的是,除了陶瓶上的瓶画,几乎所有古希腊的绘画作品都失传了。
目前赖以认识古希腊绘画成就的凭据主要来自希腊瓶画。
它们以神话人物或现实生活场景为题材,以活泼流畅的线条造型,与雕塑的逼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希腊彩陶与瓶画,包括希腊陶艺繁荣时期的两种基本形式--红底黑色图像和黑底红色图像的器皿,极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