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_訾韦力
- 格式:pdf
- 大小:200.84 KB
- 文档页数:5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首先对了图式理论的定义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接着分别论述论述图式理论在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三个方面的运用。
最后指出,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标签:图式理论;英语教学;运用图式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康德在1781年首先提出的,而现代图式理论则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最终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完善建立的。
Thomas Devine(1987)将图式定义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元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单元即图式。
Rumelhart(1977)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
”[1]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
根据这一理论,英语学习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也可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最后再通过文字或话语进行输出[2]。
下面我们就从英语学习中的听力、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运用。
一、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将图式即背景知识运用到听力课中,效果会明显不同。
在听力教学中,运用图示理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听力测试之前,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预习或复习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知识,如新词、难词、特殊句型、习惯表达法及语法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或激活己有的语言图式。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利用关键词。
通过告知学生关键词,教师就提示了材料的范围、功能等使学生对录音材料中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联想。
利用关键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听力测试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认知策略,整合图式学生经过听前图式的准备阶段,针对所要听的内容已有了心理和知识的准备。
图式理论在初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中国,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学习英语,英语也是升学时必测的科目。
在中学英语学习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在这四项技能中,阅读又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并且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阅读理解在历年中高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
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多注重语法重点和语言点的讲解分析,而对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能力重视不够,忽视对学生阅读策略和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较少和缺乏英语阅读策略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图式理论已被运用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图式理论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局限于理论层次和大学外语教学,在实际的农村中学,学生们依然缺乏以图式阅读理论为指导阅读锻炼。
本文主要探索了把图式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正面效果。
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否使学生成为高效的阅读者以及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文章标题和文章结构来预测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速度;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否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作者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在西峡县军马河乡第一初级中学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实验,作者在初二选择两个平行班作为试验对象。
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控制班。
每个班分别有50人。
先对两个班进行一样的问卷调查和实验前测试。
结果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对阅读的看法及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基本一致,并且他们的阅读水平也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的成绩,他们被分成三组,高分组,中等组和低分组,控制班在实验前每组人数分别是3,35,12。
他们的平均分是25.8526。
实验班在实验前每组人数分别是3,36,11。
他们的平均分是25.8750。
可见实验前两个班的英语阅读水平没有明显差别。
实验后同样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和后测。
这次的问卷调查除了包含问卷1的问题,还包含学生对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看法。
收稿日期:2018-12-18ꎻ修订日期:2019-03-11作者简介:晏笑莹(1995 )ꎬ女ꎬ黑龙江黑河人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国内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8)晏笑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㊀英语学院ꎬ北京㊀100024)摘要:文章以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8年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中关于文化图式理论的论文为样本ꎬ对国内近20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ꎮ研究发现ꎬ目前国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㊁翻译㊁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实证研究ꎻ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ꎬ且方法较为单一ꎻ跨学科研究较为薄弱ꎻ研究层次不够深入ꎮ未来文化图式理论相关研究应注重创新ꎬ加强跨学科研究ꎬ扩大研究范围ꎬ丰富研究方法ꎬ以解决和完善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ꎮ关键词:图式ꎻ文化图式理论ꎻ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G252.8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3-0066-06近些年来ꎬ关于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关注ꎬ范围涉及外语教学㊁翻译研究㊁跨文化交际等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ꎮ但是ꎬ随着世界范围内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ꎬ文化图式理论的重要性也正在凸显ꎮ本文拟对国内近20年来有关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ꎬ总结其研究现状㊁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ꎬ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概括ꎮ一㊁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 (schema)是一个希腊词汇ꎬ现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词汇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ꎬ他认为图式是人们理解和看待世界的结构组织块[1]ꎮ随着图式这一概念被应用到心理学㊁教育学等不同领域ꎬ人们对 图式 又有了不同的看法ꎮ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2]认为图式 是过去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ꎬ这种编组总会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活动中起作用 ꎮMinsky[3]则用 框架 (frame)来描述图式与原型的关系ꎬ并且认为图式具有可变性㊁可修改性ꎬ而原型是不易改变的ꎮCook[4]把图式定义为 典型事件的心理表征 ꎬ并把图式分为三类:世界图式㊁语言图示和文本图式ꎮ尽管学者对图式有着不同的定义ꎬ但可看出图式建立在过去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ꎬ可以进行修改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知识来提高认知ꎮ文化图式理论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ꎬ国内外学者对其提出了不同的定义ꎮPaulDiMaggio[5]认为文化图式是有主题的(thematic)㊁广泛共享的图式ꎬ是分析文化的最小单位ꎻGeorgeYule[6]提出文化图式是基于某一特定的文化经历上已有的知识结构ꎮ在国内ꎬ刘明东[7]提出文化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知识的结构块ꎬ即人们根据先前的经验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ꎻ周笃宝[8]认为图式是超文本的文化知识ꎬ包括不同的传统㊁风俗习惯等ꎮ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图式还没有提出统一的定义ꎬ但不难看出ꎬ文化图式是人脑根据过去经验形成的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ꎬ可以包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等ꎮ文化图式具有以下特点ꎬ即共享性㊁差异性以及包容性ꎮ所谓的共享性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经历的人ꎬ其脑中的文化图式是相互重合的ꎬ对于某一事物有着相同的感知ꎮ即使是文化经历不同的民族ꎬ他们对于江河湖海㊁日月星辰等事物的基本感知也是类似的ꎬ否则跨文化交际活动无法进行ꎮ差异性是指由于地理位置㊁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ꎬ人们对于世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和认知ꎬ比如中国人自古崇尚龙ꎬ而在«圣经»中龙确是邪恶的象征ꎮ包容性是指文化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ꎬ不同的文化图式可以互相融合和借鉴ꎬ不断扩充已有的文化图式ꎮ二㊁国内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作者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输入 文化图式理论 主题词ꎬ并将时间节点设置为2000年至2018年10662019年3月第40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ꎬ2019Vol 40No 3月ꎬ共检索到391篇文献ꎮ经过阅读和筛选ꎬ最终得到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文献共148篇(不含硕博论文)ꎮ通过对148表1㊀ 文化图式理论 相关研究主题及比例研究主题篇数百分比/%文化图式研究综述10.68文化图式与教学5335.81文化图式与翻译6040.54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149.46文化图式与语言㊁文化迁移42.70文化图式与认知128.10文化图式跨学科研究42.70篇文献进行梳理ꎬ作者将其研究主题分为7大类ꎬ每个主题所包含的文章数目及占全部文献的比例如表1所示ꎮ从表1可看出ꎬ国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教学领域研究中ꎬ而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㊁认知语言学㊁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较少ꎮ㊀㊀(一)文化图式理论与教学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ꎬ范围涉及听力教学㊁阅读教学㊁写作教学㊁翻译教学㊁课程改革等方面ꎬ并且许多学者结合文化图式理论提出了恰当可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ꎮ此外ꎬ国内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某些易被忽视群体的外语教学也给予了关注ꎮ在外语教学方面ꎬ一些学者探讨了文化图式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ꎮ姚旦墅[9]率先提出了文化图式理论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文化教学应遵循系统性㊁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原则ꎮ之后ꎬ许秀云等[10]㊁贾雪宁[11]㊁孙卓敏[12]等人也都从文化图式理论出发ꎬ阐述了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可采用的教学方法ꎬ如解释建构法㊁角色扮演法㊁对比法㊁讨论法㊁实践法等ꎮ在词汇教学方面ꎬ范冰[13]从图式重合㊁图式错位㊁图式缺省和图式冲突4个维度出发ꎬ探讨了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更全面的文化图式ꎮ张秀清[14]分析了词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文化图式的构建方式ꎮ特别地ꎬ李永芳[15]将文化图式理论与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ꎬICM)结合ꎬ用以解读含专名的英语词汇ꎮ在听力教学方面ꎬ高红等[16]强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ꎬ填补他们的知识空缺ꎮ吕佩臣[17]则关注了文化图式理论在民族院校听力教学中的应用ꎮ在阅读教学方面ꎬ陈昭雪[18]和骆娜[19]讨论了阅读课堂中应如何构建文化图式及构建原则ꎻ胡叶丰[20]提出了以语篇分析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模式ꎬ并提出语篇分析与文化图式理论结合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ꎮ还有学者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ꎬ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ꎬ如罗杰鹦[21]等基于文化图式理论对某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调查分析ꎬ提出了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应进行合理改革的看法ꎮ王瑛[22]详尽地分析了文化图式理论在任务教学中的应用并设计了8种 任务型 交往教学模式ꎮ这些研究都为国内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ꎬ注重外语教学中的 文化因素 ꎬ有助于提升国内的外语教学水平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上ꎬ并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来支持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证效果ꎮ另有研究者关注了外语教学中易被忽视的群体ꎬ如外国留学生㊁儿童等ꎮ李江红[23]研究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欧美留学生是如何构建 自谦 这种文化图式的ꎮ麦珊珊[24]提出了美国动画片具有多元且包容性强的特点ꎬ因此其中的文化图式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和接受能力ꎮ黄海刚[25]㊁邱银香等[26]㊁朱亚玲[27]则分别探究了文化图式理论在民族教育㊁理工科大学生英语教学和农学院研究生文学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ꎮ这些相关群体的教学研究有助于完善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ꎬ并且能够让教师对不同的教学群体予以同样的重视ꎬ并因材施教ꎮ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ꎬ但是ꎬ应注意到大多数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多停留在理论上ꎬ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ꎮ此外ꎬ文化图式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㊁少数民族学生的外语教学等问题还未引起学者的关注ꎬ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重视ꎮ(二)文化图式理论与翻译文化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也得到了普遍应用ꎬ研究成果丰硕ꎬ范围涉及翻译策略及方法㊁典故翻译㊁广告翻译㊁习语翻译㊁中医翻译㊁诗歌翻译㊁文化负载词翻译及新闻翻译等ꎮ在翻译策略方面ꎬ刘明东[7]首先探讨了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并提出了 A-A A-B 以及 A-zero 三种翻译方法ꎮ杨燕荣[28]说明了在文化图式缺省时ꎬ可以采用文化图式移入模式㊁解释模式㊁交融模式等方式进行翻译ꎮ刘萍等[29]以及岳中生[30]探讨了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时可使用的翻译方法:文内直译㊁文外加注对文化图式进行修正ꎻ删除不译ꎻ归化译法或者文内增词ꎮ在翻译领域的实证研究中ꎬ多数学者根据上述学者提出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类研究ꎮ在典故翻译中ꎬ76晏笑莹:国内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8)第40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3期王新等[31]㊁孙易君等人[32]对«红楼梦»中的典故翻译进行了探讨ꎬ前者认为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㊁直译加注释㊁改变典故意译和省略典故意译等翻译方法ꎻ后者认为可通过直译加注㊁直译法和意译法进行翻译ꎮ在广告翻译中ꎬ王晓梦[33]研究了 A-A A-B 以及 A-zero 三种翻译方法在公益广告翻译中的应用ꎮ曾倩[34]则提出了可以通过补充或修改文化图式㊁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来进行广告翻译ꎮ在旅游文本翻译中ꎬ刘文兰[35]和吴力群[36]等探讨了在文化图式空白㊁文化图式对应和文化图式差异等情况下应如何进行翻译ꎮ在诗歌翻译中ꎬ殷习芳等[37]提出了完全对应法㊁交叉整合法和零对应法三种翻译方式ꎮ曾清等[38]将文化图式理论和目的论结合对毛泽东诗歌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图式的翻译方式进行探讨ꎮ在中医翻译方面ꎬ腾婧[39]总结了中医翻译的特点并指出通过自然性原则㊁音译结合法㊁意译法和借用西医的用法进行翻译ꎮ在文化负载词方面ꎬ主要是对少数民族或地区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ꎬ如杨艳华等[40]研究了«满格木莫日根»中赫哲族相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ꎮ但是ꎬ目前文化图式理论还未能在口译研究中得到重视ꎬ相关研究不多ꎮ曾艳[41]探讨了如何结合文化图式理论解决口译中存在的交际障碍ꎮ栾义敏[42]则以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为例ꎬ提出了文化图式理论能帮助译员快速获取信息并且提高记忆效率ꎬ未来研究应注重文化图式理论在口译中的有效应用ꎮ此外ꎬ在翻译领域的实证研究中ꎬ很多研究内容重复ꎬ所提出的翻译方法都是围绕着先前学者提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ꎬ缺乏创新ꎻ在研究方法上ꎬ很多作者只是列举出相关的实例ꎬ缺乏深入地探讨和说明ꎬ这在未来研究中应该避免ꎮ(三)文化图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随着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ꎬ文化图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正日益得到关注ꎬ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语言交流扩展至非语言交流ꎮ如杨璐[43]探讨了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背景下对于理解言者意义的重要性ꎮ蒋静[44]则关注了文化图式构建的非语言因素ꎬ如体态语㊁时间语和空间语等ꎮ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广泛的交际活动ꎬ研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ꎬ并且应该结合一定的场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ꎮ比如ꎬ学者可以结合文化图式理论深入地研究商务情境㊁外交场景下ꎬ不同国家的人是如何克服文化障碍实现顺利交流的ꎮ文化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另一关注点是跨文化交际与认知的关系ꎮ刘亚燕[45]研究了日语的认知模式并讨论了中日交流中日方的价值取向ꎻ答珊[46]研究了十二生肖在中英文中的文化含义差异ꎻ郑茜茜等[47]则探讨了中英文中 死亡 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及其所蕴含的认知差异ꎮ刘起昂[48]和孙玉萍等[49]分别研究了文化图式相异时ꎬ人们对比喻和隐喻的认知障碍和认知途径ꎮ此类研究通常会涉及到不同国家对某一特殊事物或事件的不同看法ꎬ对文化图式相异时跨文化交流的双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ꎬ在后续研究中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ꎮ(四)文化图式理论与其他文化图式理论除了在教学㊁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外ꎬ也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应用ꎮ一些学者关注了外语学习中出现的的迁移(transfer)现象ꎬ即人们先前的学习对于其后续学习的影响ꎮ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作用ꎬ而乔晶[50]则基于文化图式理论探讨了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ꎬ赵静[51]也探究了中英习语认知中出现的文化正迁移情况ꎮ还有一些学者将文化图式理论用于跨学科研究中ꎬ蒋永远[52]将文化图式理论与心理学结合ꎬ研究了在跨文化交际中ꎬ人们在不同阶段的文化适应过程ꎻ焦连志[53]则将文化图式理论与社会学结合ꎬ研究了农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及解决方式ꎻ陈小青[54]将文化图式理论与社会心理学结合ꎬ详细分析了藏族青少年在与汉族学生进行文化融合时的心理变化ꎮ但是ꎬ当前国内文化图式理论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ꎮ一是跨学科研究深度需要加深ꎬ其次是研究方法需要改善ꎮ目前ꎬ文化图式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仍不多ꎬ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ꎬ应该注重加强跨学科研究的深度ꎬ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ꎮ在研究方法上ꎬ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书面上ꎬ实证研究十分少见ꎬ因此ꎬ应该加强实证研究来验证文化图式理论在应用中的有效性ꎮ三㊁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的特点从本文收集到的论文来看ꎬ国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ꎮ86晏笑莹:国内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2000 2018)从研究内容看ꎬ国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ꎬ对于文化图式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ꎮ除了陈喜贝[1]等在其综述文章中对文化图式理论基本内容㊁作用机理和应用进行阐述ꎬ刘明东教授[7]对文化图式的可译性进行理论探讨之外ꎬ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在文化图式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证研究ꎮ但在教学㊁翻译和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实证研究中ꎬ出现了研究内容重复㊁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ꎮ以 阅读教学研究 为例ꎬ在与之相关的12篇论文中ꎬ论文内容同质化严重ꎬ缺乏创新ꎮ无论是谈文化图式理论在泛读还是精读课程中的应用ꎬ论文内容都无明显差别ꎮ从研究方法来看ꎬ现有的研究中研究方法比较单一ꎬ以定性研究为主ꎮ翻译研究中以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为主ꎮ教学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ꎬ少数学者采用了访谈㊁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来说明文化图式理论在教学中取得的实际效果ꎬ如张慧惠[55]通过实验证明了把文化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教学中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ꎮ大多数学者仍停留在对教学方法和原则的讨论上而未结合实际效果进行证明ꎮ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ꎬ同样是以定性研究为主ꎬ少数学者采用了实验㊁访谈㊁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ꎬ如陈小青[54]在研究藏族青少年跨文化互动的认知过程时ꎬ采用了田野调查和访谈的方法ꎬ使得研究深入且说服力强ꎬ值得借鉴ꎮ从研究范围来看ꎬ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翻译研究已经涉及了诸多领域ꎬ如广告翻译㊁中医翻译㊁文化负载词翻译㊁典故翻译㊁新闻翻译等ꎬ但是还有很多领域有待研究ꎬ如政治文本的翻译㊁商务英语谈判中特殊词汇的翻译等ꎮ目前针对口译的研究只有3篇ꎬ这也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方向ꎮ在翻译研究中ꎬ目前涉及的语种主要是汉语与英语ꎬ同时也涉及到了日语和俄语ꎮ[56]但是在 一带一路 背景下ꎬ研究的语种范围也有待拓宽ꎮ此外ꎬ还有学者尝试将文化图式理论与关联理论㊁目的论进行结合ꎬ共同指导翻译研究ꎬ如曾清[38]将文化图式理论与目的论结合研究毛泽东的诗歌翻译ꎮ在教学研究中ꎬ主要关注的是阅读教学㊁词汇教学㊁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ꎬ却没有关注口语教学ꎮ主要关注的群体是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ꎬ虽然一些群体ꎬ如欧美留学生㊁少数民族学生㊁儿童等也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ꎬ但是仍远远不够ꎮ在跨文化交际中ꎬ除了研究文化图式的构建㊁言者的语言意义和非语言因素之外ꎬ文化适应和冲突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已经引发了学者的关注ꎬ也有不少学者开始进行跨学科研究ꎬ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ꎮ从研究层次来看ꎬ在作者收集的148篇论文中ꎬ仅有3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ꎬ这说明了当前国内对于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水平有待大幅提高ꎬ论文质量有待加强ꎮ并且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还未得到一些主流专家和学者的关注ꎬ还没有得到普遍认识ꎮ此外ꎬ在研究的延续性上ꎬ只有刘明东㊁陈喜贝㊁吴斐㊁张柏兰㊁范冰等学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有持续进行ꎬ大多数作者在发表一篇论文之后未能进行后续的深入研究ꎮ四㊁文化图式理论的启示和研究趋势尽管国内学者对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ꎬ但是可以看出我国对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的起步比较晚ꎬ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ꎮ通过对文化图式理论相关文章进行梳理ꎬ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引起重视ꎮ(一)研究方法应多样化ꎬ重视动态研究目前ꎬ在文化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中ꎬ研究方法以单纯的文本分析和举例说明为主ꎮ虽然一些学者也采用了问卷调查㊁访谈和田野调查的方法ꎬ但仍属于少数ꎮ未来在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中ꎬ应采用更多样的研究方法ꎬ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性ꎮ如在教学研究中ꎬ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㊁对学生的学习体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需求ꎬ研究者对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ꎮ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ꎬ同样可以更多地使用问卷调查㊁实地调查㊁访谈等方法ꎮ这样可以了解更多群体在文化适应和文化冲突过程中的内心想法和需求ꎮ在翻译研究中ꎬ语料库翻译还没有得到重视ꎮ语料库翻译学通过对大量的翻译文本和语言进行分析ꎬ可以对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ꎬ来解释翻译的本质ꎮ[57]通过将语料库应用到翻译研究中ꎬ可以拓宽研究的范围ꎬ对译者风格㊁翻译文本特征㊁翻译共性等话题有更深入的的探讨ꎮ(二)研究内容应去同质化ꎬ注重创新目前ꎬ国内关于文化图式理论的论文绝大部分都发表在普通期刊上ꎬ这足以说明相关文章的质量亟待加强ꎮ在作者收集的文献中ꎬ许多论文的内容重复㊁研究主题相同或相似㊁缺乏创新性ꎮ如在翻译研究中ꎬ96第40卷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3期刘明东教授提出了 A-A A-B 和 A-zero 三种翻译方法后ꎬ后续的许多论文都以这三种翻译方法为出发点ꎬ未能提出更多的观点ꎮ在未来的研究中ꎬ应该注重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ꎬ避免同质化ꎮ(三)研究范围应继续扩大ꎬ增强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经涉及了许多领域ꎬ但是随着世界各国跨文化交流越发频繁ꎬ文化图式理论应有更广泛的应用ꎮ未来的研究应朝着多语种㊁多学科㊁超文本的方向进行ꎮ研究的语种不应仅注重汉英双语ꎬ还应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交流和翻译活动ꎮ研究的学科不能局限于语言学ꎬ还要重视语言学与心理学㊁社会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ꎮ研究对象应不仅包括不同国家的群体ꎬ也包括不同民族(尤其是多民族国家)㊁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的跨文化交流ꎮ研究内容不应局限于文本交流ꎬ更要关注超文本的交流ꎬ如一些非语言因素和多模态系统发挥的作用ꎮ只有这样ꎬ才能让文化图式理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ꎮ近二十年来ꎬ国内对于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ꎬ但仍存在很多明显的不足ꎬ比如研究范围仍比较狭窄㊁研究方法比较单一㊁跨学科性研究不足等ꎮ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注意拓宽研究范围ꎬ增强研究的创新性ꎻ注重使用实验教学㊁问卷调查㊁访谈㊁语料库等研究方法ꎻ注重加强跨学科性研究ꎮ随着全球范围内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ꎬ文化图式理论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ꎮ参考文献:[1]㊀陈喜贝ꎬ刘明东.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ꎬ2011ꎬ11(6):125-130.[2]㊀BARTLETT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1932.[3]㊀MINSKYM.AFrameworkforRepresentingKnowledge[G]//WINSTONPH.ThePsychologyofComputerVision.NewYork:McGraw ̄Hillꎬ1975.[4]㊀COOKG.DiscourseandLiteratur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94.[5]㊀DIMAGGIOP.Cultureandcognition[J].AnnualReviewofSociologyꎬ1997ꎬ23(1):263-287.[6]㊀YULEG.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ꎬ2000.[7]㊀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ꎬ2003(2):30-33.[8]㊀周笃宝.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2(4):86-89.[9]㊀姚旦墅.融文化图式理论于外语教学[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ꎬ2002(4):73-74.[10]㊀许秀云ꎬ曹春春.图式与文化 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03(3):72-75.[11]㊀贾雪宁ꎬ康光明.浅析文化图式的建构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ꎬ2009ꎬ22(1):54-55.[12]㊀孙卓敏.文化图式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构建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ꎬ2014(6):162-164.[13]㊀范㊀冰.图式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ꎬ2008(22):187-188.[14]㊀张秀清.文化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ꎬ2009ꎬ16(3):149-150.[15]㊀李永芳.从文化和认知的整合角度解读含专名的英语习语[J].湖南社会科学ꎬ2009(3):206-209.[16]㊀高㊀红ꎬ陈㊀捷.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ꎬ2008(19):77-78.[17]㊀吕佩臣.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民族院校英语听力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ꎬ2013ꎬ26(3):108-111.[18]㊀陈昭雪.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文化图式建构[J].黑河学刊ꎬ2012(12):93-94.[19]㊀骆㊀娜.文化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广场ꎬ2015(12):147-148.[20]㊀胡叶丰.英语阅读中的语篇模式和文化图式的建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ꎬ2008(4):143-144.[21]㊀罗杰鹦ꎬ姚冬莲ꎬ赵㊀宇.文化图式框架中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改革探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2ꎬ11(3):342-345.[22]㊀王㊀瑛.融文化图式理论于任务型交往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ꎬ2010(7):119-120.[23]㊀李江红.对外汉语教学中欧美留学生的自谦观念文化图式构建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ꎬ2008(2):270-271.[24]㊀麦珊珊.美国动画中文化图式构建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6ꎬ37(S2):150-153.[25]㊀黄海刚.文化图式理论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效性[J].民族教育研究ꎬ2004(5):9-12.[26]㊀邱银香ꎬ郭㊀滨ꎬ周㊀浩.文化图式与农业院校研究生文化认知能力培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ꎬ2011ꎬ24(2):128-130. [27]㊀朱亚玲ꎬ裴学梅.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理工科专业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4ꎬ30(14):264-265. [28]㊀杨燕荣.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图式及其文化翻译模式[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0ꎬ8(2):136-138.[29]㊀刘㊀萍ꎬ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3(2):210-213.[30]㊀岳中生.文化图式缺省和冲突与文化翻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7(4):65-67.[31]㊀王㊀新ꎬ苏㊀文.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英典故翻译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ꎬ2007(7):107-109.[32]㊀孙易君.从图式理论看«红楼梦»典故翻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ꎬ2008(1):95-97.[33]㊀王晓梦.文化图式可译性在公益广告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ꎬ2017ꎬ30(2):159-160.07。
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认知科学的深入发展,图式理论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图式理论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相关文献,本文力求为图式理论在国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图式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内学者如何结合本土文化和学科特点,对图式理论进行拓展和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国内图式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如教育、心理、语言等,以及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也将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理论框架的完善、实证研究的深入等。
本文将对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国内图式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图式理论在国内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
二、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在中国,图式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图式理论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初步探索期。
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图式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尝试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阅读理解、记忆等领域。
一些学者通过翻译和介绍国外经典著作,推动了图式理论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实际,对图式理论进行本土化的探索。
进入21世纪,国内图式理论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国内认知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图式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图式理论与具体学科的结合点,探索其在教育、语言学习、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图式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图式理论的适用性和差异性。
图式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12期摘 ;要:文本阅读理解是读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二者交际的前提是共同的认知基础。
这个认知基础也就是交际双方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图式”。
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针对文本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现象,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图式理论 ;阅读教学 ;言语缺省 ;语文教学 ;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关于图式在语言理解中作用的学说,运用图式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研究是图式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如訾韦力在《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一文中所说:目前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多以外语教学为主,方式为如何把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的各个方面。
但同时他也指出:虽然对图式理论本身的研究较多,但其应用性研究还非常薄弱,而且对于图式理论一般性的描述、探讨较多,针对具体语言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比较少。
针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言语缺省这一具体语言现象,笔者运用图式理论阐释读解缺省言语的认知机制。
一、言语缺省现象在文字文本中,存在着一种作者通过有意减省字词或语句,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的现象。
也就是说,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文字的表达似乎是少写了某些语言成分,而在实际表达效果上,却并未减少表达内容,甚至传达了更深厚、更丰富的意义。
本文将这种表面上言辞短缺,而言语中所蕴含的内容并未减少甚至更丰富的现象称为“言语缺省”现象。
例:娜拉:明天我要回家去,回到从前的老家去。
在那找点事情做也许不太难。
海尔茂:喔,像你这么没经验——(《玩偶之家》易卜生)这段对话中海尔茂的话并未说完,看似缺省但却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
纵观全剧,海尔茂把妻子娜拉仅仅当作玩偶,是他生活的附庸品,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是娜拉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
在海尔茂看来,他的“玩偶”怎么可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工作呢?即使找到了也根本不可能胜任。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巴特莫·科利斯(Bartlett)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来经过多位学者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认知理论。
图式是人类在感知、认知和思维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人们对事物的普遍性认知模式。
图式理论认为,在认知活动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运用图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解释。
图式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感知和理解。
在语言学领域,图式理论也被广泛运用,用以解释语言的认知和表达。
1. 翻译中的认知图式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图式进行分析,探讨翻译者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翻译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认知图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和误解现象,从而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跨文化翻译中的图式认知研究
跨文化翻译是翻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研究者从图式的角度出发,探讨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认知方式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这种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跨文化翻译的理解,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指导。
3. 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翻译教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他们通过对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图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图式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策略,提高翻译能力。
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2019年精选文档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引言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或积极的组织,是学习者将新信息丰富到自身知识库中的过程。
图式理论研究的就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的理论。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及整理国内外图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成果进行研究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对于图式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康德论述了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同这个人脑海里的固有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概念。
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试验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为图式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Rumelhart)对图式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他称图式是“构筑认识的建筑模块”,由常量和变量或称空位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研究阅读理解心理过程的理论,即图式阅读理论。
120世纪80年代,图式理论已经发展成为阅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式理论清晰地指出人们通过激活他们头脑中相关的图式来理解新信息。
很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将图式理论使用于外语教学,用来解释外语学习者的心理语言加工过程。
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论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将图式理论应用于第一语言为英语的阅读理解研究的学者们有:Bransford&Johnson(1972);Thorndyke(1977)Anderson,Reynolds,Schallert&Goetz(1977);Kintsch&Greene(1978);Mandler&Johnson(1977)等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6期)2004年第3期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近年国内图式理论应用研究述评訾韦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言系,河南郑州 450011)[摘 要]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图式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
文章分析总结了近几年来图式理论应用于语言习得各个方面的研究特点,描述、归纳了学者们的重大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同时也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图式;图式理论;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08X (2004)022*******[收稿日期] 20040626[作者简介] 訾韦力(1967-),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语言系讲师,现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在职研究生。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应用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
一、引言图式理论是认知学家的一个研究热点。
近几年来,它在语言习得中的实际应用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图式理论最早并未用于语言习得中的各个方面,而是用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后来学者们用它来研究L 2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
目前很多学者把它应用于除阅读理解外的听力理解、词汇习得和翻译领域中,甚至有些学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将它应用于文化教学,更有一些学者从语用的角度探讨常规范型(图式)对一定语境下语言理解的作用。
本文在简述图式理论的基础上,描述、归纳了近几年来该理论实际运用的范围及其研究成果,并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二、图式与图式理论(SchemataandSchema Theory) 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
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它有着观点一致的释义:Pearson 认为“图式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 认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pre 2existent knowledge )或背景知识”,Widdowson 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1]。
总之,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
图式中每个组成成份构成一个个空挡(Slot ),图式的实现即图式的激活和空挡的填充,从而达到语言的理解。
图式的两个基本特性即式有变项,它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彼此交织。
图式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它的基本图式即主图式,它又包含大小、层次、经验、知识各不相同的子图式。
有学者对如此众多的图式予以分类,Car 2rell 把图式分为两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 2ta )———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For 2mal Schemata )———有关文本的各种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Cook 则把图式分为世界图式(World Schemata )、文本图式(Text Schemata )和语言图式(Language Schemata )。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2],因此这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前者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这种方式又称“材料驱动”。
后者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
图式的作用在于对场景做出解释,以验证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某一特定场景中变量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处理新获取的信息时,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
语言习得者可以从潜在的众多图式中推理出适合文本情景的一个来帮助解释文本内容;语言习得者在已选择出的图式中进行推理,从而使其各组成部分起作用;当“缺省值”(Schema Absence)(即某些信息在文本中缺省)被用于文本时,语言习得者可以从已有的背景知识中推理出该内容,填充空档,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图式的激活就是通过所接受的某些信息去判断该信息可能涉及的内容并同时从储存的图式中提取可能适合的相关背景知识。
对文本理解过程就是已有知识与文本信息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由两个同时起作用的激活过程引导,即上述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
图式的激活是多层次的、反复的。
当我们不具有与文本相关的图式时,便会发生理解受阻。
而具有合适的图式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激活它,仍不能正确理解文本。
总之,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
本文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拟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该理论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性研究进行综述。
三、近几年来图式理论在语言习得中应用性研究状况 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综合性过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其实这些过程都会涉及到语言理解的问题。
因此,中国学者们灵活地把图式理论应用到听、读、词、译中,从论述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到与这些语言习得过程的关系,进而论及如何在这些语言习得过程中进行实际教学运用,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这是目前国内学者们普遍采用的方法。
图式理论从人工智能领域到运用于阅读理解,进而辐射到听力理解、词汇习得、文化教学及翻译,其应用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一)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
外语教学研究者们则试图运用图式理论来解释外语学习心理,特别是外语阅读过程。
用图式论的观点研究语言理解能力,以求促进L2阅读教学。
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成果。
林立红利用图式理论来探讨语言迁移与外语阅读理解的关系,从而说明背景知识(图式)在语言迁移中的重要作用[3]。
高云峰研究了如何应用图式理论来提高SB E(Subject2Based English)阅读能力,他以图式论观点为基础归纳出PMREE模式,利用“词汇、图表、提问”及其综合方式来激活图式以求达到正确理解,强调图式激活的重要性[4]。
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图式理论在专业英语阅读理解、词汇教学等方面确实比在基础英语阶段的阅读教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能明显降低语言难度,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率,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习策略。
韦汉[5]从提高获取信息效率出发提出了通过问题导入,根据问题的提示建立篇章的宏观结构,从而有效地进行“自上而下”(top2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2up)双层交替阅读策略,使阅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且可根据问题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建立篇章的宏观结构。
另外通过推导出相关信息,可减少阅读信息处理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
崔雅萍在描述图式理论、图式的激活、图式的分类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该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文章理解的因素:(1)不具备图式知识;(2)图式不完整;(3)图式侵入;(4)文本本身的因素。
从而揭示出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因而对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
学者们围绕图式而开展的一系列的阅读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确实拓宽了阅读研究的领域。
既然图式理论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教者来说如何运用是研究重点,而对语言习得者这一方来说,如何具体地把该理论融入阅读理解技巧中,如何具体地把图式理论转化为语言习得者自身的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是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尚属少见。
(二)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应用论述听力理解过程必然要涉及到言语理解的过程。
因此,许多学者用图式理论来解释听力理解,主要强调背景(图式)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由于听力内容较阅读内容偏易,因此图式在这一领域实用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我们知道图式对感知世界和语言理解有着巨大的影响。
图式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语言习得者对世界感知的图式的形式(框架结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输入新信息时,习得者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有的图式对信息进行处理。
图式理论强调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自下而上和・87・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自上而下。
在听力理解中“自下而上”的方式表现为语言信息得到较大的重视,如词素、音节、单词、词组等具体信息的听辨和具体图式的应用。
而“自上而下”的方式则注重高层次图式的运用,更多地利用大脑已有的背景知识来分析处理新输入的信息,达到理解的目的。
而两种方式的交互作用通过“推理”对听力理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推理作为一种策略在听力理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nderson认为推理是图式理论描述认知过程的关键之一[6]。
Rumelhert和Ortory认为图式在推理过程中的功能是很重要的[7],这些方面的文章较多。
刘绍龙结合理论和实验来论证和证实了背景知识作为一种听力策略对听力理解的积极影响[8]。
黄子东用图式理论解释话题熟悉程度效应对听力理解产生的影响[9]。
汪兴权用图式理论解释了听力理解,并以此指导英语听力教学。
周相利则强调在听力教学中激活已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对扫除听力理解过程中的障碍的重要性[10]。
学者们从认知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不同的角度对听力理解进行了研究,而从认知学角度来研究听力理解,近几年来确实是听力理解研究中的又一新成果,使人们对听力理解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不可否认研究者们比较善于运用新的认知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使听力教学从传统的注重字、词、句到注重用图式的观点来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联想、预测、推断能力,这可以说是听力教学从“放录音机”的时代向注重“语用能力培养”的时代的一个重大转变。
然而,目前听力理解课多围绕四、六级考试而进行,多以“做题、培训”为主导,涉及内容范围窄,局限性很大。
因此,如何利用图式理论的观点来扩大听力理解的面,使语言习得者能真正提高听力理解的综合能力,而不仅是高效做题机器,将是今后研究者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因此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实际应用有待于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三)图式理论在词汇习得中的应用图式理论多用于研究阅读和听力理解,而将之用于词汇教学无疑是学者们对该理论实际运用的新的探索。
Rumelhart认为,图式具有识别作用,能够识别自身在信息资料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词汇习得中,词汇既指单词,也指短语、成语等语段。
词汇知识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包括它的定义概念、语法知识和语用知识以及它所承载的各种涵义和社会文化信息。
传统的词汇习得方式往往是通过阅读、练习的设计及课堂上的一些方法,而利用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词词汇习得不仅是一种新的探索,更是一个有效的词汇习得方法。
传统教学仅注重词语内部知识而不考虑词语的外部知识,有效的词汇教学应是词的发音、拼写、词义、语法、搭配、语内关系、语外关系及语用规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