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71
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12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贤贤,礼有等差。
《中庸》解释儒学礼律制度的文化义涵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其基本背景是:1)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他们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是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还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时有力的背景下,形成了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这些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所以特别有生命力,有些战国文化即使在现代也非常有用。
因此,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个以大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此背景下,诸子蜂起,先后兴起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等学派,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人,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自此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方式,大多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视野。
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秋战国:中国⽂化的“轴⼼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的⽂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变⾰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的主张,进⾏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是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了⼀个以劳⼼为务,从事精神⽂化创造的阶层。
⼆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静态的⽣活格局,⽂化传播规模⽇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化重组的机会。
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统⼀的观念形态,为多种⽂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是周天⼦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春秋战国是中国⽂化的轴⼼时代。
因为此时中国⽂化精神的各个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化⾛向⼤致确定。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
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
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
“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
《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
”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莱然。
”“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
”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
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
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
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期间诸子蜂起, 学派林立。
而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成为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首先, 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的。
春秋战国处于“礼崩乐坏” 的时代, 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竞相争霸,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荡和战乱时间。
据文献记载春秋 300年间,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史记。
太史公自序》。
战国 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孟子。
离娄上》。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20余次, “时代的动荡——周礼的破坏, 使得人们的思想从统一中走出来。
旧的礼制的破坏使得人们开始探求新的思想和规则。
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
在春秋战国之前,受宗法制的影响,文化都只属于贵族,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使得接受文化知识的阶层更为广泛, 而周礼的破坏, 使得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为增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一“劳心” ,从事精神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同时, 礼崩乐坏之后,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 各自为政的诸侯国的存在为多元文化的存在提供了空间。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然会时期思想统一,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焚书坑儒” , 汉代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清朝的思想下,别的思想是很难生存的。
而春秋战文字狱无一不是为了统一思想, 在“正统” 国时期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如秦国尚武,鲁国尚文,所以,他们的思想就不同。
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周游列国, 推广自己的思想, 为自己的思想找的适合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