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4
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
方法:选取长沙市某社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3459人,运用Framinham危险评分筛选出693个心血管高危人群纳入研究,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糖(NFG)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和2型糖尿病(T2DM)组。
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和血脂情况。
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结果:三组中颈动脉斑块现患率分别为48.3%、62.5%、68.9%,其中IFG组高于NFG组(P<0.05),T2DM组高于NFG组(P<0.05)。
将危险因素校正后,以NFG组为参照,对比斑块形成风险:IFG组是NFG组的1.28倍,T2DM组是NFG组的1.50倍。
结论:伴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不断升高,颈动脉斑块的现患率也不断的递增。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空腹血糖;心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084-03大量流行病学证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少有报道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
有研究发现IFG的发病率已赶超糖尿病,而此病患者增加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的发病风险。
现有报道,IFG患者与正常血糖人群比较心血管疾病患病的风险,前者增加了18%[2]。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是颈动脉,其早期表现就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5]。
颈动脉斑块(CAP)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其疾病预后的关键指标。
颈动脉斑块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一项重要指标备受关注。
大量文献报道空腹血糖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并不一致,而心血管高危人群中的IFG和糖尿病人群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6]。
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血管高危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早期干预心血管高危人群的患病率,提高其防治工作。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
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硬化斑块;诊断效果冠心病属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其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进而影响患者的心肌血流供应,造成患者的心肌缺血[1]。
使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可见,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在临床上主要以超声检查结果中发现粥样硬化斑块为主要的诊断依据[2]。
除心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外,临床发现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同时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且随着冠心病病情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为了分析冠心病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联系,本文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所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超声检查,另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超声检查。
研究组男30例,女36例。
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相关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制定调查问卷,并对年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活行为因素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对斑块形成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TG、LDL-C、HDL-C和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个数与斑块形成呈负相关,能预防颈动脉斑块的发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健康行为;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612-02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如何有效预防并检测就显得较为重要.而颈动脉斑块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因而如何预防颈动脉斑块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很大关系,健康行为与心脑血管疾病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2].为此,本研究旨在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健康行为和因素进行分析,旨在防止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有效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3年-2014年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40岁以上2628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为:(1)性别不限;(2)种族不限;(3)年龄>40岁;(4)认知能力良好,可以完成问卷者;(5)同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1)身体严重残疾无法进行相关检查;(2)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3)认知能力差,无法完成本次调查者;(4)因各种原因不愿进行此调查者.1.2资料收集首先根据研究目的,制定调查问卷.然后由进行过统一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经济收入等;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等),以及既往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 1.3统计学分析为保证数据录入质量,采用双录入的方式.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两组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2结果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按照相关的抽样方法,从参加体检的5314人中共抽样2778人,其中114人不符合纳入标准被剔除,36人资料不完整,最终纳入研究2628人.其中男性1563名,女性1065名;年龄40-79,平均(53.82±6.63)岁.其中颈动脉超声共检出有斑块者1186例,无斑块者1592例.总检出率为42.69%(1186/2778).2.2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在男性所占比例大于非斑块组, 年龄大于非斑块组,空腹血糖正常率、血压正常率均低于对照组,而BMI正常率、吸烟、IMT、TC、TG、HDL-C、LDL-C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吸烟率、空腹血糖、血压、IMT、TC、TG、HDL-C、LDL-C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BM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两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3讨论近年,心脑血管疾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3].而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4].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疾病,因颈动脉位置浅,易操作等优点常常作为监测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的指标[5-6].因此,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因素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多年以来人们就对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拮抗作用,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分析健康行为对其的保护作用,造成该方面的系统研究较少.直到近年有关学者提出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的定义,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可能[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健康行为因素、TG、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性别来看,男性的检出率要大于女性;健康行为因素的个数与斑块检出率间存在负相关,即随着健康行为个数的上升,斑块检出率呈现出降低趋势,提示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进一步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健康行为数目的提高,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对于斑块的形成具有保护作用.与高竟生、Folsom 等的研究结果类似[8-9]. 而颈动脉斑块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间的关系早已证实,这就说明心血管健康行为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本研究对健康行为因素的数量和人群斑块的发生率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健康行为因素在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乃至进一步防止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随着NIH 提出的有关“改变行为科学”的研究,必将对改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相关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0].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健康行为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然而本研究作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得出“发病率”的资料,对于阐述两者时间的因果关系力度较队列研究要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参考文献[1]袁力.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502[ -503.2]春燕,黄淑田.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Suppl1:1-3.[3]刘方竹,张晓芳,樊立杰.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8,29(3):357-359. [4]薛满忠,李永杰,高旭光,等.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5]YinJH,SongZY,ShanPF,etalAge-andgender-specificprevalencenl (‘arotidatheroselerosisanditsassociationwithmetabolicsyndroincin[ Hangzlnm,China.ClinEndocrinol(Oxf),2012,76:802-809.6]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10———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4. [7]由天辉,廖海星,田作军,等.颈动脉斑块形成常见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78-1480. [8]田作军,刘磊,董亚贤,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冈素的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11);1168-1173. [9]高竞生,桑大森,李云,等.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1):958-962. [10]Kim YD,Choi HY,Jung YH,el a1.Classic risk factors forathemsclerosisarenotmajordeterminantsforlocationofextraeranialorintracranialcerebralatherosc lerosis.Neuroepidemiology.2009,32:201-207.。
新疆某医院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现状调查王瑜;杨英;王黎;柯丽【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年(卷),期】2013(026)008【摘要】目的:了解新疆某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1530例35岁以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检和血糖、血脂检测及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所有受检者中171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1.18%.除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裸臂脉搏指数、舒张压外,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07)、收缩压(OR=1.041)、总胆固醇(OR=1.063)、血糖(OR=1.002)以及吸烟(OR=1.298)形成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血糖以及吸烟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且颈动脉斑块检出随年龄增长呈增多趋势.【总页数】3页(P62-64)【作者】王瑜;杨英;王黎;柯丽【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相关文献】1.某医院驻地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结果分析 [J], 陈宝海;柴传英;刘衍秋;周丽萍;褚斌杰2.青中年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张旭; 李晓利; 张金花; 白秉学; 孙沛; 尹慧君; 王耀辉3.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J], 汤雪峰;钱燕君;陈敏4.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尹丽萍;万梦;王晓华;王继年;杨娇;童冬雪;袁明丽;何成森5.健康体检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J], 郝文超;刘艳如;张婧环;王晓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体检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作者:肖贵梅,陈琳琳,刘芳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討健康体检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6月进行常规体检的260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生化、颈动脉斑块。
统计入选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统计两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吸烟史、糖尿病病史、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病史等,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结果 260例健康体检者中共有32例检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12.31%(32/260);斑块组男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占比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结论男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高度重视,针对性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颈动脉斑块形成。
【关键词】健康体检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情况;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2.011Analysis of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subjects[HJ2][HJ]XIAO Guimeia, CHEN Linlinb, LIU Fanga(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b.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Ganzhou People's Hospital,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etec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subjec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260 health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s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1. All the selected patients underwent routine examinations, including blood biochemistry and carotid plaque. The carotid artery plaque detection status of the selected patients was coun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plaque group and non-plaque group according to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n, relevant data,including gender, age, body mass index, fasting blood sugar, history of smoking,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history of homocysteine and hypertension, etc., were counted, so as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Results A total of 32 cases of carotid plaque were detected in 260 healthy subjects,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2.31% (32/260); the proportion of male,aged≥60 years, and histories of smoking,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in the plaqu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plaqu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ody mass index,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homocysteine among the two groups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ale,aged≥60 years, and history of smoking,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 (P<0.05 and OR≥1).Conclusion Male,age≥60 years, history of smoking,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argeted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arotid plaque form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physical examination person; carotid plaque; detection condition; risk factors随着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常引起呼吸困难、头晕、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前区疼痛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致死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1~2]。
健康管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孙婧;彭巧玲;段立晖【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健康管理组(90例)及常规治疗组(9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健康管理组进行连续12个月的健康管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自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情况. 结果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第6、12个月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TC、TG、HDL-C及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TC、TG及LDL-C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健康管理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第6个月Crouse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5).健康管理组治疗第12个月Crouse斑块积分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长期健康管理干预可以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health management on blood lipid level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dived divided into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90 cases)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90 cases).All the patients took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health management were given for 12 months continuously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TC), triglyceride (TG),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were tested, the carotid artery was checked by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before and at 6 months,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levels of TC, TG, LDL-C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 and the level of HDL-C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l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TC, TG, HDL-C, LDL-C before and at 6 month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0.05).The levels of TC, TG and LDL-C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ose in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level of HDL-C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ll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ouse plaque integral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between before and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llP>0.05).The Crouse plaque integral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and routin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all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rouse plaque integral before and a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ll P>0.05).Crouse plaque integral 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n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that in routine treatment group(P<0.05).Conclusion Long-term health management can decreased the level of serum lipid level and inflammation, and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4页(P267-270)【关键词】健康管理;颈动脉狭窄;血脂;颈动脉斑块【作者】孙婧;彭巧玲;段立晖【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干部神经内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南京总医院)干部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颈动脉斑块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管壁胆固醇的累积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起着核心作用[1]。
石家庄市40岁以上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张磊;杜志兴;焦丽亚;闫晓婧;殷婕;王鑫【摘要】目的探讨石家庄市颈动脉斑块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5994例体检人群资料,记录其既往病史、生活饮食等情况及血压、血糖、血脂的检测结果 ,颈动脉斑块依据B型超声诊断.通过性别、年龄分层比较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及与其他疾病的关系.结果 5994例体检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2597例,患病率为43.3%,其中男性1747例,患病率为52.2%,女性850例,患病率为32.1%,男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腰围、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胆蛋白胆固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总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糖尿病和吸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应注意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主动戒烟,以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5页(P206-210)【关键词】颈动脉疾病;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作者】张磊;杜志兴;焦丽亚;闫晓婧;殷婕;王鑫【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部,河北石家庄 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的病变。
颈动脉斑块除了表示动脉已有粥样硬化,同时意味着冠状动脉事件和脑卒中的概率也将增加[1]。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进展缓慢而又隐匿的病变过程。
在造成相应器官损伤之前很难发现其病理改变。
然而一旦发现,干预措施也只能延缓它的进程,却很难逆转其病理改变。
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可以作为“窥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也是可靠的全身血管病变的替代指标。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已经建议,在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时,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和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医务科技人员,在该公司员工体检中随机分层抽取40岁以上的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共计6330人为研究调查对象。
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应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据研究人员所知,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大样本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出情况。
斑块检出情况:1,不同性别斑块检出情况。
总的斑块检出率为41.3%。
其中男性为51.5%;女性为26.2%。
男性高于女性。
其中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检出率为19.2%。
男性不稳定斑块检出率(29.0%)高于女性(11.8%)。
2,不同年龄组斑块检出情况。
根据年龄分组40~50岁组斑块检出率最低,为16.5%。
>70岁组斑块检出率最高,为84.1%。
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检出率增加。
女性人群在50岁以后,呈现同样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检出率增加。
可见,增龄是不可逆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年龄每增长10岁,发生斑块的危险就明显增加。
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不稳定斑块的危险是50岁以下的48.5倍。
这就提醒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朋友,在体检时,应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自身潜在的高危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与稳定斑块相比,不稳定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研究发现,除了性别、年龄这两项不可改变的因素以外。
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分析
作者:潘英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影响的效果。
方法:实验组选取我院中的在职及离退休的职工,并且选中的对象都是近2到3年内无心脑血管性疾病的人群;而对照组则选取我院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参与到此次临床实验中,并依托于调查问卷与常规检查,分析其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效果分析。
结果:在实际的实验中,实验组中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比较低,而对照组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则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较大。
结论: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的数量越多,其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就越低,并且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可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更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心血管健康行为;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影响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与多发的疾病,其并发症居多,甚至会引发脑溢血而死亡等症状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
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能够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能够对颈动脉斑块的发生进行预防。
为了能够证明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有预防与降低的效果,笔者经过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进行了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临床效果观察,现将临床观察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且伴有颈动脉斑块病症的患者和我院中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60例,且其均没有患有心血管疾病,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男57例,女63例,年龄的中位数均为43.2岁。
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对照组中的患者均患有心血管性疾病,其临床的症状反应为胸闷气短、心慌,并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并且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临床的诊断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的研究,同时可以很好地配合治疗。
而实验组中选入的对象则是没有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并且在近2到3年内无癌症与心肌梗死等能够影响本次实验的其他症状,对两组实验进行在年龄与性别,以及血压与病程等方面进行科学与合理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具有可以比较的特性。
1.2 方法
在本次临床实验的研究中,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对调查的对象予以颈动脉彩色超声的监测,并对斑块加以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检测。
依托于对专业的健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患者在NACL的摄入量上进行合理地问询与控制[1],并对吸烟情况、锻炼情况等加以问询。
通常情况下,在对颈动脉斑块的检测中,斑块一般都是局部的隆起,并伴有突出特征的一种动脉管腔,或者是大于IMT50%的值域范畴[2],都可以说是斑块。
在本次实验的研究方法中,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依据专业的IMT进行值域的恒定。
1.3 观察指标
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两组中所选择的对象进行常规项目的检查。
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调查对象要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工作,其需在上午到达医院的检测中心,并需要保持空腹[3],然后医护人员会对其症状进行合理地问询,并由专业的医师对其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这一过程的进行需要调查研究对象能够予以配合,采取仰卧的姿势,头部偏向检查的对侧,此时,探头会顺着颈动脉进行检查,通常情况下都会是自下向上的顺序,并需要对IMT 进行厚度的观测[4],观察其是否有斑块,并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大小、位置等具体细节的记录[5]。
在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的过程中,需要实验研究的对象能够处于空腹的状态,并进行肘前静脉血的抽样与检测,并需要对其血清进行科学地测量。
而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时,需要对其盐分的摄入量、吸烟的情况,以及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合理与适当地分析,这样一来就能够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在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的影响中得以有效与合理地分析。
在观测指标中,还需要对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常规检查项目予以重视,比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血脂的高低、尿常规等检查项目分析,并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实时地观察与记录。
1.4 判定疗效标准
显效: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病症,具有有效性的预防;有效: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病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无效: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病症,没有任何影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的病例之和占总病例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的统计数据详见表一。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是诱发急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在医学领域,许多医学书籍与药理中都明确记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需要依据其变化的特征,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峰期,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控制。
本次临床实验中的依托于问卷调查与颈动脉彩色超声的监测这两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进行科学地检出与应用,促使我们能够对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予以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根据表一中的数据能够发现,实验组中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对颈动脉斑块具有有效预防的特性,其在预防效果上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更高,大约为4.90%,P
4结语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中,能够发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数目越多,颈动脉斑块越低,并且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行为能够对颈动脉斑块加以合理与有效的预防,更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验意义,可以得以新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斌,刘昊,伊红丽,石秋艳,张晋霞,臧贺川.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09(04):01-03.
[2] 刘丹.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04(04):02-03.
[3] De Angelis M,Scrucca L,Leandri M, et a1.Prevalence of carotid stenosi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symptomatic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Nutrition Metabolism ,2003,05(02):07-09.
[4] 贾伟华,田桂玲.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14,03(02):01-04.
[5] 田金洲,时晶,倪敬年,魏雪飞,尹军祥,李林森,龙子弋,孙文军,邢亚楠,王庆国.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06(03):03-04.。