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18《斜塔上的实验》.doc
- 格式:doc
- 大小:44.30 KB
- 文档页数:3
斜塔上的实验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巧妙构思,掌握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2、了解伽利略的故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激发攀登科学高峰的热情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教学过程一、初识伽利略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
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2、组织学生了解伽利略: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和看法。
相关资料:的主人公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他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比萨城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父亲是数学家、音乐家。
伽利略自小就表現出非凡的思考能力、制作和观察的能力,他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期间得以接触阿基米德和欧几里德等的数学著作,奠定了数学方面相当深厚的造诣。
18岁时,有一次他到比萨教堂去做礼拜,他注意到油灯链条的摆动规律,由此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这个重大发现在课文中有详细记述。
)由于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常用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来检验教授们的理论和教条,因而他遭到了教授们的反对和制裁,至使他无法得到医生文凭,被迫离开比萨大学。
回家后,他一边帮助父亲经营店铺,一边继续学数学、做实验。
后在友人吉多鲍多伯爵的推荐下,伽利略担任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职,主讲数学及天文。
他在这一时期集中研究了有关运动方面的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提出了质疑,试图以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来解释落体运动,他认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密度成正比。
伽利略的这一想法同样遭到了教授们的压制甚至是威胁,由此便发生了课文中所写的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一事。
斜塔上的实验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祈祷()⑵不屑()⑶滴答()⑷卷帙()⑸倔强()强大()勉强()⑹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哄骗()2、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不经心心不在__________ 兴高 ___________ 烈一劳永3、释题:①斜塔的名称是什么?E1②是谁做的实验?③做了一个什么实验?结果怎样?4、简介“近代科学之父”一一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问题?【课堂反馈】1、自读课文,认清字词,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孩子和学生时代—()即:明确:三部分。
和第一部分(1 —7段);写伽利略发现的经过,表现他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8—12段);写了伽利略情况,表现了伽利略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第三部分(13—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在我们这些后人的眼里伽利略是伟大的,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伽利略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字形容)那么我们透过这个字,揣摩一下它的字面背后又包含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伽利略这个字的词语、句子等生动的描写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理解。
(10-15分钟后,组内讨论一下)3、师生互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5、你能具体说说伽利略在文中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及名称吗?6、精读课文第18节,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玩味。
《斜塔上的实验》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先生的创新认识。
2、经过伽利略的业绩,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
3、读准字音,理解新词,领会语意深入的句子。
4、进行朗读、写作、搜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比萨斜塔吗?(出示)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
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
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
当整座塔体竣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摆布。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
但它的更因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在落体实验成功,比萨斜塔更加着名了。
二、介绍一下伽利略:先找先生们谈一下对伽利略的了解。
(1610年初,他用放大率为3 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太阳黑子、金星的盈亏景象。
1610年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
)(出示以下内容)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讨自然界必须进行零碎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
它经过实验,建立了自在落体定律。
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绝对性原理,他因而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听了伽利略的介绍,你有甚么感受?这么伟大的人物我们该当产他甚么样的精神?这节课我们来看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
三、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擅长发现、擅长实验的创新精神。
2、进行朗读、写作、搜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四、先生们读课文、考虑:(出示)1、全文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绪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那两个发现:________和__________读完课文: 1、先解决生字词。
2、回答以上两个成绩。
(1、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先生时期、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绪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那两个发现:自然节奏准绳和自在落体定律。
要求先生能用课文中的话或本人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事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斜塔上的实验》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斜塔上的实验》学案二、师板题作者:三、学:自读课文要求1、结合工具书,勾画并解决生字词。
2、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构思全文的。
四、测:1、注音:祈祷心不在焉粗糙一劳永逸赫赫英名卷帙滑稽窃窃私语2、词义:卷帙心不在焉一劳永逸狗血喷头天高地厚窃窃私语3、文章的写作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议:1、文章主要写了什伽利略的哪两个重大发现?他又是怎样发现的?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来写(从小时候写起),而这篇课文为什么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呢?3、课文中说伽利略在孩提时代就不轻易相信权威,具体体现在哪儿?4、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列”有什么作用?5、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处描写?说说为什么喜欢,给你什么启迪?6、课文的标题是“斜塔上的实验”,有人拟了两个标题——“追求真理的道路”“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你认为哪个标题好呢?为什么?六、悟:1、学了本文以后你以为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请大家自选角度给他写几句评语。
(要求50字左右)2、课文所写的两个发现,实际上就是知识创新,你能不能从伽利略的事迹中总结出几条关于知识创新的经验,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
七、拓展:想像一下假如伽利略在比萨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时,亚里士多德就站在塔下,他会为何感想?八、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写出一句有关科学名言。
3、学写人物传记。
要求:抓住自己的出生,爱好,特长,家庭,学习理想等情况为自己写一则小传。
板书设计:斜塔上的实验发现“摆”的规律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精神事迹孩子和学生时代仔细观察热爱科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不断实验不相信权威。
教案设计:《斜塔上的实验》——科学探索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伽利略的生平、科学贡献及《斜塔上的实验》的背景,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
教学内容:•伽利略生平及科学贡献•《斜塔上的实验》背景与原理•实验模拟与讨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角色扮演与反思教学准备:•伽利略生平及科学贡献资料•《斜塔上的实验》相关视频和图文资料•实验模拟材料(如小球、斜面、计时器等)•角色扮演剧本•小组讨论问题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关于伽利略和科学革命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伽利略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发现或实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斜塔上的实验》的学习。
二、伽利略生平及科学贡献(约10分钟)教师讲解:•简要介绍伽利略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求学经历、科学研究和遭遇的困难等。
•强调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天文学、运动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提及《斜塔上的实验》在伽利略科学探索中的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三、《斜塔上的实验》背景与原理(约15分钟)教师引导:•播放关于《斜塔上的实验》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景和过程。
•提问:“伽利略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他试图证明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如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等,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科学依据。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中的关键要素,如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
•提问:“如果你们是伽利略,你们会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们认为实验可能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8《斜塔上的实验》教案1 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教学重点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是平淡的,却又是美好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地进步。
今天我们要看看,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奇迹。
(板书课题)二初读1、引导学生观察标题,并思考:根据标题,同学们会提出哪些疑问?(1)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教者适当板书。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寻找答案。
(3)师生合作,归纳总结。
(4)教者引导、总结、板书(斜塔上的实验)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教者引导:课文主要还写了哪些事情?(1)学生小组讨论(2)引导学生回答(3)教者归纳总结,形成板书(钟摆实验、孩童和学生时代的事情)三品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介伽利略。
(提示:注意顺序;详略得当。
)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提纲。
(教者提示:抓住主要事件列出提纲。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指明学生回答,师生点评。
4教者归纳总结,形成板书。
四拓展1在伽利略的身上,同学们肯定学到了很多东西。
你能联系自身实际,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其精神的认识吗?(教者提示:伽利略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生点评,教者归纳总结。
(4)教者适当板书。
2除了伽利略,你还知道还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师生共同回顾交流讨论五小结与作业1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成功了,但他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荆棘,他身上散发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信自己只要像伽利略那样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你也会成功。
2 照伽利略实验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做钟摆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8 课《斜塔上的实验》教课设计斜塔上的实验教课目的: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擅长研究的精神。
2、学习奇妙的构想、记述和描绘相联合的写作方法。
教课时数: 2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自主学习,认识课文粗心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2、自读课文,适合评论伽利略的性格和质量。
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
1、教师:我们用了两个多礼拜的时间阅读了有名文学家如朱自清、老舍先生描绘多彩四时的文学作品,请问:你有什么感觉?学生:沟通。
2、教师:文学表现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生活的并蒂之花,此刻,让我们乘着神舟六号飞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去近距离接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
二、阅读课文。
1、一读:(1)、教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要求:依据课文内容把题目增补为一个完好的句子,注意记述的六因素。
学生:朗诵思虑。
学生:沟通,相互增补评论。
教师:(参照: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自由落体的实验并获取了成功。
)(2)、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课题能否适合、全面?要不要改正为伽利略传等?学生:思虑沟通。
(还有:发现钟摆原理,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故事)教师:(参照:适合,不要改,突出了这个实验是伽利略一世最重要的发现。
)( 3)、教师:对于伽利略我们有了初步认识,此刻让我们走进伽利略的生活。
2、二读: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假定: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适合的考语。
学生:阅读,写考语。
学生:小组沟通并做好记录。
学生:代表讲话,评论。
教师:(小结:勇于创新、擅长研究,热爱科学,不怕权威,勤于思虑,不停实验等)3、三读:教师:伽利略不相信威望,敢于挑战威望,可是,当他在威望眼前,或许威望站在他眼前,他与威望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简单介绍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平生。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前驱。
历史上他第一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祈祷.()⑵不屑.()⑶滴.答()⑷卷帙
..()
⑸倔强.()强.大()勉强.()
⑹哄.堂大笑()一哄.而散()哄.骗()
2、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不经心心不在兴高烈一劳永
3、释题:
①斜塔的名称是什么?
②是谁做的实验?
③做了一个什么实验?结果怎样?
4、简介“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为了证实和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通过预习,你发现哪些问题?
【课堂反馈】
1、自读课文,认清字词,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孩子和学生时代)()
即: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写伽利略发现的经过,表现他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8—12段);写了伽利略情况,表现了伽利略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第三部分(13—19段)描写伽利略发现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在我们这些后人的眼里伽利略是伟大的,但在当时的社会里,伽利略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呢?(用一个字形容)那么我们透过这个字,揣摩一下它的字面背后又包含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伽利略这个字的词语、句子等生动的描写的地方,并说说你的理解。
(10-15分钟后,组内讨论一下)
3、师生互动。
4、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具体说说伽利略在文中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及名称吗?
6、精读课文第18节,仔细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玩味。
你能读出什么吗?
【课后巩固】
基础知识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咕哝.()唏嘘.()付诸.()粗糙.()倔强
..()
妥协.()显赫.()卷帙.()滑稽.()祈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1)漫不经心
....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
明确:
(2)他父亲提到他时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
....的小星象家。
明确:
(3)他们很不赞成,认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
..。
明确:
(4)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
....。
明确:
(5)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
....。
明确:
3.下列语句是对“比萨斜塔”的说明,请把它们混乱的语序调整过来。
①始建于1174年,1350年完成。
②意大利比萨的著名建筑。
③因奠基不慎,致塔身倾斜。
④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外观呈圆柱体之钟塔,高约55米。
正确的顺序应为:
4.我校准备用画像布置校园,请你仿照例句为伽利略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例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
与亚里土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
”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
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
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
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
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
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
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
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
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
....,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兴高采烈”原义什么?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为什么连用三个“同时”?前两个“同时”删去后句子不是更简洁吗?)
3、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这是结尾一句,你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4、根据第一段文字,发挥想象,写一段伽利略和教授们的对话。
伽利略和教授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